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袁东艳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分册,由袁东艳编著,具体介绍了:神秘奇妙的千年之谜、从高山岭顶传来的歌声、客家山歌分门类、沉醉云间第一歌等内容。

内容推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神秘奇妙的千年之谜、从高山岭顶传来的歌声、客家山歌分门类、沉醉云间第一歌等内容。

《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由袁东艳编著。

目录

神秘奇妙的千年之谜

 客家文化的血缘

 河南世泽,渭水家声

 一亿二千万客家人

从高山岭顶传来的歌声

 山歌源自南方

 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

 客家山歌与客家方言

 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追寻客家山歌的历史脉络

客家山歌分门类

 五花八门的分类法

 按时代分类

 按体裁分类

 按内容形式分类

沉醉云间第一歌

 韵味无穷的音乐

 传承唐诗遗风的歌词

 衬字、衬词、衬句的妙用

 见证时代的山歌艺术

客都梅州的经典山歌

 梅县山歌

 兴宁市山歌

 五华县山歌

 蕉岭县山歌

 大埔县山歌

 平远县山歌

 丰顺县山歌

客家山歌名歌手

 龙潭飞瀑传歌声

 唱起山歌做赢人

 “山歌王”与“山鹧鸪”

山歌唱歌兼唱情

 梅州山歌的四大唱法

 环境造就了音乐

 歌唱机理概述

地分异派 人各异传

 喜怒哀乐,皆成山歌

 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

 客家山歌传承与借鉴

让山歌之花开得更灿烂

 山歌的文化凝合力作用

 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守护客家精神

 客家山歌的现状与展望

试读章节

秦、汉之际的中原汉人南迁,还不算客家民系的形成起点;西晋末的大移民其迁入地为江淮一带,进入赣南和粤东北的为数不多,这只能视为客家民系的形成的一些前兆。过了五百年,唐末至五代十国间,战争不断,已经迁居江淮一带的北方汉人和江淮一带的原居民,又向南迁徙,有的到达赣南,有的进人福建,有的迁人粤北,有的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人当中有的成了客家人的远祖。

两宋之际的大移民,迁出地有中原地区、江淮地区,迁人地有粤北、粤东北、赣南和闽西,有的迁到了粤北、粤东北之后又回返到赣南。这些进入到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北方汉人移民,就是客家的先民。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先期来的汉民、瑶和畲等族人有了磨合、杂居、交融,遂于明末清初形成了客家民系。

石城和石壁村,是两个在客家先民迁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地方。石城位于江西东南,南迁汉人从鄱阳湖地区进入闽西、粤东北、赣南、粤北,经由此地。这条要道自古被称为“闽粤通衢”,宋元时被称作“客家通衢”,意为走向客家之大门。石壁村指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及其周边区域,它靠近石城,为闽、赣往来的重要路口,曾是大量移民的集散地,故有“客家摇篮”之称谓。

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没有广府民系形成的历史那样长,它有自己的特点。客家的举族而迁和聚族而居,是客家先民迁徙的一大特点。客家民居,以土楼和围屋为标志,土楼为圆形,围屋呈方形,可供整个家族居住。客家先民与赣、闽、粤三角地区原住民、先期来的汉民、瑶和畲等族人杂居交融时,从文化层面和人口数量上来讲都占有一定优势。由此,客家方言既经多次迁徙而交融了多种方言,但仍较多地保留了中州古韵和古汉语的词语,与广府话、潮汕话相比,其语音还算较接近现代的北方话。

客家人于清朝时多次往粤中、粤西和桂、川、台等地迁徙,还有大批侨居海外,但他们基本能坚守乡音不变,这是因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族源、族望,重视编修族谱、家谱,有着很强的中原意识、家国意识,“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即为证。客家民系于明朝后期已经形成,到了清朝,客家人的客家意识已经非常牢固了。

广东三个民系从广义上来讲,其共性是同为汉民族大家庭,有共同文化传统与基础;从狭义上来讲,它们的个性也很独特,有着不同文化表现和不同方言。比如从剧种、曲种、歌种来看,戏曲和音乐就有广府的粤剧和广东音乐,客家的广东汉剧和广东汉乐,潮汕的潮剧和潮州音乐;民歌有广府咸水歌、客家山歌、潮汕渔歌等。

通常说的广府、客家、潮汕三个民系并没包括所有的广东汉族居民,例如雷州半岛居民,讲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语的次方言,称“雷话”。中山还有部分讲“隆都话”的,也属闽南话的次方言。

在此,有个问题要说明一下,罗英祥在其编著的《客家情歌精选录》中对客家先祖、客家先民、客家后裔有如下三个概念陈述:

客家先祖的界定:原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人。这些先祖后来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先后五次向南迁移。

客家先民的界定:凡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赣、闽、粤边区等地,其后裔中有南迁汉民和本地土著都是客家先民。其中时间要素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地域要素是“生活在赣、闽、粤边区”;血缘要素是“后裔中有客家人”;对象要素是“南迁汉民和当地土著”。这四个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客家后裔的界定:凡具有客家血统的人,都是客家后裔。客家人都是客家后裔;客家后裔不一定都是客家人。那些只具有客家血统而不具有作为客家人的足够要素的人,就不是客家人,而只是客家后裔。P11-13

序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林雄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