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乾坤先生既有杂家之博识,又有作家之文笔;既有为文之雅兴,又有为学之通达。他所编撰的这本《楹联趣话》近四百余篇,篇篇精致;四十万言,字字珠玑。或者名人故事,带出古今名联名句;或者妙联,带出一段名人佳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趣闻穿插其间,幽默如影随形。本书所收之文章,内容丰实,视角独特,姿态横生,可读性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楹联趣话(1) |
分类 | |
作者 | 杨乾坤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乾坤先生既有杂家之博识,又有作家之文笔;既有为文之雅兴,又有为学之通达。他所编撰的这本《楹联趣话》近四百余篇,篇篇精致;四十万言,字字珠玑。或者名人故事,带出古今名联名句;或者妙联,带出一段名人佳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趣闻穿插其间,幽默如影随形。本书所收之文章,内容丰实,视角独特,姿态横生,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天下妙联,尽在其中。或者名人故事,带出古今名联名句;或者妙联趣联,扯出一段名人佳话。趣闻穿插其间,幽默如影随形;有杂文之犀利,有散文之流畅;可作文史读,来龙去脉,顺藤摸瓜;本事趣闻,多有甄别。可作传奇读,所关故事,绘声绘色;所涉人物,呼之欲出。可作文学读,文采斐然,有行云流水之潇洒;文笔灿然,有如诗如画之优美。可作知识读,掌故由来,精准而出;联语出典,一一道来。聚集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其收藏价值不可低估。 目录 1 开篇语 2 人境庐题联 3 男单女成双 4 构思新颖联 5 立意新颖联 6 赠张大干联 7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8 两个刘春霖 9 为万古伦常立极 10 邓小平故居联 11 点铁成金的改字联 12 《聊斋志异》佳联 13 烟锁池塘柳 14 难以下笔的妙联 15 猜谜联 16 悬赏四万征下联 17 林则徐流放言志联 18 问何人忽坏长城 19 胸中海岳梦中飞 20 冰心故居联 21 幸有眼明交益友 22 杭州岳飞墓联口 23 于谦祠联 24 人从宋后羞名桧 25 赵孟頫尴尬题联 26 花神庙联 27 月老祠联 28 新婚之夜谐趣联 29 切四时婚联 30 东风尽管周郎便 31 数字妙联 32 数字雅联 33 以小见大联 34 人世楷模蔡元培 35 状元校长的赠联 36 温家宝寿人中麟凤 37 昆明大观楼长联 38 大观楼长联连遭两劫 39 梁章钜何故抑髯翁 40 阮元与梁章钜之关系 41 阮元题联 42 程含章的张冠李戴联 43 孙髯翁的自挽联 44 挽左权、张自忠诗联 45 十九路军“八百壮士” 46 母子两代英雄 47 讽洪承畴联 48 讽钱谦益联 49 刺冯道联 50 纪晓岚嘲庸医联 51 天容惨淡大星沉 52 纪晓岚赠妓联 53 夏丐尊自题门联 54 观天下跳龙门 55 冯友兰贺女儿生日联 56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57 武侯祠的两副名联 58 紫微九重明月前身 59 杜甫草堂联口 60 成都望江楼联 61 挽阮玲玉联(上) 62 挽阮玲玉联(下) 63 挽林黛联 64 集节气联 65 夏瑞符一联断交情 66 袁枚自题联口刊 67 赠袁枚联口% 68 生面果能开一代 69 怜卿新种宜男草 70 赞女弟子联 7l 三副“中原鹿正肥” 72 杨宪益的幽默联 73 霍松林题钟楼联 74 贺谭维德老师寿联 75 文怀沙的贺联 76 文怀沙赠胡耀邦联 77 “孙行者”一联的前缘 78 “孙行者”一联的续闻 79 郭沫若八言联举隅 80 集芙蓉以为裳 81 依旧乾坤一布衣 82 挽聂绀弩联 83 挽邓拓联 84 张謇为沈寿作联 85 官居十八品 86 五岳联 87 雄关联 88 温州文天祥祠联 89 科场正气联 90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91 十有九分不像官 92 人才系此官 93 一副对联的演变 94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95 贺左宗棠七十寿联 96 梁启超的不卑不亢联 97 张之洞题联举例 98 廉吏自警联 99 官吏自警联 100 诗话楼联 101 桂林山水联 102 挽孙中山联 103 为鲁迅景宋作一联 104 挽鲁迅先生联 105 芳荃零落痛余音 106 徐懋庸挽鲁迅联 107 吕留良自述联 108 海瑞自题联 109 陈眉公自题联 110 以不变应万变的对联 111 朱彝尊联 112 程春海题赠联 113 戊戌变法人名对 114 康有为的捧病 