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拉迪编著的《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旨在解读中国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政策,分析中国领导人要维持经济增长所面对的挑战。中国决策者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他们公布了重大经济刺激计划,以抵消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和前几年比较,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确有所放缓,但减缓幅度相当小,特别是与全球产出的绝对减少相比尤为明显。但是,本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引导中国平安度过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组合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无法再现辉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美)尼古拉斯·拉迪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古拉斯·拉迪编著的《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旨在解读中国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政策,分析中国领导人要维持经济增长所面对的挑战。中国决策者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他们公布了重大经济刺激计划,以抵消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和前几年比较,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确有所放缓,但减缓幅度相当小,特别是与全球产出的绝对减少相比尤为明显。但是,本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引导中国平安度过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组合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无法再现辉煌。 内容推荐 金融危机之后,批评中国经济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怀疑,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加深了中国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并阻碍国内消费的增长。还有人怀疑,金融危机之后,诸如中国这样的低消费、高储蓄国家的增长模式是否时宜?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可能不够强劲,出口不能像过去那样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归宿将是走向衰退。 但《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的作者尼古拉斯·拉迪认为,中国针对经济问题的应对之策,不仅手段多样,而且经过精心策划。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对出口的严重依赖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将使中国变得极其脆弱。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令人吃惊,使中国成为最早开始从世界经济衰退中复苏的全球重要经济体。 另一方面,作者极其敏锐而客观地观察到,过去七八年的事实表明,温和的、对边缘修修剪剪的、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不会引导中国经济从根本上实现再平衡。潜在的金融扭曲,对整个中国经济出现的严重资源错误配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兴趣,如果你对涉及自己亲身利益的工资、就业、住房、金融甚至退休金感兴趣,那么,你一定不可错过这本客观分析中国经济的书——要知道,“在中国问题上,《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的作者可以做任何人的导师。”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临危不惧:中国应对危机之策 国内外的批评之声 中国银行贷款过度增长了吗 中国会发生产能过剩吗 中国真实的国内消费状况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 政府地位上升?改革终结? 第二章 追根求源:中国发展不平衡原因到底在哪 消费支出:为什么中国国内消费持续低迷 中国消费不平衡影响了谁 中国当前的生产状况 生产不平衡造成的后果 收入分析:我们的可支配收入为什么这么低 收入不平衡代表着什么 中国储蓄—投资状况 储蓄—投资 第三章 增长靠什么:如何恢复中国经济平衡 中国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储蓄、喜欢购房:金融改革与房地产热 人民币为什么需要升值:中国的汇率政策 石油、电力如何定价:中国的价格改革 通过“政策天窗”实现内生的再平衡 你涨工资了吗 增加消费信贷有助于恢复平衡吗 第四章 全球不平衡,中国因素有多大 全球不平衡:问题有多严重 第五章 谁在影响中国的政策实施 中国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政治挑战:谁在左右中国的政策 中国不平衡影响了谁 附录A 统计数据出了什么问题 按照生产法核算的服务业数据 按照支出法核算的住宅消费数据 国民收入比重 致谢 试读章节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初露端倪时,中国就采取了应对之策,不仅手段多样,而且经过精心设计。尽管中国的金融机构极少配置致使西方很多大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遭受重创的有毒资产,但领导层认识到,对出口的严重依赖意味着世界经济衰退将使中国变得极其脆弱。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初露端倪时,中国就采取了应对之策,不仅手段多样,而且经过精心设计。尽管中国的金融机构极少配置致使西方很多大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遭受重创的有毒资产,但领导层认识到,对出口的严重依赖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将使中国变得极其脆弱。中国政府没有接受所谓“脱钩”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新兴亚洲国家只要增加区域内贸易,基本上就可以安然度过源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工业经济体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政府明白,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剧烈下滑,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中国人民银行预期将出现全球性的经济放缓,因此在2008年9月实施了放松银根的政策。紧接着,中国国务院数周后推出4万亿元(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迅速提振了以下领域的消费支出:经济适用房、农村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和机场)、公共卫生和教育、环境和技术创新。该计划的初始目标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完成1000亿元的支出,其余投入将在以后两年内全部完成。与之对比,直到2009年2月中旬,《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才得到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与中国的刺激方案相比,美国的整套方案不仅生效时间晚,而且还存在两方面的缺陷。其一,以各自的经济规模来说,美国的刺激计划要小得多。其二,中国的计划绝大部分内容为增加支出,而美国的刺激方案有1/3是减税。减税政策的结果是新增收入很大一部分流入美国家庭,可是这些收入不是用于增加消费支出,而是被用来还债。尽管从那些债务缠身的家庭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合理的,但还债对于增加总需求毫无帮助。两项经济刺激计划在时机、规模和内容上的差异是2009年两国经济形势出现显著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年里,美国的实际产出经历了大幅下滑,而中国仅是经济增长稍有放缓。 在2008年夏秋之交,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担心出口下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明显减速。2007年,由于担忧国内经济过快增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200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必须在央行保留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这一举措减少了银行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了进一步减少经济中的信贷流动,央行还从2007年3月开始分5次上调指导银行贷款利率的基准利率。