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味人生/世界华人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冰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冰清编著的《美味人生》主要内容包括:走过千山万水,尝遍各国佳肴。有人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而我留学工作之余,却要品百家味。每个国家的美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吃一道异国风味菜,不仅仅品的是关食,还有其中蕴涵的文化和历史;在异国他乡漂泊,想不想家,自己的胃最知道。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中国人最思念的一定是家乡菜。怎样利用本地食材做出家乡口味的菜,这是每个海外的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美食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等。

内容推荐

冰清编著的《美味人生》中收录的是她几年来在各个媒体发表的文章,按照文章特色分了5个专辑。《美味人生》的第一辑讲述的是在异国漂泊的时候,她是如何苦苦踏破无数个商店,寻觅食材,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一直觉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而最突出体现的就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全世界各地,中餐馆几乎遍地都是。不管正宗不正宗,中国文化流传最广的符号当属中餐馆。也许中国人在外,很多事物都会被同化,唯独肠胃无论如何不会改变。也就是书中所说:“想不想家,自己的胃最知道。”冰清这个美国食品营养学硕士,带着对美食的热情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海外华人指点如何利用海外食材做出家乡菜。

目录

家乡美馔

 寻找小白菜

 怀念豌豆黄

 茴香饺子

 肥肠粉

 四川凉面

 北京炒饼

 虾爆鳝面

 凉拌三丁

 故乡的蕨菜

 油墩子

 冬菜包子

 雪菜黄鱼

 蔬菜鱼片粥

 孜然羊肉

 富贵白菜

天下美食

 北非风情——摩洛哥菜

 越南菜的灵魂——鱼露

 火辣辣的墨西哥菜

 迷人的比利时啤酒

 阿富汗菜的幸与不幸

 跳动着音符的意大利面

 富于艺术气息的西班牙菜

 哈瓦那之风——古巴菜

 百变咖喱印度菜

 大蒜飘香基洛尔

 地中海风情——希腊菜

名流食坊

 看李安烹调电影

 明星夏凡和日本美食

 钢琴大师陈毓襄的素面

 名编剧的抗癌美食

 我和梁左的一面之缘

 我的忘年交童道明

 章伯钧外孙的拿手菜

 半个上海男人王战的家常菜

美味情缘

 鱼丸的故事

 家的味道

 将香料用到极致

 一碗面的情缘

 紫玫瑰的鸡翅

 网缘

 地三鲜的故事

 单亲妈妈的酱肘子

 南加州的阳光

 七彩玉米片

 佛缘素宴

 抓鲍鱼的老人

有机天地

 昂贵的有机蔬菜

 漫谈有机肉类

 有机酒漫谈

 有机米的世界

 有机奎藜籽

 重新认识有机菠菜

 漫谈有机鱼

 有机坚果酱

 有机橄榄油

 有机番茄怎么吃

 自制有机酸奶

后记

试读章节

小白菜在中国可不算是金贵的蔬菜。小的时候,一到夏天,菜市场的小白菜整筐整筐地放在那里,似乎没多少人问津。价格也出奇地便宜,一捆只要几毛钱。小白菜的味道不重,也没有特殊的香味,好像和什么一起做都是清爽的青菜味道。也许是我天生不馋肉,在物质极其困乏的年代,我却独爱这物美价廉的小白菜。

每当小白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向姥姥要了钱,到市场上去寻找小白菜。在茄子、西红柿等夏令蔬菜摊上,我一眼就认出了碧绿鲜嫩的小白菜,菜叶翠生生的,表面有细细的绒毛,还沾着一点点露水,新鲜得让人流口水。我捡了捆最细嫩的,急急地跑回家,拆掉捆菜的草绳,将叶子一片片摘下来,放在一大盆水里,逐个洗净。通常洗菜都是我的活儿,因为洗小白菜非常麻烦。小白菜很脏,夹带大量泥沙,若不是这样一片片洗净,吃起来一定牙碜,像这样洗三遍才能下锅炒。小白菜的做法也很多,姥姥最拿手的是姜丝清炒小白菜。她把洗净控干外表水分的小白菜切成小段,选老嫩适中的姜,刮去外皮,细细地切丝。在炒锅里放一大勺植物油,稍微烧热时,把姜丝放进去,反复煸炒,等姜的香味出来了,将白菜放进去迅速翻炒。嫩绿的白菜加热后,很快变成深绿色,赶紧洒少许盐,淋上麻油出锅。这一盘白玉翡翠般的清炒小白菜,带着扑鼻的香气,就算没有肉,也能让我吃上一大碗饭。

