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东类物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景刚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景刚编著的《关东类物祭》内容介绍:农耕散文《关东类物祭》以诗情画意的笔触,对土地、对农事、对农家、对农民、对农活、对农具、对节气、对庄稼等进行描述和讴歌,立体地展示了关东农耕文明时期的方方面面,倡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主张,读者可以亲切地触摸到关东的脉搏,感受到关东的传统。文中描绘的每一宗物件、每一种物质随时都会唤起读者对流年往事或者去日生活的想象和眷恋,读后生发出对关东农耕文化的敬畏和崇敬。

内容推荐

李景刚编著的《关东类物祭》内容提要:回眸一路韶华,只为梦想开花。

《关东类物祭》是作者李景刚四十年笔墨生涯中最想写,写得最随心、最顺手、最如意的东西。伴着淡淡的墨香读《关东类物祭》,关东的风物、关东的传统、关东的人情世故、关东的血脉亲情,在纯朴优美的文字中散发着泥土气息和乡野味道。鸡鸣犬吠、牛吼马嘶的村落,撵鸭子上架、轰猪入圈的屯堡人的身影,真切自然,如诗如画。草木馨香伴着虫鸣鸟唱、蛙鼓蟋吟,辘轳声声伴着炊烟袅袅、连枷阵阵,一声“回家吃饭了”的亲切呼唤、一口小葱蘸大酱的酣畅香甜,一股灶房里喷出的水汽油烟……都会让你读出泥草房火炕上日夜不变的温暖,看到悠车勾画出的亲情弧线,体会到水乳交融的亲情、回归父母膝下的温暖…… 农事活动、农耕场景、农具浓情的田园牧歌,让你在作者的文字中掩卷沉思、流连忘返!

目录

序 言 田园赤子骊歌声

第一篇 暖暖的生存境遇

泥草房(上)

泥草房(下) 

火炕(上) 

火炕(下) 

菜园子(上) 

菜园子(中) 

菜园子(下) 

猪圈 

石磨·磨房(上) 

石磨·磨房(下) 

碾子·碾坊 

酱缸(上) 

酱缸(下) 

场院(上) 

场院(下) 

第二篇 醇醇的生活况味

窗户 

灶房(上) 

灶房(下) 

泥缸·泥盆 

油滋拉 

铺衬·袼褙 

鞋样·布鞋 

棒槌·捶棒石 

煤油灯(上) 

煤油灯(下) 

火盆 

幔竿子 

烟袋(上) 

烟袋(下) 

第三篇 栩栩的生产图景

粪箕子 

犁杖(上) 

犁杖(下) 

耙(上) 

耙(下) 

锄头(上) 

锄头(下) 

镰刀(上) 

镰刀(下) 

连枷(上) 

连枷(下) 

碌碡 

花轱辘车(上) 

花轱辘车(中) 

花轱辘车(下) 

第四篇 依依的生命情态

青纱帐 

葫芦瓢(上) 

葫芦瓢(下) 

玉米秸秆 

秫秸(上) 

秫秸(下) 

谷草(上) 

谷草(下) 

沤麻泡子 

秋半柴禾 

水井 ·辘轳 

悠车(上) 

悠车(下) 

爬犁(上) 

爬犁(下)

试读章节

从出生到成家立业,在近三十年的岁月里,老家的泥草房既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我眷顾依恋的地方,从我蹒跚学步在土坯茅草搭建的屋檐下,到步人中年重回故里去捕捉旧居的影子,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老家的泥草房是我的精神归宿所在,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泥草房,给予我鲜活的生命,赋予我丰富的人生。

老家的泥草房坐落在从绵延的丘陵延伸出来的一座小山坡下,顺着山坡的走势在坐北朝南一溜排开的泥草房里,居住着十几户人家。春天的信息常常绽放在房前屋后的杏花里,夏日的生机不时地流淌在淅淅沥沥的屋檐下,秋时的收获映射在铺金烫银的墙体上,冬季的温馨缭绕在袅袅升起的炊烟中。

