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格列佛游记(名著名译经典插图注释全译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乔纳森·斯威夫特编著的《格列佛游记》和《鲁宾孙漂流记》一样,描述了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最后成功的故事,共分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游记、智马国游记四段。在书中展开的幻想世界里所发生的故事,能够浸透纯洁的小朋友心灵,使他们产生快乐的幻想,带给他们不可磨灭的感动,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这部作品在有趣的故事下所潜伏的讽刺性,和深奥的思想。

内容推荐

《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因国等国度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辛辣地讽刺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格列佛每到一个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闻目睹,无奇不有。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整部小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读起来妙趣横生,堪称18世纪的经典佳作。

《格列佛游记》由乔纳森·斯威夫特编著,冷杉编译。

目录

代序

出版者致读者的话

格列佛船长致其亲戚辛普森先生的一封信

第一部 小人国“厘厘扑腾”游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部 巨人国“霸萝卜顶奈何”游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部 飞岛国“乱扑腾”、巴尔尼巴比、格鲁布都布德里、拉格纳格、日本游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四部 智马国游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作者斯威夫特(1667—1745)生平大事记

试读章节

我父亲在诺丁汉郡有一份小小的产业,他生了五个儿子,我排行老三。我十四岁那年,他把我送入剑桥大学的伊玛努埃尔学院。我在那里待了三年,始终专心苦读。虽说家里给了我一丁点儿学费,但这项负担对于一个穷困的家庭来说还是过重。①于是,我就到伦敦著名的外科医生詹姆斯·贝茨先生那里去当学徒,跟他学了四年。这期间我爸爸偶尔也寄给我一些钱,我就将它用于补习航海学和数学中的一些学科。它们对于有志旅行的人来说,都很有用,因为我一直相信,迟早有一天我会交上好运外出旅行的。学成后,我辞别了贝茨先生,回家见到了父亲。幸亏他老人家、约翰叔叔和其他几个亲戚帮忙,我获得了40英镑。他们还承诺以后每年给我30英镑,以便我能在莱顿继续求学。我在莱顿学医,总共两年零七个月,因为我知道在远洋航行中,医学是很有用处的。

我从莱顿回国后不久,恩师贝茨先生就推荐我到“燕子号”商船上当外科医生。指挥这艘船的是亚伯拉罕·潘内尔船长。我随他一起工作了三年半,其间几次航行到累范特。等地。我回来后,贝茨恩师鼓励我留在伦敦,并给我介绍了几位病人。我决定安顿下来,并租下了老周瑞街一处小房的部分房间。当时大家也都劝我换一种活法,于是我就跟新门街做袜子和内衣生意的爱德蒙·博尔顿先生的二女儿玛丽·博尔顿小姐结了婚,并因此获得了四百英镑的嫁妆。

然而,两年以后贝茨恩师不幸辞世。我没有什么朋友,又不肯昧着良心像我的许多同行那样投机取巧,因而生意日渐萧条。我和妻子同几位熟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再去航海。我先后在两条船上当外科医生,六年之中几次航行到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②,我的财富因而有所增加。我总是随身携带许多书籍,闲暇时就在船上阅读古代和现代的佳作。每到一处上了岸,我就注意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学习当地的语言,由于记性好,所以学起来很容易。

几次航海中的最后一次不太顺利,这让我对航海生活心生厌倦,只想等在家里和老婆孩子一起过日子。我从老周瑞街搬到脚镣巷,随后又搬到威平,希望能在那里的水手帮里找些活儿做,结果收效甚微。就这样又过了三年,眼瞅着过太平日子已经无望,我只好接受了“羚羊号”船主威廉·普利查船长待遇优厚的聘请再度远航;那时他正要去往太平洋一带地区。1699年5月4日,我们从布里斯托@起锚开船。航行最初顺利得很。

