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禄的《农民家书》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农民家书》以“丰胜”为主线,反映了一代农民通过招工、参军、高考等不同途径,经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书中通过父子之间的信件来往,详细记载了丰胜的参军提干、高校学习、工作分配、恋爱结婚、著书立说、立功受奖、自主择业……使我们较清晰、较完整地看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30年来怎样成长为一个军校教授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同时,围绕这一主线,其他几个家庭又作为副线贯穿其中,使读者从宏观上对这个大家庭的生存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做到了布局合理,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永禄长子侯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后来儿女相继参加工作,往来信件逐渐增多。2000年老家安装电话,通信开始减少。侯永禄去世后,儿女清理遗物,发现几十年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现挑选部分编成《农民家书》。收录时尽可能保持原貌,但限于篇幅,也对个别书信格式进行了压缩。
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的巨大变迁,反映了农民通过参军、高考等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过程。《农民家书》中侯永禄对予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导,更是体现了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堪称农民版《傅雷家书》。
毛主席语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亲爱的父母亲、婆、外婆和全家人:
分别已经近一个月了,十分想念,全家人都好吗?
现在,我要自豪地告诉你们,现在我是在大寨给你们写信。
11月10日一大早分别后,我同雷存生等6个人,扛着红旗,举着毛主席像,满怀激情、精神抖擞地出发了,学习红军老前辈,经风雨,见世面,进行徒步串联,到北京去见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不认识路,我们对照地图前进。我们翻过了咱们合阳县的金水沟又翻太子沟,过了韩城县再到禹门口,踏上了忽闪忽闪的铁索桥,看到了又深又宽的黄河水,进入了山西省的地界,经过霍县,到了榆次。一切都是新鲜的。
我们到了山西省文水县,寻找到刘胡兰的故乡云周西村,去了刘胡兰的家,拜见了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并且和她老人家站在刘胡兰的塑像前合了影。在纪念馆馆里,我们看到了刘胡兰烈士牺牲时的铡刀,上面隐隐约约还有血迹。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又去了昔阳县,找到了大寨大队,见到了大寨人,登上了大寨人战斗的虎头山。和大寨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学着剥包谷米,又了解了他们评分计工的办法。我们在大寨边劳动,边学习,不但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和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一起照了像。现在,我们准备又踏上长征的路途,朝北京的方向进发,尽快见到毛主席。
当我们到了榆次县的红卫兵接待站后,在用笔写宣传标语时,我一不小心撞倒了墨水瓶。我们临别时见招待站无人,便学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的优良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便写了一个纸条表示道歉,并在桌上放了两角钱,以作赔偿。
我的鞋磨破了,花了三角钱,让补鞋的把鞋补钉好了,继续走。有一次在过火车洞子时,被火车把我们6个人冲散了,无法寻找。我们互相在接待站上打电话寻找,终于在太原联系上了。在路上,我们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坐在路旁歇口气。好心的汽车司机见了,让我们上车坐坐,但我们坚持要向当年红军学习。拍拍身上的土,举着毛主席的画像,扛着红旗,挺起胸脯,继续前进,口里喊着毛主席的教导:“不到长城非好汉!”心里想着:“不步行到北京,就不够毛主席的红小兵!”
我这里还给其他同学写了几封信,一同寄来,请父亲按姓名交给他们。
不多说了,一会儿我们就要出发了。
儿:侯胜天
1966年12月6日
最高指示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亲爱的父母亲、婆、外婆和全家人:
你们好,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经过近50天的徒步串联,我们的决心终于实现了,在12月24日步行走到了日日夜夜盼望的北京。红卫兵接待站的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夸奖了我们徒步来京的革命行动,让我们住宿在北京丰台区刘家窑的东铁匠营小学里,给我们安排住宿,发了饭票和乘车证。拿上乘车证我们在北京坐汽车、坐电车都不用买票。在接待站,吃饭也不要钱,只要交粮票就可以了。我们高兴极了,天天忙着学习呀,串连呀,宣传呀。
在徒步长征的路上,我们每当到一个地方,就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化大革命。到了接待站,我们领来了红纸,蜡纸和油印机,刻印传单,刻印毛主席的《老三篇》。这些东西不用买,只要打个条子就行了。6个人中,我负责刻蜡纸。现在,我的刻蜡纸的水平大有进步。
到北京后,我们去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可真大,我们在那里照了像。天安门广场也贴着大字报,我照像的时候,脚下的地上就踩着“打倒刘少奇”几个大字。我们还去了北京大学,那里的大字报就更多了。大家都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誓死保卫毛主席。
听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已经接见过八次红卫兵了。我们盼着等着能在第九次接见时,亲眼看一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但是我们等一天不见消息,再等一天还不见消息。后来,听说毛主席从第八次接见以后,决定不再接见了。那怎么能行?我们费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怎能不见到毛主席呢?我们6人下定决心,不见到毛主席决不返回老家去!