在老宅大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流过,每逢桃花水泛滥或赶上连雨天,左邻右合的叔叔伯伯们就拎着锹,扛着镐站在河岸上监视水情,随时准备拦洪别坝,严防死守“牛亡牛水”冲到屯子里威胁泥草房的安全。那条东西走向的垫道与小河交叉而过,朝东是通往集镇的必由之路,向西是到村小的必经之途。小时候跟在家人身后到十里开外的供销社去,每每走到院门外,总要习惯性地回过头去望一眼泥草房,不忘同在房脊上飞来飞去的家雀道别;放学时和同学们结伴归来,远远地就把目光锁在那几块通明瓦亮的窗玻璃上,透过那里在心中重温屋里的模样,这时,心头会泛起一种莫名的温馨。

从上初中离家住读,老家泥草房就不再与我日夜厮守、朝夕相伴了。

从此,“回家”成为一种思念,泥草房化作一份牵挂,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我的精神生活里。尤其是在最初离家的那段日子里,在梦境里出现的泥草房,不是被大风揭开了房盖草,就是墙泥大片地脱落,甚至还有两次梦见了山墙倾斜……每次醒来都萌发出一种赶回家去看看泥草房的急迫心情。

从我记事时起,老家的泥草房就已经存在了。至于这座房子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不要说我说不清楚就连父亲也讲不明白。只知道它是土改时我家分得的胜利果实。因为有了这个果实,我家才能从“小唤猫丫子”的“马架子”搬出来。十岁那年春天,我家的西房山曾出现过一道细微的裂缝,父亲请来瓦匠,及时地在裂缝处自下而上垛起一个上窄下宽的石带,尽管用的材料除了石头就是黄泥,但这个石带却牢牢地钳制了裂缝的发展,而且竟然一劳永逸地凝固了十几年。

泥草房就怕年久失修房盖漏雨,漏雨的房盖如若不及时修补,就很容易因房笆糜烂、墙框粉蚀而引起坍塌的严重后果。泥草房寿命的长短,与对房盖的及时的维修和得当的养护形成正比。因此,苫房子就成为当时庄户人家确保安居的一件大事。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那座老房子至少经过了两次“大苫”,而小修小补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进行一次。

所谓“大苫”,就是将整个房盖上的苫草、泥巴、房笆从外到里全部挑掉,然后再由里到外重新上房笆、抹泥、苫草。这在早年的关东农家,是一项仅次于盖房子的大工程,差不多要举全村之力才能完成。记得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父亲倾尽十余年的积蓄,决定对老房子进行大苫。那次的苫房用草是青一色的小叶樟。

小叶樟生在潮湿的草地上,能长到一米四五高,十几岁的孩子走在里边露不出脑袋来。成片的小叶樟密密的,没有一根杂草,茎类似于中空的麦秆,虽比麦秆细,却比麦秆坚韧。成片的小叶樟由于密度大,茎干上几乎没有叶子,只在梢头上支出三四个叶片。用小叶樟苫房根部朝下,苫出的房子平整、光洁,由于茎上没叶阻水,淋水通畅。经年累月裸在外面茎端铺满了青苔,十数年也不会漏雨。小叶樟体轻,保温效果极佳。

那次苫房父亲显得格外上心,提前几天就开始在村里村外“求工”,其中包括六位苫房的大工匠、二十多名干杂活儿的小工。乡下求工,不仅表现出求工者“主道”面子的大小,而且还得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被求者则是受尊重的主体,自我感觉是受到了求者的倚重。无论大工还是小工,不管作用大小、分量轻重,在被求者看来,只要人家求到跟前,就证明了自己的人格和技能受到了对方的尊重。因此,乡下人把“帮工”的机会,作为求者与被求者一次情感上的互动,把它看成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显然和“雇工”的雇与被雇之间的利害关系截然不同。