由于某些原因,把后来在那片海域上航行的细节告诉读者似乎不太恰当,所以我只说说下面这些情形就够了:在前往东印度群岛的途中,我们被一阵飓风刮到了万迪门兰@西北方的海域。据观测,发现我们的位置在南纬30°2’。船员中有12个人因为劳累过度和严重营养不良,饱受折磨而死。余下的人的身体也很虚弱。时值11月5日,那一带正是夏初时节,天空阴霾多雾。突然,水手们在距离船头不到50英寻(300英尺)的地方发现了礁石!但当时风势极其猛烈,我们的船朝着礁石直冲过去,船身触礁后立刻开裂。六个船员,连同我在内,连忙把救生艇放下海,竭尽全力划离了大船和礁石。估计我们大约划出了30里格(1里格=5557米)远,就再也划不动了,-因为在大船上时我们就已非常虚弱。我们只好听凭风浪摆布,过了半个小时,突然又从北方刮来一阵劲风,一下子就把救生艇掀翻了。艇上的其他人还有那些脱险后留在礁石上或留在大船上的人后来怎么样,我就说不上来了,不过可以断定他们全完了。而我们自己也只能听天由命地漂流着,被风浪推向前方。我不时把腿向下伸,但却总也探不到底。当我感觉再也撑不下去、快要下沉时,我忽然探到水变浅了,已经不能淹没头顶了,此时风暴也大大减弱了。海底的坡度缓缓上升,我向前走了一英里(1英里=1.609公里)多路,才上了岸。我估计那时是晚上八点钟左右。我又向前走了大约半英里,没瞅见任何房舍和居民的踪影,至少是当时没有瞅见,因为我那时身体太虚弱了。况且天气炎热,加上离开大船前喝过半品脱(1品脱相当于0.56825公升)的白兰地,因此这时我疲倦得只想睡觉。我躺倒在草地上,草短短的,软绵绵的很舒服。我一觉睡去,从来没有睡得这样香甜。我估摸着,我睡了大约九个钟头,因为醒来时,天刚擦亮。我试着起来,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我一直仰天躺着,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胳膊和腿都被紧紧地缚在地上;我的又长又密的头发也被缚在地上。我觉得从胳肢窝到大腿,身上捆着几道细绳。我只能朝上看,太阳渐渐灼热起来,阳光刺痛了眼睛。我听到周围人声细碎嘈杂,可我只能平躺着,除了天空之外,我什么也瞧不见。过了一会儿,我感觉有个活物在我左腿上面移动,他穿越我的胸脯,慢慢走上来,几乎来到了我的下颌前。我尽可能压低目光朝下看,原来竟是一个身长不到六英寸(1英寸=2.54厘米)、手持弓箭、身背一个箭袋的小活人!与此同时,我觉得起码还有四十来个同样大小的人跟在他身后。我非常震惊,连声大吼,吓得他们扭头就跑。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因为从我的腰部往下跳,竟然摔伤了。不过他们很快又走了回来,其中一个竟然走到能看到我整个面部的地方。他举着双手抬眼张望,面露诧异的神色,然后嗓音尖利而清晰地高喊:“嗨奇哪——大个儿!”别的小人儿也把这句话高喊了几遍。但那时我还听不懂他们讲的语言。读者可以设想一下,我二直这个样子躺着肯定是很不舒服的。于是我终于开始挣扎,打算挣脱束缚。我很幸运,一卯劲便挣断了绳索,并把那些缚住我左胳膊的木钉从地上拔了出来。我把左臂举到眼前,才瞅出了这些小人儿捆绑我的方法。我又用力挣扎了一下,虽然一阵剧痛,但把左侧捆缚我头发的绳子扯松了一点,这样才能把头稍微转动两英寸的样子。不过,我还没来得及把他们逮住,他们就一溜烟儿跑掉了。随后他们躲在远处齐声尖叫。之后,我听见其中一个大叫:“拖尔哥——封那个!”紧接着,我觉得一阵乱箭射中了我的左手,足有百十来支,使我的手像针扎一样疼。嗣后他们又向天空一阵乱箭齐发,并等着它们纷纷从天而降,就像我们在欧洲投炸弹一样。我估计有不少支箭落在我身上(虽然我几乎不觉得),有些还落在我的脸上,我连忙用左手挡住脸。这阵箭雨下过之后,我不胜绝望地哀叫起来。过了一阵儿我又想挣扎脱身,马上又招来一通乱箭,比刚才放的箭还长。有些小人还想用长矛刺我的腰,多亏我穿着一件牛皮马甲,他们扎不进去。这时我想最明智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地躺着别动。我的如意算盘是:就这样捱到天黑;既然我的左手已经挣脱,到那时我轻而易举就能恢复自由。至于说那些当地人,只要他们的身材跟我看到的这些小人儿一样大小,我就有自信能跟他们调来的最强大的军队拼一下,不信战胜不了他们。然而命运对我另有安排。这些人见我安静下来之后,就不再放箭了。然而根据我听到的嘈杂来判断,他们肯定又增兵了。我听到在距离我约有四码(1码=0.9144米)、正对着我的右耳的地方,他们足足敲敲打打了一个钟头,好像有人在施工。在那些木钉和绳索允许的范围内,我尽量把头扭过去,这才瞥见刚有人在那儿搭起了一座高约一英尺(1英尺=30.48厘米)半的台子,刚好能容下四个小人儿。台子旁还竖着几架梯子,供他们爬上去。台上站着个人好像是一位政要,正在对我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只是我一个字也听不懂。说到这儿我得提一下,这位政要在发表演讲之前,先喊了三声“浪够了一逮胡儿一杀!”(后来他们把这句话以及前面说过的那些话都再次说给我听,并且给我作了解释)。