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背影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石山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冈夫,本名王玉堂。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投身文学,发表诗作。由于思想进步、鼓吹革命,于抗战爆发前夕被北京执政当局逮捕,关押在著名的草岚子监狱。狱中入党,介绍人是薄一波。日寇占领东北之后,对我华北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大举侵略中国。为了保护干部、应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组织决定我被捕同志一律填写所谓“自首书”,以便出狱投身抗战。这本来是一种机智权变,后来“文革”中被说成是集体叛变。搞出“六十一个叛徒集团”惊天大案。

据说,“文革”初起,造反派搞打砸抢,王老曾经拿出宪法与打家劫舍的暴徒理论。人们当笑话来说。我想,王老久经运动,竟然没有看透运动,足见其天真诗人气质。

我们进入南华门,王老年届七旬,已经退休。老人家渐渐成了巷子里年龄最大、最和善的老人。但王老记忆力相当好,每有集会之类,往往要提前作诗一首;诗是现代诗,长短句,几十句诗歌,王老能够当场依靠默记背诵出来。

对于机关工作,仅就我的记忆,王老至少立下两大功劳。

一件,是帮助解决年轻人的调资问题。我们调入机关之后,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调资。但调资面儿只有百分之四十。狼多肉少,即便马烽带头,老作家们都表态不要这一级工资,年轻人普遍调资依然困难。领导上便推举王老出面,上省里去争取指标。当时,省长王谦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见了王老,好生客气。听说作协名额不够,需要多少呢?王老说,“也就差那么五七六个的。”王谦大大给面子,痛快答应道,“给你十个!”

张石山、李锐等二级工,这才人人得以提升一级工资,每月赚到了四十五元人民币。

再一件,更了不得。作协现今不是有一个文学院吗?专业作家编制十来个。曾经荟萃了并将继续荟萃我省优秀作家;凡专业作家,享受全额工资、定期体检等优厚待遇。这个几乎是“世袭”一般的名额编制,也是王老争取来的。据称,是王老到北京找到薄一波老领导特批下来的。

全国第四届作代会,王老作为特邀代表参会。会上,他曾经专诚去拜访过薄一波。回到宾馆后,李国涛老师同:王老,薄老给你说了点什么呢?

王老笑呵呵地回答:呵呵,是说了点子什么来!

李国涛回过脸,对我们讲:王老呀,已经有些糊涂了呀!

当时,我在想:王老哪里糊涂!他的记忆力惊人,他的眼神是那样睿智。他只不过是不便说。或者不宜说罢了。此刻,恐怕糊涂的不是王老,而是包括你李国涛在内的年轻人呢!

王老九十华诞,上级部门为老人家过寿。老人家不太乐意,他伸出一根手指,道:这个时候再过吧!

王老的目标是起码活到一百岁。我们也期望、都相信,王老能够活到百岁。他是我们南华门的人瑞啊!

王老却突然辞世了。听家人说,老人家笑呵呵的,坐在沙发上,突然不再言语。那真正是无疾而终。

王老故去后,他的孩子还给过我一件王老的手迹。王老在一张便条上书写下了关于我的作品《血泪革台班》的评价,他认为:这部作品,即便列入中国极富传统的“说部”文学中,也毫不逊色。

这样的评价,对我而言,无疑是够高的了;而评价的准确、到位,包括使用“说部”一词,显示了王老深厚的学养。

山药蛋派祖师爷赵树理,不仅开解放区通俗文学之先河,行为举动、待人接物也最具平民化色彩。可惜我无缘认识这位前辈大师。我调入作协前,大师已经被残酷批斗致死。正如他在“文革”深入进行中,看透了运动的本质、曾经有过的无奈希望那样:历次运动,总要损失一些人;如果一定要损失,那就损失我吧!马烽、西戎他们还年轻,还能写点东西!

