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新学大全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杨郁//黎荔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神妙之处在于其“思维之术”(正言若反,反正相成;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神奇之处在于其“修身之法”(收视反听,缓吸慢呼;归根反本,天人合一),神圣之处在于其“治国之道”(顺应自然,以柔克刚;道体德用,无为而治),能够把这三者融为一体的,除了《易经》,《老子》独占鳌头!作者杨郁、黎荔希望《老子新学大全集》给读者以“拓展思维、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之帮助,让本书真正成为“思维之术”、“修身之法”、“治国之道”——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开拓思路为中心,以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为基本点。

内容推荐

《老子新学大全集》第一次用宇宙生成论(无中生有而有无相生)、哲学本体论(以无为本而“无”体“有”用)、科学和谐论(“道”体“德”用而无为无不为)、技术实用论(正言若反、反正相成)、生活智慧论(“利而不害”而“为而不争”)对《老子》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老子新学大全集》以“传统本”《老子》作为基础文本,参考“帛书本”《老子》和“楚简本”《老子》等。本书由杨郁、黎荔著。

目录

导读 《老子字经》

《老子字经》说明

《老子三字经》

《老子四字经》

上篇有关《老子》的文本阐述(上)

道经

第一讲 体道论:玄同无有,众妙之门

 01.常道与非常道

 02.常名与非常名

 03.无名与有名

 04.常无与常有

 05.有无而玄同

第二讲 无为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01.善恶同体,有无相生

 0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03.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第三讲 无中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1.冲用不盈,和光同尘

 02.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四讲 无私论:无身而身存,无私而大私

 01.谷神不死,天长地久

 02.以其不自生,故能成其私

第五讲 无取论:上善若水,功遂身退

 01.上善若水,利而不争

 02.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第六讲 无我论:身心合一,超越自我

 专气致柔,明白四达

第七讲 无用论:有无相生,有利无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八讲 无身论:宠辱不惊,大成无身

 01.淡定无欲,无境不乐

 02.宠辱不惊,抱朴无身

第九讲 无定论:无中窥有,玄中取实

 其上不嗷,其下不昧

第十讲 归根论:不盈不满,归根复命

 01.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0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十一讲 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01.无为无事,不知而治

 02.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03.善恶微殊,察察闷闷

第十二讲 虚谦论:飘风不终朝,诚全而归之

 01.孔德之容,其名不去

 02.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03.希言自然,安静如道

 04.立者不企,行者不跨

第十三 讲人本论:尊天地而和鬼神,守卑弱而反本根

 01.有物混成,道法自然

 02.重为轻根,轻则失根

 03.无弃人,无弃物

 04.知其雄,守其雌

第十四讲 善悲论:不为不执,大悲大善

 01.不妄为,不乱执

 02.不以兵,不恃强

 03.有道者不处,以哀悲莅之

第十五讲 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

 01.常道无名,知止不殆

 02.不失其所,死而不妄

第十六讲 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0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02.执大象,往而不害

 03.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04.万物将自化,天下必自定

上篇 有关《老子》的文本阐述(下)

德经

第十七讲 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02.神灵谷盈,物生王正

第十八讲 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有生于无,无中生有

 02.勤而行之,善贷且成

第十九讲 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入无间

 01.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02.至柔克至坚,无有入无间

第二十讲 清静论:清静无为,知止不殆

 0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02.躁胜寒,静胜热

第二十一讲 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0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02.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二十二讲 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

 01.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0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二十三讲 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01.出生入死,以其无死

 02.道生之,德畜之

 03.天下有始,复归其明,

第二十四讲 为政论:善建而善抱,无信无不信

 01.唯施是畏,无为而治

 02.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0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04.知者不言,希言自然

第二十五讲 无事论:自化而自正,自富而自朴

 01.无为无事,玄同抱一

 0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第二十六讲 积德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01.治人事天,莫若啬