东铁匠营小学里还有乒乓球台,我们没事的时候就打乒乓球。
我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
儿:侯胜天
1966年12月29日
P3-6
家书抵万金
我们家祖祖辈辈在陕西关中农村,父亲解放后虽一直担任村干部,但亲戚朋友在外地的几乎没有,因而家中的书信往来基本是个空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仅14岁正在路井中学上初中一年级的胜天,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和其他5位同学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徒步串联到北京。他中途走到大寨,曾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想来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封家书。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玲和胜天相继参加工作,家里的往来信件逐渐多了起来。1976年丰胜去甘肃武威参军,1978年万胜考上延安大学,1980年争胜又考上了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六个儿女只有西玲一人在家陪伴父母,家书往来更加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盼来信、写回信就成了父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儿女一条心——牵肠挂肚,望眼欲穿,唯有这家书报平安。
父亲写信,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了对儿女的关心与爱护。每封信,都和土地的春种秋获夏收冬藏有关,都和各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有关。想来,他是把对儿孙们的思念、牵挂、希望和深情,都凝聚在这一笔一画的家书之中。
父亲写信,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每信必复,从不延误,几十年如一日。古人诗中所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就是他写信时的真实写照。
2000年元月,给路井老家安了电话,和父母亲联系方便了许多,但和他们的信件往来却少了许多。而父亲对写信却情有独钟,执着依旧。他在晚年,把盼家书、读家书、写家书、寄家书当作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请给他多写信,有时似乎到了央求的地步。而我们却在纷繁芜杂、忙乱无序的工作学习中,在电话、手机、电子邮件这些所谓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忘记了父亲这一最喜欢最珍视的交流载体,忽视了他这一小小的期盼、小小的要求。
对于儿孙们的来信,父亲则珍爱有加。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清理父亲的遗物,竟发现几十年来我们给父母亲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2007年春节,由父亲60年来写的日记整理而成的《农民日记》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好评如潮。兄弟姐妹们在电话和网上互相联系时,又谈到父亲其它手稿的价值。大家觉得父亲留下来的“家书”“随笔”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也是母亲和全家人商定的为父亲举行逝世三周年纪念的日子,全家20多口人从北京、兰州、西安、延安、韩城等地回到老家陕西合阳路井。在家期间,大家又进一步讨论了《农民家书》《农民随笔》的出版问题,决定逐步整理所有的信件,为以后《农民家书》的出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07年8月11日,父亲的长孙侯亮从北京传来了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出版《农民家书》,并希望在一两个月之内尽快拿出初稿。随即,利用工作之余,大家便投入了书信的整理挑选、打字录入、加工润色的工作。经过考虑,确定了以下编选思路:
第一,为了做好家书的保存工作,每个小家庭首先将自己和父母亲的全部往来信件录入电脑,制成电子版,并作为各个家庭的永久性资料。
第二,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子女写给父母的信和父母写给子女的信可用不同的字体区别。
第三,每封信的正上方注明写信年月日。
第四,全部信件录入电脑的工作完成后,各家再各自挑选出可收入《农民家书》的信件,最后汇总在一起进行审阅定稿。
第五,以后条件成熟,可将各家和父母的全部往来信件、甚至兄弟姐妹之间的全部往来信件汇总在一起,作为一个珍贵的资料保存。
全部信件录入电脑后,挑选信件也是一个比较细致的工作。首先必须将全部信件浏览一遍,再挑选出适合作为《农民家信》书稿的信件。入选信件的原则是:第一,有意义,能见证中国社会和我们这个大家庭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第二,内容集中,一封信最好能反映一个问题。
第三,有一定的篇幅,不要过于简短。
2007年10月10日左右,电脑输入、挑选信件的工作基本结束。大家将各个小家庭选出来的信件汇总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农民家书》的初稿基本形成。从10月10日开始,几个人又开始对初稿进行系统的审阅。胜天负责第一遍的整理,丰胜负责第二遍的复查,万胜负责第三遍的润色,争胜负责第四遍的校对。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所选信件在内容上进行审核,在语言上进行推敲。
最后审稿的时间长达10多天。10月24日下午,审稿工作全部结束。相隔数千里,几个人在各自的电脑桌前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历时两个半月的整理“家书”工作终于结束:《农民家书》初稿约77万字,共收录家书900余封,其中父母亲写的的书信400余封。而今,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家书》得以面世。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父亲如若在天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整理出来的家书,涵盖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六个小家庭,其中和父母亲有书信往来的人有:大女儿侯引玲、大女婿王俊杰,外孙王江晖、王江涛;二女儿侯西玲、二女婿侯新录,外孙女侯艳、外孙侯蛟;大儿子侯胜天、大儿媳曹秀春,孙儿侯亮、孙女侯晶;二儿子侯丰胜、二儿媳李萍,孙儿侯炜;三儿子侯万胜、三儿媳刘小丽,孙儿侯云腾;四儿子侯争胜、四儿媳邓碧兰,孙儿侯照烁。
家书是什么?家书是美妙的古琴,它能弹奏那纯真的亲情;家书是大漠的甘泉,它能滋润那干涸的心灵;家书是照相的底片,它能冲洗那历史的旧痕……
父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然而,那一封封家书却仍在对我们叙说着他亲切的关心,殷切的希望,真切的嘱咐,深切的爱意。整理那泛黄的信纸,重读那熟悉的话语,又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又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是的,那一封封淳朴的家书,既没有电子邮件的迅速快捷,也没有手机短信的词藻华丽,更没有直拨电话的直截了当,然而,它散发的淡淡墨香,维系的浓浓亲情,又是什么样时髦的通讯手段能代替得了的呢?
还是杜甫说得好啊:家书抵万金!
引玲胜天西玲丰胜万胜争胜
2008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