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破金瓶梅
分类
作者 徐景洲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内容推荐

《读破金瓶梅》属“灵犀书系”之一。

《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闲谈“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作者徐景洲着眼于从小人物看大人生,由小细节写大文章,故能以独到眼力发掘出书中不易察觉的细节,点评人物、情节,品味语言、技法,观照人情世故,“侃”出了自己对《金瓶梅》的别样见解。

目录

小引

《金瓶梅》书名别议

应伯爵暗自先出场

西门庆的“哼哈二将”

吴月娘并非“百依百顺”

西门庆看好应伯爵

穷帮闲的穷酸相

邀功请赏施妙招

三次逗笑见真功

好个伶俐标致娘子

结拜兄弟钱排序

主子不同待遇各异

吴月娘爱拿卓二姐说事

应伯爵姓名多寓意

应伯爵混饭有术

武松三低头

王婆的四道饮品

“大笑”与“大喜”

潘金莲的低头、转头与斜瞅

王婆巧演捉奸戏

潘金莲何以野心勃勃

郓哥害死武大

武大为何敢捉奸

丧事成闹剧

薛嫂的数字攻略

“一箭上垛”与“一拳打死”

文字之妙何以批不出

孟玉楼出场先声夺人

西门庆骗婚有术

两张与婚嫁有关的床

草蛇灰线的“洒金川扇儿”

西门庆分房有讲究

“大屁股”与“摇摆”

武松犯罪申文藏猫腻

陈文昭“极清廉”也有限

投其所好说瓶儿

孟玉楼何以见西门庆就走

一波六折,曲尽其妙

娇儿与雪娥因卑贱而重用

春梅主子性与雪娥奴才身

孟玉楼何以愧对潘金莲

孙雪娥打败潘金莲

删与不删费思量

李娇儿喜从何来

两个真戏假做的高手

三件事掌控西门庆

吴月娘心中不快

花子虚疑似李瓶儿害死

打骡子为何马受惊

三次给钱各有其妙

要嫁要娶藏心机

不可娶正是为了娶

应伯爵为娶李瓶儿清障

蒋竹山为何不怕西门庆

大难临头状若缩头乌龟

装憨卖傻哥俩好

西门庆独恨“矮忘八”

吴月娘“引狼入室”

蒋竹山看没看潘金莲的脚

急娶冷遇因财而定

潘金莲暗箭伤月娘

“远远瞧见”有玄机

使女都有当妾的心

春梅何以“笑嘻嘻”

一张空头支票

踏雪寻“霉”

李桂姐为何不怕西门庆

吴月娘焚香拜斗公案

还是正经夫妻

只有潘金莲猜得出

汉子再不进我屋里来

李瓶儿滑倒之谜

这紫裙子还是问我借的

八面玲珑孟玉楼

一声咳嗽吓跑孙雪娥

小铁棍儿搅起大风波

打秋千与抓喜

挑唆高手孟玉楼

黑胖与黑肥

“提在冷水盆内”啥滋味

“人情两尽”的清官

庞春梅“摇头”的阴谋

不会说话的秋菊

葡萄架下的潜伏

做鞋有玄机

只有三人相不着

三等官三种收礼法

这舅子不是真舅子

瓶儿临产玉楼不语

月娘为谁准备草纸

西门庆附庸风雅

孟玉楼妙施离间计

应伯爵巧送见面礼

李桂姐野鸡变凤凰

争风三部曲

应伯爵三请李桂姐

她俩都不提

潘金莲的三支柱

不会说话的应伯爵

应伯爵帮闲不帮凶

鬼魂托生解读

后记

试读章节

西门庆的“哼哈二将”

在西门庆的众多帮闲中,与他来往最多,关系最密切,堪称他“哼哈二将”的,非应伯爵和谢希大莫属。小说如此介绍这二人:

第一个最相契的,姓应名伯爵,表字光侯,原是开绸段铺应员外的第二个儿子,落了本钱,跌落下来,专在本司三院帮嫖贴食,因此人都起他一个浑名,叫做应花子。又会一腿好气毬,双陆棋子,件件皆通。第二个姓谢名希大,字子纯,乃清河卫千户官儿应袭子孙,自幼父母双亡,游手好闲,把前程丢了,亦是帮闲勤儿,会一手好琵琶。自这两个与西门庆甚合得来。这一段简明扼要的人物介绍,画龙点睛之笔是强调应伯爵、谢希大与西门庆“甚合得来”, “最相契”。