 02.治大国,以道莅天下

 03.静而不求,物自归之

第二十七讲 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

 给善良人以满足,给不善人以庇护

第二十八讲 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01.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0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二十九讲 淳朴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01.将以愚之,乃至大顺

 02.以言下之,以身后之

第三十讲 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第三十一讲 适度论:用人之力,配天之极

 01.善为而大有作为,善用而无所不用

 02.为客不为主,退尺不进寸

第三十二讲 不病论:有知为无知,大知为小知

 01.易知而无人知,易行而无处行

 02.知不知为大知,不知知为无知

第三十三讲 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01.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0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03.不以死相惧,不越俎代庖

 04.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十四讲 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01.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02.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第三十五讲 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

 01.受国不祥,正言若反

 0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三十六讲 不争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01.小国寡民,安居乐俗

 02.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中篇 有关《老子》的理论阐述

第一讲 老子与《老子》

 01.老子还是姓李好

 02.老子在人们心中

 03.汗牛充栋的《老子》

 04.仁者见仁的《老子》

第二讲 宇宙生成论

 01.“宇宙生成论”的来龙去脉

 02.“宇宙生成论”的现代叙述

 03.“宇宙坐标”与“维度空间”

 04.“八卦”的“数”、“理”、“象”

 05.逻辑思维的特殊魅力

 06.“相对时空”与“绝对时空”

第三讲 哲学本体论

 01.“大道”之本:“以无为本”

 02.“大道”之为: “无为而无不为”

 03.否定思维:正言若反

 04.“心灵体悟”:返朴归真

 05.“超越现实”:宁静虚已

 06.否定思维的作用:否定之否定

第四讲 道力论

 01.难以言表的“道”

 02.含糊混沌的“道”

 03.寻根问底找“大道”

 04.“大统一场”里说“大道”

 05.“道力论”功德无量

第五讲 老子的价值取向

 01.“得道”——道生之,德蓄之

 02.“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03.“两为”——为学,为道

 04.“三知”——知常,知止,知足

第六讲 老子的思维模式

 01.由此及彼思维模式

 02.反正相成思维模式

下篇 有关《老子》的深度阅读

 第一部分 《老子字典》

 《老子字典》说明

 《老子字典》正文

 第二部分 《清静经》

 《清静经》说明

 《清静经》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博士”走俏,证书吃香,刻章办证,熙熙攘攘,一张小广告所提供的“业务范围”,赶得上国家的很多机构和很多社会团体的总和!

各种证件,而今已成“难得之货”,有之则“一帆风顺”,无之则“寸步难行”,甚至有的名人也不得不弄一张“太平洋”的博士文凭……

假证泛滥成灾,中小城有办证墙,大城市有办证街,这早已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啊!如果人类及整个社会对这些东西以平常心看待,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意思是:人主如果“放郑声,远美人(河上公注)”,“可欲”之心不显示出来,老百姓就“不邪淫,不惑乱(河上公注)”,就会出现好的社会风气。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等,都是站在“常道”的立场来说的,如果在“二元对立”(非常道)的角度看,自然“物以稀为贵”因为“贵”则可能价值连城。

“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不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不夺“利”;“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不恋“欲”。

二、“四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四要”也属于“常道”的范围,也是从“非常道”走向“常道”的必然。

一个当权者,一个掌握话语权的集团,能够不争名,不夺利,不恋欲,自然是天空海阔。可因为人为的身份作怪,面子作怪,贪心作怪,甚至是有人故意设置障碍,所以老子不得不马上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开出了这样一张药方——“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就是“使心虚”,“除嗜欲,去乱烦(河上公注)”,“心不为可欲所乱(唐玄宗注)”,就能够“心虚”——心胸开阔,心如止水;“实其腹”就是“使腹实”,就能够“怀‘道’抱‘一’守‘五神’(河上公注)”,“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王弼注)”——道德内化,不生贪欲;“弱其志”就是“使志弱”,“和柔谦让”而“得意忘形”,“心虚则志弱(唐玄宗注)”。

