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三石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话题包括:选题策划、阅读推广、新媒体营销、渠道建设、书店营销、网络建设、数字出版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这本50余万字文集的出版,将对中国出版业提升全程营销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成为出版社、书店经营管理者、编辑、销售人员及大学院校出版编辑与发行专业学生案头工具书。

三石先生为中国出版营销专家,实战型出版培训专家,也是在国内出版业最早推广从市场调研、选题策划、文本编辑、装帧设计、媒体宣传、渠道选择、卖场推广的“出版全程整合营销”概念的专家,三石先生常年涉及图书、期刊、报纸、数字新媒体的实务运作,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传播其规律,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无论是渠道营销还是新媒体营销,都有其独特的思考,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很多鲜活且务实的观点都由他首次提出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业界。

内容推荐

《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是一本著名出版营销专家近10年的文字集。三石先生常年涉足图书、期刊、报纸、数字新媒体的实务运作,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传播其规律。无论是对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渠道营销还是新媒体营销,他都有独特的思考。其思考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很多鲜活且务实的观点都山他首次提出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业界。《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话题包括:选题策划、阅读推广、新媒体营销、渠道建设、书店营销、网络建设、数字出版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目录

对书狂与痴的理由(代序)

上篇:出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观察与思考

 2012年 中国出版十大预测

 2011年 中国出版十大预测

 2010年 中国出版十大营销趋势

 新浪文化读书频道采访三石谈《2010中国出版十大预测》

 创造价值的底气

 艰难处境中的生存之道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强烈冲击下,实体书店应学习夹缝求生

 贝塔斯曼书友会真死于“水土不服”?

 策划的套餐与酸菜

 出版社离动漫界太远

 存在的合理与违背——从营销的层面反思出版道德

 呼唤中线图书

 化旧为新也是创新

 “后高考商机”亟待挖掘

 调查:“浅阅读”迅速上升当需引导

 科普出版,谁能点准穴

 漫画出版:从都市题材做起

 欧洲街头报刊亭

 时尚病:杂志不有买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发展与共赢的思考

 欲望中的概念

 整合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路上 出版“京办”的精英们

 微营销 让“子弹”飞得更快更准

 “营销”成“突围”重要手段

 出版社网站 不应是摆设

 目录营销 如何赢得书业的青睐

 诚信话题不仅仅在渠道

 诚信是最好的营销策略

 春节营销要出店堂下社区

 纯粹模仿是不够的——书业策划人三石谈营销借鉴之道

 打破惯性“淡季”思维

 多媒体宣传推广“版本”应尽快升级

 反思营销盲区

 回到原点思考营销

 抛弃短视 假日营销宜理性

 营销过度 伤害市场

 五问2006——营销专家新岁畅想

 六大新媒体拓展书业营销天空

 迷途的哈利·伯特

 相比国际营销 我们还缺什么?

 编辑参与营销要适度

 中国书业营销创新七大法则

 出版营销那些事儿 很给力

 参展诡计——竞争中的图书订货会参展致胜策略与技巧

 图书展会 修饰好你的第二张脸——关于图书订货会展台人员培训的话题

 把思路放得更开

 订货会后的冷思考

 会议营销的腔调

 叫好上海模式

 书市的细节

 书展营销呼唤爆破力——访书业策展人三石

 我的书市情结

 展会是个培训场——听书业营销策划人三石谈如何逛书市

 展会需要创新 民企更应升级

 展台前后蕴涵营销观念

 2009,渠道蜕变的智慧

 CMO 聘智力,还是聘渠道

 借势创造不落幕的团购展销

 团购,创造客户比卖书更重要

 三石:阅读方式催生书城新“商业模式”

