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泽编著的长篇历史小说《金幡》是一部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为主线的小说,展现了瑰奇雄壮的藏文化,讴歌了汉藏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借助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求婚过程,结合松赞干布及其部属周游华夏大地,把唐朝的历史与文化,如三国演义、春秋战国、孔子、等著名历史,以及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少林武当、峨眉山、五台山等著名风光和景点介绍给观众。同时也通过各国的使节及留学生来到唐朝长安学习与建交的过程,把印度、日本、尼泊尔、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把这些中外美丽风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关心和热爱华夏大地的人们对华夏大地、对青藏高原流连忘返,眷恋情深,在产生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的同时,又促进和增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步社会的主题。
1300多年前青藏高原上,松赞干布的开拓创新精神,形成了华夏历史上名垂千史的“松赞时代”!
1300多年前华夏长安古城,李世民倡导的励精图治精神,形成了人类历史上震惊世界的“贞观之治”!
1300多年前吐蕃部落的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的结合谱写了藏汉联姻的千古佳话!
1300多年前的李世民与松赞千布这两个历史巨人,为华夏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为谱写华夏社会的壮丽篇章和辉煌历史,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金幡》不仅仅是给读者介绍了神奇、神秘、神往、神韵、神圣的青藏高原,以及华夏大地上各少数民族的风情、风俗、风光,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新时代华夏儿女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动力!
作者袁光泽表示,援藏生活丰富了人生,开阔了视野,至今仍然眷念着那片神奇、神圣、神秘的大地,《金幡》这本书既是对援藏工作的纪念,也是对西藏人民的祝福。
第一章 绝处逢生突重围
“哒哒、哒——哒”只见一匹枣红色的战马从吐蕃部落琼结镇白玉根巴雪峰的方向,朝着雅鲁藏布江与雅砻河交汇的地方——泽当镇的西北方向急速奔驰而来。
在远处的皑皑雪峰下,奇峰屹立,山间空旷,一排飞鸟掠过,只剩下“嘚、嘚、嘚”的马蹄声,清脆而单调,那声音仿佛是从旁边山壁上碰回来悠悠散落在丛林中一样。
在深蓝色的天空和雅砻河边小道两旁翠绿的北方杨树的映衬下,道路上这匹飞奔的枣红马和骑马的主人格外的引人注目。
马上匍匐着一个彪悍的藏族少年,他左手拈着缰绳,右手紧握着一把大刀,两腿紧紧地夹着马背上的红色马鞍,两眼机警地注视着前面就要快与雅鲁藏布江交岔的河边。
他那疾驰飞奔的速度形成的旋风把两边的树叶都带得“嘎、嘎、嘎”直响。
少年狂奔到雅砻河旁林荫小道的时候,像射出的箭镞一样,一个劲地疾速向河道边的前方飞冲。
疾驰飞奔的少年身上披戴着的刀剑金属之类的兵器装备,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马匹上闪烁的亮光和少年彩色的着装像是一支犀利耀眼的金黄色箭头在快速地冲向前方。
少年沿着雅砻河的东岸小道,驾驭着马匹飞快狂奔的时候,突然从河边树林里射出一支箭,呼啸着飞向少年的右前心,瞬问就要碰到少年的前臂时,那少年眼疾手快,仅快速地扬臂用刀向上猛地一嗑,那支扑面而来的箭就立刻折断为两段飞向空中。
刚才突飞而来的一支箭,尽管没有伤着这少年,但不得不引起少年分外小心了。
少年机警的眼神搜索着前方,他心里也感到十分的惊奇和愤怒;为什么这人要这么阴险歹毒地暗算自己呢?
少年骑着马匹放慢了前进的步伐,同时用眼万分小心地搜索着道路旁边的树林,突然,旁边不远的树林里“哗、哗”的一阵阵声响,紧接着从里边接连跳出来五六个挥舞着刀枪的壮汉,挡在了少年前进的道路中间。
跑在前面三个提着长枪的汉子,衣着和神情很像是部族家丁,直愣愣地冲了过来。好在少年早有准备,眼看就要斜刺过来的长枪和马头近在咫尺的时候,少年机警地拉带了一下缰绳,嘴里喊了一声:“驾、驾”,战马也随即急速地跳跃起来。
战马高扬起马头,马匹高高跳跃起来,它被主人的缰绳一拉,再顺势向左一转,马上的少年借机快速扬起刀锋,他的身影就像白鹤亮翅,手中的大刀像海底捞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挥向了前方,只听得“嚓、嚓、嚓”三声响,三只长枪的枪头飞向半空里去了,三个藏族家丁也像断了线的风筝,“扑、扑、扑”地倒在地上没气了。
其他几个家丁压根没看清是怎么回事,三个同伙已经身首分家。一时间他们盯着马上的少年痴愣着。
倏忽间回过神,第一反应就是逃跑,此时不溜,脑袋不保!