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五十来个小人走上前来,把我头左侧的绳索割断,这样我便能把头扭向右边,从而看到了要发表演说的那个人的样子和表情。他看起来像个中年人,身材比跟随他的另外三个人都高大一些。那三个人其中一个像是跟班,身长只比我的中指略长一点,正在替他的主子牵着拖在身后的长袍。另两个人则站在主子的两旁搀扶着他。这家伙表现出了十足的演说家的派头,我虽然听不懂他讲的话,但看得出来他讲了许多威胁恐吓的字眼儿,同时也许下不少诺言,以示宽厚悲悯的胸怀。我回应了他几句,但是态度毕恭毕敬的;我向着太阳举起左手并且举目仰视,请它为我作证。自海难发生以来,我已经大半天没吃一点东西了,饿得快要前心贴后背了。我感到饥肠辘辘,再也没法儿忍耐下去了,就一个劲儿地把手指贴在嘴上,示意我要吃东西(也许这样很不合乎礼仪)。这位“喝够”(我后来才明白,他们对一位大老爷都这样尊称)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就走下台来,下令在我的两胁旁各竖起几架梯子,随后一百多个小人儿就爬了上来,把装满了肉的篮子送到我的嘴边——这都是这位国王在获悉我到来的消息后,下令准备好了的。我一瞅,篮子里面盛着好几种肉,但从味道上吃不出是什么动物的肉。有的样子像羊的前肘儿、后肘儿和肋肉,烧得很香,味道很可口,只是块儿头比百灵鸟的翅膀还小,我一口得吃三块儿。还有面包,只有枪弹那么大,我一口也能吃三个。这些小人儿尽量快地向我供应,并对我的躯体和饭量表露出万分惊讶。完了我又向他们打手势要水喝。他们已经从我吃东西的情形看出了门道,知道给我一点点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聪明得很,马上手脚麻利地把一个特大号的桶吊起来,然后让它滚到我的手边,并撬开桶盖。我举起桶来一口气喝下去,视如小酒一盅小菜一碟,因为这一桶酒还不到半品脱。酒的味道很像法国勃艮第①出产的淡味酒,但是气味更香。他们又给我送来一桶,我又一饮而尽,然后打手势表示还要,可他们却无法供应了,我只好作罢。在我“表演”了这几样奇迹之后,他们开始欢呼雀跃,在我胸脯上手舞足蹈,还像起初那样高呼数声“嗨奇呐——大个儿!”然后他们冲我作手势,要我把这两个酒桶丢下去。但是他们先警告下面的人躲到一边去,免得被砸着,大声喊道“下来喽一别窝那!”当他们眼瞅着酒桶飞在半空时,就齐声呼喊“嗨奇呐一大个儿!”说老实话,看着他们在我身上走来走去,我不止一次地真想把最靠近我手边的那四五十个小人一把抓住,然后狠狠摔在地上。但是接着我便想到了刚才吃的苦头,心说没准儿那还不是他们整我的最厉害的招术,再说我也傲然答应过顺从他们(借此来为我卑躬屈膝的行为辩解),于是立刻打消了这种念头。我心说这些人既然那么不吝惜地款待了我,破费颇多,我理所当然也应该以礼相待。同时,我也不由得暗暗吃惊:这帮小东西胆子也真够大的,明知我的一只手已经松绑了,竟然还敢爬到我身上来无所顾忌地走来走去!我在他们眼中一定是个庞然大物,可是他们好像一点也不发怵。过了一会儿,他们见我不再要吃要喝了,皇帝派来的一位钦差大人便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位小老爷带着十二三个随员顺着我的右小腿走上来,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他掏出盖着皇帝大印的圣旨递到我眼前,然后讲了约莫十分钟的话,表情虽然没有发怒,但是语气很坚决,还不时伸出手指着前方。之后我才弄明白,他的意思是说半英里开外就是京城,皇帝陛下已经在御前会议上钦定,要把我运到那里去。我连忙分辩了两句,可是没用。我又用那只松绑的手打手势:先用左手捂住右手(为避免伤着他或他的随员,我的手从他们头上掠过去),再用它摸摸头和身体,表示我希望恢复自由。他好像完全领会了我的意思,因为他摇摇头表示不行,并打了个手势告诉我,只能把我当作俘虏运走。不过,他又打手势让我放心,我一路上会吃香的喝辣的,享受优厚待遇。经他这么一说我又起了挣脱逃走的念头,无奈手上和身.上的箭伤在一阵阵作痛,而且已经起疱红肿,说明有的箭头还扎在肉里;另外还看到敌人在增兵,我只好比划着让他们明白,你们爱咋着就咋着吧,我听候处置就是了。听我这样表态后,“喝够”及其手下们才满意了,毕恭毕敬、和颜悦色地退了下去。之后不久,我听到他们齐声喊了许多遍“别扑愣——撒啦!”同时感觉到左侧有许多小人儿在为我松绑,使我能侧身向右,舒舒服服撒了泡尿。我撒了一大片,使他们大为惊骇,目瞪口呆;之前他们看到我那架势,猜到了我要干什么,就连滚带爬向左右两边躲闪,以避开那股轰隆而至的洪流。在我撒尿之前,他们已经在我手上、脸上抹了一种闻着很香的膏药,所以过了一会儿,箭伤就不疼了。我还吃了营养丰富的饭菜,恢复了体力;加之刚才又解了大小手,现在觉得昏昏欲睡起来。后来他们告诉我,我睡了大约八个钟头;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皇帝下了道圣旨给医生,要他们事先在给我喝的酒里掺了一种安眠药。P2-7