谁“虚其心”?所有人,圣人、君子等,是所有人,而不仅仅是“民”等。

什么是“虚其心”?“虚其心”就是“虚静”,就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所说的“重为轻根,静为燥君”,“知清静为天下正”。

同样的道理,“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也是指圣人及普通人而言,不是仅仅针对普通人。

“弱其志”的意思是,削弱争强好胜之心,淡化玄虚的脸面之想,这是“虚其心”的前提和基础;“强其骨”就是调整心态,健康体魄这是“实其腹”的结果和保证。这都是“为学”、“为道”的开始,这是“为学”、“为道”的基础,所以《老子》在最开始就开章明义,读者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

什么是“虚其心”?“虚其心”就是“虚无”,就是“大而无外”,包罗天地,运行日月,养育群生,就是“小而无内”,红颜白骨,瓦砾便溺,无处不存。“虚无”,浩浩荡荡,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虚无”乃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名之名”。

人人都应该“虚其心”,圣人更应该“以身作则”,“虚生明”,“静生智”,“定生慧”。一个人但凡举心动念就私欲缠绕,进退之际就七情横生,必然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妄自驰骋,必然有失“虚静”,难以获得“清静”之妙,必然会出现“蠢蠢欲动”,“无事生非”,瞎折腾,最终必然难以“出有人无”。  一个人如果脱离自然而虚静之道,妄为胡为,看似起来似乎积极有为,而其实是胡作非为,结果自然难逃“凶险”,所以不能守“虚静”就必然“不知常,妄作凶”!

圣人处于高位,身负治国安邦的重任,更需要虚静其心,澄心定意,神清气正,天心自然复归清宁,民心自然复归淳朴,这样就会“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啊!

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只要整个社会不推崇奇谋怪计,老百姓就不会“尔虞我诈”,因此就不会出现纷争,因为只要不把稀有的东西看得很重,老百姓就不会巧取豪夺,因为只要平和心态,人们的心就不会耿耿于怀。

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就是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要“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样就能出现“智者不敢为,则无不治”的局面。这段话被很多人所诟病,据说这就是“愚民政策”,老子就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

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与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相似之处。对这句话,有的人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让老百姓干就行了,没有必要让老百姓知道为什么这样干。”有的人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能够干的,就放手让他们干;老百姓不能干的,就教他们怎么干。前者自然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而后者则是典型“导师”!

怎么理解老子的这段话呢?

几千年来,专家、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及一般人对此进行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儒者解儒,法者解法,兵者解兵,商者解商,光怪陆离,莫衷一是。

一般人都这样解释这段话:空虚老百姓的心灵,解决老百姓温饱;削弱老百姓的志向,强健老百姓的体魄,因而这是统治者老百姓的一种策略。

这些观点,大谬不然!

对于这种现象,老子早就明察秋毫之末——“智慧出,有大伪”。P63-64

序言

人生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具体做了什么,而在于具体想了什么。思路决定出路,想什么是思路的问题,做什么是出路的问题,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想什么”是战略问题,是“纲”,是决定性的因素;“做什么”是战术问题,是“目”,是重要性的因素,“纲举”才能“目张”。“想什么”是“做什么”的根本,“怎么做”是“做什么”的保证。因此说,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想了什么”,而不是具体做了什么!

