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天下”丛书是西湖申遗成功后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第一时间推出的全面介绍两湖的全新读本,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西湖三十景》、《西湖民间故事》、《西湖诗词》、《西湖亭阁》、《西湖寺观》、《西湖旧影》、《西湖楹联》十本分册。
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这里有西湖最经典的一面;白居易、苏东坡、岳飞……这里有西湖最深重的篇章;灵隐寺、净慈寺、三天竺……这里还有西湖最神秘的一页。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在“西湖天下”丛书中都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西湖亭阁》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说亭阁,西湖亭阁钩沉,西湖亭阁揽胜,西湖亭联撷珍,西湖亭阁拾韵。
《西湖亭阁》讲述遍布于两湖三竺间的亭台楼阁,它们形制各异,或藏林壑深处,或临滟潋湖边,或处泉石树间,已然成为铭刻着时光印痕、附丽着人文传说的文化载体。这些建于假山之巅、池水之涯、松柏之阴、竹篁之林的纤巧秀丽的亭阁储存着内涵丰富隽永的历史文化信息,匠心独具,占尽了春山秀水。如果你驻足细细观览、慢慢品味,定能解读破译出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掌故,一段段传说佳话。在增添游兴之余,领略西湖山水的神韵,把握西湖文化的精髓。《西湖亭阁》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说亭阁,西湖亭阁钩沉,西湖亭阁揽胜,西湖亭联撷珍,西湖亭阁拾韵。
长亭常为人们送行饯别之处。而饯别之人,于离别之际,又每每因伤感触怀而垂泪,故长亭又称“洒泪亭”。近人李叔同—首《送别》,中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之句,唱得伤感低回不已,原是取意于此。
其时除了长亭,还有短亭。五里置亭,谓之短亭。到后来长亭、短亭就成了典故,在文人诗赋中屡有所见,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中云:“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唐人李白《菩萨蛮》词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句。宋人辛弃疾《满江红·和杨民瞻》词:“白石路,长亭侧。千树柳,千织结。”宋人张耒《离泗州有作》诗:“沙岸飞鸥旧相见,短亭杨柳不无情。”说的都是离别的事。后来,就有了。“离亭”一说,即指那些设于路旁,专供人饯别之驿亭。如唐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暂凭尊酒送无谬,莫损愁眉与细腰。”
不过到了唐时,虽仍有长亭、短亭之名,但其建亭之制却与秦汉之时已有差别了。试举一例,杜牧曾写过一首《题齐安城楼》诗,中间有这样一句:“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有人计算过,从齐安到杜牧的故乡长安路程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这般一推算,唐朝时是每三十里建一座驿亭,这与秦汉时每十里置亭,已经有所不同了。
现时说的亭子,大都指的是园林中的亭阁建筑。那么,是从什么时候起,亭子开始与园林有了须臾不可分的关系了呢?从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实例来看,当自隋唐时期始。
园林中建亭的最早资料,见之于隋唐时期的《大业杂记》:“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在今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从唐人的诗文里看,其时园林中已经常见到亭子了。唐人任晦,曾担任泾县县尉,喜欢结交文人墨客。他致仕后隐居苏州,建园于旧时顾辟疆的园林里,人称“任晦园池”。由于这是在“吴中第一私园”(即顾辟疆园)旧址上营建的,一时“深林曲沼,危亭幽彻”,修篁嘉木,蔚为大观。诗人陆龟蒙、皮日休都曾为之留下题咏。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园中已是古木萧萧,修竹成林,亭阁纷设,长廊回旋。尤其是园中的亭,很有特色。
这座“任晦园池”到了宋代仍未破败,故宋人范成大在《吴郡志》园林卷中,把“任晦园池”置于所有苏州园林的首条。值得注意的是卷目也称作“园亭”,也就是说,至少在宋代,园林已是“无亭不成园”了。
唐宋以后,亭阁已成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园中之亭,常设于山巅、水际、路旁、林中,小巧玲珑,大多不设门窗,亭内空间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完全融合,亭既是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重要的点缀。
自唐宋以后,亭子作为园林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渐明确,其功能概而言之,一为景观,二为观景。
在园林中造亭子,其首要之途是供游^休憩或驻足赏景,又或是作为某处名胜景致的点缀。但由于其设计建造别具匠心,亭子本身也成了令人流连观赏的景观,自古而今,有多少名亭传世,就是此理。尤其是在一些江南园林里,亭子几乎随处可见,形制或秀美或俊逸,或玲珑或典雅,仪态万方,令人赏心悦目。而像湖北黄冈的东坡赤壁以及安徽的采石矶两地,更是亭构成群,成为主要景观。另有一些名胜,亭子已成为观赏的主景,并且以亭命名。如苏州沧浪亭中土山上的“沧浪亭”即是一座名亭,石柱上刻有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记述了苏舜钦用四万钱买下沧浪亭的一段历史。此亭造型轻盈,周围箬竹丛生,老树参天,既古朴又富有野趣,常使人发思古之幽情。其他如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开封的龙亭,长沙的爱晚亭,北京的陶然亭等,莫不如是。这些造型别致的亭子,不仅成为一道引人人胜的景观,有些还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亭子的又一重要作用在于观景。童隽在《江南园林志·造园》中谈“借景”,谓:“山光云树,帆影浮图,皆可入画。或纳入窗牖,或望自亭台。”“望自亭台”云云,正点明了亭台在园林借景中的妙用。在山水名胜或宫苑园林中,为取得最佳观景效果,人们往往选择合适的位置与角度建亭,使游人能够骋目抒怀,尽览美景。位于园中山上的亭,其位置最醒目,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主景,也是观赏景色的佳处。正如苏轼在《放鹤亭记》中所说,“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使人饱览临观之美。如黄山的排云亭、云南石林的望峰亭等,莫不如此。