序言

自1726年出版以来,世界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被冠上了许多名头,从一部梅尼普斯式的暗讽小说,到一本写给小孩子看的书;从基本算是一部科幻小说,到一部当代虚构类小说的先驱之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格列佛游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而其作者斯威夫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斯威夫特一生的经历,如同一个帝国没落一样”

这句话出自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之口。

与大文豪萧伯纳一样,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也是英裔爱尔兰人,生于都柏林,是伦敦律师老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遗腹子,在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副教长任内去世。他一生所经历的苦恼、偶尔的希望和经常性的失望,以及晚期的衰亡与死灭,刚好暗合了萨克雷所说的“悲剧的扩大”。

斯威夫特所生活的十八世纪可谓理性的时代,而斯威夫特本人也是为这个时代增光添彩的人物;而这份光彩大多散发自其讽刺性的文章,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知性与良心。但观其生活琐细,我们却不免唏嘘慨叹。关于他童年生活的记载混乱而模糊,我们大概知道斯威夫特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返回英国,将小斯威夫特交由其叔父戈德温抚养。斯威夫特15岁进入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取得学士学位。正值他留校攻读硕士学位之时,英国爆发了1688年“光荣革命”,使爱尔兰陷入了一场内战。这迫使斯威夫特来到英国寻求出路,并成为其母系远亲、退休外交家威廉·坦普尔爵士的私人秘书,住进了坦普尔爵士的莫尔庄园。