“想了什么”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想到了一般人没有想到的,想出了前人没有想出来的,就像牛顿因为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就像瓦特卡看到开水推动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一样。有些人想人之所未想,“异想天开”,因而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的有爱因斯坦、霍金,而在中国古代则肯定有伏羲、老子、孔子等。伏羲想出了“易”即八卦,集中汇集在“群经之首”《易经》里面,老子留下了“百经之王”《老子》,鬼谷子则流传下来了神秘莫测的《鬼谷子》。

在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许多珍贵的传统经典流传至今,特别是《易经》、《老子》等,作为“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更是流光溢彩,高远卓越,影响深远,至今光彩夺目,魅力无限。

为了让这些经典“再创辉煌”,我们一些爱好者,自动地结合在一起,从闲谈开始,以研读起步,经过十几年的长期历程,对《易经》、《老子》等经典有些心得,有点体会,希望把这些心得和体会与读者、听众、观众分享,所以成立“中国经典老子新学丛书”编委会。有效继承和传播中国经典老子新学及有关研究成果,是“中国经典老子新学丛书”的基本任务。

“新学”不仅仅含有初学的意思,更要开拓新思路、增加新视角、扩大新用途,和谐新文化——新而不新,不新而新:有如王安石的“新”,但绝对不会标新立异,有如康有为的“新”,但绝对不会空谷传响,有如陈独秀的“新”,但绝对不会刻舟求剑。

“中国经典老子新学丛书编委会”是“中国经典老子新学”的基本组织机构,我们作为一个团队,有的是专业的研究者,有的是社会爱好者,有的是文科的专家,有的是理科的精英,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公务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层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他们是:顾问团顾问唐晨光(香港华森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植森(河南老君山董事局主席)、王虎(贵州大正基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柏祥(贵州昆仑宝藏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凡强(贵州金沙瓜木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兆久(河北省邢台恒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监邵宝玲(中国巨龙箱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组织委员罗斌、尤雁子、徐韶杉、沈仕卫、周荣洪、顾问、胡雪、杜伟、翟耀伟;策划指导李生英、学术指导王珊、传播指导李德建、培训指导吴宝玉、网络指导李静。编委:李明强、刘文远、唐萍、王先华、刘明华、高懿君、魏德运、陈晨、王小岩、马光亭、陈永利、刘兆英、郑山菪、阎靖元、孙见喜、任真、武步跃、李瑾华、吴俊、杨兹举、罗中昌、孙博、杨金祥、盖丽娜、张玲玲、肖起国、李法福、黄玲、杨凡刚、张绪晃、袁光智、苏羚、李立刚、苗志坚、骆光华、贺永龙、徐进、温学民、洪官军、苗占荣、马先进、张前华、谢丽娟、张荣冠、刘先录、赵莉莉、张忠业、赵小丽、张启聪、孙宗良等。我们将进一步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爱好者参与其中,地不分东西,人不分男女,有意者参与之,有力者执行之。

我们将以洛阳老子学会、西安老子研究会、青岛国学会、北京大学国学社、西安交通大学国学社、厦门大学老子文化传播中心等作为基本力量,以河南老君山、陕西楼观台等为主要基地,组建“老子”的研究队伍和推广队伍,开创“老子”的推广平台,把“老子”的思想具象化,形象化,逐步开发出各种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教材、产品。

我们的规划是,在媒体上有声音,在学校里有学生,在社会上有读者。从《老子新学大全集》、《老子新学精选集》开始,我们将在网站、博客、微博等地方为大家提供有关的视频和音频,在电视台举办有关的讲座,在报刊开设有关的专栏,在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开设有关的诵读课、选修课、必修课,在社会上举办有关的培训班、研究班,把老子思想推广开去。

没有这些经典的存在和几千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的不懈研究,这些经典不会有今天这种风起云涌的大好形势,所以“中国经典老子新学丛书”的普及和研究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继承传统经典的精华。

没有有效的继承,研究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信口雌黄,就是“五经注我”,不是经典的本来面目;没有有效的继承,普及就是以讹传讹,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有效的继承,不仅追求继承性,更追求准确性。没有准确的理解,谈不上有效的研究;没有准确的理解,谈不上有效的普及。

追求准确性,首先追求的是全面地理解经典的本来意义,而不是从某一些部分,某些句子,甚至某些字词。有一句很流行也很通俗的话这样说:读书要从薄到厚,从厚到薄,意思是说,读书要不断增加,不断深入,把一本书读完,而后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获取“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没有这样一种体验,是不可能到达这种境界的。

