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三皇五帝到一九四九,跨越二十年长河。用最生猛、最好玩的方式解读中国历史!
赵国华、尤学工编著的《中国历史一本通》分为八章,从远古时代至中华民国,以政治史为主线,按照中国历史自然呈现的阶段性展现每个历史时期的风貌。每章先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后选取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力求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点。为使读者较全面、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本书以链接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辅以各种精美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赵国华、尤学工编著的《中国历史一本通》按中国历史自然呈现的阶段性展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风貌,每章先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后选取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中国历史一本通》力求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点,并以链接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辅以各种精美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三、隋炀帝开运河
在隋文帝统一南北、千军万马跃江灭陈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因其可圈可点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隋文帝的肯定。这种肯定,为他日后平步青云、直至坐上皇帝的宝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这个人就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晋王杨广,即其后的隋炀帝。
隋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和其他朝代的皇子们有显著不同的是,这五个儿子都是他的皇后独孤氏所生,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母亲非常有技巧的善妒,或许是由于父母亲的感情果真异常深厚,总之文帝的其他嫔妃都没有留下文帝的后代,而这五个兄弟身体内流的的的确确是同样的血脉。虽然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在尊贵富华的王位的诱惑下,这五兄弟的野心、狠心却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子们。
隋文帝原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后来这太子之位却易主到杨广身上。同是兄弟,基因遗传恐怕没有太大差别,杨广之所以取胜,除了他本身出色的条件以外,更是由于他清楚如何矫饰自己的内心,戴上美丽的假面,游走于父皇母后身边,游走于大臣将士之间。
杨广,又叫杨英,小时候的他就十分出色,姿仪俊美,十分聪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特别喜爱他。隋文帝建立隋朝时杨广只有13岁,父亲封他为晋王,做了柱国、并州总管,不久又提升他为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尚且年幼的杨广在父亲篡周夺位之前是权倾朝野的大臣家的儿子,他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不过也无非是文学、狩猎。而在父亲成功地从大臣一跃而起至当朝圣上以后,身为儿子的他肩上的担子愈发重了,学习如何带兵打仗,管理政务,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杨广无法独当这些全新的事物,文帝还特意派了两个老师前去辅导他。杨广倾心学习,进步很快。他为人严肃深沉,认真谨慎,这一特质颇有文帝当年的王者之风,因此朝廷内外都特别看好他。隋文帝有一次暗中请擅长看相的来和为儿子们看相,来和对杨广的评价是,晋王眉上的双骨高高隆起,看起来气势非凡,将来必然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为杨广的皇位之路奠定坚实基石的是他的平南之行。为了统一南方,实现全国一统的愿望,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总管灭陈的工作,在辅臣的帮助之下,统领兵将南下。这南下之行中,杨广也不忘顺民意,夺民心。其中有两件事帮助他赢得了至高的声誉。在平定建康后,杨广下令将陈朝江南地区人民最愤恨的五大奸臣正法,主持了公道。同时,他对陈朝仓库中的金银珠宝丝毫未动,进行了封存。这样,杨广顺顺利利赢得了江南人民的一致拥戴。在胜利灭陈以后,杨广又平定了江南豪强势力高智慧等人的叛乱,平定了西突厥的入侵,凭借他的赫赫战功赢得了众人的倾慕。
除了自己拥有的杰出成就以外,杨广十分懂得如何收敛自己的脾气秉性,牢牢把握住父皇母后的喜好,把握住朝中大臣将士人心的归向。有一次隋文帝到杨广的家里去看望他,文帝看到了摆在一旁的琴瑟乐器,只见这些乐器上面盖满7厚厚一层灰尘,而有些琴瑟的弦也已经断了许多。
隋文帝本来就是个严谨朴素的君主,看到琴瑟已经弦断声绝,显然很久都没人弹奏过,想必二儿子平日里并不以和歌舞伎弹琴奏曲为乐,空出来时间做的都是些正经事,因此对杨广更加关注。
前文说到,文帝的皇子都是独孤皇后一人所生,其他嫔妃都没有机会生育,可见独孤皇后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极端忠贞的理解。对于母亲所坚守的爱情婚姻观,杨广矫饰地坚决执行着。虽然也有不少姬妾,但是看上去杨广专宠萧妃一个人,婚姻生活幸福美好,这点颇得独孤皇后的赞赏。
除了毫无保留地表现对妻子的爱,杨广还将对士兵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日去观赏狩猎,在荒郊野外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皇子之躯,自然十分尊贵,旁边有侍从立即为杨广递上雨衣。没想到杨广却坚决地将雨衣推到一边,说道:“将士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穿着这雨衣呢?”听他的意思,自然是和将士们同甘共苦,是没有丝毫骄横的一位皇子。在场的将士无不心头一暖,为杨广效命之心更加坚定。
与杨广的好皇子、好主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子杨勇。不同于杨广的内敛矫饰,杨勇的性格率意任情。他文饰蜀铠,过冬至节时在东宫接受百官的祝贺,这些都有违于文帝一向提倡的节俭低调的作风,因此父子之间蔓生出许多罅隙。
不仅如此,杨勇还在女人的问题上惹恼了母后独孤氏。和文帝极其简单的后宫不同,杨勇的宠妾很多,而且他尤其喜爱一个叫云昭训的宠姬,对于独孤皇后为他亲自选的嫡妃元氏几乎是不理不睬。后来元氏突然身亡,云昭训在后宫中擅权专权,独孤皇后更加不满。
在做足了前文的铺垫以后,杨广又开始打悲情牌,他假惺惺地跑到独孤皇后面前,哭诉说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太子,几次受到他的陷害,并且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的地步。这出戏一唱,独孤皇后对于心爱的儿子杨广更加同情,而同时对太子杨勇愈加愤恨不满,更换太子的心意已决。
有了母后的支持,杨广开始大胆地筹划具体的夺位大计。在宇文述和张衡智囊团的帮助下,杨广和当时在朝中盛极一时的大臣杨素一拍即合。于是杨素开始在文帝、皇后面前诋毁太子、褒赞杨广。此外杨广还采取不少见不得人的龌龊手段,买通人造太子杨勇的谣。