莫尔庄园是与斯威夫特一生相关的重要地点。这里曾是他进军政界的基地,不过不走运的是屡进屡不利,因此他也曾离开庄园回爱尔兰在教会里谋求发展。这里是他遇到“史特拉”的地方,后者是庄园女仆家的女儿,本名埃丝特·约翰逊,“史特拉”是斯威夫特对她的昵称,斯威夫特成了史特拉的良师益友。有关两人的关系说法不一,有些还自相矛盾,不过有资料表明两人一生都保持了亲密的关系,一说两人曾于1716年完婚。不论真相如何,斯威夫特有书信集《给史特拉的信》传世,其中一些篇章可谓精彩绝伦。在此居住期间,斯威夫特还曾因健康问题回爱尔兰短期休养。据信也就是从这时起,年仅23岁的他患了头晕眼花的毛病,后来发展成美尼尔氏综合症。这种病纠缠了他一生,并最终令他失明。病休结束返回莫尔庄园之后,1692年斯威夫特拿到了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的硕士学位。莫尔庄园也是斯威夫特写作其短论名篇《桶的故事》《书的战争》的地方(两部短论直至1704年才付梓发表),其文字的讽刺锋芒也是从这里初绽。

威廉·坦普尔爵士1699年去世之后,斯威夫特返回爱尔兰任都柏林附近的拉拉克尔教区牧师。因为同时是伯克利伯爵的私人牧师,所以他经常住在都柏林。1702年取得了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经常往返于伦敦和都柏林之间,一方面希望在英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更希望在政界谋求发展。1704年两篇短论的发表,为他赢得了作家的名声,也使他与亚历山大·蒲柏、约翰·盖伊和约翰·阿巴斯诺特成为好友,他们几个人也是1712年成立的文学社团“涂鸦社”的骨干。在这段时间里,斯威夫特介入了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政治斗争。他先支持辉格党,并在长达12年时间里为该党撰写政论文章。后来他发现托利党领导人更同情他为爱尔兰人民请命的事业,于是转而支持托利党。1710年托利党上台执政后,斯威夫特担任该党《考察报》的主编,发表大量政治宣传文章,成为托利党的一枝健笔。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和小册子反对英国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其中最轰动的一篇就是1711年的《同盟国和前任内阁在发动和进行这次战争中的行为》,抨击了以英军总司令马尔巴勒公爵为首的辉格党人借战争大发横财的行为。1713年英法停战,签订了《乌特勒支和约》,当时的英国人都称其为“斯威夫特和约”。这也是斯威夫特从政道路上最辉煌的时期,他是托利党政府核心集团的一部分,成为托利党两位领袖人物首席财政大臣罗伯特·哈利与国务大臣亨利·圣约翰关系的调停者;他还是安妮女王演说词的起草者。不过由于涉入党派斗争,加之讽刺政论得罪当局,在托利党政府失势之前,他的老朋友哈利能给他谋得的也只能是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副教长一职。

1713年,斯威夫特失望地回到都柏林任职,此后的32年时间里,他一直蛰伏在都柏林。虽然他曾化名垂皮尔,发表《垂皮尔书简》,领导爱尔兰反对英国盘剥爱尔兰人的“伍德铜币案”,并取得了胜利,爱尔兰人也尊崇他为一时名士;他的文学讽刺风格日趋成熟,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但他绝大部分时间却为忧郁所笼罩,退缩而绝望。他自己形容这一时期的生活犹如“一只洞中的老鼠”。1742年,他突发中风而瘫痪,丧失了说话能力,生活需要有人护理。与此同时,他害怕的事情发生了,也就是他丧失了自己一生推崇的理性;此前,曾经指着一棵枯树说:“我可能也会像这棵树一样,从头开始死去。”1745年10月19日,这位杰出的讽刺大师在黑暗和孤独中走完了一生,终年78岁。

“从内阁会议厅到托儿所,到处都在读《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出版后,斯威夫特的朋友约翰·盖伊在给他的信中如是说。