扒房顶时,大工、小工齐上阵,叉子、耙子总动员。呜嗷喊叫的痛快让人在酣畅淋漓中,体会到帮工们热情洋溢的精神头儿,奔来跑去的忙乱身影叫人在眼花缭乱里,感受到相互间的有序照应。烂草裹挟着泥土弥漫在泥草房周遭,落在人们的头上、身子上,人们却宛如披上盛装般而争先亮相、不甘人后;暴土扬场的灰尘散发出来的腐草和土腥气味儿,钻进人们的嘴巴、鼻孔里,人们却仿佛享受香滋辣味般而显得格外舒坦。帮工们不约而同地展现出来的这些近乎夸张的姿态,绝非是被求者故意做给求工者看的,也不是互相做给身边人看的,而确确实实是他们的真情流露。应求者之邀给足求者情面,就要通过自己卖力劳作的表现,让求者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他们的最大善意和最高技能。由此看出,尽管“雇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进步,但。求工”却把人性的自然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如果说扒房盖是苦差事、是十足的脏活儿,那上房笆就是一宗力气活儿了。上房笆时,房顶上木工的两只脚必须得有抓牢檩条、椽子的过硬功夫,站稳脚才能指挥自如。他们嘴里交替地喊着“一、二——上、一、二——拉”的号子,指挥房上房下十几个力工协调动作:房底下的力工有站在房檐下向上推的,有搭在梯子掌上往上送的;房顶上的力工们则接住房笆一起向后牵拉拽动,就这样,整张房笆在上上下下有节奏的合力中,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往房顶上移动,最后将其完整平展地铺排在前坡和后坡的房顶上,木匠用板条钉上铁钉将房笆稳帖地固定在椽子上。房笆泥抹得厚薄是一份很有讲究的良心活和技术活儿。房笆泥的厚与薄,既要考虑新老房架不同的承受力,又要兼顾其挡风御寒保暖层的合理厚度,对于两者的利弊大小的权衡,既有技术、经验的作用,也有职业良心的讲究。因此,一般的主人家都请技术等级高又与自家有深交的瓦工来担当。

苫房子的小工活儿不光是能出力气就行,也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比如和泥的或用铁锹为房顶上的瓦匠师傅!上泥”的,还有为房上苫房工匠扔草捆儿的,虽然同样都是出力气但却各有区别。和泥是帮工中最累的活儿,胶黏的黄泥里掺着柔软的“瓤胶草”,要使铁锹不停翻搅,用二齿钩不断地抓挠,干不了多久就满头大汗了,没有把子力气根本就吃不消。从房下往房上扔草捆,用锹甩黄泥,除了力气之外,还要耍点技术范儿,它既需力道程度控制草捆扔出或铁锹甩出的长短距离的到位率,还需以角度感把握草捆、黄泥抵达目标的准确率。在小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铡草,尤其是担负续草的那个人。关键是按铡刀者和续草者两个人必须达成高度默契,你来我往、仰合有节,你退我进、张弛有度。若粗心大意、稍不留神或技术不熟练,就会发生铡断手指的后果。而铡苫房草的技术要求,又不是所有的铡草力工都能胜任的。它要根据房顶上大工的尺寸要求,在对苫草作掐头去尾处理时,续草要准、下刀要狠。讲究的是革捆两端要铡出平平展展,齐齐刷刷的横截面来。P24-26

序言

一个具有记忆的民族才会积淀下真真切切的历史感,一个具有反思良知的作家才能生发出实实在在的使命感。我国乃千年农业大国,农耕记忆实属难得;我国亦是数亿农民的生存家固,瞩目农事尤为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景刚所著《关东类物祭》,不独为我们留下一个正在消逝而又有所不去的农耕文明的背影,留下文化考古学上充盈的农事知识,留下和这些相互交织并彼此折射的“世界图像”及其变化踪迹,更重要的是景刚运用质朴诗化而又饱浸思辨的笔力,在铮铮落响的语言质感中,为人们谱就了一曲动人情怀的田园骊歌。今天,当我们回眸农耕文明渐行渐远的踪迹,解读《关东类物祭》而鉴往知来,它对心灵的抚慰、滋润和养育将永不过时。

诚如景刚在本书后记中所言,他是“农民的儿子,是从乡野间走出来的庄稼院后生。正是因为他有锄禾日当午的阅历,他才有可能把握拿捏那段鲜活的生活;也是因为他有烙在心底的挚爱,他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那些不复存在的场景;更是因为他有无法松散的农耕文明情结,他才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从心底进发出这曲情真意切的田园骊歌之声。

我同景刚结识在“三级创作网”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同属“三本五十六”(当年对省、地、县三级556名戏剧创作员的谑称)——吉林省戏剧创作的“网中”之人;八十年代初在吉林首届吉剧汇演上,我的《红杏出墙》和他的《煤海情》同时获奖;九十年代我们又一同跻身经过权威遴选的全省40位重点作者队伍当中。后来他转行干上7电视,我也调往省文联、省作协。这期间,尽管我们日常交往不是很多,但彼此间的关注却从未间断。再后来,在几届“长白山电视文艺作品奖”的评奖会上,我们再度相逢,重续相知。观摩由他策划、由他撰稿的几部片子,让景刚远去的创作身影再一次在我的眼前现出新的生动。

辛卯岁尾,在我们同时即将度过“花甲”之际,他将一摞《关东类物祭》书稿放到案前嘱我作序。在倍感景刚对我尊重与信任的同时,更为他耕耘的果实而激动.