论出身,其他帮闲“都是些破落户,没名器的”,而这二人却很有些来历,甚至可以说与西门庆“门当户对”。应伯爵是“开绸段铺应员外的第二个儿子”,谢希大是“清河卫千户官儿应袭子孙”,而西门庆的父亲则“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应伯爵出身于当地富商,谢希大出身于地方高官,都曾属于清河县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物,因而他们与西门庆共同语言多,相同兴趣爱好多,思想观点相近多,也因此能在言行上、情趣上最对西门庆的心思。让此二人伴随自己左右,鞍前马后伺候着混社会,不仅可以如虎添翼般为所欲为,横行无阻,而且出入上流、下流社会,也都相当体面。

但出身“门当户对”,并不等于本人的社会地位就旗鼓相当。如果这二人的社会地位真与西门庆半斤八两、等量齐观,他们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西门庆的帮闲呢?应伯爵父亲的绸缎铺若不破产,理应比开生药铺的西门庆家更富有,身价也更高;谢希大若袭了官,哪里还会把小商人西门庆放在眼中?他们定会像暴富后的西门庆一样,作威作福,豢养着一大群帮闲供自己呼来唤去。但无情的现实是,这两个倒霉蛋一个“落了本钱,跌落下来”,一个“游手好闲,把前程丢了”,都成了啼饥号寒、捉襟见肘的穷光蛋。如今好出身成了往日的荣耀,再想过吃喝嫖赌的好日子,就只能仰人鼻息,乖乖听从西门庆的驱使了。对于他们来说,家道破落后遇到西门庆,算是不幸I中的万幸,这样的帮闲,做得心甘情愿,也做得快乐无比。

论兴趣爱好,其他帮闲只知吃喝,不会玩乐,无法把视淫乐高于一切享受的西门庆陪得神魂颠倒、乐不思蜀。应伯爵与谢希大因为曾经有着与西门庆相似的好出身,度过一段很长时间的“闲游浪荡”、“眠花宿柳”的富家子弟生活,从而成为吃喝玩乐无所不精的高手。虽然最终破了产、丢了官,沦为社会上的闲散混混,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可能专心致志研磨、提升赖以生存的与吃喝玩乐有关的诸般技能:一个“一腿好气毬,双陆棋子,件件皆通”,一个“会一手好琵琶”。而西门庆则是“学得些好拳棒,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于是才有可能与他们“最相契”,“甚合得来”,以致没有他们就无法尽兴玩乐。西门庆耽于淫乐,醉生梦死,在家依赖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淫妇们,在外,只能依赖应伯爵、谢希大为代表的帮闲们。

对于以寻花问柳的淫靡生活为人生最大乐事的西门庆来说,此二人最得他欢心的特长,是他们“专在本司三院帮嫖贴食”和“帮闲勤儿”的资历。由于有了这两个善拉皮条的顶级高手的相帮,西门庆在花花世界里的日子才会如此纸醉金迷,销魂荡魄,以至于流连忘返,不想回家。

正因为应伯爵与谢希大对西门庆来说有如此诸般好处,所以才能当仁不让地成为伴随他出入风月场以及相助他迎来送往的“哼哈二将”。P11-13

序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这诗,言的是观山之妙,悟的是审美之理。面对《金瓶梅》这座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可远观,观历史风云;可近赏,赏文字之妙;可高寻,寻哲学意蕴;可低视,视世俗人情。高远之论,鸿篇巨制,为专家学者治学研讨所喜为。低近之语,随笔杂感,为普通读书人借题发挥所乐言。本书视角介于其间,企求作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普及性为一体的雅俗共赏的解读。承继的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享受阅读的自由精神,效法的是金圣叹、张竹坡的小说点评,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一针见血,探幽抉微,不求其全,但求其透。立志做作品知音,立意做读者知心,将品读文字化成引导读者渡向作品彼岸的一叶扁舟。

本书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基本阅读文本,按章回顺序,以前半部分内容为研读重点,剥茧抽丝,探求语言艺术奥妙;别出心裁,品鉴作者杰构文心。希冀熟读《金瓶梅》者可获新颖解读视角,未人堂奥者能催生登门人室雅兴。

后记

最早知道《金瓶梅》,是上大学二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的时候。那时文革刚结束,使用的大都是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索然寡味。于是就到图书馆里借阅文革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像读小说一样入迷地读着社科版、北大版、游国恩版、刘大杰版、郑振铎版。其中印象颇深的一点是论到明代四大奇书《金瓶梅》时,大都语焉不详,既说它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又说多有自然主义性描写,太多糟粕。这时才知道中国文学史上还有这样一部禁读的名著。

