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艾以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关于鲁迅和邵洵美的交恶,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到,鲁迅和邵洵美没有个人的交往,他们仅在1933年萧伯纳到上海,在一次集会上见过一面。从《鲁迅日记》上看,那次集会也只提到宋庆龄、斯沫特列(莱)女士、杨杏佛、林语堂、蔡元培等七人,并没有提到邵洵美。而是从邵洵美那里,我们知道1933年接待萧伯纳是他出的钱。

从《鲁迅全集》看到,主要还是邵洵美的一篇文章激怒了鲁迅。用鲁迅的话说,是邵洵美“飘飘然的论起‘文人无行’来了。”用大富豪的口气,去奚落贫穷的文人。于是,鲁迅在《登龙术拾遗》一文中给予还击:

穷小子想爬上文坛去,有时虽然会侥幸,终究是很费力的;做些随笔或茶话之类,或许也能够捞几文钱,但究竟随人俯仰。最好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之。“作品”一出,头衔自来,赘婿虽能被妇家所轻,但一登文坛,即身价十倍,太太也就高兴。不至于自打麻将,连眼梢也一动不动了,这就是交相为用。

鲁迅这里说的“富岳家”、“阔太太”,指的就是邵洵美。邵洵美之妻盛佩玉,是清末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孙女,他们原是姑表姐弟,亲上加亲。邵洵美和他的父亲两代都是盛家的女婿。邵洵美的生母是盛宣怀的女儿、盛佩玉的四姑母。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在清朝是封疆大吏,两家都是豪门贵族,应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何况他们还是表姐弟,青梅竹马,萌生爱情,结为连理,无可非议。

此后,鲁迅不断地攻击,把“骂”集中在“富家女婿”上。在《花边文学》的《中秋二题》中说:“……给富翁当赘婿,陡了起来的,不过这不能算是体面的事情。”为此,1989年第三期《鲁迅研究月刊》发表了杜显志的文章:《关于“邵洵美”的补充和更正》一文,认为“邵洵美的生母盛氏是盛宣怀的四女儿;盛佩玉的父亲是盛宣怀的长子,邵洵美是盛佩玉的表弟。”这样看来,邵洵美夫妇同是盛宣怀后人,都是有钱人,不存在邵洵美高攀的问题。杜文又说:“鲁迅不厌其烦地提到富家女婿,可见鲁迅对邵洵美是非常愤怒的,愤怒而使理性沉睡。”

其实,鲁迅的文章发表后,当时就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表达不同意见,认为“做一个富家的女婿并非罪恶。”

前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邵洵美夫人盛佩玉的《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长篇传记,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对邵洵美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邵□美虽出身名门,但据盛佩玉回忆,她和邵洵美青梅竹马,自相识、结婚到他62岁病逝的四十多年的共同生活,自认为她丈夫并非“纨绔子弟”,从不吃喝嫖赌,一生除了读书、买书、写书、译书、出版书,别无他求。她的丈夫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了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赔光了自己继承的家产。她说她的丈夫是一个“书呆子”,他完全不谙家务,却善于用美好的文字滋润妻子的心。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夫妻之爱,其言也善。但是,关于邵洵美对鲁迅的态度。我们倒可以从贾植芳先生写的《我的难友邵洵美》一文中有所了解。这里写的是在50年代他们一同坐牢时的一次谈话,邵洵美郑重其事地对贾植芳说:

贾兄,你比我年轻,身体又好,总有一天会出去的。我有两件事,你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替我说几句话,那我就死而瞑目了。

他说的两件事,一件事是1933年接待萧伯纳是他出的钱。第二件事是:

我的文章,是写得不好,但实实在在是自己写的,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我是“捐班”,是花钱雇人代写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我敬佩鲁迅先生,但对他轻信流言感到遗憾!这点也拜托你代为说明一下才好。

看来,邵洵美对鲁迅还是敬佩的,对鲁迅的恶骂和攻击,还天真地认为是“他轻信流言”而“感到遗憾!”

邵洵美(1906—1968),诗人、翻译家、出版家。浙江余姚人。出生在上海一个官宦家庭。原名云龙,因爱慕表姐盛佩玉,后为他夫人,并取《诗经·有女同车》中“佩玉将将,洵美且都”之意,改名“洵美”。

1922年16岁,邵洵美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他的处女作散文诗《二月十四日》。1923年毕业于南洋路矿学校,即远赴欧洲留学,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语言文学。假期中又赴巴黎入法国画院学习绘画。在这里,他与徐悲鸿、刘海粟相识,并与徐悲鸿结为金兰之好。

