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既是文学的、具有小说的特质,又是大众的,具有信息时代多渠道传播的特色。这类小说,具有小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作者创作角度看,闪小说是灵感的火花,是心灵的闪电;从读者接受角度看,闪小说是一种轻松阅读,符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特色。因其短,阅读快,可见缝插针随时随地阅读。
这本《闪小说(美德篇一百零八个红手印)》是从微型杂志选刊上精选的文章。每篇小说长度在180至210字之间,既是一种挑战写作难度的尝试,也是适应信息时代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一种策略。全书追求“微型、新颖、巧妙、精粹”的创作风格,读来让人十分享受。
“闪小说”之名源自英文“flash fiction”。西方的“flash fiction”源远流长。“闪小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伊索寓言,写作者包括契诃夫、欧·亨利、卡夫卡等伟大作家。
从作者创作角度看,“闪小说”是灵感的火花,是心灵的闪电。作者从广阔生活中捕捉有意味的光点,杯水兴波,迅捷地表达。
从文本角度看,闪小说短小精炼(每篇仅180至210字),内蕴不陋,常常以小见大,此“小”是蕴含了某种丰富内涵的“小”,是体现为一种“精”的“小”。正如闪电,不特是光,更映照天宇,令人目眩神摇;
从读者接受角度看,闪小说是一种轻松阅读,符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特色。因其短,阅读快,可见缝插针随时随地阅读。
这本《闪小说(美德篇一百零八个红手印)》是从微型杂志选刊上精选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本《闪小说(美德篇一百零八个红手印)》,既审美外在的光环,又引人心弦的颤动,思考文字背后的内涵,掀起心灵的风暴。
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一名同事外出散步。路过一个路口的时候,同事突然紧走了几步,在前面不远处停了下来。
我跟了上去,不解地问:“你突然走这么快干什么啊?”
同事说:“我刚才见到了我年轻时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我和他已经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
我不解地问:“既然是十几年没见过面的老朋友了,看到了你为什么不和他打个招呼呢?”
同事说:“我是因为看到他现在头发很乱,脸上很脏,衣服很旧,样子很窘,所以,才没有和他打招呼。怕他这时候见了我会感觉自己很尴尬。”
说完,同事悄悄地往远处一指:“就是那个人,你看一下。”
我顺着同事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一个样子很窘迫的中年男人。
同事说:“我想法打听—下他现在的手机号码,如果找到了,就问一下他最近的情况,真有困难,我再帮他。”
看看朋友走远了,同事打了几个询问电话,很快就得到了他朋友的号码,于是就打了过去。
打了一小会儿,同事说:“朋友说他现在在城里做生意,日子混得还很不错呢。我约他今天晚上一块吃点饭,喝点酒,他很高兴地答应了,你如果没事,就作陪吧。”
我说:“好。”
到了晚上,在约好的酒店,我又见到了同事那位年轻时的朋友,只见他头发油光,衣服崭新,皮鞋锃亮,喜气洋洋,提着一箱不错的酒,俨然是一个小老板的模样,已经和下午判若两人!
看到这种情况,当时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了—下。
是啊,人,都想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展示他最好的一面,不愿意让他们看到自己尴尬的样子。同事对朋友这种细到心底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诚实果核
因为无专人看守,果园的果实很多都被请来劳作的民工给偷吃了。这让果园主人头痛不已。为此,主人很想找一位诚实可靠的人来帮他看园护果。
主人给每位前来报名的民工发一粒果核,并宣布如果谁在果子成熟前能用这些果核培育出最好的果苗,那么,他将考虑高薪聘请此人为果园的看护人。
每位民工都渴望得到这个既轻松又赚钱的美差,纷纷领回果核,开始精心培育。眼看春去秋来,却仍不见一丝嫩苗破土而出。一念之差,民工们摸夜潜进果园,偷走园中最好的幼苗。只有一位叫蛮牛的青年不愿做这种偷鸡摸狗的勾当,倔强地坚守着果园主人发给他的那枚果核,期待它发出嫩绿的幼芽。结果,遭到不少工友的挖苦和嘲笑。
终于等到敲定谁是果园看护人的那天,民工们迫不及待地捧出自己偷来的“杰作”,得意地呈现在果园主人面前。果园主人失望地看着一株株育好的果苗,最后激动地停在蛮牛面前并大声宣布,蛮牛就是他寻找已久的果园看护人。这叫民工们惊诧不已,目光纷纷集中到蛮牛手里那颗从未发芽的果核上。果园主人轻轻地抓起蛮牛手中的果核,面朝诸多民工大声喝问:“你们知道这叫什么果核吗?”
“桃核”“李核”……
民工的回答此起彼伏。
“不,这既不是桃核,也不是李核,而是一枚被煮熟的果核,一枚诚实的果核。” 果园主人的声音如同千里传音,民工们一个个变得目瞪口呆。
握手
正是经济萧条、遍地都是失业者的时候,她——一个20多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高级珠宝店里做售货员。
这是一个圣诞节的前夜,珠宝店也并不是那么热闹。快打烊的时候,来了一个30多岁的男子,穿着一套起皱的西装,领带也没有系。他在珠宝店里转悠,却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终于,他的目光定格在一条镶有七颗钻石的手链上:“小姐,请把这手链拿给我看一看。”姑娘迟疑了—下,还是按他的请求拿出了手链,递给他。
“多少钱?”他懒洋洋地问。
“12万美元,先生。”她说。
“太贵了吧。”说完他把手链还给了姑娘,忙着往外走。姑娘小心翼翼地将手链放回原处,她分明看见手链上的钻石只剩下了六颗。她紧走了几步,在珠宝店门口追上了男子,伸出右手微笑着说:“先生,祝您圣诞快乐!”
男子稍微迟疑了—下,也伸出了右手,握住了她的手,笑着说:“谢谢!”说完,转身走出门外。
姑娘感觉右手心多了个硬硬的小东西,她知道这就是那颗钻石。
十年后的一个圣诞前夜,还是在这家珠宝店里,一位40多岁的富商握住了珠宝店女老板的手:“谢谢你,是你给了我自尊,给了我生存的智慧!”富商,是十年前的那个男子。珠宝店女老板,就是当年的姑娘。
生活中的好多时候,有时就是一次简单的握手、一个不经意的微笑,或许,你就会收获你生命的钻石、人格的尊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