随着思想解放大潮席卷而来,学术界研究《金瓶梅》渐成热点,遇到有关文章,总是津津有味阅读,还作摘录。当地一所师范学校的老师出了一本研究《金瓶梅》作者的专著轰动一时,更增加了我对《金瓶梅》一书的兴趣。终于有一天,下放插队时认识的一位朋友捧着三本书来找我,说是他出差广东时在地摊上买到的《金瓶梅》,第一本被别人借去弄丢了,他看着没意思,知我学中文,爱好文学,就送我了。接过书来如获至宝,翻阅起来却兴味索然。这是香港出的删节本,竖排繁体,这且不说,小说里所写的吃喝玩乐以及家庭纠纷之类的生活琐事、社会乱象,实在引不起我的丝毫兴趣。那时我二十岁刚出头,无论生活阅历,还是鉴赏水平,都还不具备走进《金瓶梅》这部伟大世情小说所建构的文学世界里寻芳觅胜、探幽析微的资格,于是这书便束之高阁,但对金学的兴趣,却依然很浓,见有《金瓶梅》研究的专著,就买来阅读。

十多年后,我买到一部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在张竹坡这位彭城老乡的精妙点评下,才真正有了登堂入室的况味。这时已过而立之年,颇有些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又正给高师函授班的学生讲授古代文学课,教研中偶有心得,撰而为文,陆陆续续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学评论文章,文学鉴赏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我又生活在类似《金瓶梅》所描写的大运河岸边的县城里,诸般因素,使我捧读起《金瓶梅》来,爱不释手,渐入佳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年暑假,酷热难耐,将凉席铺在客厅地板上,女儿趴在席子上看小人书,我趴在席子上读《金瓶梅》,像备课一样,边读边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一个暑假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写了一篇4500字的《应伯爵与他的混饭术》,看到《文史知识》约稿启事需要此类文章,就不抱希望地寄了去,竟然发表,还被《高师中文信息》摘编要点。此后读“金”兴趣大增,陆续写了五六篇有关《金瓶梅》评论文章发在《名作欣赏》、《徐州教育学院学报》、《语文函授》等杂志上,其中一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的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此后我由教师改行进报社当副刊编辑,兴趣转移到了散文、杂文的写作,再以后,又写长篇小说,沉不下心来坚持《金瓶梅》的研读。但《金瓶梅》一直是枕边书,时尔翻上一两页,有心得便批在书页的空白处。又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偶尔翻到《金瓶梅》最后一回,看到鬼魂托生的情节,很有趣,与《封神演义》、《水浒传》的结尾很相似,就随手写了一篇随笔,发在网上,竟然很受追捧,于是兴趣大发,便以“读《金瓶梅》小札”的形式,从以前的眉批中寻找一些有趣的话题,依照章回的顺序,闲时便写上一篇,陆续发在天涯社区和凤凰论坛上。发在凤凰论坛上的被评为精品,发在天涯社区上的不仅被评为精品,还在首页的天涯聚焦上予以推荐,总点击量达十万多。就这样,断断续续,坚持一年多,写下一百多篇约十五万多字的读“金”札记。偶然在留言上看到浙江古籍出版社陈小林编辑的留言,联系出版,心中狂喜不已,这才发现内心深处,其实早已埋下了出一本有关《金瓶梅》专著的野心,只是没想到,这野心会实现得如此之快。屈指一算,从1996年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有关《金瓶梅》的评论文章到2011年写成《读破<金瓶梅>》书稿,整整十五年!离最早读到《金瓶梅》这部小说已是三十年有余,而我的那部齐鲁书社版的《金瓶梅》已被我读得破烂不堪。

参照编辑的修改意见,用了两个月时间,对文稿大刀阔斧地精雕细琢四次,还觉意犹未尽,可修可改之处依然多多,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想法。这时才明白金学界流传的“说不尽的《金瓶梅》”一语不虚。而这,正是三十年来,让我不离不弃执迷于此的原因所在吧?

对于一个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生命需要的小文人来说,能够为所崇拜的经典名著,贡献一份学习心得,那真是一生的莫大幸福。而对于促成这部“草根金迷”的书稿出版的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领导,特别是责任编辑陈小林博士,我则要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忱,同时还要感谢所有关心本书写作的朋友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