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传奇。刑天舞干戚,荆轲剌秦王,那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孔孟的仁政礼治,老庄的道法无为,那是穷通天地的智慧;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东坡诗、词、书、画四绝,那是海般广博的才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于谦“烈火焚烧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是以身许国的忠义。
洪镇涛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下学生本)》用优美通俗的文字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精彩展现,同时随文进行知识拓展,分为图文两种方式,用文字介绍文史知识,用图片展示相关内容。
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应该满怀敬仰。熟悉我们的历史,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必修课。历史是生命之源,五千年来华夏土地上演出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事迹不仅使我们了解过去,也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洪镇涛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下学生本)》作为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采用编年体例,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完整再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中华上下五千年(下学生本)》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11.宋徽宗与花石纲
徽宗的哥哥哲宗亲政后,开始冷落那些保守派,起用变法派。但这个时候的变法派已经不像王安石那样认真踏实地做事情了,一些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贪赃枉法、唯利是图。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朝政更加腐败了。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极端腐败,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他酷爱花石,最初,蔡京取江浙花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他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开封。这些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到开封,沿淮、汴而上,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故称花石纲。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而以两浙为最甚。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强迫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则获“大不恭”之罪,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被抓进监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那些差官、兵士乘机敲诈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有些人没有办法就奋起反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朝的统治也更加腐败了。
12.宋末农民起义
北宋末年,政治上的腐败越来越严重,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搜刮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些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发动起义,反抗政府的剥削。其中尤以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声势最为浩大。
人民被迫起义的原因要归咎于北宋统治者的贪婪政策。北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的,为了拉拢那些权贵,给他们丰厚的利益,统治者一开始就公开纵容大地主进行兼并,因而土地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严重,尤以四川为甚。唐末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冲击了大半个中国的封建势力,唯独四川没有受到冲击,因此其生产关系比其他地区落后。四川的农民,特别是佃农,承受着十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后蜀统治时期,四川境内绝大多数土地为豪强地主所占有,80%左右的人口属于贫苦农民。因此,当时的四川已经成为国内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自古以来,“蜀锦”因其精美细致而闻名天下,贪婪的北宋统治者除征收常规赋税外,在成都又设置了‘博买务”,迫令四川人民织作冰绔、绮绣等精美丝织品,由‘博买务”统购专卖,许多农民的副业收入被官府剥夺了,这就造成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大量失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四川还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农民大多数是茶农,茶业也是四川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是官府为了牟取暴利,垄断当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茶”贸易,广大茶农在封建官府和地主豪绅的压榨下,生活陷入绝境,很多人只得逃亡。
最终,四川的老百姓忍无可忍了。993年5月,西川青城(今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发动了武装起义。王小波向群众提出“五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向地主阶级发起了猛攻。“均贫富”的口号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王小波领导起义农民攻克青城县,“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接着又攻克彭山县,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处死,剖开他的肚皮,塞满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这年冬,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战斗中,作为将领,他身先士卒,被流矢射中额头,不幸牺牲。起义队伍在这个紧要关头,并没有慌乱动摇,他们共同推举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李顺号令严明,士兵谨守军纪。所到之处,他们都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命令他们如实申报各自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够用的数量外,所余全部征调,发放给贫苦农民,因此深得百姓拥护。李顺领导农民军连克蜀、邛二州,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接着,他率领部队挥戈东下,从西南和西北两面向成都逼近,“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994年1月,起义军先攻克汉州、彭州。后来经过浴血奋战,于5月16日攻克成都。为了巩固胜利,与北宋政权相抗衡,起义军建立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李顺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并铸造“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货币。起义军战士还在脸上刺“应运雄军”四字,欢庆胜利。
大蜀政权建立后,坚决执行‘均贫富”的政策,用武力没收地主财物,还通过在城的贫苦农民的指引,大挖地主藏匿的浮财,分给贫民。这时,北至锦州,南至巫峡,大部分地区都为农民革命政权所控制。
此时的革命军势不可挡,无坚不摧。李顺便趁势指挥起义军四处攻打州县,各州县的地方官不是投降就是逃散,反动营垒相继土崩瓦解。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数逾百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迅速波及其他地区,农民革命的怒火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县,向风则靡,何啻席卷之易”。
面对来势凶猛的革命斗争,北宋政权极为惊慌,慌忙派遣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史,统帅中央禁军前去镇压。为阻止宋军进入四川,李顺派数万农民军北取剑门,控制栈道,把宋军挡在险关之外。但农民军在战斗中伤亡太重,被迫退回成都。