115 康有为别墅联 116 衙署联 117 三个孟子 118 乙酉“春晚”春联谈 119 乙酉“春晚”春联续谈 120 杨度自题联 121 杨度挽袁世凯联 122 杨度挽孙中山联 123 杨度的几副挽联 124 种树如培佳子弟 125 调侃马君武联 126 马君武张学良的一桩公案 127 挽马君武联 128 捧冯国璋的贺婚联 129 周道如婚姻之论议 130 挽周道如联 131 一序统领的滕王阁联 132 黄鹤楼联 133 黄鹤楼联中的“我” 134 岳阳楼联 135 江南三名楼的集句联 136 金安清的得意联 137 五四运动名联 138 人到无求品自高 139 处世格言联 140 民国元年节庆联 141 刘师亮的“双十节”联 142 马鹤凌寄望马英九联 143 揣摩嘉庆心思所作联 144 宋湘妙联 145 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146 流莺比邻 147 妹妹我思之 148 到处逢人说竹林 149 马嵬坡杨妃墓联 150 赵光之女光赵氏 151 卿须怜我我怜卿 152 鼠因粮绝潜踪去 153 屈膝似抽葱 154 城隍庙警示联己 155 自锄明月种梅花 156 邹镜堂集句联 157 梁启超集词联己 158 樊增祥集句联己 159 诗情画意集句联 160 日夜江声下洞庭 161 无锡东林书院联 162 庐山白鹿洞书院联 163 岭南书院联 164 为兵谏亭作两联 165 三两条街汪政权 166 中国捷克日本 167 铁肩担道义(上) 168 铁肩担道义(下) 169 赵元任夫妇诗话联 170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 171 胡适挽刘半农联 172 挽赛金花联 173 出门一拱歪之乎 174 嵌名酒家联 175 酒楼联 176 茶馆联 177 海外酒楼嵌名联己 178 金岳霖贺梁、林婚联 179 梁启超赠徐志摩联己 180 张幼仪挽徐志摩联 181 陆小曼挽徐志摩联 182 徐父挽子联 183 郁达夫挽徐志摩联 184 林徽因悼徐志摩诗文 185 金岳霖挽林徽因联 186 杭州西湖联 187 杭州飞来峰冷泉联 188 西湖俞楼联 189 唐人街联 跋 试读章节 1 开篇语 借用《红楼梦》的话说,“此开卷第一回也”。笔者素爱楹联,欲成一书,故而近几年来,上下求索,用力甚勤,将古今名联、趣联,含吐英华,演以成文,凡三百七十馀篇。该书以“楹联趣话”名之,自当突出其“趣”:趣而有体,趣而有格;亦当圆润其“话”:探幽发微,珠玑贯穿。为的是张扬中国文学这一瑰宝,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巨大魅力,展现国美。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其重要特点就是“对称美”。所谓对称美,除平仄相对、节奏一致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或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且上下联相互关联。对称美,体现的是古典哲学美和文史价值的审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就是指对偶和声律。对偶是对称美,声律是和谐美,楹联就具备此“二美”,她体现的正是国学的魅力。 楹联的产生,基本条件就是汉语汉字。汉语的一字一音,汉字的一字一义,表现力极强极准确,而又内涵丰富。于是乎,取先秦哲学的一阴一阳之道,采南朝文学的骈偶和四声之实,撷唐代诗歌格律之精华,楹联便应运而生,自立于世,终成壮观。大哉汉字,大哉汉语,给世界贡献了这一独有的文学形式。 虽说楹联问世的时间,迄今尚无定论,但至迟在五代已出现。“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孟昶的这副春联,已是十分精熟的了。到宋朝,庆贺哀挽联已经出现,“欲写其钦慕颂祷之忱则有庆,欲写其凄凉悱恻之情则有挽。”明代经朱元璋倡导和推行,楹联气体大备;到清代,楹联风靡,名家辈出,更是达到鼎盛。 唐滥觞,宋成熟,明大备,清极盛,楹联皇皇历经千载,卓然而独树一帜。胜地壮观,有楹联而始相称;庆贺吊挽,因楹联而尤隆重。寄意抒怀,借楹联而逸兴遄飞;答赠劝勉,挟楹联而酣畅淋漓。讴歌因之而尽情,讥诮因之而入骨;谐谑以之见匠心,奇巧以之见敏睿。升华意境,生动而隽永;独行特出,益智而丰神。美哉楹联! 言约义丰之楹联,可蓄雷霆之势,可发烈日之威,可行细雨之润,可得春风之和,和而谐之,与诗词文赋相益彰:“春在江山上;人人画图中”(阳朔画山联)——以见诗之质;“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杭州贡院联)——以见词之韵;“廿四风吹开红萼,悟蜂媒蝶使,总是姻缘,香国无边花有主;一百年系定赤绳,愿秾李天桃,都成眷属,情天不老月常圆”(杭州月老祠联)——以见曲之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霜露既降,木叶尽脱,适有鹤鸣掠予舟而西”(集前后赤壁赋句联)——以见赋之气;“遗世独立;与天为徒”(武夷山天游峰一览亭联)——以见文之神。