 渠道营销,出版社要补的课

 那些花儿——优秀民营书店的新生存法则

 关于中国图书市场营销的思考和战略研究

中篇: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出版人群像

 王涛:真实的责任与文化的担当

 张秋林:侠骨柔肠,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

 黄楚芳:我不一定是一个严肃的人,但我一定是一个认真的人

 陈政:在出版天地中求证人生价值

 李小山:不沉浸在原有的逻辑中

 刘瑞琳: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

 李学谦:明道,取势,优术,布局大出版

 汤潮:践行理论的路上,创造知识财富

 刘明辉:我喜欢挑战,喜欢玩真格的

 周斌: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

 金英伟:一个很有定力的男人

 张栓才:和谐中显张力,稳健中谋腾飞

 出版策划:期待宏观突破——访图书营销策划人三石

 《出版营销》——数字时代出版营销的领航者——《出版营销》主编三石访谈录

下篇:出版市场的定位与穴位——书业点评

 营销的力量

——《出版营销》试刊卷首语

 营销 冬天的棉衣

——《出版营销》创刊号卷首语

 网店时代新逻辑

——《出版营销》2009年第2期卷首语

 民营出版的历史机遇

——《出版营销》2009年第3期卷首语

 阅读推广的舞台上 我们练功

——《出版营销》2009年第4期卷首语

 谁是下一位出版营销高手

——《出版营销》2009年第5期卷首语

 出版营销实战经验的供应商

——《出版营销》2009年第6期卷首语

 书业正道是诚信

——《出版营销》2009年第7期卷首语

 探寻走向世界的最佳路径

——《出版营销》2009年第8期卷首语

 新书不打折与行业责任

——《出版营销》2009年第9期卷首语

 为农民兄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出版营销》2009年第10期卷首语

 读者心中的那些花儿

——《出版营销》2009年第11期卷首语

 做品牌内容供独立观点

——《出版营销》2009年第12期卷首语

 回望时心中的那份平实和不灭的激情

——《出版营销》2010年第1期卷首语

 盘点订货会营销细节 跟踪发行新中盘布局

——《出版营销》2010年第2期卷首语

 出版社各有各的营销部

——《出版营销》2010年第3期卷首语

 营销最高的境界是“文化征服”

——《出版营销》2010年第4期卷首语

 营销的定势与原有的逻辑

——《出版营销》2010年第5期卷首语

 比较、思考、收获

——《出版营销》2010年笫6期卷首语

 杂乱信息中的冷思考

——《出版营销》2010年第7期卷首语

 膨胀的种子不能发芽

——《出版营销》2010年第8期卷首语

 “出版大家”离开的时代

——《出版营销》2010年第9期卷首语

 我想 我们是做未来!

——《出版营销》2010年第10期卷首语

 坚持需要定力

——《出版营销》2010年第11期卷首语

 将出版营销进行到底

——《出版营销》2Q10年第12期卷首语

 罢了罢了

 好自为之

 奈何奈何

 成人的催情消费与图书的功效

 读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假书真做真书亦假

 经纪人的路还很长

 抗震救灾出版人可以做得更多

 改刊的定位与低价的战略

 关于3+X市场的X种思考

 关于“普”入人心的说法

 进不了口袋的口袋本

 连环画市场有待挖掘

 模糊的阅读个性

 实话“研究”

 遗憾的旅游景点图书

 以书为媒的商机

 做爱做的书

 做大奥运商机

 做大书的做法

 相信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实用主义的阅读

 书还是笔记?

 图书 女性 印象

 网声不在服务区

 伪书过后是正说

 向贝塔斯曼致敬!

 羊头狗肉与美女编辑

 要舍得为读者投入

 阅读:读者其实“不差钱”

 阅读促进的核心是文化

 阅读恐怖的选择

 珍惜服务公共文化良机

 重回“内容为王”

 桌球、麦当劳、连锁

 作者也需好好经营

 新员工培训亟待走出误区

 培训着的培训

 强化培训迫在眉睫

 三石培训感言

 图书召回从培训开始

 出版培训难如行医

 电纸书 谁能保证不是过渡产品?

——一个电子数码产品老玩家的另类思考

 将出现数字图书分销商

 培育数字阅读市场的“硬伤”

 数字化图书的忽悠时代

 龙源期刊网运营模式与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新思维

试读章节

2012年中国出版十大预测

出版传媒集团上市再掀高潮

出版传媒市场进入强者恒强的时代

2011年最后的两个月,我国首家资产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元的出版发行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交所(证券名简称“凤凰传媒”),由此成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则借壳上市成为中原文化第一股(大地传媒),在传媒资本市场掀起巨大的波澜,受政策利好的推动,文化传媒概念板块备受资金追捧。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这两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以及其他省份未上市的出版集团排队上市,将再掀出版传媒业上市高潮,由此,传统的出版产业以加速度跃升新经济的舞台。这些上市的出版传媒公司在新的一年中,均将加速实现内容生产方式创新,通过更新业态和产业升级,步入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阶段,同时,上市的出版传媒集团也由此真正进入“媒介资本运营”时代。而资本经营者的最大特点不是经营产品,而是经营资金,使之不断获得增值,企业的生命力也在于资本的不断流动、经营重组、不断增值。2012年,当中国出版集团及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进入传媒资本市场,加之凤凰传媒将成为三大航母级上市公司,其产业.龙头的资本争夺便会越发激烈。2012年中国传媒资本市场风险也将加,剧。随着我国传媒市场.逐步成熟,社会对传媒的品质要求逐渐凸显,市场逐步集中于一部分强势媒体之中。2012年,除三大航母级出版传媒集团将会有较_好的“吸金”表现外,其他中小型出版传媒集团相对而言在资本市场走势整体偏弱。