古人又常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水际安亭”常用的方式是亭用石柱架于水上,如苏州拙政园松风亭;也有的用石堆砌成空透的基座,水在洞穴中流动,亭宛如从水中升出,如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杭州汾阳别墅赏心悦目亭等。在江南园林中还常见“水中安亭”的布局形式,亭和桥多种形式的组合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如苏州狮子林湖心亭、扬州何园池中方亭。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亭和桥在其中围合成空透的“水院”,游人驻足观鱼,流连忘返。
而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两座亭,更典型地说明了亭的观景作用。十七孔桥旁巨大的廓如亭,是全园瞩目的景观,而东北面岛上的知春亭,不仅是园内重要景观,而且据亭可以眺望全园风光,起着不可替代的观景作用。
从建筑学、建筑艺术上考察亭文化,固然是一个角度,但其实亭文化的主旨则在于亭这种建筑所凝聚、渗透的历史人文内容。由于亭的建构简约易成,长时期以来,人们总是把亭作为在特定时期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事件、典故的标志物和纪念物,用以寄托人们的情思,或缅怀,或追忆,或崇仰祭悼。这样,亭子就成为比大型建筑物更普遍、兴修得更多的历史遗物。中华各地的亭子,其历史人文内涵是一个颇具兴味的话题。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到史载的周文王、孔子,从屈原、王羲之到岳飞、文天祥,在他们诞生或生活过的地方,都存留着纪念他们的亭子。P13-17
“西湖”,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但是只要一提起,很多人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各种美丽的画面,也许不尽相同,但大多离不开“可亲可近的山水”这样一个总体形象,而非仅仅停留于字面之意。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世人的直观感受和专家委员会的认定出奇地一致。
作为一个自然与文化兼备的名湖,西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万千游客,自2002年以来,就以免费的方式向世人开放。四季更迭,这里总是美景无限。春有如烟绿柳,碧桃相问;夏有万亩荷叶田田;秋有三潭印月、似火红叶;冬有红梅疏影横斜。在这个湖边,有过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有过文人雅士的丹青吟咏,有过志士仁人的碧血衷肠,有过奸佞小人的负国奇耻。所以,同一个总体形象下的西湖,却有着丰富的侧面,“面面有情”。
西湖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山围湖、湖映山,“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中,还有长堤卧波以及岛屿镶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等等,“西湖十景”让来此旅游的人流连忘返。西湖有悠久的名人文化。白居易、苏东坡疏浚西湖,铸就美丽的长堤。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岳飞精忠报国,长眠于湖畔。秋瑾巾帼不让须眉,革命一生,埋骨西泠。所有这些,让喜好西湖人文的客人,忍不住去追寻。西湖还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始创于东晋的江南名刹灵隐寺,庙宇恢宏,影响深远。环境清幽的三天竺,谷深林幽,岩壑奇绝。紧临湖畔的净慈寺,南屏拥其后,雷峰立于前,晚钟悠悠。栖居葛岭的抱朴道院,香火缭绕,于此俯瞰西湖,波光潋滟。众多的寺庙、道观,让来此祈祷进香的信众一一寻觅。所以,西湖有赏不完的景,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正因为如此,关于西湖的著述浩如烟海,无论是深入的研究性著作还是浅显的旅游导游词,都层出不穷。作为西湖申遗成功之后最新推出的丛书,“西湖天下”丛书不求最全、不求最深,却希望以通俗明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的丰饶之湖。丛书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等十本分册,西湖的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昔日影踪,在这里都有着清晰的展现。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雨雪,一张张精美的照片,留住了两湖扣人心弦的刹那,它们与通俗畅晓的文字相得益彰。也许读完这些书,不能像旅游攻略那样,告诉你哪里住得好、哪里吃得好、哪里玩得好,但是关于西湖的山、水、亭、阁、塔、桥、堤、岛,会让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两湖之旅变得丰盈而有质感。
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自居易在离开杭州之后,曾用《忆江南》词来描绘西湖之美,并表达出重游的愿望:“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口更重游。”也许,当你游过西湖,阅读过“西湖天下”丛书,会觉得一次真的不够。
“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