或雄奇,或机敏,或精警,或诙谐,楹联自然得到世人之青睐,但凡有井水饮处,即有楹联靓丽。 本书所收之文章,内容丰实,视角独特,姿态横生,可读性强。名联,趣联,皆在其中,楹联背后的故事诗文,与其关联的人物逸闻,亦巧妙引入,赋之以雅意,润之以丹霞,而适然成篇。书中的文字,标准有四:可作史读,以其翔实而无戏说之语,且内涵饶富也;可作人物传记读,以其有相对完整性、纵深性和独立性,且生动鲜活也;可作文学作品读,读者诸君自可体验也;可作故事读,以其多有妙趣,清畅心机也。但愿得,读者先生开读此书,眼前直下三千字,读来宁不畅神思。 数年辛勤,而成是书,嘉惠惠人,春风风人,因题一联云: 含英而咀华,联汇大观,异彩奇文相隐映; 探趣以求实,气追竣爽,百姿千态任熔裁。 2 人境庐题联 2005年5月11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后,清华赠送给宋楚瑜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幅字。上写清末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首题作《赠梁任父同年》的诗,是黄遵宪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写给《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的。诗中第一句言祖国河山之可贵,第二句说谁有力量制止祖国被瓜分呢?第三句以啼血之杜鹃为喻,写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第四句用精卫鸟作比,当为挽救危亡而努力。整首诗是勉励梁启超,亦兼自勉。清华赠送黄遵宪这首诗,大有深意存焉。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维新派诗人,曾任驻日、美、新加坡外交官十八年。戊戌变法后,被放逐回乡。其故居名日“人境庐”,取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意。黄遵宪亲自为人境庐撰一联云: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人境庐的建筑有五步楼、十步阁、无壁楼、卧虹榭、藏书阁等。此联也显出黄遵宪的复杂心情。三分、二分、一分递减,婉言其少;五步、十步、百步,极言其小,所谓的大江者,乃是门前不远处名目“周溪”的一条溪流而已。以此联看来,他的放逐归乡,大有天地局促之感。 P1-3 序言 孔明 从春到夏,天天都有个念想,就是上班去,关门谢客,倾心拜读杨乾坤先生的《楹联趣话》。倾心,是因为心为《楹联趣话》所倾倒;天天有念想,是因为《楹联趣话》确实有趣,可以说趣味盎然,使我有了阅读依赖。读书之乐,乐在阅读的过程:快感滋生,而心灵舒畅;身心一如,而皈依于安静。《楹联趣话》终于翻去了最后一页,我觉得有话要说。 杨乾坤是我的老友。这个老有三层意思:相识相知二十余年,友情可谓老矣;长我近二十岁,可以倚老卖老,却不倚老卖老,反而称兄道弟,此友者,唯乾坤兄一人也;天若有情天亦老,老是人之常情,老字里才见真情。最直接的感觉是来往越来越久了,老成持重越来越远了,率真性情越来多了。我们有共性:不吸烟,不喝酒,不卡拉OK;我们有共好:好读书,好诗文,好为人师。或相见于斗室,或相逢于饭局,谈兴甚健,却与时代格格不入。我天性话多,可面对他常常哑声。他博闻强记,诗话、联话、佳话装满了肚子,不开口便欲言不能掩饰,一开口便畅言不能收口,见缝插针都插不进去,只好洗耳恭听了。他说得最多的,是名人名联,是趣闻趣事。只要起了话头,他就滔滔不绝;只要听他说话,我就满面笑容。敬佩他的博学广识,便也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作为出版社编辑,我暗生了一个期待,偏不道破。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津津乐道什么,他写作的兴趣必绕不开什么。十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字狱》就是这样诞生的。果然不出所料:前年下头一场雪,他说他正在创作一部好看的书;去年风调雨顺,他说他的书叫《楹联趣话》。今年春来早,柳树刚要发芽,他的《楹联趣话》就摆在了我的桌案上。 关于楹联类的书行于世上,不可谓少,但缺点也不可谓少。其缺点归纳之有八:选题尚好,编撰者却才力不逮,使图书失之浅薄,此其一也;急功近利,草率成书,使图书失之粗劣,此其二也;东拼西凑,拿来主义,使图书失之平庸,此其三也;无写作之才,无欣赏之能,使图书味同嚼蜡,此其四也;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使图书名不副实,此其五也;无幽默之禀性,有酸儒之呆板,行八股之文风,失名联之妙趣,使图书类于学术,失之语文之鲜活,此其六也;或因所学尚浅,或因阅历有限,或因急就而成书,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使图书不能覆盖妙联趣事之全貌,此其七也;虽署名人于封面,却出鼠辈之手眼,使图书天生不足,使价值大打折扣,此其八也。