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于丹趣品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于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历史上,中国人是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人的几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让我想起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我们与这个目标正背道而驰,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话题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为什么自己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

上上个世纪末,也就是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不再信仰基督教了。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之视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藉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他将宗教看作是阻挡给予世界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研究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大量优秀作品。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曾发明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伟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如果你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你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是心里的;思恋的“恋”,也是心里的;焦虑、顾虑的“虑”,还是心里的;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在心之上,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性情是从心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是什么字呢?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感性描述。这看似天真的说法,却代表了中国人的情趣。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的,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讲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依然生活在悠闲自得之中。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伟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生活的焦虑和困扰。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个人成长的代价。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P4-9

目录

第壹讲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山水入怀,生命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山水四时,人生四境

 嚼一嚼菜根的香

 发现那些“不亦快哉”的瞬间

 你的现在在哪里

第贰讲 茶味(上)

 茶圣陆羽

 一碗清茶,十年尘梦

 一碗见人情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且尽卢仝七碗茶

第叁讲 茶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

 欢愉之茶

 忧伤之茶

 气节之茶

 绿茶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普洱:能喝的古董

 吃茶去

第肆讲 酒品(上)

 人生之酒

 清醒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缓冲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勇武之酒

第伍讲 酒品(下)

 酒隐阮籍

 醉侯刘伶

 酒圣陶潜

 酒仙李白

 杜甫:且尽生前酒一杯

 “醉吟先生”白居易

 “把玩空盏”苏东坡

 《汉书》下酒苏舜钦

 酒中之禁

 酒中之雅

第陆讲 琴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孔子学琴

 伯牙学琴,以无为师

 命若琴弦

 以琴正心

 蔡邕救琴、听琴、抚琴

 蔡文姬的胡笳悲歌

第柒讲 琴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抚琴七忌

 且陶陶,乐尽天真

 指端自有雄兵百万

序言

做一些无用的事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竞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内容推荐

《于丹趣品人生》内容介绍: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于丹趣品人生》带你细品人生。

编辑推荐

《于丹趣品人生》内容介绍: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