邵洵美1923年出国留学,在欧洲生活、学习多年。他最初崇拜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以后又对提倡唯美主义文学的先驱拉斐尔派诗人史文朋、罗赛谛等顶礼膜拜。1926年邵洵美从欧洲回国,和徐志摩结为密友。他和徐志摩、胡适等人在上海筹办了新月书店后,出版《新月》月刊,在新月社和中国笔会里,他都是活跃分子。同时,他还组织文学社团狮吼社,出版《狮吼》杂志和“狮吼社丛书”,他的第一本诗集《天堂与五月》,于1929年作为“狮吼社丛书”之一,由光华书店出版。1929年在上海创办金屋书店,并主编《金屋月刊》。1930年在上海开办时代印刷公司。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和英文学术刊物《天下》半月刊,1934年编辑《人言》周刊,拥有杂志11种。

邵洵美的一生,在自编的刊物和其他各报刊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和译作,同时也出版了大量的诗集、散文、文艺论著和译作。数量之多,足以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P9-11

后记

收在这本集子《海上文谭》里的文章,其内容和我以前结集出版的《艺海一勺》(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坛·艺坛·人间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本旧作一样,论及了三十几位作家与他们的作品及其他。

我是在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后,从《文汇报》跟随唐□先生来到上海市文联,后调上海市作家协会。先后在1951年创刊的《文艺新地》、1953年创刊的《文艺月报》(《上海文学》前身)担任编辑工作,有幸在巴金、冯雪峰、唐驶、黄源、魏金枝、靳以、叶以群、王西彦等文坛前辈身边工作多年。虽然因政治运动频繁,文坛沦为重灾区,我历经坎坷,九死一生,但我一辈子坚守文坛,无怨无悔。

由于从事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多年,有机会结识不少文坛前辈,在《海上文谭》论及了三十几位作家中,只有鲁迅、邵洵美、郭沫若、叶鼎洛、陈仪、黎烈文、汪静之没有交往过,其他都和我有所交往。其中有些曾经是我的领导:如巴金、唐驶、魏金枝、靳以、吴强、孔罗荪、赖少其、王西彦等。胡风、孙大雨、毕修勺则是“反胡风”、“反右”冤案中的难友。而华岗、葛琴和罗稷南则是我的同乡或邻居。华岗和我都是浙江省龙游县庙下乡人,我小时候华岗夫人葛琴常抱我上街去玩。他俩的第一孩子苏苏出生后不久去世,第二个孩子华贻芳与我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班同学。我和罗老罗稷南先生早在50年代初,由当时华东文联分配同住在地处法华路一幢宿舍大楼,可谓朝夕相处。同时住在这幢华东文联宿舍大楼的还有刘知侠、陈山、孙石灵等。

由于长期身处文坛,有缘结识不少文坛前辈,在他们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得益匪浅,受益终生。所以在我身陷囹□、在改造农场苦度21年重返文坛、回到作家协会之后,回忆自己的文学生涯和文坛往事,有感而发,陆陆续续地写下这些文字,既是我对文坛往事的抒发,也是对前辈作家的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这本《海上文谭》,早在十多年前即已编集成册,并请钱君□先生为我题写了书名,同时又请王元化先生为这本集子的出版题字。钱先生为我题写书名是在1997年,那一年钱先生91岁。想不到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8月2日上午,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仙逝,驾鹤西归。悲痛之余,我写了一篇长文纪念这位前辈。王元化先生也于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可是先生去世已三年,我至今竟连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为之悼念,这是因为,就在元化先生去世前一个月,我的恩师、难友贾植芳先生在上海辞世,享年92岁。令人可悲的是,同是难友的所谓胡风分子、也是最早相识、结交多年的朋友耿庸兄在上海病故。紧接着,2009年5月8日22时36分又一位所谓“胡风分子”何满子先生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1岁。我和何满子老大哥生前交往频繁,无话不谈,情趣相投,但和“胡风反革命集团”扯不上关系。1949年上海刚解放,我在解放军九兵团三十三军政治部《进军报》任编辑。1949年7月11日奉中共中央电令,以三十三军军部为基础组建淞沪警备司令部,由郭化若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9月24日,《警卫报》创刊号出版,第三十三军编印的《进军报》停刊。也就在这时候,由华东新闻学院分配来的几位学员到《警卫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其中就有何满子的夫人吴仲华大姐,成了我的战友和同事。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我和何满子大哥成了知心朋友。在短短的一年间里,接连四位难友离我而去,几乎令我昏厥,久久难以接受,夜不成寐,茶食不香,万念俱灰。时至今日,我还没有转过神来。我手头这本《海上文谭》也就这样长时间地被搁置起来。

最后,我由衷感谢93岁高龄的钱谷融先生为我这本集子作序,同时也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接受了我这本集子的出版。