他们扔下了刚才被少年瞬间收拾了的三个家丁的尸体,拖枪拽甲地钻进路边树林里逃之天天,不见了踪影。
少年打马往回一兜,提起缰绳,刀背猛拍了一下马背,两脚紧紧夹住马鞍,放马冲向河流中间,只见战马四蹄飞奔,马尾飞扬,高昂的马头向上长啸一声,就“嗖、嗖、嗖”地就跨过了紧靠泽当镇雅砻河边两棵高大的北方杨树下十米多宽的河道。
刚刚登上沙滩地,少年两眼机警地搜索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后,又马不停蹄地顺着下坡的沙地奔向了通往雅鲁藏布江边的峡谷小道。
一会儿,疾驰的马匹又奔跑在贡布日神山下平坦的草地上,少年身后一排排的北方杨树林就飞一样地与腾空而起的沙尘滚翻扑打成一团金黄色的浓烟,沿着雅鲁藏布江逶迤向前,在午后烈日下湛蓝色的天空与洁白的云彩辉映下,飞骑跳跃的身影在江水泛起金色的光环,仿佛一条金黄色的巨龙溯江遨游在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里。
转眼间少年就乘马疾驰到达了离扎囊镇不远的蒙嘎如大草原上。
辽阔的蒙嘎如大草原在这里和闻名遐迩的“天河”雅鲁藏布江连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
在青藏高原上被人类和华夏各族人民视为“摇篮”和“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河流,它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唐古拉山之间,东西向平直贯通的谷地上东流而下。
它是华夏大地上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的第五条大河。仅在华夏大地上流程为两千多公里。
雅鲁藏布江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宗巴县境内的杰马内宗冰川,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由西向东奔腾在青藏高原的南部。
雅鲁藏布江沿途汇集了许多支流,如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雅砻河,沿路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当流到青藏高原东部的米林县和墨脱县的交界处,被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挡住去路而被迫改向,形成了世界上极为奇特和极为壮观的美丽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
大拐弯从进口到,出口全长的距离近五百多公里,峡谷的南侧是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北侧是海拔7234米的拉加白叠峰,两个山峰悬崖壁立,如两道雄伟大门紧紧地束缚着东来西奔的大江。
山峰离江面最深处为5382米,而河谷底部江面最窄处只有74公尺,悬崖直落江面,那一线江水就像嵌在巨斧劈开的石缝里,急流奔腾,声震山谷。使这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无论是从长度还是深度上都成为当之无愧的地球上最长和最大的河流峡谷。
其峻峭奇丽的地形地貌,使它与珠穆朗玛峰一样为世界瞩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壮观的原始森林公园。
雅鲁藏布江还是一条横跨多个国家和部落的河流。
它在华夏境内流淌两千多公里,它韵全长近三千公里,被称为雅鲁藏布江;它向巴昔卡狂奔出去,急泻在印度大平原上,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它最后汇入恒河,经孟加拉国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水下三角训。
它流经不同国家、不同地理单元,显示出不同的地域河流特征,孕育了不同民族、古老文明和悠久的人类文化历史。
辽阔和风景如画的蒙嘎如大草原地处雅鲁藏布江的右岸。
这方圆几百里的草原地带和江边一片宽阔韵沙滩地连成一片,是被世界上称之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最宽阔的野生植物园和动物园。
这块宽阔的沙滩地在夏天季节里,由于天气暖和,温度较高。
雅鲁藏布江上游冰雪融化后,翻滚的江水裹胁着沿岸:的江砂奔腾而下,到了稍平坦的地段以后,泛黄的江水又无边无际地浸泡和攀附在雅鲁藏布江的两岸山崖地边沿;而在秋天以后的季节里,整个江面的江水又变得清澈见底,远远望去,辽阔的江水湛蓝湛蓝的,和周围皑皑雪峰与深蓝色韵天空形成一块别具一格的彩色调色板,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赏心悦目。 这中间的干道缓缓流动以外,其他的江滩都是裸露在零星瓣状水域上面。所以在面积宽约十公里、长达几十余公里的沙滩上,有几百个大小不一的水坑,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瓣状水系构成了辽阔的河谷平原,以及有较为温暖的天气和连接着岸上茂密的灌木林草地,因此成为许多候鸟和动物落脚栖息的好地方,成了西藏高原上蜚声方圆数百公里的“香格拉底”的人间王国。
这天是藏历年的望果节,也是青藏高原上收获的季节,天气似乎特别的好。辽阔的蓝天由于在周围层层峰峦白雪的映衬下,变得更湛蓝了,那缕缕飘浮的白云似乎是藏族少女头上细纱一样,轻柔地飘逸在沙滩地上空。
从远处急驰而至的少年和他那匹高大的枣红马,以及那还在翻滚向前的尘土,给这片自由王国的主人们一阵惊奇,它们都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手中活儿来接待这位不速之客。
只见那修长的斑头雁逆流遨游时,探着灰白带红色的脑袋发出“嗷、嗷”的叫声,仿佛是在询问客人来自何方?
