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烟斗》为著名乐评人、专栏作家贾晓伟最新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文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是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厚度,可读性强。许多篇章在国内艺术随笔中独具代表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赫的烟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贾晓伟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赫的烟斗》为著名乐评人、专栏作家贾晓伟最新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文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是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厚度,可读性强。许多篇章在国内艺术随笔中独具代表性。 内容推荐 《巴赫的烟斗》为著名乐评人贾晓伟最新的一部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基础,可读性强。 《巴赫的烟斗》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有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目录 烟斗客巴赫 代序 音乐 巴赫与水结晶 奥菲欧与普桑 莫扎特过时了吗 享乐顽童的泪与笑 另类《欢乐颂》 舒伯特与现代人 200岁的舒曼 肖邦的瞬间 爱国与爱情:肖邦诞辰200年 唯情肖邦与无情世界 马勒之后,大雾茫茫 窗外马勒 告别的大地,天空 欧洲快车,风景与马勒 理查·施特劳斯的句号 德彪西、马拉美与巴黎的悠闲 克罗士先生,德彪西先生 古典音乐与古典可乐 一言难尽的勋伯格 观看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的另一张画像 肖斯塔科维奇的面具 变声 西方音乐回眸 一千年 古典音乐的母体,乡愁 变形:现代绘画、文学与电影中的音乐 奥博林的传人 波里尼与音乐之道 约夏·贝尔的律令 普列特涅夫:与梅菲斯特签约 勋伯格的诗意书写 莱布雷希特 帕瓦罗蒂,在商业与音乐之间的平衡 保罗·莫里哀之逝 左岸香颂 司芬克斯 野蛮与禅 空气吉他 萨冈的玩笑 钢琴与身体 另一个世界 音乐的砂器 谜一样的“谜” 无厘头 用英语数钱 从高处塌下来 一个音乐圣愚,或预言者 中国音乐60年 突围与乌托邦 声音之鞭 像昨天一样摇滚吗 电影 伯格曼,真正的大师步入虚空 拉斯·冯·提尔:生错了时代的哲学家导演 从帕索里尼说起 波兰斯基的路口 卓别林的幽灵 西恩·潘的风景 朗读 苏菲·玛索之变 拉兹与贫民窟百万富翁 后天之前 海角七号,两种解读 美术 巴尔蒂斯 英国雾,透纳,培根 马蒂斯 弗里达的创伤与传奇 艾舍尔的魔镜 达利的舞蹈 西方美术的结点 拉奥孔 文化 塞林格:没有守望者的守望 里尔克的注视 保罗·策兰的黑夜 先知贝克特 临终的苏珊·桑塔格 描述失败的高手,很难相信贝娄己死 南方的洛尔迦 本雅明,无界限之旅 博尔赫斯,书镜中人的镜中画像 与萨瓦托:一局同时下完的棋 零状态,杜拉斯《死亡的疾病》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 洛特雷阿蒙 劳伦斯的第二次到来 遗忘的林中路 凡事得先撕破 不可解的文本,谜一般的人 布鲁姆:文学,不可遗忘的废黜之王 格奥尔格:词语之国的破碎 伯恩哈德:文化敌意与愤怒的刺 霍布斯鲍姆与人小物 马尔罗:最后的英雄主义 齐奥朗:反思与瓦解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本人江本胜出版过一部名叫《水知道答案》的消费文化读本,受到世界范围的白领欢迎,已推出了若干续集。