这并非溢美之词。首版《格列佛游记》于1726年10月26日出版,定价八先令六便士,不到一周时间即销售一空,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伦敦出版商本杰明·莫特为了防止盗版,居然令五家印刷厂同时开工来印制《格列佛游记》。直至今日,世界各大出版社仍旧不断推出新的版本。

不过,斯威夫特本人却对首版甚为不满,因为出版商莫特将原稿做了大量的改动。为了逃避出版审查,莫特删节了有关描写小人国“厘厘扑腾”宫廷竞赛和“飞岛国”里林达利诺人造反的情节,并在第二部中增加了颂扬安妮女王的内容。1735年,斯威夫特在爱尔兰出版商乔治·福克纳那里出版了“完整版”《格列佛游记》。虽然号称完整版,但出版商福克纳还是不敢将林达利诺人造反的情节加上去,只加入了宫廷竞赛情节并部分恢复了被1726版随意更改的内容。这一版中还加入了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船长致亲戚辛普森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抱怨出版商莫特将他的原稿改得面目全非,说自己“都认不出来这曾是自己写的文章”了。此后历次出版的标准版《格列佛游记》都包含这封信。这个版本还将斯威夫特的朋友亚历山大·蒲柏赞扬《格列佛游记》的一些诗收录在内。1735年福克纳版是公认的“首版”《格列佛游记》。

1899年出版的一本斯威夫特作品集中收录了《格列佛游记》,并将有关林达利诺人造反内容增补在内,这应该是现代我们读到的《格列佛游记》的第一个完整版。

“小说是为孩子写的,内容却是给大人看的”

美国名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这样评价《格列佛游记》。

这句话不无道理。开头两部——小人国“厘厘扑腾”和巨人国“霸萝卜顶奈何”的情节似乎是写给小孩看的,但斯威夫特却注入“讽刺社会”的严肃主题。《格列佛游记》的内容极其丰富,也引起后世各种不同的解释。斯威夫特仿佛是挂起了一面镜子,让全人类都看看自己真实可憎的面目,使人们能抛弃幻想与虚伪,更接近真理。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虚构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的故事,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英国人,受训成为一位外科医生,生意失败后选择出海谋生。作品运用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很少涉及自我反省或太深的情感反应,通过第一人称格列佛之口讲述了历次海上之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格列佛乘坐的航船在南太平洋海域不幸遭遇海难,他奋力泅渡来到小人国“厘厘扑腾”。该国人身高只有我们普通人的十二分之一,还不足六英寸(15厘米),但这里的居民从国王到大臣都非常贪婪、残忍、野心勃勃,并且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类。这个小人国有个敌对的邻国“不赖富思古”,居民同样也是小人,因从不同的一端打破鸡蛋的区别而遭到厘厘扑腾人憎恨。格列佛虽然帮助厘厘扑腾打败了不赖富思古,但自打他用自己的尿扑灭了皇宫大火之后,事情全变了。他被控通敌罪,并被判处射瞎双眼,饥渴而死,格列佛不得不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第二部分,讲述了又一次远洋航行将他带到了巨人国“霸萝卜顶奈何”,那里的成年人身高20多米。他先被一个农夫发现,后者用他来取乐赚钱。被宫廷发现后,他的社交生活很轻松,但却称不上有趣。因为体型巨大,巨人们平常的缺陷也被放大了许多倍,格列佛非常厌恶巨人的身体。巨人的无知令格列佛感到惊讶,即便是国王也对政治一无所知。不过总体来说,巨人国是格列佛到过的最好的国家。一次陪同国王夫妇视察边境时,格列佛离奇地飞离巨人国。

第三部分,格列夫又开始起航了,并且在被海盗袭击后,再次历险,最终来到了“飞岛国”。飞岛上居住的理论家和学者压迫和统治着下方的巴尔尼巴比人。飞岛国与巴尔尼巴比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几乎全是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东西,而那里的居民的生活也几乎完全脱离实际。偶然来到了格鲁布都布德里,格列佛见到了岛主用魔法召来的史上著名人物,他发现他们在历史现实中的影响力要比史书上介绍的小得多。到访拉格纳格后,他发现长生不死人给人的启示是,年老不一定代表着智慧。