终于在开皇二十年,文帝废杨勇,另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文帝病重,当他察觉到杨广的阴谋,希望再次召见杨勇废杨广时,却已经没有了回天之力。在杨素等人的帮助下,杨广伪造诏书,杀死杨勇,谋害生父,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登上皇位的隋炀帝把自己多年以来压抑扭曲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他过起了极其奢华享乐的日子。他大兴土木,修建东都;广集民力,开凿运河;频繁出游,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关于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但是它实现真正南北贯通,成为震惊世界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却是在隋炀帝时。
隋文帝于开皇四年开凿了广通渠。隋炀帝即位以后,迁都东都洛阳,这样粮食的运输又成了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富庶又美丽的江南也强烈地吸引着炀帝悸动的内心。于是,炀帝分别三次下令开凿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前前后后征集了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河北军民百余万等。几百万的百姓在烈日酷晒、严冬寒风之下终日挥动着小小的铲子,掘开一寸寸的土地,最终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蜿蜒4800多里,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几大水系的人造河流。
河流本是自然的创造,河流的流向也是自然的选择,可隋炀帝却有这般的胆识,愣是硬生生地从坚实的土地上开凿出一条自己决定流向的河流。撇开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观目的不讲,京杭大运河的确将重新统一起来的中国南北地区联系起来,此后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可以方便自由地南北穿梭;而与此同时,偏居北方的国家统治者凭借这个有力工具控制了日益富庶的南方地区,防止它跳出自己的手掌心。
但是对于那个曾经逼迫数百万民众夜以继日地完成那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隋炀帝而言,这一切都源于内心深处隐藏许久的一阵阵悸动。这悸动既是对魂牵梦绕的江南地区富庶美景的无限渴望,也是身为一国君主对自己广袤领土强烈的控制欲,更是为自己手中通过弑父杀兄夺取帝位而获得的至高权力的疯狂满足感。
隋炀帝狂妄的统治激起人民激烈的反抗,而隋朝的统治根基也在这一次次的起义中变得支离破碎。
P101-103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文明的一块瑰宝。
中华文明的火种在远古时代就已点燃,先民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中华大地,恰如满天星斗。在通向文明的漫漫长路上,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长阳人、丁村人的面孔一闪而过,仰韶、龙山、红山、河姆渡、良渚的文明熠熠生辉。我们还能依稀听到黄帝与蚩尤大战的呼喊声,听到先民们围猎耕作的号子声,听到大禹治水的脚步声。中华先祖创造出优秀的远古文化,他们的名字与形象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以炎黄子孙自称,就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
夏、商、周被称为“三代”,是中国古人认为的黄金时代,因为这三个时代分别有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样的圣主贤臣。事实上,“三代”经过氏族、部落、古国到方国的发展,正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关键期。大禹的儿子启杀伯益而建夏,打破了禅让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被认为是由“公天下”到“家天下”转变的开始,中国开始有了早期形态的国家。灿烂的殷商文化,以精美的青铜器和成熟的甲骨文,无声地述说着殷商文明的成熟。严密的礼乐制度,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生动地阐释了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国家形态。
这一切在春秋战国时代被打破了。这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除旧布新、弱肉强食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贵族的特权受到了蔑视,血缘不再是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依据,人的知识与才干成为攫取功名的关键。一个个旧家族破落了,一群群士人在诸侯国之间奔走,一个个霸主旋起旋灭,一场场战争血雨腥风。齐桓、晋文的霸业让后人称羡,管仲、乐毅的才干让后人赞叹,苏秦、张仪的风采让后人景仰,吴起、商鞅的命运让后人感慨,伊阙、长平的血战让后人唏嘘。最终,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吞并六国,将中国历史由诸侯林立的方国时代带人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秦始皇是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他创建的大一统帝国是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他创建的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他推行的公卿制和郡县制为历代王朝所效仿,成为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难怪有人说中国两千年来所行之政,都是秦政。但是,秦的暴政与速亡也成为一种被反复咀嚼的历史现象,以至于每到王朝更迭之际,都会被提出来加以讨论。
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似乎都是在一个模式中循环往复,不断上演着一个个王朝的兴亡史。秦亡汉兴,迎来了前后四百年的统一发展时期。汉末的动荡将中国历史带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南北的分裂、政权的对立、民族的竞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经过三百多年的战乱,隋文帝再次完成了统一,但隋炀帝的暴政使隋重蹈了秦的覆辙。继隋而起的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唐太宗经常被视为中国皇帝的杰出代表而加以歌颂。但他的后代没有那么幸运,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备受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内部党争的困扰,最后被朱温所灭,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统格局又被打破。五代十国的历史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的竞争史,北方民族的强劲昭示了此后中原王朝所面临的威胁。这次分裂并未持续太久,宋朝的崛起宣告了统一的再度实现。但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相继面临着契丹、党项和女真族来自北方与西方的威胁,没能在竞争中获胜,最终为金所灭。此时蒙元异军突起,相继灭掉金和南宋王朝。