江本胜是医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起热衷高速摄影,从冷冻室的微观水珠,摄取世界投身在其问的影子。在他看来,水有记忆与神秘的倾听能力,听时下流行的重金属摇滚乐,水珠的结晶图像会意外地紊乱不堪;听到巴赫的古典音乐,则结出相互联结的完美形状,呈现超级对称图案。他说,让人称奇的是,水听到人的不同话语也有敏锐反应,赞美与祝福的话语让水珠笑逐颜开,人的脏话与恶言让其无比难堪,图像是呕吐的魔鬼样子。江本胜缅怀万物在其原初位置的工业化之前的世界。那时水珠未被惊扰、分裂,水是水自己,没被蓄积、过滤与消毒。水珠的结晶图像也因此和谐有序,有古典音乐的形貌。 这的确是作者的一番渴望,借以指责科技与资本双头猛禽犯下了让万物万劫不复的罪行。江本胜说,我们今天的世界,处于宇宙形成之前的无序、焦灼状态,一切都在走向分裂;占有人体重量一半以上的水,在当代文明主导的环境里出了问题,以水观物观人,尽可知天下境况。 且不管江本胜高速摄影的技术如何,以及他的劝告,古典音乐能治疗疾病,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统计,巴赫与莫扎特的音乐有治疗效果,胜过精神药物。一张讲述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的影碟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几乎瘫痪的欧洲妇女,某天听到了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平均律》,身体有了奇特感应,后来病征减轻,竟在听唱片中一天天康复了。面对镜头,她传诵人子一样诉说巴赫音乐的神奇,称不管个人命运如何诡异,好的音乐是终极启示,好的琴师,可以带来身心的修复与拯救。 巴赫的音乐里有个决定论的上帝(与当下世界风行的偶然论、随机论正好相反,巴赫的神恩论对抗商业社会的达尔文主义及丛林法则),这个上帝是调性,也是江本胜从水晶体里摄取与音乐呼应的完美图像的前提。听巴赫音乐,让人觉得内心稳妥,脚下的大地充满安定感,仿佛万物默默停留其位,连自己居住的房屋也变得非同凡响,如同一个处于憧憬与期待中的人。对巴赫而言,他的每座音乐建筑,都以局部与整体严密的呼应作为准则——每个点、每条线都向上发展,与高处隐秘不现的上帝高度统一。这是巴赫心中的世界,万物表现为这个上帝的局部,事物借助于整体显现自己,弥漫诗意。 没有什么形式,能比教堂的结构更能说明巴赫的音乐特征。每一道拱门,过廊,拱门上的曲线与雕刻,以及空间的转折,无不指向尖顶。但我们置身的技术时代,也就是今天,建筑已经没有了统一者——那根指向高处中轴的支撑了。现代建筑是漫溢,体育场式的,是力学与建筑材料的结合,充满商业与实用气息,自然不可能有深刻的生命哲学与神学意蕴。现代音乐也情同此理,那根原本向宇宙汲引力量的中轴弯曲变形了,隶属大地,与天空无关。商业与科技解构了生命的灵性,驱使众生,人与地上的一切与上界的关系被斩断,得到的是唯物主义一方的解释。 江本胜写道,水珠听巴赫时的样子,是所有结晶体中最美的;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有类似反射。作者说,人体这么一个由水组成的系统,是对大宇宙系统的反射。人们身心系统的紊乱,与大脑中的意识系统与宇宙感知能力趋弱有关。依次类推,当代人对美的感受力大打折扣,美与不美对人而言不再是美学与道德问题,转换成了消费的一极。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强烈反对现代音乐,对贝多芬也表示不屑。在一系列关于“天国”的文字中,托尔斯泰抨击现代艺术与没有敬畏感的现代生活。他说,人类在未来将陷入荒蛮境地,自救的方法不是向前行,而是往回退。这种被学者总结出的“托尔斯泰主义”,倡导人们过农耕的简朴生活,以“天国”作为生命的寻求。