饶是有此八弊,此类图书仍不能碍其畅销,何也?读者需求使然也。盖此类图书,有妙趣之联作诱饵,读者无可择优,只好上而不可得,求其次也。 杨乾坤先生既有杂家之博识,又有作家之文笔;既有为文之雅兴,又有为学之通达。观前后左右,能使《楹联趣话》名副其实者,非他而谁?近四百余篇,篇篇精致;四十万言,字字珠玑。天下妙联,尽在其中。各篇互不统属,独立成文。开门见山,不作无聊之铺垫;开卷有益,摒弃低级之趣味。或者名人故事,带出古今名联名句;或者妙联,带出一段名人佳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趣闻穿插其间,幽默如影随形;文字讲究,文笔优美;语言鲜活而生动,结构和谐而严谨;左右逢源,上下呼应;妙联呼之欲出,妙文自然天成;有杂文之犀利,有散文之流畅;娓娓道来,绘声绘色;寓教于乐,赏心悦目。可作文史读,妙联出处,昭然若揭;本事趣闻,有根有据。可作传奇读,个中故事,有张有弛;所涉人物,栩栩如生,其曲折故事跌宕起伏,其包袱噱头,妙趣横生。可作文学读,文采斐然,有行云流水之潇洒;文笔灿然,有如诗如画之优美。可作知识读,掌故由来,不厌其烦;联语出典,必有交代。集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书,其收藏价值亦不可低估。 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归一,那就是老总的两字评价:“精彩!”我想,这是对《楹联趣话》最精确的概括。 2009年6月23日·西安 后记 这部《楹联趣话》之所以成书,大抵有偶然和必然两种因素。说偶然,是因五年前,在我供职的报社办公室里,常与同仁谈论楹联之事,同仁多系高人,遂点拨我作一部楹联方面的书;说必然,乃是我从小便痴爱楹联,至今不废,而且积累渐多,故有出书之谋划。 然而联书多矣。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甚伟,那是划时代的巨著。自此而后,联书源源而至,或集资料,或论作法,或赏析,或联话,有些还是故事传说。而自己再作此种书籍,而不人云亦云,也不千人一面,恐怕还得另出机杼。 《商洛日报》总编辑张中山兄,是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文史精熟,知我要作此书,遂以诚相告:文要圆润凝重,又要丰实挺拔,故而要写名联,亦要写趣联,名联背后的故事,趣联相关的趣闻,也要恰如其分地贯串其中,运裁百虑,纵笔写去,使作品别具风格,并将该书命为《楹联趣话》。 既是趣话,写作便要把住三个准则:对于楹联的入选,择其著名者尤要者可读性极强者,“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择其有趣者感人者启迪智慧者,事体雅朗,则文气传焉;择联外之美材,有机连系,而使其生华者,“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以此文骨文气文风为度,自然要避免行文之呆板,手法之雷同,力戒联例之单调,文章之薄弱。这就要适当加入楹联外的人物事体,并涉以文史典故,左右而逢其源,便可能如庄子所道,“合于《桑林》之舞”,游刃而有余地。这些貌似“闲笔”,实则紧要得很——可锦上添花,可雪中送炭;可炼石补天,可别开生面;可点铁成金,可斗芳争艳;可恰到好处,可神扬采焕。因为“文贵曲”,所以还是少它不得。有了它,用陆游的话说,就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话虽如此,可真正运作起来,并不简单,其中甘苦,唯有自知。行文容易时,易于履平地,则中心窃喜;行文艰难时,难于上青天,则心事沉重。最怕那“无米之炊”,空空如也,则陷人于困顿之中。而文还要作,资料还要补,书还要写,唯有孜孜求索,不断汲取。如此这般,几年下来,四十万言的《楹联趣话》得以告成,凡三百余篇。虽不敢说此书将古今名联悉数囊括,却也见其大略;虽不敢说此中文章篇篇耐读,而可读者恐怕也不在少数,读者诸君自验可也。 陕西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我至为谢忱。此书出版,也了却我心事一桩。写此跋文,时在牛年正月,梅英疏淡,东风暗换年华。春意动,人心畅,言犹未已,诗情相催,遂作七绝一首,附诸文尾,以作此跋之结语。诗曰: 拔萃英华文轨荣,天教我辈赏其精。 楹联趣话今行世,一笑陶然意自平。 杨乾坤 夏历己丑正月二十三日 公历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七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