小白菜做饺子也是极好的。将肥瘦相当的肉馅,加些姜汁和炸好的花椒油,切一些青葱末,拌上酱油和盐,用筷子搅成肉泥状。在锅里放清水,烧得滚开时,把小白菜放进去,迅速焯一下捞出。把捞出的小白菜挤一下水,放在砧板上剁碎。将剁碎的小白菜挤干水分,放在另一只碗里。我舍不得那挤出的菜汁,小白菜的营养精华都在这其中呢!赶紧又拌回到肉馅里。肉馅搅好之后,加入剁好的小白菜,少许鸡精和麻油,再次搅拌均匀,包在雪白的面粉皮中。一个个滚圆厚实的饺子,还没下锅就让人流口水了。煮熟的小白菜馅饺子,外皮晶莹透明,隐约露出浅浅的绿色,浓浓的肉香夹带着小白菜的清香,在那个缺少油水的年代,简直成了绝世美味。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美味当然不常有。肉是凭票供应的,吃上一顿这样的饺子也是稀罕的。然而即使如此,每次有饺子吃的时候,善良的姥姥总是不会忘送给邻居一盘。这一幕也成了我对那个艰苦年代的一点美好的回忆。

后来的日子中,我逐渐长大,日子似乎也越来越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许多那个年代稀缺的东西也变得常见了。我对小白菜的感情却从未改变,反而越来越深。因为我学了营养学,知道小白菜是蔬菜中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最丰富的菜。一个人如果一天吃一点点小白菜,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绰绰有余,还有强力的抗癌功效。如果可能,我会让小白菜成为我餐桌上的常客。P3-4

序言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纵观全球,正是因为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一个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纳新,在交流与磨合中不断强大。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以北美为例,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代表作为张维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黄遵宪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华人美好的美国梦,后者表达的却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幻灭。到了20世纪初,人们认为庚子赔款中旅美小留学生容闳写的《西学东渐记》为最早的华语留学生文学。再后来,出现关于海外华工的文字记录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化名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称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题材的小说《黄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说林》杂志上,描写的是旅美女工的惨状。再后来,便有吴研人的《劫与灰》,写的是“卖猪仔”到国外又回到家乡的惨痛经历。以后人们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了许多用中文写下的诗文,成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五四”运动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但当时的国内文坛却已有相关的域外题材的优秀作品问世,如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说等等(20世纪40年代又有钱钟书写的《围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浪潮。当年留学欧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等,他们不仅在海外有精彩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叉。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粱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西方拿来的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构成现代文学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海外生涯及创作时于他们的意义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规模和声音。以北美地区为代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少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以旧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的“草根文学”也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的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以黄运基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创作,既与60年代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浪潮中所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离根的乡愁”有精神内涵上不同,也与后来8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学”逐渐成长壮大,尤以北美文坛阵容最为强大,被誉为是“美华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迭121.17万人,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经历和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扑入这全新的国度,其感觉之敏锐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辩精神。他们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衡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建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毫无疑问,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已经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上世纪90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闰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后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获甚丰。可以说散文随笔的创作在海外拥有着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群。由于海外生活天地的宽阔和情感的自由,抒写性灵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纷呈,作家们不拘泥在乡愁的怀恋和精神上的何去何从,而是在极其纵横深入的领域表达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的认知和探索。

这套《世界华人文库》,首批推选的作家以北美文坛为聚焦点。书目包括:王鼎钧、刘荒田、张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龙》;陈瑞琳编著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归去来兮》;宋晓亮的《心的驱动》;融融的《感恩情歌》;陈晚的《美国男女》;依娃的《我的乡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纽约手记》等,可说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现。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

曾几何时,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随着滚滚分流的炎黄子孙,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征。神州本土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市粗粝的文学主流,海峡对岸的文学创作,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的迅速丰富使作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着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移民作家竞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盎然生机。

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2010年7月10日于美国休斯教

后记

有些事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就像我写美食文学一样。

记得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就对厨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那里就像一个魔幻小屋,不断变化出各种各样的美食出来。因为有血小板过低的毛病,我不能有任何伤口,如果被割伤,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伤口。都会让我血流不止。也许由于这个原因,父亲从不许我踏进厨房禁地。然而,越是这样,我的好奇心越重,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闯进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我带着流血手指出来,被父亲好一通训斥。即使如此,也无法挡住我继续探索魔屋。总算有一天,父亲接纳了我,允许我在旁边打下手。从那以后,凡举办宴席,我都有份参与。不是帮着父亲洗菜择菜,就是帮他看食谱,准备调料。很难想象,那个年纪的我,最爱看的书竟然是食谱。我不仅仅看书,还爱琢磨每道菜的做法。我喜欢把食谱上的菜简化成居家的菜,去掉繁琐的程序,简单到几步就能做好,又不失美味。