资本扩张使出版传媒集团迅速裂变

跳跃式大跨度发展成趋势

进入资本运营时代的各出版传媒集团将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成功进行资本运营的保证,努力实现传统主业的提升和转型、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两轮驱动的目标。而要在资本市场获得关注,单靠内生式发展比较困难,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并购等以实现外延式拓展是一个重要途径。应该说,资本力量为各出版传媒集团打开占领全国出版产业市场及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路。2012年,上市后的出版传媒集团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动、整合和重建工作,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以实现新的突破,表现在通过战略联盟、兼并收购、参股、合资联营等资本手段,在全国实行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拓展与运营,这其中,有跨省并购出版社、报刊社、书店,有并购或参股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新媒体企业,有并购或参股其他贸易行业的运营等等。这一年中,出版与电影的融合会有不少经典案例,并购数字出版平台及与参股电信行业也会有积极的尝试。值得关注的是,以资本为利器的跨区域并购与运营,将会真正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可以预言,2012年,将有出版传媒集团通过这样的并购迅速发展,重新刷新中国出版传媒集团的排行榜。

出版“走出去”进入“布局年”

按需印刷及图书数字化输出成新方向

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完善了“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首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提出了“走出去”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为切实把“走出去”扶持政策落到实处,2012年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主题将是“布局年”。总署将紧紧围绕国家外交总体格局,在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布局,以切实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出版集团将“走出去”作为重要战略,把“走出去”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善于运用国际平台、打通国际渠道等方面多下工夫。在产品方面,将会在做好产品、定位准确,产品的形式、语言风格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要求等方面有提升。2012年伦敦国际书展也将掀起中国出版“走出去”活动新高潮。因为这一年是中英建交40周年,又恰逢伦敦举办奥运会,中国为主宾国,所以中国出版将再次成为世界出版业关注的焦点。2012年“走出去”战略实施中最大的特点,将会是图书数字化的输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助力和空间。其一,创建中国出版“走出去”按需出版的数字网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将作品版权提供海外出版机构征订,获得订单后直接在当地进行按需印刷和配送;其二,将版权图书直接制作数字图书提供给Kindle、Nook、苹果iPad等阅读器内容平台进行国际付费数字下载阅读。

文化繁荣发展类题材出版物受宠

满足小众化阅读的类型出版增加

为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十二五”规划等重大问题、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各出版社将会集中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弘扬主旋律的出版物,一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通俗读物。这其中,以文化建设为指导的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相关题材,以及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道德建设等题材的图书将得到关注。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后,一批探索中国大发展、大繁荣类宏观话题的题材比较集中,这其中将会出现“热点面对面”类型的图书,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题材。

P3-5

序言

对书狂与痴的理由

30多年前,我那金陵女大毕业的外祖母,每天晚上坐在我床边给我讲许多精彩的故事,有耶和华、大卫、保罗。她告诉我说有一本书叫《圣经》,这些故事都是《圣经》中的。于是,这成了我孩时对书籍最深的记忆,我希望自己能识更多的字,能自己将《圣经》里的故事读完。

“文革”时期,我那画家父亲由于家庭的问题,曾被文化部门安排到书店做美工兼营业员。那几年我最喜欢的事情便是放学之后,每逢父亲正在当班站柜台,我便悄悄钻进小人书柜台内看书(那时还没有开架售书)。到现在,我父亲还常常提起这档子事儿,我很怀念那独特的阅读环境。现在虽说那种木制的柜台早已消失,但每当我走进书店的儿童柜台,捧起书的时候总有那种阅读情结。

记得“文革”时期我母亲的箱中有一本发黄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我先是对那精美的钢笔画产生浓厚的兴趣,那细腻的画风让我着迷,画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才走进我的阅读。也许,这是我一生中接触到最早的“图文本”了(连环画除外)。

那时我家住在县文化馆大院内,那里有一幢无人居住的欧式小洋楼,大人都说这楼上有“狐狸精”。一天,我壮着胆偷偷地从窗户翻进楼内,却发现里面堆满了满是灰尘的书。我亢奋地抽出来~本本翻阅,如饥似渴,那全是“文革”年代被定为“大毒草”的书。后来我每天放学后都会偷偷翻进去看书,我不怕里面有“狐狸精”,我最怕有红卫兵们出现。之后,我开始偷偷带几本.回家看,几天后再去换。终于有一天晚上被我母亲发现了,她脸色苍白,将门窗全部关上,问我书是从哪儿来的,命令我第二天送回小楼并再也不许去了。我这才知道,那楼中的书全是县图书馆没有来得及送到造纸厂处理的藏书。那晚,我看到母亲的床头灯一直没有关过,她自己抱着那几本书看到天亮。以后,我几乎过几天就从小楼中“偷”2本书回家看,自己看完后放在母亲的床头上,母亲再也没有骂过我。我估计,在这个图书馆内,我和母亲是唯一的、特殊的免费阅读者。可惜的是,有一天,我看到终究有人用拖拉机将那些书拉走了。那时,悲伤之余,我曾发誓,等我长大有钱后,我要将这些书全买回来!

