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出局所著的《乱世妖言(那些一语成谶的历史)》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谶语及其围绕谶语发生的故事,这些谶语及其故事都是取材于中国正史,绝非道听途说或是作者胡编而来。这些故事看上去荒诞不经,却是真实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乱世妖言(那些一语成谶的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妙不出局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妙不出局所著的《乱世妖言(那些一语成谶的历史)》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谶语及其围绕谶语发生的故事,这些谶语及其故事都是取材于中国正史,绝非道听途说或是作者胡编而来。这些故事看上去荒诞不经,却是真实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的历史。 内容推荐 妙不出局所著的《乱世妖言(那些一语成谶的历史)》内容简介:造谶,顺谶,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常事,是古人基于当时社会以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很自然的行为。如果陈胜吴广不搞“陈胜王”的把戏,他们是否真能够在大泽乡一呼百应?如果韩山童不事先将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石人埋于河道,修河道的民工们是否真的敢于揭竿而起反抗统治者的暴政?历史不能假设,但也无法否认这些起义领袖的做法在当时的合理性。顺谶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刘歆为了应谶改名刘秀,比如李世民为了避免谶语应验而杀了李君羡……谶语在出现以后就不再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是切切实实的影响历史变动与发展的力量。 《乱世妖言(那些一语成谶的历史)》中谶语就像是一面镜子,权谋家看到勾心斗角,历史学家看到社会百态,文学家看到了人性的骄狂和怯弱,而如我这般的平头百姓,则可以倒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另外一个视角里的精彩历史。 目录 前言 亡秦者胡也?——秦帝国的轰然倒下 秦人和秦始皇的历史 祖龙死而地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戍卒叫,函谷举 刘秀发兵捕不道——西汉末年的妖言纷纷 谶语纷飞的年代 流氓兄长和书生小弟 震撼天地的大战 潜龙勿用 飞龙在天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汉民族的大规模南迁 一个傻男人和一个丑女人统治的时代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司马睿真的姓司马吗? 汉民族的悲壮南渡 “神马”化龙 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南朝的一场浩劫 梁武帝和他的儿子们 佛教与宝志和尚 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青丝白马寿阳来 无情最是台城柳 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禽兽王朝的覆灭 童谣变谶语 后爹奶妈都得宠 兴趣广泛的无愁皇帝 窥我江山不得活 性变态和拜物女的爱情 战争是一场蜜月旅游 为后不如为娼 河南杨花谢,河北李花荣——伟大朝代的开端 坑蒙拐骗来的皇帝 浮华和残酷的大业 老天出题,皇帝猜谜 江都的杨花谢了 胜利者只有一个 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武周代唐的谶言 杀人的谶语 幸运的李治 潜伏的女主 玩火的皇后 战斗的夫妻 微妙的二圣 凋零的皇子 囊中的江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永乐大帝的登基之路 漠视的谶语 朱元璋的包袱 欲加之罪 一个装傻,一个真傻 屡败屡战 急转直下 附录: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童谣谶语 试读章节 亡秦者胡也 ——秦帝国的轰然倒下 秦人和秦始皇的历史 “亡秦者胡也”这句话可能是中国最有名的谶语了,是被我们的史圣司马迁写在《史记》里的,凡是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必然听过这句话。故事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可能是因为耳闻目睹他母亲的丑事之故,对那档子事不太感兴趣,饱暖并没有思淫欲,而是思起了得道升仙的“高科技”。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秦始皇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术士,其中有个叫卢生的颇受秦始皇信任,皇帝就让他去海上找长生不老药。长生不老药这种事情,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也没听说哪个吃过。人总有七情六欲,总是免不了要衰老的,权力的控制狂秦始皇当然更不例外。这些方士们有没有真本事我们不知道,不过长生不老药肯定是找不来的。之前有个叫徐福的,搞得声势浩大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大海求访仙人,也如泥牛人海不知所踪。卢生不想跑路,当然也找不来不死药,他在大海上转悠了一圈后,回来禀告秦始皇:“小人碰到仙人啦!不过这个仙人没给我不死药,给了我这样几个字。”秦始皇打开锦书一看,赫然是几个大字:亡秦者胡也! 这几个字究竟真的是仙人给的,或者是卢生编出来忽悠秦始皇的,笔者没有证据也不敢说。不过从常理来看,显然是忽悠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老实说,从秦国的起源来看,同中原诸国比起来,其实秦人本来也就跟胡人差不多。关于秦人的源流,司马迁老先生是这样讲的: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惰,女惰某天贪吃,掏了燕子窝,吃了个燕子蛋,结果生下儿子大业,此人就是秦人的先祖。大业的后人也风光过,有个叫大费的,帮大禹治过洪水,帮舜帝养过宠物,其问展现了其饲养鸟兽的天赋,舜帝大喜,赐其姓赢氏。大费的后代继承了祖先的优良基因,商朝的时候替商王驾车,商朝灭亡了,就接着给周王驾车。由此看来,秦人的先祖们都是子承父业,是各朝各代都需要的技术官僚。到了周孝王的时候,周天子看这些赢氏族人确实在调教牲畜方面有些天分,就把其族内的一个叫非子的,封为弼马温,在镐京附近专门给自己养马。说起来,在冷兵器时代弼马温其实是个挺重要的职务,没有马就拉不了战车,战车可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型的武器,所以非同小可。周天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把秦地封给赢氏。这就是秦人的起源。 秦人所表现出来的驾车、放牧的才能,很明显是其游牧民族出身的铁证,也说明其融人农耕文明的时间很迟。