后来,李顺又亲率起义军20万人围攻梓州,因遭宋军夹击,战斗不利,也相继撤回。宋军趁大部分农民军四出攻打其他州县时围攻成都,这时,只有10万起义军守卫成都。守卫成都的农民军经过殊死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大多数人英勇牺牲了。宋军攻占了成都,李顺在群众掩护下出城不知下落,宋军就抓了一个貌似李顺的人杀头报功。
李顺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在眉州战斗的将领张余仍继续转战于四川各地,连续攻破嘉、沪、戎、渝、涪、忠、万、开等八州,沿江而下,很快又发展到拥有“众十万余”的队伍。直到996年5月,各地起义军才陆续被宋军镇压下去。
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这次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既是对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的“均平”思想的继续和深化,也反映出广大农民要求土地和贫富均等的强烈愿望,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13.东京保卫战与靖康之难
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决定一鼓作气,灭掉宋朝,统一中国。就在灭辽的当年(1125年)10月,金太宗下诏侵宋。入侵的金军分为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主将是斡离不,由平州攻燕山,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会合。由于北宋疏于防范,入侵的金军除西路军在太原城遭到王禀领导的宋朝军民的顽强阻御,长期未能攻克外,东路军顺利到达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金兵遂长驱直入。宋徽宗惊惶失措,连忙下诏,让太子赵桓继位,是为宋钦宗,改次年(1126年)为靖康元年。宋徽宗自己则仓皇逃到镇江避难去了。
当时北宋朝廷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向金求和,用领土和财富换和平。主战派李纲等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征”。在主战派和东京军民要求抗战的压力下,宋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开封的防务。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八,金军到达开封城下。由于当时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来救援首都,李纲亲自督战,几次打败攻城的金军。河北、山东义军也奋起抗金,孤军深入的金军看形势不妙,不敢恋战,就撤退了。
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占了主流,李纲等主战派则被迫离开东京,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也被遣散,首都的防务空虚。金军得知开封的情况后,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又分东西两路南侵。
1126年8月,金朝大将宗翰、宗望奉金太宗命令进攻东京,宗翰的西路军围困太原城,太原守将王禀率领军民坚持抵抗。金兵用尽一切办法攻城,都被太原军打退。但太原城完全被金军包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城里断粮缺食。兵士以牛马、骡子充饥;牛马吃完了,就煮吃弓弩上的皮革,老百姓天天吃野草,糠皮,宁可饿死,也决不投降。最终,太原城还是被金兵攻破,王禀就带着饥饿的兵士跟金兵进行殊死搏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身汾水中。
此时黄河南岸防守的宋军还有十二万步兵、一万骑兵。宗翰的西路军到了黄河北岸,也不敢轻渡。但他们知道宋军将士懦弱无能,于是虚张声势,夜里在北岸打了一夜的战鼓,南岸的宋军听到对岸鼓声,以为金兵要渡河强攻,各自逃散,十三万宋军一夜之间逃得无影无踪,宗翰兵不血刃,顺利地渡过了黄河。东路的宗望也攻下大名(今河北大名),渡河南下。两路金兵不断向东京逼近,各路宋军将领听说东京吃紧,主动带兵前来勤王,懦弱的宋钦宗竟然听从一些投降派大臣的意见,命令各路援军退回原地,主动向金人求和。宋钦宗派弟弟康王赵构到宗望那里去求和,但是赵构被当地官员劝住,留在相州(今河南安阳)。
这时候,金军一路挺进,西路军攻破太原,乘胜南渡黄河;东路军攻陷真定。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两路金军以迅雷之势赶到东京城下,猛烈攻城。城里仅剩下的三万禁卫军也是七零八落,差不多逃亡了一大半。各路将领因为朝廷下过命令,也不来援救东京,东京城很快就被金兵攻破。
此时的宋钦宗只好亲自带着亲信大臣手捧求降书,到金营去求和。宗翰勒令钦宗把河东、河北土地全部割让给金朝,并且向金朝贡奉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绢帛一千万匹。宋钦宗唯唯诺诺,答应了金人的全部要求,金人才放他回城。 钦宗回到城里,就向百姓大肆搜刮金银,送到金营。金将等得不耐烦,又把宋钦宗扣押起来,说要等交足金银后再放。宋钦宗派了二十四名官吏帮金兵在皇亲国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里彻底查抄,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天,不仅搜去大量金银财宝,而且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也一抢而空。
1127年4月,贪婪的金人并没有兑现他们的诺言,他们俘虏了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皇族、官吏两三千人,满载着搜刮去的财物,回到北方。这就是‘‘靖康之变”,意味着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由于绝大多数皇族都被掳走了,只有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大臣们便奉他为皇帝。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江南一隅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作“南宋”。
P14-17
流沙坠简,道不尽五千载华夏沧桑;皓首削牍,看不完八万里江河纵横。站在21世纪的天空下,沿着尧舜禹汤走过的足迹,追寻那些消失在时间隧道里的历史痕迹,我们看见的是华夏民族浩瀚辽阔的文明。
这片被黄河与长江浸润的土地,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在那个从尼罗河畔、爱琴海滨、两河流域一直到恒河、黄河、长江两岸,点点文明的星火吹响了人类走出愚昧号角的时代,我们的先民走在了最前列。数千载而下,曾与华夏文明并肩的国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还是古印度,除了静静流淌的河水和偶尔展露的遗迹,早已寻不到以往的气息。只有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文明的香火绵延不绝,即使数次面临灭顶之灾,存亡一线之际亦终能复起。我们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我们写着祖先的文字,我们是炎黄子孙。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着我们无与伦比的文明积淀,有着我们独特非凡的不败骄傲。
中华五千年,是一幅幅兴盛的图卷。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大战蚩尤,从燧人钻木取火到仓颉造字,那是我们文明的曙光;从夏、商肇启到文、武斯张,从舆服冠冕到诗书礼乐,青铜浇铸了华夏文明的第一乐章;从百家争鸣到天下一统,我们终于迎来了雍容汉唐。“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信念,“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之”的胸怀,造就了“万国衣冠拜冕疏”的盛世。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传奇。刑天舞干戚,荆轲剌秦王,那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孔孟的仁政礼治,老庄的道法无为,那是穷通天地的智慧;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东坡诗、词、书、画四绝,那是海般广博的才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于谦“烈火焚烧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是以身许国的忠义。
中华五千年,是文化与科技并行的历程。我们从青铜走向钢铁,用金属为文明奠基;我们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用文字为文明加彩;我们有万里长城、千里运河,用奇迹为文明增重;我们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引领世界走向光明。张衡、祖冲之、李时珍……那些星空中最闪耀的名字,推动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
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应该满怀敬仰。熟悉我们的历史,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必修课。历史是生命之源,五千年来华夏土地上演出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事迹不仅使我们了解过去,也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怀着敬畏之心,我们编著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本书,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有一次独特的中华历史之旅。
洪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