景刚在当代中国加速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历史进程的背景t将沉积在骨髓里的“泥土气”释放出来;把融进血脉中的“乡野味”弥漫开去。自觉地置身于农耕文明与后工业文明历史断代的层面上,运用独到的回望视角,以怀想老屯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为支点,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历史空间里,撷取了具有农耕文明代表性的关东类物,以老屯人的生存境遇、生活况味、生产图景和生命状态四大板块为摹本,原汁原味又不无渲染地感知乡土人情;从老宅内外耳濡目染的百种风情、从故乡田园感受到的万千气象,在多个层面的受点上,真实真切而又多姿多彩地为人们传达了乡野村落里暖暖的人间亲情。作者的一路写来,时有淡淡的感伤之怀,作者一程写过,颇具怅然失落而急于俯身拾来之行。

我和景刚一样,在关东的黑土地上长大。同样经历了在土里打滚儿的童年岁月,同样在农事活动和农村生活中体会到祖辈、父辈们的不易和艰辛,同时也被故乡的青山绿水养育着。所以,他的《关东类物祭》一书所述,无论是童年情趣,农家、农事的场景,还是乡问生活阅历,我都十分熟悉。看到他在书中回望重温那些亲切的感知和感动,很为他对故土和童年怀着骨血般情感的写作感到由衷的钦佩。他没有感染时下那些浮躁的凤习,而是气定神闲般地从容梳理记忆,以接续地气执著向下扎根的凝重,建起了自己写作牢固而宽阔的地基。试图在一种回望和书写中重新辨识生活、认识自我,用沉实和细腻,在语言中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小的精神居所。

景刚从回忆的起点踽踽独行,以心灵共振的亲性劲、情感共鸣的亲切感和物我共谐的亲和力,遍拾一路的温情,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一股久违了的真性情。

后记

伴着淡淡的圣香读过景刚新作《关东类物祭》清样,掩卷沉思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从庄稼院里走来的人,无论走出多远,不管走到哪里,他们的那种鲜明四季感并不会随之改变;看惯了春种秋收的农家后生,无论此后再看到什么,不管看到的如何光鲜,他们那种扎实系牢7的农耕情结不会轻易松散。随着《关东类物祭》书稿的余韵萦绕,在重温寻味中我欣喜地发现:景刚的创作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春雨惊春清谷天”的季节。

我感受到景刚将先睹为快的机会惠让于我的情意。但当他要我为《关东类物祭》作跋时,却感到几分意外和十分负担。虽通文理、喜文墨,但终究与文学的专业存在着一种难近的间离,毕竟同专业的文学有着一层不薄的隔膜。奈何景刚情之凿凿、言之切切,就是再有十足的理由也难却蛊情、无从拒绝。

我与景刚似乎有约。同在清明后、谷雨前出生的两个!五零后”,分别从逶迤长白山余脉和广表松辽平原的乡野走出来,先后融八到都市生活当中。尽管各自的人生际遇不同,也尽管各自的社会分工有别,还尽管在一起共事的日子并不很久,但生在关东庄稼院、长在关东黑土地的经历却一脉相承。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解读《关东类物祭》的过程中,从心灵到情感乃至“物我”之间,很容易就让我们在无语的交流里,不约而同地产生相近相亲的共鸣情感;很自然在默契的沟通中,于无声处生发出知情知趣的由衷感叹。

回眸一路韶华,只为梦想开花。景刚曾对我说过,不知从何时起他发现自己不再倾心那些曾经的最想、曾经的最好,而变得习惯于悉心浇灌心头的种子,精心侍弄情感的胚芽,静心等待它们某日会盏开一朵花。那时,他说他并不知道那将是一朵什么花。

如今,洋洋二十万言的《关东类物祭》即将面世。他说这是他在四十年的笔墨,生涯中,自己最想写,写得最随心、最顺手、最如意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景刚梦寐以求的那束“直开之花”吧。