2011年4月20日于晚睛斋

目录

鲁迅和华岗、葛琴夫妇间的一段往事

关于鲁迅和邵洵美的交恶

十载一来复为建新中华

——郭沫若与香港

叶鼎洛的生平和创作

叶鼎洛的卒年及其他

我所知道的罗稷南先生

甘为他人做嫁衣

——怀念魏金枝先生

陈毅同志的文学生涯

可贵的友谊

——记胡风和华岗的真情交往

忠厚憨直痴情左拉淡泊名利

——和毕修勺先生相处的日子

汪静之与鲁迅先生

终生难忘的往事

——悼念巴老

从孙大雨先生的一封短简说开去

春日金华百事和

——记戏剧家石凌鹤同志

李健吾先生帮我谋职

青山无限常驻人间

——追念艺术大师钱君匀先生

陈仪和黎烈文教授

浅谈“腰斩张资平”的黎烈文

令人尊敬的学者和长者

——深切怀念田仲济先生

秦瘦鸥先生二三事

靳以的编辑生涯

和靳以同志朝夕相处的日子

——追思百年靳以

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呐喊

——“左联”时期的任钧

在烈火中成长在红日下永生

——走近吴强同志

追忆罗荪先生

难忘的恩泽由衷的怀念

——哭□公

追忆恩师王西彦

——王西彦先生逝世五周年祭

一件往事

——怀念李平心先生

越出铁笼的文化战士

——怀念赖少其同志

老报人·杂文家——冯英子

无愧记者不负此生

——和冯英子先生谈曹聚仁

企盼重聚在黄浦江畔

——记台湾著名作家马各

隔岸传书

——记台湾著名诗人痖弦

为韩晓鹰送行

追忆诗人肖岗

《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

回忆,是为了澄清事实

后记

序言

艾以送来他结集的一部书稿《海上文谭》,告诉我书稿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要我为之作序。并再三表示,这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我和艾以的相知相识,终成忘年交,说来话长。早在1950年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后,成立上海市文联。1951年,艾以从《文汇报》随唐瞍先生调到上海市文联,安排在由冯雪峰、唐□任主编的《文艺新地》任编辑。1952年华东文联成立,和上海市文联在巨鹿路675号合署办公,1953年1月《文艺月报》创刊。有一天,《文艺月报》一位编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张德林陪同来向我组稿,我就将刚完成的《论“文学是人学”》交给了他。想不到文章在1957年5月号的《文艺月报》上发表后,顷刻间在文坛乃至文化理论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时间持续一年多,其批判浪潮几乎与当年席卷全国的“反右”斗争同步展开。

粉碎“四人帮”后,艾以落实政策重返文坛,回到上海作家协会。我和艾以才有更多的交往。2004年《文学报》发表了‘他撰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一文,我才知道当年发表我这篇文章时,他是《文艺月报》的理论组长。读了他的这篇文章后,我也更清晰地了解到当年在唐□先生主持下的《文艺月报》发表我这篇文章的详情,我和艾以间的情谊就更进了一步。

通读了艾以的《海上文谭》后,使我想起两位文坛前辈对艾以作品的评价。一位是贾植芳先生,他在为艾以的《艺海一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所写的《序》中称“它是一部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的个人回忆随笔,类乎我国流传已久的私人笔记体著作,都以记人论事为主,夹叙夹议,自成风格。”一位是王西彦先生,他在为艾以的《文坛·艺坛·人间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所写的《序》中,也有类似的评论:“结集为《文坛·艺坛·人间世》的这60篇文章,都是他在90年代的新作。或者回忆与师友的交往,或者爬梳现代文学和文学史上的人事,或者发表系统的研究心得,或者抒发文学生涯的感叹,他都不避细琐,从容道来,叙述相当实在,文字也颇清顺。”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对艾以的写作特色和风格作了中肯的论述。

提到作序,早在五年前,我就曾为上海文学创作中心策划、由艾以任主编的《普绪赫文丛》作过序。由此可见,我和艾以兄的情谊不浅。我今年已经93岁了,年老体衰,脑力不济,有负艾以兄的雅意,只能请艾以兄和读者们多多谅解了。

内容推荐

《海上文谭》的内容和作者艾以以前结集出版的《艺海一勺》、《文坛·艺坛·人间世》两本旧作一样,论及了三十几位作家与他们的作品及其他。

《海上文谭》收录了《陈毅同志的文学生涯》、《可贵的友谊——记胡风和华岗的真情交往》、《忠厚憨直痴情左拉淡泊名利——和毕修勺先生相处的日子》、《汪静之与鲁迅先生》、《终生难忘的往事——悼念巴老》、《从孙大雨先生的一封短简说开去》、《春日金华百事和——记戏剧家石凌鹤同志》、《李健吾先生帮我谋职》、《青山无限常驻人间》等文章。

编辑推荐

《汪静之与鲁迅先生》、《终生难忘的往事——悼念巴老》、《从孙大雨先生的一封短简说开去》、《春日金华百事和——记戏剧家石凌鹤同志》……收在这本集子《海上文谭》里的文章,其内容和作者艾以以前结集出版的《艺海一勺》(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坛·艺坛·人间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本旧作一样,论及了三十几位作家与他们的作品及其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