那黄色的野鸭也在成双成对地从蓝天翱翔到地面,从地面飞到白云间的此起彼伏,仿佛是在询问客人:我们展示的风采是否浪漫?
正带着雏鹰翱翔在碧空的大秃鹰一会儿展翅向上冲,一会儿拍着翅膀向下滑翔,不时向来自远方的客人“嗷嗷、嗷”地叫唤着,仿佛在自豪地说着:“你看我们的小宝贝试飞还算成功吧!”
那一只只从草丛中跑到沙滩上,又从沙滩地里溜进水里的灰褐色小松鼠们,尽情地在水里游荡着,像是在享受大自然的露天浴一样,当它从清澈见底的水中跳了出来后,先是摇头摆尾,又是伏地作揖,一会儿还对着水面抹了抹长长的胡须,再露出洁白的牙齿毫不陌生地望着少年和白马,“吱吱”的使劲地叫了几声,就算是给新来的客人滑稽而礼貌,但又不乏热情地打了几声招呼吧!
更有趣的是从那大水坑里还蹦跳起几条硕大的“拉萨”鲤鱼,它们此起彼落,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藏族舞蹈,还在敲打着“扑通、扑通、扑通”声乐的同时,随着它们不断扑打绽放出的江水,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万道流光的色彩,就仿佛雷雨过后的七色彩虹那样光亮夺目!
又瞅见着成群的野兔,在沙地和水坑里不停地追逐戏弄着,时而踏起沙坑的清水声、小动物嘴里发出“叽叽、叽”错落有致的响声,和野兔那有力跳跃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仿佛是那青藏高原和谐的打击音乐乐曲呢!
又仿佛是小动物们在发出热情的邀请,欢迎新来的客人参加自己的游戏呢!
只见那一会儿从江边喝完水后,又匆忙奔跑到草丛中到处翻动着进行觅食的火红色的狐狸,它用整个弓紧着的身躯、抬着头面对着朝着前方,它前后两双脚稳稳地扒着草地,用警惕的眼神盯着前方刚刚到来的枣红色马匹和少年,好像在自言自语地说着:“咱们可是井水不犯河水啊!”
在宽达十多里的沙滩上,使人更惊奇的是,成群的野羚羊、野山羊、野毛驴、野牦牛、野山猪……
它们有的或远或近地在驻足观望,有的在仰首信步漫游,有的却还在漠不关心地、成双成对地暗送秋波,窃窃私语呢!