得庆生还的几位老作家里,依照我的服光看来,孙谦老师最具平民化色彩。当然,比起几位战友,他的文化底子更厚一点,作品的文笔雅致优美,甚至带凡分洋气;把他归人山药蛋派,实在有点勉强。

在院子里,人们说起孙谦,多半在前边冠之一个“老”字,叫他老孙谦。孙谦面相偏老。参加抗日的时候,不过二十来岁,下乡的时候老乡们会说:这个老同志总有四十几了吧?和年轻人一样跑跳,精神头儿不错哩!真到了四十多,下乡的时候老乡们偏又这样说:听说是个老作家,看去也不过五十多!总而言之,老孙就几乎从来没有年轻对。P8-10

书评(媒体评论)

张石山以中短篇小说名世,上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文坛,至今笔耕不辍。他见证了文学界的兴衰荣辱,目击了作家群的世相百态。本书细节鲜活。文笔洒脱,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当代文坛的时代脉动,填补了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回忆录中,可称独树一帜。

——丁东

这是一本极富个性的当代文坛真实历史记录。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样的另类文献更有价值。如果研究上世纪80年代的山西文学,必读此书,因为作者提供了常态文学史中不可能提供的史料。

——谢泳

目录

自序你将如何走过历史l

开篇 所谓文坛1

第一章 文坛五老5

1.诗人冈夫无疾而终7

2.孙谦像个乡下人lO

3.关于胡正的几个段子14

4.马烽,对人是不错的18

5.长人西戎22

第二章 借调生涯26

1.编辑部格局27

2.周宗奇说:你有什么权利享受安逸的生活29

3.胡帆:北京人天天吃油条133

4.何家骅的国际玩笑35

5.顾全芳竟然比我还懒37

第三章 编辑群像41

1.忻州四俊杰42

2.大同两老小46

3.诗坛三巨头50

第四章 阎氏故居56

1.山西文坛与阎老西57

2.南华门原是阎氏故居60

3.从文联到作协65

第五章 从文苦旅68

1.被逼从文69

2.巧遇邓撇子72

3.欣逢刘大头74

第六章 东阳笔会78

1.扒车赴会79

2.群英聚会81

3.虱子大会84

第七章 走近文坛88

1.邂逅李锐89

2.邸家河的插队生9l

3.恩师西戎94

4.初识韩石山98

第八章 噩梦醒来105

1.调动噩梦106

2.工作狂热109

3.郑义与蒋韵113

第九章 当年逸事115

1.赵树理“拼刺刀”115

2.马烽摞罗锅118

3.跟踪女间谍120

4.四大“坏人”123

5.侯招笔会126

第十章 北京领奖131

1.南华门里的“石狮子”132

2.被刺激起来的幸运儿136

3.京西宾馆的“上等华人”140

4大会众生相142

5.王蒙,“大写的人”145

6.周扬与会147

第十一章 风雨变奏150

1.青岛,笔会花絮15l

2.西安,与会诸公158

3.话说唐达成163

4.张石山:《老一辈人》的遭遇166

5.张平:《祭妻》到《姐姐》168

6.郑义:《远村》和《老井》169

7.韩石山:《磨盘庄》被批173

第十二章 决定因素178

1.李锐,赵树理文学奖178

2.张石山,孙谦的狗的干粮183

3.成一、焦祖尧作品讨论会187

第十三章 求学京城191

1.徐刚,万年副所长192

2.所长李清泉194

3.传奇所长丁玲197

4.张石山,当代陈世美198

5.副主编,你不当都不成201

6.郑义,献上致敬信204

第十四章 分家波乱207

1.分家大动荡208

2.挽留周景芳211

3.揪回燕治国214

4.嘉奖何家骅218

5.分解诗歌组220

第十五章 为官一任222

1.一个空抽屉223

2.一群好编辑226

3五对打离婚229

4.一纸军令状231

5.一张辞职书233

第十六章 换届风波238

1.张石山:北大毕业的边缘人238

2.韩石山:突然变成陌生人243

3.马烽:不幸失算245

4.忘恩负义的一票248

5.触目惊心的一幕250

6.成一、韩石山、周宗奇的遭遇255

第十七章 十年纪略261

1.李锐上五台262

2.田中禾来山西263

3.油漆风波265

4.秀才造反271

第十八章 世纪曙光273

1.作家参政274

2.换届277

3.从刘巩时伐到周振义时代280

4.第三次高潮283

序言

几年前,在一个文学讲座上,我首次公开发布了自己的一点生命体认。事后,有一位青年听众告诉我,我的讲座从头到尾极其精彩,而最为震撼人心的是我的那点体认。我说:从事文学,至少能够让我们两世为人。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最普通的常识。“两世为人”,可能吗?