我从小就是个挑食的孩子,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对美食非常敏感,可以尝出不同关食细微的差别。我对美食一向是浅尝辄止。我觉得很多美食吃多了就失去了美味。吃得恰到好处才是最高境界,吃了还想再吃。如果吃得过多,吃腻了,就适得其反了。我不排斥我不熟悉的美食。恰恰相反,我勇于尝试各种新鲜的食物。记得小时候,母亲曾经带我去吃药膳,其中一道莱是油炸蝎子,那虫子被油炸得金黄,撒了盐,摆在盘子里,别人都不敢动筷。我却勇敢地下手抓了一只放在嘴里。诚然,我并不喜欢吃蝎子,但是我愿意去尝试。出国之后,我更是尝遍全世界各国的美食,印度的咖喱、墨西哥的卷饼、德国的猪脚、伊朗的肉丸、中东的羊肉、越南的米粉、日本的寿司、韩国的烧烤……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我也愿意探寻美食背后的文化,这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也许我写美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父亲家族中的亲戚,有一个支脉是做厨师的。因此,父亲烧得一手好川菜,我从小就把父亲手艺都学会了。母亲是北方人,擅长做面点,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做葱油饼、饺子、包子等北方面点。后来结婚嫁人,老公是杭州长大的上海人。我又跟着学会了做江南菜。工作之后,同事里有印度人、中东人、越南人、日本人等等,来自世界各地。我也有机会和他们交流各自国家的美食。最后连专业,我都选了食品营养系。

热爱美食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写出来。最开始,我也仅仅停留在欣赏美食上。后来看到《世界日报》上刊登台湾美食作家周芬娜的文章,觉得她那种把美食与历史人文结合起来的写法很吸引我。渐渐地,我也跃跃欲试,想写一些美食的文章了。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起家竟是一篇菜谱。那时候,我看到海外媒体里很多写菜谱的文章,觉得那些菜谱都很普通,文笔也一般,我何不试试呢?于是,一篇写冬菜包子的菜谱寄到了《星岛日报》。编辑汤晓霖对我的文章大为赞赏,说要为我开专栏,就叫做“家乡美馔”。专门写怎么用国外的食材做出家乡的美味。就这样,我开始了美食专栏写作。每星期一篇,其实并不容易。我要选择合适的菜谱,亲自做出来,试验通过,写好文章,拍好照片,才能算完成。还记得第一篇文章,我的包子早已吃完,编辑却向我要照片,而且很急,第二天就要给。我要和面,发面,做馅,把包子再蒸出来,肯定是来不及了。我没有办法,只好去超市买了冷冻包子,将心子挖出来,填上冬菜馅,拍好照片算是交差了。当然,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干过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写美食文章的辛苦。编辑的一张照片,就是幕后多少工作!曾经有一次,我正在回家的路上,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萝卜丝鲫鱼汤的鱼不够清楚,希望我能再给张新的。我赶紧半路返回,去超市买了一条活鲫鱼,回家做了鲫鱼汤,拍好照给编辑寄过去。

就这样,我越写越出名,很多报社来找我写专栏。文心社的施雨社长在一次笔会上碰到了《留学生》杂志的鳊辑周娟娟,周编辑说,他们的杂志正准备扩版,想开个美食专栏,施社长就向他们推荐了我。我的“异国美食专栏”就这样开了起来。后来,《星岛日报》的原编辑聂崇彬出任时尚关食杂志《品》的主编。她看到过我在星岛上发表的文章,对我很感兴趣,约我写“有机天地”专栏。一下子,我手上有了四个专栏。除了三个美食的,还有为《明报》写硅谷白领生活的“玉壶冰心”专栏。那段日子,我很辛苦,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照顾家,照顾孩子。只有孩子睡了之后,才有空写一点东西。由于工作单位离家里很远,我通常坐火车上班,就在火车上,我将文章写在“掌中宝”小计算机上,晚上回到家,再转到自己的电脑里。我丝毫不觉得这样有多苦,反而享受着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因为杂志专栏上有自己的照片,去孩子学校或者其他派对活动时,常常被人认出。读者还告诉我他们看过我的什么文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了,因为很多事是钱买不到的。

这些年。我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阅读了大量书籍。同时。几位编辑也为帮我提高水平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品》的聂崇彬编辑,一直对我的写作方向给予指,很很多灵机一动的想法都会让我去尝试。我以前从未写过人物访谈,她一直鼓励我去试试,还教给我怎样问问题。现在我写人物访谈的水平突飞猛进,这和她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逛农贸市场,还引出了采访当地有机农场的系列文章。逐渐地,我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集美食、文学、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营养学为一体,让大家读了我的文章之后也能有所收获。

此次出书,是把我以前在各个报纸杂志上写的专栏文章分类整理而成。由于报社有字数限制,当初发表时,篇幅都比较短,这次出书时,几乎每篇文章都拉长了。有些资料是网络查到的,因为无从查考,没有注明原始出处,还请读者见谅。

最后非常感谢总主编陈瑞琳为此书付出的心血,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她起的。也感谢李峰编辑,不知疲倦地多次和我通信商讨。感谢童道明叔叔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为我写序。感谢父母和家人的支持,也感谢所有在我成长中,帮助过我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