追求准确性,追求的是准确地理解经典的核心意义,而不是忽而东,忽而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自己心目中都没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乃至出现前后矛盾。

从这个角度看,对传统经典的普及和研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有所改进,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前进,否则,就失去了普及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要求,在坚持“继承”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发展”,这就是发明,就是发现,就是创造,就是进步,就是前进。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千年,普及已经进行了几千年,为什么还不能完全而正确地理解这些经典,这可能正是经典的魔力所在,也只有经典才具有这种魅力。所以现在必须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玩味“经典”,研究“经典”,让“经典”为现实服务。

用什么来坚持“继承”,用什么来指导“发展”,这就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即从宇宙生成论(无中生有而有无相生)、哲学本体论(以无为本而无体有用)、科学和谐论(道体德用而无为无不为)、技术实用论(正言若反而反正相成)、生活智慧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角度,都是有效的方法,都是有效的指导思想。

经典靠什么能够达到现代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或现代人所未能没有达到的高度呢?靠的体悟,靠的是“心法”——逻辑思维方法。“易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不能准确地命名,不能完整地描述,可人类能够“凭空想像”,建构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法”——逻辑思维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有无相生”、“天人合一”、“阴阳相伴”、“五行相谐”等观念,在现代才可以用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加以说明,而古人就正好靠“心法”,靠严格的逻辑想像来加以实现的。

用现代最先进的成果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辩证法、唯物论、管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对传统经典加以解读,这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含义。“中国经典老子新学丛书”坚持有所创新,合乎科学,简明实用,即创造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三结合。  通过研究传统经典,通过普及传统经典,对于提高个体的素质,对于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对于改善社会的风气、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们将从宇宙生成论、哲学本体论、科学和谐论、技术实用论、生活智慧论等不同的层面,让读者、观众、听众等,开卷有益,开拓思路,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各取所需。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给专家以些许启示,给爱好者以一点帮助,给一般读者以开拓视野、扩大思路,锻炼思维,增加智慧,为个体加油,为团队出谋,让心灵和谐,让文化增辉。

我们的愿望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为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精神文明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做出贡献。

在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作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读者的检验,不仅着眼于当下,也放眼于未来。我们不敢奢望流芳千古,可我们希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在这样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在经过我们的团队不断研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现在的这个文本。

中国经典老子新学博大精深,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企盼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让咱们思想的火花更加争艳夺目,逐渐把这套丛书磨炼得更加名副其实。

在此,感谢作者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感谢各位顾问、编委和爱好者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出谋划策!感谢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写书名……

没有洛阳老子学会会长杨懿楠驱车900公里往返陕西楼观台给任法融道长恭送顾问聘书,没有河南老君山董事局主席杨植森亲自安排人员拍摄“道德经墙”的书法家照片,没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党委书记刘洪海四处联系,没有洛阳老子学会李明强不断督促,没有西安交通大学黎荔教授的鼎力支援,没有厦门大学谢青果博士的热情帮助,没有大家的孜孜以求,没有大家的同心协力,过去的事情没法做好,将来的事情没法去做。但愿读者能够跟我们一道,去落实,去践行;这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需要咱们在“大道和谐”的旗帜下凝聚在一起——归根两千年,老子道不争!无限风光在险峰,千里之行足下行!

中国经典老子新学丛书编委会2012年3月于北京

后记

早在撰写《易经新学大全集》的时候,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讨论和研读《老子》。在《易经新学大全集》(简编本)交由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老子新学大全集》撰写上面,可谓乐在其中,苦在其中,有乐有苦,无乐无苦。经过几年的反复思考和认真摸索,今天《老子新学大全集》的清样终于又放在了案头之上,掩卷而思,感慨良多,情不自禁,欣然命笔,把其中甘苦诉诸笔端,既是跟大家汇报,也是与各位共享。