这一主义并非自托尔斯泰始,早期的欧洲大思想家、艺术家都有论述。先知们预言了商业社会对人的无情腐蚀,被金钱动摇的万物根性。一个看似丰盈的现代物质世界,正加速进入荒寂状态。 斯特拉文斯基晚年时自比巴赫,以诗人艾略特为例,称自己与艾略特一样,是修补古典旧船的人。他说,他的现代艺术实践是与古典世界的统一,只是表面有些奇异。晚年的斯特拉文斯基,渴望自己能与巴赫成为硬币古典与现代的两面,甚至应当不分彼此。 江本胜在书的后记中说,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相似性,像一个巨大的曼陀罗。水来到地球,是以回归宇宙为目的的旅程中的一段,所有的水都要重返宇宙,与每个生命个体一样。这里面隐含神秘主义循环论的意思,尽管没有直说,但他期望混沌、焦灼的世界会变得多少好一些。的确,万物皆流,人是大地过客,自封的主人,到了生命交还上帝之日,也许上帝会索要最初给予时的样子。那是感恩与赞美在人体水分子里结晶于开端的良善图形。从这个角度讲,巴赫的古典音乐是在传达神给人的诺许以及对人的期盼。荣耀上帝,自始至终是巴赫写作音乐的动机。P3-5 序言 巴赫嗜烟斗。据说,无伴奏大提琴曲是在吞云吐雾状态下写成的。百代公司出品的此曲卡萨尔斯版,封套上是张烟雾中卡萨尔斯的黑白照片。此公也喜烟斗,许多照片都是叼着烟斗拍的,一副认真、温良的样子,与巴赫真有点像。只是卡萨尔斯谢顶,巴赫却一直戴那个时代风行的假发。也许卡萨尔斯的小个子,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大师相仿,至于巴赫的身高多少,不得而知了。 烟斗对巴赫而言是愁闷之侣。想想他夭亡的孩子们,小镇粗鄙的众生,与当权者的争斗,唯一得安慰的就是一人时香味奇异的烟雾相伴了。烟斗是件缩小的乐器吗?巴赫一斗一斗抽来,一吐一吸,像乐思的去与来。当然烟斗的最大功用还是当作心绪的平衡仪。 音乐频道2011年7月播过一部马友友的片子。里面扮演巴赫的演员口叼烟斗。片中有个镜头是马友友演奏巴赫的曲子,注视镜中自己,慢慢变成了巴赫的影子。马友友的演奏时尚,轻松,没有王健那个版的美学处理(一张一弛似有万语千言,契合巴赫独自抽烟斗时的心思,与托特里版近似)。这部片子的用意是想以古典音乐对接当代生活,以巴赫的音乐穿越今天与过去。它告诉观众,巴赫的音乐很现代,与大都市人群、霓虹灯、车流等图像都能对位。万能的巴赫应了那句话:他,就是大海。 古典音乐与老巴赫的烟斗般配,与流行音乐相配的,该是纸烟了。之所以说烟斗堪比巴赫与古典音乐,在于古典的表达方式“缓慢”,没有当下人们熟知的烦躁与分裂。抽烟斗;慢工出香味,手工填烟丝,点火与吮吸也有步骤与学问。抽完的烟斗还要精心打理,方可收好。可当代人在竞争、追名逐利的境况里,有此等“慢”下来的耐心吗? 有人说巴赫手持烟斗,给人“人性温暖”的感觉。烟斗的确像微型灶台,抽烟斗似拉动一具小小风箱。如果看着烟锅里的灰末与红色,再听听火焰与灰烬间的微弱声音,太像拿捏音乐的色、形、味了。发烧友所谓听出“耳油”,闻见“松香味”就是这个意思。 自从马格利特画出《这不是烟斗》,表现悖论,世界的真与假、有与无,成了一阵阵烟雾了。今天,巴赫还是巴赫吗?当我们习惯到处充满“这不是”的论调,还能觉出那柄“烟斗”的存在吗?古典音乐究竟“是”还是“不是”?我们听二三百年前的大师作品,可以从中找到什么?当然,听巴赫或其他大师的曲子,最怕的是时间差导致的失真,踏空,像从汽车上下来改搭牛车。可听巴赫有此感觉吗?好的古典作品,其生命力是穿越时间的。而我们的倾听是从“不是”到“是”的还原,由是确认了自身的存在。 巴赫的音乐,不可能让人对活生生的当下世界失去知觉。他太知道人心是怎么回事了,古今同理。他那样内心温暖地写曲子,目的是为易坏的人心完成教化并使其趋向拯救,从深渊里吁请光,而不是掩盖并遗忘生命与生活的真实。他的康塔塔几乎全是人性的挣扎,陈述,以音乐与歌唱,把听者从内心的艰难之境引入平静之途。 当下世界的魔术与魔法太多了。有人说钢琴应当作敲击乐器,弹奏钢琴太落伍了,表达不出弹奏者内心的焦灼,愤怒,更别提拨弄巴赫时代的羽管键琴了。听众的耳朵以更大的刺激才能感应。我们的确迎来了一切解体,破坏性十足的时代。人人飞速进入气流,到世界酷爱魔兽游戏的舞台上跳舞。