当然,那些书我是买不回来了。童年的阅读生活一直影响着我,长大后我便落下了“买书狂”的毛病,有10多年的时间,我几乎每个月都用大部分工资买书,买得多、买得杂,却读得少。现在与图书打交道成了我的职业,研究图书形式比研究图书内容的时候要多得多,我发现,书已经成为我一个重要的生存方式。虽说我早已习惯于电脑,习惯于处理大量的电子文件,习惯于网上阅读,但夜深人静之时,一壶茶、一本书同样不可或缺,那油墨的清香让我永远有根的感觉。我想起我的外祖母,想起书店的书柜,为此痴、为此狂。我有时习惯以审视产品的方式对待书籍,从内容、封面设计、开本、纸张、图片、定价等方面来评判一本书,看到形式好、内容统一的上品,我会很兴奋。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对图书的激情应该是永恒的。我们的编辑往往只注重内容编辑,却对整体的书籍缺少感觉,缺少一种创造书籍本身的激情。前几年我游欧洲的时候,每到一处,我都会购买反映当地文化的图书及画册,那些精美的画册让我爱不释手。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城(Toledo),我看到一本中文简体本的画册《托莱多:艺术与历史》,兴奋得我几乎要落泪。在法国罗浮宫,在文化的传播的话题上给我很多启发:其一,同样的画册,制作成各种语言的版本。其二,同一题材,策划不同的主题,有以艺术样式分类的,如绘画、雕塑等等,有以年代分类的,有以地域分类的,有以作者分类的,分类之细,几到极致。其三,各种样式一网打尽,以满足各层次观众的需求,有图书、图片、影带、VCD。仅绘画作品的图片,各种尺寸都有,甚至有作品局部的图片,让全世界各类观众都有所得。我站在这些产品前思考了很多,小到比如我们旅游图书的开发,大到研究选题的开发,同一选题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选题的生命延伸等策划.。我总认为,.作为从业人员,我们要有研究的精神,要有创造的激情。这不是放在文字总结中或是停留在嘴巴上的,我知道看到书报亭我就进,看到书店我就摄,看到好书我就买。在书店,我看他们各种图书的做法,看他们的陈列宣传,乃至于灯光。在书报亭,我看报纸杂志的品种以及报亭销售的其他相关产品。我受益匪浅。我发现我的提高,都来自于此,在于思考、在于积累。

思考,再思考,为自己所用。

我在5年前就使用数码相机,它是我一个极好的工具。参加任何书展,我都喜欢充分利用我的相机记录所需要的资料,如展台的设计,图书招贴,一本书的封面及版式等等,回家后我要花一定的时间将其整理成电子文档,而后进行研究。人说要做有心人,人说功夫在诗外,我想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的编辑朋友不仅仅要做一名技术编辑,或叫案头编辑,还要跳出案头的工作,了解和熟悉图书相关的环节以及图书的市场,从整体营销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所编的图书。我接触一些编辑,只看自己专业的书籍,不会使用网络,根本不知道所编图书的目标读者在哪里,我总觉得他是编给自己看的。有一次我给出版社讲营销课,讲到《书名的卖点》一节,我将台湾图书的书名与大陆的书名进行比较,课后,一位编辑上台对我说:“讲得太好了,你能不能将你讲稿上其他的书名让我抄一下,我要学习学习。”我问她上网吗?她说不怎么上,社里只有总编办可以上网。天!已是网络时代了,我讲义上的书名全是从台湾图书网站上下载的,而一个品牌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竟然接触面如此之小。我参加各种书展,看到展位上的编辑一般第二天都旅游去了,而有心在展厅研究其他出版社的出版物的很少。

我遇到很多优秀的出版人和出版家,都首先是书的爱者与痴者,读书、出版已经成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令我很感动并有许多的启发。

我的童年阅读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为此狂、为此痴且为此而创造成就。我的外祖母去世前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在她的身边永远放一本《圣经》,她实现了自己的念想,带着《圣经》、带着她的理想。而我总想在我的那一天,能够抱着一本我最爱的、为之付出智慧的、自己写作或出版的书,那样,我想会睡得很香很香。

这篇“对书狂与痴的理由”是我发表于2003年第5期《中国编辑》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现在重读,再次提醒自己,出版人应该永远保持那份对书的狂与痴。

放在首篇,代序。

三石

2011年12月于三石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