《老子》作为一部中国的经典,流传了几千年,研究了几千年,一些爱好者啃这样的一块硬骨头,无异于蚍蜉撼大树啊。可因为《老子》的魅力,我们还是知难而进,终于从版本、标点、翻译、归纳和分析等方面人手,完成了这个艰巨而很有价值的工作: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曾经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鲁迅在《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们虽然没有“披阅十载”的经历,可“增删五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体验,倒是有多无少。

这里只说说版本和标点的问题:

第一,司马迁《史记》中说《老子》是五千余言,南宋大学者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作者)在《汉志考证》中曾经说《老子》“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有爱好者按照现在的某些版本(间或是传统本《老子》跟帛书本、楚简本的混合)统计出有5635字。这种差距,意味着版本的不同,版本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一切事情无从谈起。

我们以河上公本、王弼本、唐玄宗本为主,还参考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楼观台碑本、遂州碑本、敦煌写本,御注、邢玄、庆阳、蟠溪、高翻、赵孟烦等本,帛书、楚简等并有关校勘、训诂等。

比如第四章的“湛常存”:清文献学家严可均(1762—1843)说:河上作“湛兮似若存”,王弼作“湛兮似或存”;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1866—1940)说:景龙、御注二本均作“湛常存”,敦煌本作“湛似常存”;日本著名汉学家武内义雄(1886一1966)说: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曹魏学者王昶(?一259年):邢州本“湛似或存”下旬“谁”下有“之”字。按照“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的句式,我们选择“湛常存”——湛,《说文》:“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湛常存”即阐述“道”“虚灵不昧,似无而实有”的特征。经过这样一番“笨功夫”,我们的《老子》文本共有“字头”只有’792个,字数只有5276个。字数虽然少了,可内容没有减少,这在“凡例”里面已经有所交代。

第二,比如“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的标点,常见的两种方法:“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和“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前一种方式把“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跟“湛常存”放在一个层面,其欠缺是很明显的,所以才有“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这种方式的出现。后一种方式的好处是看到了“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跟“湛常存”的不在一个层次,可把“解其纷,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跟“湛常存”分成两句,其连贯性必然被损坏,所以我们的标点是“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简单地说,“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都是从不同的层面对“道”的特征加以描绘,不应该割裂开来。《老子新学》标点有很多新的突破,读者可以认真辨析,这对有效地阅读《老子》是有帮助的,我们等待大家的指点,等待时间的检验。

经过各种各样的有乐有苦的时光,我们很快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计算机的常用键逐渐退了漆,打电脑的常用指慢慢起了茧,最终的文本要在出版社进行一二三审、一二三校。可一般编辑只认字,不太清楚意思,一般校对只知道翻字典对照,不明白对错。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礼请到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大辞典》常务副主编胡一雅先生审稿。81岁高龄的一雅先生花了很长时问,终于“拜读”(一雅语)完毕,对有关人员说:“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很多地方令人耳目一新,对《老子》研究有新的贡献,既能够由浅人深,也能够深入浅出。建议认真校对,精心制作,把好书稿做成好图书。不要怕价格贵,要做出品位来,现在有人会看,几十年后有人要看……”

一雅先生的劝勉,对有关人员是莫大的鼓励,因而校对成了最后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科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张启男编审从事编辑工作一辈子,所编辑的图书获过很多大奖,屈居校对之位,带着一群博士硕士,埋头奋战,终于大功告成。

掩卷而思,作者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千人糕啊,正如前言所说:没有大家的孜孜以求,没有大家的同心协力,过去的事情没法做好,将来的事情没法去做。

书稿本来已经杀青,版式本来已经核定,可不得不挤出这方寸之地,表达一下作者的拳拳之心——感谢各位幕前幕后的功臣对此书的贡献。最后,我们还要向广大读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开阅有益,读书有福,这本传承和探寻中华大道的《老子新学》,是我们奉献给大家最值得永味的典藏。

杨郁 黎荔 2012年4月12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3: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