第四部分,格列佛作为一艘船的船长身份起航,但由于船员哗变,他被抛弃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度。这个国家居住着智马,他们是一些有理性的马,统治着整个国家。而一些“夜壶”——粗鲁的类人生物,是他们的奴隶。在智马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决心留在智马国,不过他裸露的身体使智马们知道,他与“夜壶”无异,因此被流放。极度忧伤的格列佛被一艘葡萄牙船搭救,船长对他非常好,可是格列佛却忍不住认为船长和所有人类都是一些不体面的像“夜壶”一样的人。最后,尽管格列佛对整个殖民主义观念持怀疑态度,他还是以宣称他所到过的国家都属于英格兰、是英格兰的殖民地来结束叙述。

除了讽刺现实的艺术风格之外,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还具备相反的特点。首先是格列佛本人,他从小人国的“巨人”变为巨人国的“小人”,从飞岛国的“明眼人”变为智马国的“无知者”;其次是格列佛所到的国家,从小人国的“复杂”到巨人国的“简单”,从飞岛国的“讲求科学”到智马国的“崇尚自然”;最后是格列佛观察视角的变化,格列佛将小人国的居民看做是一群堕落、道德败坏的人,随后在大人国,该国的国王也用同样的眼光看待欧洲人,格列佛将飞岛国居民看作是一群不切实际的人,而到了智马国,他的马主人也是这样看待格列佛所代表的人类的。

“任何强烈的义愤都无法撕裂我心”

这是斯威夫特1731年为自己写的拉丁文墓志铭中的一句。

评论家们认为斯威夫特进入晚年之后,变得比以往更加尖刻。而去世前的三年时间,他生活无法自理,不得不由他人照顾起居。基于上述事实,有些人将斯威夫特与小说的主人公格列佛联系起来,认为在第四部分智马国中的格列佛就是斯威夫特的化身,甚至还有人认为智马国那部分描写的就是斯威夫特精神失常后的幻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斯威夫特在晚年中风(1742年)之前,思维能力并没有受到损害,而且有资料表明第四部分先于第三部分,在1723年完成,而这正是斯威夫特化名垂皮尔,号召人们反对英国剥削爱尔兰人民的“伍德铜币案”的时期。

像他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格列佛(Gulliver,源于gullibility,“易受骗、易上当”的意思)非常容易上当受骗。而斯威夫特却是一个能够看清社会现实,笔触清冽而讽刺的政论家兼作家。斯威夫特塑造格列佛幼稚、单纯的性格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当读者阅读小说时,首先会以主人公格列佛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继而我们发现小说的离奇情节只不过是作者斯威夫特想象出来的。因此,在幼稚、单纯的格列佛和抱持怀疑态度的读者这两种视角之前,小说具有了多层含义。一个层面,我们可以将其当成真正的旅游行纪故事;另一层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纯虚构的神话故事;而在这两者之间的第三个层面,超越了上述两个层面,更接近斯威夫特的原本意图,就是对欧洲主张的唯理性和所谓的善意的讽刺批判。

不过斯威夫特与格列佛确有其相似性,格列佛之于英国的疏离感也恰好是斯威夫特对英国的疏离感。斯威夫特头脑中一直纠结一个问题,就是他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是英国人还是爱尔兰人(欧美人通常以母亲来确定国籍,而斯威夫特的母亲是英国人),这使他经常处在矛盾状态之中,心中也对英国生出了疏离感。恰恰是这种疏离感,使斯威夫特为后人留下了超越时空适合全人类的讽刺、辛辣的幽默、愉快的寓言、明确而又优美的文体。同时,他也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前行吧,旅者,如有可能,请效仿这位自由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译文采用当代流行语言,亦较好再现了原著风格,再加上批注和插图,是当前该书众多译本中具有特色的一种。

——外国文学专家、译林出版社前社长 章祖德

《格列佛游记》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它的文体精彩绝伦。还没有一个人像斯威夫特这样,将我们这种困难的语言运用得如此简洁、明快、自然。

——毛姆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事架构使人们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便是《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事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

——司各特

如果要我开列份节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乔治·奥威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