P1-4
神秘、神奇、神往、神韵的西藏,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的新的时代主题。然而通过《金幡》这部集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长篇小说,就可以把人们带进这个深远的历史时光隧道;深入了解到青藏高原上藏民族艰难成长发展的历史,了解到华夏悠久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到华夏五十六个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历史,其间通过激烈的战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跌宕起伏的宗教斗争、扣人心弦的爱情纠葛、宫廷皇族的心理活动、优美的边陲风光和高原风景、各少数民族纷争到和谐相处、发展和推动经济的意识、等等,使我们深刻了解和探索到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壮丽篇章与辉煌成就,更使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感觉到今天我们肩上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使我们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启示和启发。
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日益壮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公元七世纪初的藏王松赞干布,更是表现了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纷繁的封建战乱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由于松赞干布与藏族人民数十年的励精图治与奋发图强,平息了我国青藏高原各民族连年不断的纷争,同时在学习汉族文化、法制、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使藏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使以藏民族为主各少数民族的青藏高原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西藏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作为一代有作为的藏族代表人物载入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史册,他和唐朝文成公主谱写了一曲“藏汉民族结缘亲,拓疆雪域铸真情”的时代辉煌乐曲,他和唐朝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万古流芳的佳话。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满载着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汉族先进的文化、建筑、医药知识,以及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到西藏与松赞干布“和亲”后,协助和促成松赞干布带领西藏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推动藏传佛教的改革与发展,促进藏民族内部的团结与统一,促进藏汉民族融合与交流,把当时的吐蕃王朝——西藏民族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建设成为一个兴旺发达和朝气蓬勃的民族,开创了藏民族崭新的未来,被人们赞誉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藏民族强盛的“松赞时代”。
因此,文成公主被世人由衷地尊称为华夏历史上“千古佳丽第一人”,被藏族人们亲切地称为“白度母”,也使松赞干布本人成为发展、壮大、开拓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与统一的楷模,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杰出的民族巾帼女英雄。
本篇所要反映和叙述的是松赞干布作为藏族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本着“华夏同宗,天下大同”的民族团结深情和宗旨,不仅仅是推动和发展了西藏民族的历史进程,还能为推进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值得世人瞩目的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青藏高原上年青的出蕃王朝,正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迈进的关键时刻,松赞干布作为新一代有作为的吐蕃王朝的赞普,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启用能人,审时度势;并在当时西部各兄弟民族和各部落相互残杀与激烈争斗的情况下,运用和通过移植改良的藏传佛教,“化干戈为玉帛、创藏佛促平安”,运用和发挥藏传佛教中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来促进青藏高原上各族人民“和谐”为主调的思想与文化,在松赞干布短暂的一生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之中,继而统一了我国西南部各民族各教派的争斗,并创建了藏族文字,同时致力于发展生产和科技进步,致力于发展地区经济,使以后数百年的时间里,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推动和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这也是松赞干布和西藏人民留给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松赞干布少年时代就经历了父亲被人毒死、面临着叛乱集团的追杀、各个部落的分崩离析的复杂局面,当他与尼泊尔、唐朝等地方的学习和探索,其视野更加开阔,以自己超人的智慧与毅力完成了统一青藏高原各少数民族的大业,最后又与这个时代杰出的人物李世民携手在华夏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叱咤风云的时代乐章,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
回顾历史,抚今追昔,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尽管当时吐蕃王朝与唐王朝有过战乱,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历史上的这一事件,这不仅是历史上吐蕃王朝和唐王朝的“甥舅”关系的促成,更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抿恩愁”的华夏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手足之情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力的诠释。
直到今天,华夏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所繁衍与形成的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于推动与促进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人类“地球村”昨天、今天、明天所追求的——“和平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来说,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是《金幡》全篇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给我们以更多思索和启迪。
在世界的屋脊、人类的第三极——青藏高原上,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以公元七世纪西藏“松赞时代”创建的思想文化遗风,就像高高飘扬在喜马拉雅山和雅鲁布江上空金色的旗幡一样,将把中华民族、世界和人类的明天映照得更加灿烂辉煌!
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儿女们在雪域高原的特殊环境里,创造了人类第三极伟大、圣洁、睿智的藏族文化,并且为促进华夏社会多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为熠熠生辉的华夏文明与历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意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的坚强,他们的情怀像雅鲁藏布江一样的纯洁,他们的智慧像青藏高原一样辽阔无边。这就是我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援藏期间留下的深刻印象。正如走进青藏高原的人们所感受的:梦见西藏吉祥如意;走进西藏一生平安,因为西藏是人类的天堂!
短暂的援藏生活,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激发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更加热爱这片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大地,更加眷念着这里的父老乡亲,更加思念着这里的神山圣湖,因为神奇、神秘、神往、神韵、神圣的西藏保障和护佑了伟大华夏社会的平安和吉祥!
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援藏办、西藏山南地委、行署等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中艺影视有限公司的热情支持,还有在湖北省历届援藏援疆干部的大力鼓舞与鞭策下,经过近八年工作之后业余时间执著的努力,终于形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并很快地与读者见面,其问还得到谭徽在、尤习贵、熊吉平、黄国钓、杨珍、付明章、屠连芳、于谦、吴孟农、袁明强、李建新、余和平、桑布、索朗扎西、平措、王寿平、汤大锋、覃宁生、贺廷虎、邓国辉、邱林、朱思林、洛布、高春景、陈洁等领导、专家和同志们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向辛勤工作在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表示真诚的祝福!
尽管得到众多读者的关怀和厚爱,如有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以便改正,或者再版时及时纠正。
袁光泽
2010—12—19于武汉市武昌水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