一分雨水一分谷,几钱寒露几钱霜。

欣赏《关东类物祭》的画意诗情,我深刻地体悟出,历史断代的结果虽然是一种进步和文明,然而,断代的历史过程,往往又难免伴随着某种失落的伤痛。曾经存在的祖辈世纪里的那种农耕文明很容易在失忆中忘却;曾经深藏在人们心目中的那份乡土感知也难免在失语间噤声。人们贴近自然、信赖自然,在自然面前心存敬畏的情感在逐日衰减,人们对自然的无理和傲慢却在不断滋生。

感知《关东类物祭》的哲理思辨,正如罗丹在《艺术论》中所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景刚借祭关东“类物”发声,用审美的情感体验,与人一起去领略自然的整体性和玄妙之功;景刚借祭关东“类物”倾诉,以审美的视点敞开胸襟,让人们体悟人与自然的有机性和奥秘所在;景刚借祭关东“类物”歌唱,以审美的视野,揭晓某种生活方式存在的天然性和玄机之承,倡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主张和文化跃动。

解读《关东类物祭》的状物与叙事,决非单单是吟风物、咪风情,确有许多文化自觉和文明守望隐蕴在其中。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近地触摸到关东的脉搏;在这里,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东的传统。每一宗物件都是_座宝库,每一种物质都孕育着文明。《关东类物祭》立体地展示了关东农耕文明时期的方方面面,成功地把这种复杂的表现、创作方式整合在一起并有机地呈现出来。

《关东类物祭》随时都能够唤起读者对流年往事或者去日生活的想象和眷恋。读后激发了一种诗意,萌发了一种感动,生发了对关东农耕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崇敬。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我与景刚好像有缘。自上个世纪九_十年代初相识至今,我们交往将近二十个春秋;我与景刚尤其有幸。若干年后我们又同进同出在一个屋檐下,继续着各自的事业和人生。

二十年前,景刚在辽源市戏剧创作室主任任上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的“墙里开花墙内红”的即兴发言,为我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从此便开始了我们长达二十年的交往。这期间,他先后在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辽源电视台副台长、辽源电台台长、辽源市广电局副局长、辽源电视台台长(兼)等岗位上履职尽责十五年。

这期间,我关注他的目光从未间断,这期间,时常有他的消息传来:1998年景刚48岁时提职副处。2004年荣获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并晋升为高级编辑,2006年获辽源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2。07年当选出席吉林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辽源电台连续五年稳居全省传稿第—名,并且一跃成为全省儿童广播剧创作的排头兵。电视台连续两年被授予“一流业绩”和“一流队伍”荣誉,先后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支部”、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尤其令人备感欣慰的是,无论繁杂的行政事务如何缠身,不管传媒主管的工作节奏怎样紧张,景刚不丢本分,一如既往地将“文字”侍弄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他身在广电岗位,继续戏剧耕耘。陆续创作完成了《爱我中华》、《千古华夏魂》、《少年邓小平》等多部大型儿童舞台剧。其中六幕儿童话剧《少年邓小平》,连续三年在东北、华北地区上演近千场,并在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中荣获七个单项奖。他创作的舞台作品为当地表演团体累计创收近百万。

他曾在全省广播电视专业学会举办理论年会上,5同道同仁切磋广电学术理-论。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其中《“吉林电视剧现象?的形成、价值及其对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发表后引起了反响;《当电视遭遇赵本山》发表在全国刊物《传媒》上;《凝眸赵本山的演艺景观》5《实现地方电视对区域文化“内生转化”的战略选择》在全国双双获奖。不管是大器晚成,还是厚积薄发,这一切对景刚而言,无疑都是他执著追求、持之以恒的必然结果,

2008年年初景刚退居二线后,欣然来到省商务系统发挥余热。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无论是在东北亚博览会秘书处的任内,还是在省商务传媒发展中心的位上,见过景刚文字功力的人,无不发出同声赞许。尤为可喜的是,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忙里偷闲、笔耕不辍,完成了长篇散文《关东类物祭》的创作。

几十年来,大凡景刚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他为人厚道持重,善良真诚;处事善始善终,宠辱不惊;从文才华服众、功深业精的口碑。

或许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个“有”的缘故,才让我感到《关东类物祭》的这个跋,景刚托得合情,我接得入理。由此我也找到了一种从容不迫写下来、心安理得写到最后的感觉。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冬天将近春日不远。读懂春夏秋冬,才能知冷知热;明白春华秋实,才晓孰勤孰惰。

四季真的很好。这时,我们的心仍然同在同个时段里共同跳动;此刻,我们的情依旧与关东的黑土地相生相长、共谐共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