中国历史上,所有被华夏文明归化的民族都要扯上三皇五帝及其亲戚做自己的祖先,连后来的匈奴、鲜卑人也都称自己是汉家天子的后代。与其相似,秦人在当时,恐怕也是属于归化的胡人一类。 就这样,秦人跟周天子做了邻居。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周国边境屡被西边游牧民族西戎骚扰,都是秦人出死力保家卫国。尤其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山东的周天子的远亲们更是懒得东奔西跑地护驾,终于导致镐京陷于蛮族之手,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一路上又是秦襄公领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这就是东周的开始。感激之下,周平王大手一挥:“秦人要是赶走西戎,西边的土地就全归秦国啦!”当然,周平王许的是空头支票,西戎猖獗,连周天子都无可奈何地东躲西藏,小小的秦国又有什么能耐赶走他们呢?就这样,周平王颠沛流离跑到了洛邑继续当他的天子,忠心耿耿的秦人被丢弃在了“沦陷区”,独自面对西戎的铁蹄,开始了长期抗战。 从此,秦人被山东诸国遗忘了几百年。山东的诸侯们乱伦的乱伦,杀子的杀子,过得那叫一塌糊涂,孔圣人也哀叹礼崩乐坏。不过,秦人却没有闲着,他们励精图治,整顿军备,学习周朝的礼仪制度。公元前756年,秦人开始用三牲祭祀天地。公元前753年,秦国开始设史官记录本国历史,从此才有了正儿八经的信史,要不然,要知道自己祖宗都干过啥还得翻人家的族谱找去,颇有点说不出口。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征讨西戎大获全胜,收复了周人丢失的大片土地。周朝遗民纷纷投靠秦政府,从此以后,秦国不论是军事上、文化上、制度上都开始更像个正儿八经的大诸侯国了。 以上,就是道听途说的资料拼凑起来的秦国发家致富的历史。其后,秦人开始试图参与中原诸国的争霸活动,无奈东边的大国晋国实力太过雄厚。秦穆公曾经试图在晋国内乱之际趁火打劫,没想到晋国的王公大臣们不论老少,都是复杂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老奸巨猾之徒,忠厚老实的秦穆公也想玩春秋争霸这种高等级的游戏,结果是羊入虎口——秦穆公的军队在春秋著名的崤之战中惨遭晋军偷袭,大伤元气,整个春秋时期秦人都无法越过崤山以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公元前246年,秦国的领导者换成了赢政。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出身血统颇存疑问,他名义上的父亲头上戴了好几层绿油油的帽子的秦国小国王,居然成了最后一统天下的始皇帝。P1-3 序言 “谶”是一种预言,“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汉代儒家认为古代圣人在经书中暗藏了对未来的预测,于是作各种纬书来解释经书中的暗示。光武帝刘秀的登基,一本《赤伏符》起到了巨大的笼络人心的作用,于是东汉的疏奏章表往往引用纬书字句,原来的六经反而被认为是“外学”,退居次要地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异的景象。 谶纬之学由于其对于现实政治的微妙作用而屡屡被古人利用和发挥。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或大事件要发生的时候,更是经常有一些“半仙”掐指算出后事的发展,或是民间开始流传一些真真假假的童谣谶语。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绝大部分这类谶语都是当时“别有用心”的势力散播,或是后来得势者以及拍马者编造附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或是出于巧合,也确有一些谶语是事件发生之前流传,并且影响到了当时人们的看法并最终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流向。关于这些谶语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很多都十分精彩,是中国历史中奇特而又有趣的部分。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最著名的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这个“胡”是胡人,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征用大批民夫修筑长城。这样的事情是白纸黑字写在正史上的。最后秦亡于胡亥,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应谶,更是让后人唏嘘不已。类似的谶语,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汉代的“千里草,何青青”,晋代的“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唐代的“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宋代的“点检为天子”,明代的“莫逐燕,逐燕日高飞”等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有人民群众,有英雄人物,有气候变化,有科技进步,也有这些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谶语。政治能够成功并持久,首先要获得合法性。谶语所代表的上天的暗示,与皇族的血统、替天行道的道统等等,早已经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阅读中国历史的时候不可忽视且难以回避的一部分。 造谶,顺谶,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常事,是古人基于当时社会以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很自然的行为。如果陈胜吴广不搞“陈胜王”的把戏,他们是否真能够在大泽乡一呼百应?如果韩山童不事先将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石人埋于河道,修河道的民工们是否真的敢于揭竿而起反抗统治者的暴政?历史不能假设,但也无法否认这些起义领袖的做法在当时的合理性。顺谶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刘歆为了应谶改名刘秀,比如李世民为了避免谶语应验而杀了李君羡……谶语在出现以后就不再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是切切实实的影响历史变动与发展的力量。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谶语及其围绕谶语发生的故事,这些谶语及其故事都是取材于中国正史,绝非道听途说或是作者胡编而来。这些故事看上去荒诞不经,却是真实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的历史。 谶语就像是一面镜子,权谋家看到勾心斗角,历史学家看到社会百态,文学家看到了人性的骄狂和怯弱,而如我这般的平头百姓,则可以倒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另外一个视角里的精彩历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