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草原民族的特性使它始终难以适应数量庞大的汉人和汉地的治理,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元的大一统局面只维持了近九十年时间。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明王朝。在此后二百多年间,明王朝中央集权极度强化,经济和文化发展成就显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对外联系更加密切,综合国力位居当时世界的前列。但明中后期的皇帝们长于玩乐而荒于政务,统治阶层乐于享受而疏于进取,国家实力日益衰弱,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最终没能抵挡住李自成起义和北方民族的内外夹攻,崇祯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死于国难的皇帝。清军人关以后,曾遭到汉人的激烈抵抗,南明小朝廷与之分庭抗礼,但康熙、雍正和乾隆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终于迎来了康乾盛世,这个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正当清王朝埋头于内政之时,西方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使西方在经济实力上逐渐赶超中国,一些西方列强不断地向东方挺进,与中国爆发了严重的冲突。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才发现自己的孱弱,被迫接受屈辱的条件,被迫融人新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念。此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接踵而至,中国历史再也不能按照王朝更迭的传统模式向前发展,而要跨人近代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抗争史。如果说古代中国的传统威胁主要来自于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民族的话,那么近代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西方列强。不过,外部威胁可以促人觉醒,中国人在不断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威胁,从顽固抵制到理I生学习,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展现了中国人艰难的心路历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宣告了中国帝制的终结,中国从此进入了民主共和时期。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攫取。袁世凯复辟帝制未果,又将中国带人了军阀割据的混战时期,北洋政府成为军阀与列强的代言人。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迅速掀起了席卷全国的大革命浪潮,北伐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旧军阀。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共转入武装斗争的道路,蒋介石则在1928年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随着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了表面上的统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7年卢沟桥打响了抗战的枪声,国共艰难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直到1945年取得抗战胜利。不久后,国共内战爆发,三年苦战,死伤千万,蒋介石退守台湾,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间历经波折和磨难,几度险遭亡国灭种之祸,但文明之火从未熄灭,显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也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光明前途。我们有理由坚信,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之火必将熊熊燃烧于世界东方!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国之国民应对本国历史抱有温隋和敬意,应对本国历史有最低限度之了解,才算是合格之国民。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希望给予读者以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基本的了解。
全书分为八章,从远古时代至中华民国,以政治史为主线,按照中国历史自然呈现的阶段性展现每个历史时期的风貌。每章先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后选取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力求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点。为使读者较全面、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我们以链接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辅以各种精美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为了保证本书的编写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本书的先秦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许刚撰写,秦汉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赵国华和付翔撰写,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尤学工和王姝撰写,宋元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肖海燕撰写,明朝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冯玉荣撰写,清朝部分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黄永昌撰写,中华民国部分由武汉大学万军杰撰写。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中国历史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本书的编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传播历史知识,有力地保证了本书的质量和品位。
特别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张韵女士。从选题、策划,到审校、付梓,她以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素养,为本书的编写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心血。
本书是一种历史通俗读物,力求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在编写中或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