2007年年末,政府重新实施银行限贷政策,使上述市场导向措施得到强化。执行这些新政策的结果是,2007年第一季度过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开始逐渐放慢。 2007年下半年,中国政府采取的若干货币紧缩措施集中在房地产行业,该行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当时这种现象经常被外国观察家定性为泡沫。9月,政府将购买非首套房产必须交纳的首付款比例提高至40%,但通过抵押贷款购买自住房产的,首付比例仍然维持在20%或30%。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房地产投资者执行惩罚性利率,即对于以抵押贷款购买非自住房产者,其利率比央行基准贷款利率高10%,而对于自住房产购买者,其利率比基准贷款利率低15%。以五年期抵押贷款为例,同时考虑五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和适用于房地产投资者的新惩罚性利率的上调,2007年自住房购买者的抵押贷款利率上升了1/5(从5.50%升至6.58%),而投资者的抵押贷款利率上升了近1/2(从5.50%升至8.51%)。最后,政府将房产所有人必须持有该房产的时间延长至5年,才能免缴房产交易中5.5%的营业税。这些政策显然是为了削弱房地产投资者和炒房客的购房需求。P3-5 序言 本书旨在解读中国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政策,分析中国领导人要维持经济增长所面对的挑战。中国决策者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他们公布了重大经济刺激计划,以抵消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和前几年比较,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确有所放缓,但减缓幅度相当小,特别是与全球产出的绝对减少相比尤为明显。但是,本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引导中国平安度过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组合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无法再现辉煌。 第一章提供了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同时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国内外观察家对该计划的批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经济刺激计划不是以牺牲私营企业来支持国有企业;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长期改革趋势没有改变,在这一趋势下,私营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特别要说明的是,本章证明了,与经常被人们提及的论断相反,2009~2010年的银行贷款大部分没有流入国有企业,而且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获得银行信贷的渠道大为拓宽。 虽然经济刺激计划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成功地维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该计划并没有试图解决中国的长期结构性问题,早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做了如下概括:“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第二章介绍了2002年之后出现的经济不平衡状况,尤其是以下几点:中国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增长;家庭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而且还在下降;再度出现过于庞大的制造业和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并存现象;全国范围内储蓄—投资不平衡状况明显加剧,这表现为不同寻常的巨额贸易顺差。 第三章分析中国政府可以选择的解决各种不平衡问题的政策,评估每个政策领域目前为止取得的成绩以及前景。这一章将得出若干明确的结论。首先,中国决策者要实现恢复平衡的目标有几种政策可供选择,其中核心是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过去10年间出现了几种迹象,包括家庭储蓄实际存款利率为负、越来越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重要意义的非正规信贷市场的兴起、公众持有的政府债券比例大幅降低,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金融体系承受更多压制。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从2003年开始出现,抑制了家庭收入增长,如果政府2004年后没有放弃利率自由化政策,收入本应达到更高水平。相反,负的实际存款利率导致家庭储蓄率上升,同时引导家庭将越来越多的储蓄分流到房地产市场,在这个领域,长期的实际回报相比银行存款要高很多。重新启动2004年后基本上放弃的渐进的利率自由化政策是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恢复平衡的必要手段。 第三章还探讨了负的实际存款利率和2003年后出现的其他金融管制因素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政策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抑制本国货币升值的手段是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最终购买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为了防止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导致高通胀,央行采取了大规模持续的紧缩操作。它实现了目标,方法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之达到极高的水平,并向商业银行发行大量央行票据。这一章说明了央行为降低这些紧缩操作带来的冲击是如何控制利率的,还解释了为什么更加有弹性的汇率对于利率自由化来说是重要的前提条件。除了让市场在决定人民币价值、使利率自由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还应该继续建立更加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便家庭降低储蓄率;推进早就承诺过的生产要素价格的根本改革,这些要素不仅包括资本,还包括水、电和燃料。第三章还讨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过去几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实际工资的增长既可以增加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而推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来源,同时提高中国相对于贸易伙伴的生产成本,从而减少贸易顺差。实际工资很多年来一直在高速增长,同时,可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样,与贸易伙伴相比,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长不明显,因此它还未能通过提高实际工资实现内生的再平衡。 第四章论述中国经济增长恢复平衡对国际社会的意义。上一个10年中,全球经济广泛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和美国是其主要源头。这些伴随着放松金融管制的不平衡因素与很多发达经济体的信贷市场扭曲操作相互作用,连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20国集团协调进程的关键参与者,该进程促使成员国执行一组“指标性准则”,这组准则的目标在于永久性解决大范围的外部不平衡,以实现全球经济强有力的可持续增长。因而,现在中国公布的国内经济政策目标看起来与其国际政策目标重叠。 恢复经济平衡是当前世界环境中维持经济增长所必需的,为了消除阻碍平衡恢复的根本性扭曲——包括金融管制、汇率低估和生产补贴因素,有必要采取经过协商的连续措施。就中国而言,尽管其国内和国际目标重叠,但它是否将开始这种努力,形势还非常模糊。第五章研究了不平衡增长的受益群体,包括进出口竞争性企业(它们享受到以牺牲服务业企业为代价换来的额外利润)、沿海省份(它们享受到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牺牲者是内陆地区,后者把握由贸易扩张推动的增长的能力较弱)、房地产和建筑公司(它们从利率政策中受益,这些政策使得房产成为更受欢迎的资产类型)以及中国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导致存贷款利差迅速扩大,商业银行因此赚取了巨额利润)。上述受益群体对经济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它们已经能够阻止大多数必要的政策改革。2011年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强调恢复平衡所必需的政策,其中大多数被写入“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在大会闭幕后不久即被公布。此次会议对中国经济恢复平衡政策的再次强调是否足以克服国内存在的阻碍经济改革深入下去的政治因素,还有待观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