可不管到了哪里,不是依旧还有“缓慢”与“人性温暖”的一隅吗?“人”,如果真能在声光电的刺激下突变,成了“新物种”,那我们在另一隅的固守,已是对突变与变异的拒绝了。“烟斗”,最终演化成与生命哲学相关的问题。 本书辑录的近百篇随笔,大多与古典音乐有关。这些天重读,还是觉得除了说音乐外,有不少对时代这根刺的痛感。我个人喜欢那只“烟斗”,痴迷音符看似“不是”又“是”的舞蹈,留恋调性没有解体之前的声音世界。也许,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的踏实感觉,在文章里,我想表达出对世界外在安全感之上那个安全感的渴望。这是古典音乐固守者的态度,还是不搭调的自以为是?如果二者都不是,那就该说听古典音乐是为了一种“在家”的感觉。抽烟斗的巴赫,难道不像古老的家神吗?聚拢到他的名字下面,推门进屋,就算回来了。 贾晓伟 2011牟11月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从北京展览馆的国外视听产品展销会上买到第一张激光唱片(曲目是维瓦尔第的《四季》)起,我就想,唱机里这个被激光头照射的快速旋转体,技术上印证了托斯卡尼尼那句“音乐永不会死亡”的箴言,收藏与保存碟片,从此再也不会像先辈们那么艰难了。轻松的倾听时代已经到来。 等倾听有了些规模,慢慢产生一点负疚的心理,仿佛被音符追问,对享受过的音乐有所亏欠。撇开开巴赫、莫扎特等大师留下的文本不谈,单单想到卡拉扬、索尔第这些指挥家长时间研究曲目,一支庞大的乐队受训,磨合,录音师操刀转换成数字信号,就让我觉得手中这些永不磨损之物的沉重。心有所得,当有报偿吧——在接受的过程中,从来不应是单向的。为音乐要写点什么,成了每晚关上唱机时的压迫。 这就好像因与果的关系。从写第一篇音乐随笔起,近20年我都在倾听音乐中度过,亏欠的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要清偿的越来越多。因为要写,每天听音乐是面朝时空辨认声音模型的抽象运动。我也慢慢习惯了捕捉流逝声音的“有”,“有”之中的“无”,或者“空”。尽管用文字聊音乐是空中之空,荒谬极了,但能写到它们,于我已是偿还,致敬。音乐同时为我纷乱的心绪寻找秩序,听与被听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中突到解决,最终合二为一。 但由于不善于传授知识,我所写的文字大多从兴趣出发,很少对现场音乐会置评,也未有计划围绕一个主题按部就班地授业解惑。做影响力极为有限的码字工作,对我而言是堂吉诃德式的漫游,骑马向风车,且不管四周人的反应,更不管时代环境发生了多大变化。在我看来,堂吉诃德作为梦想家,彻底、纯粹、如一是必然的,他对自己没有疑问,有疑问的是他人。所谓人间的悲喜剧由此生成:如果堂吉诃德另有一面镜子,明白桑丘的所思所想,他还会巡游吗?固执,乃至不变,有助于“思”与“诗”的形成,强化了风车的绝对意义。音乐与艺术的超越性凭此才得以存在:如果他看穿了自己,不再执象而求,风车还会转动吗? 本书所选的文章分成四编,涉及音乐、电影、美术与文化等,大多发表在2005年以后几家报刊上。今天看来,很多话题越出了当初定下的边界。作为偿还心理机制下的写作者,我不能像堂吉诃德那般完全自主,握有不被世界与他人改写的强大勇气与力量,但也必须承认,在人人不爱言说音乐与艺术的时候言说它们,我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本书2010年9月作为“认识大陆作家系列”一种,在台北推出繁体字版,书名是《唐吉诃德的烟斗:音乐与艺术随笔》。此次简体字版,对一些篇章进行了调整,加入新近写的20余篇。感谢李静女士、王纪宴先生对本书繁体字版与简体字版推出所尽之力。感谢丛晓眉女士,她的欣赏是本书与读者见面的前提。 在书中,我画了些大师线描。做插图最早是为《爱乐》杂志开始的,近10年前的事了。时间流转,坐在窗前画大师们的样子,四周还像当年的那个下午,但窗外的景象已经天翻地覆。 贾晚伟 2011年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