一般人,所谓芸芸众生,对一次性的人生缺乏自觉。来到过,生活过,最后走掉,如此而已。但文学犹如美学哲学以及佛学,能够开启心智、觉悟性命。文学家来到过,生活过,最后也要走掉,却并不仅如此而已。因了从事文学,文学家始而可能有所反思,有所反省,继而有所觉悟,有所升华。距离造成审美,审美达到超越。苦恼庸碌夹杂了快乐激扬的人生,于是不再仅仅是一次性的人生。

文学家有别于常人者,正在自觉。自觉,因而可能反思一次性的人生;经由自觉的反思,一次性的人生因而可能在审美的层面上达到升华。实证菩提,九转丹成。

我在三十岁走进文坛,如今,众多往事皆成回忆,我的人生,已经基本被界定属于文学;我相信,不得不相信,我与文学有缘。进入文坛,从文三十年,构成了我的人生主体。

文坛锤锻了我的同时,我穿越了文坛。

穿越文坛,在文坛行走三十年,亲见的人物不少、亲历的事件也颇丰繁。早些年,我就产生过这样的念头:我要把行走文坛三十年的见闻书写出来。我们山西文坛的耆宿元老,我们的老师西戎和马烽,身处文坛半个世纪乃至六十春秋,他们的经历该是多么丰富、多么宝贵!然而,西老最后突然中风失语;马老像平素一样去住院,却再也没有像往日一样痊愈归来。发生在眼前的这样活生生的例子,简直惊心动魄!也许,老师们并不愿意将他们的回忆形诸文字;但是,假如他们曾经有过那样的念头呢?天不假年,死神使出了霹雳手段。

所以,我的时断时续的念头,终于变成了今日之行动。

我依据回忆,直面历史,写出这部《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

既已酝酿有年,作为一名成熟的作家写手,动笔之前,我大致给自己定下了几条原则。简单说来,没有脱出“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几个方面。或目,几条原则关乎几个“W”。

为什么?开始,有点写作的冲动;冲动渐渐变成某种理智的思考。行走文坛三十年,经过若干事,见过不少人,体验过许多喜怒哀乐,听说过许多趣事逸闻。文坛尽管不再景气,但在我的价值天平上,文坛名流决不亚于歌坛明星,文人雅事决不次于艺人花边。对于关注文坛的读者,文坛事件和文人趣闻,会有看点。

当然,看点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最关键的,是我想追述历史。反顾来时路径,捡拾途中珍奇。而正视历史,或能启迪来者。我应该写点什么,莫如说我不应该放弃职责。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吞噬真实的黑洞。

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写什么?当然是写我的见闻。见闻驳杂,难以统统入文。换个角度说话,“写什么”如果不易界定,那么至少我可以明确告诉读者,我“不写什么”。我不会涉及他人的隐私,也不会叙述我认为无聊的琐事。

若干事件,包括趣闻逸事,我当然不会时至今日才想到去作调查;我将主要依赖自己的记忆来写作。个人记忆,能够保证绝对真实吗?况且真实与否,好比善恶美丑的判断,又常常可能见仁见智。

我只能保证:凡我所写,将无一字无出处。非我亲见,必是亲耳听到某人转述。这儿说的“某人”,也并非虚指,而是实有其人。

怎么写?我将秉笔直书。我决不会“因人废文”。不会因了关系友好而刻意粉饰,也不会因了交往冷淡而横加刀斧。  这样文章,可一而不可再,我将如履薄冰、格外在意。

追述历史,笔者的文学生命曾经参与了那特定历史的编织,而历史不容戏弄。

粉饰回护,曲意偏解,不是我的初衷。与其那样,宁可不写。

此刻,不禁想起春秋时代那则著名的史官故事。因为秉笔直书,父亲被杀,兄长被杀;弟弟手捧刀笔竹简上朝,要冒死继续直书真实的历史。前仆后继,宁死不屈。

血腥不容掩盖,不义难逃审判。

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

三十年之回忆,事件繁复、人物众多。百密难免一疏,千虑或有一失。

如有舛错,文责自负。

有不同看法。欢迎争论。

写出真实,或对某些人物有所开罪,无法可想。写出什么,文责尚且自负;做过什么,难辞其咎。你做什么尚且做得,难道我还写不得吗?

这是文学的职责,这是我的使命。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是一本极富个性的当代文坛真实历史记录。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样的另类文献更有价值。如果研究上世纪80年代的山西文学,必读《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因为作者张石山提供了常态文学史中不可能提供的史料。

编辑推荐

张石山以中短篇小说名世,上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文坛,至今笔耕不辍。他见证了文学界的兴衰荣辱,目击了作家群的世相百态。《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细节鲜活。文笔洒脱,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当代文坛的时代脉动,填补了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回忆录中,可称独树一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