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煮酒论史”第一人熊逸最受欢迎系列作品之一《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用说相声的态度来说孟子其人,用福尔摩斯的态度解读孟子哲学。
读孟子不一定要正襟危坐,这是一本会让你笑出声来的严肃读物。
看历代统治者如何用真话来说谎,影射现代社会。
摆事实、发现疑点,从一个个“误解”,开始,发掘历史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中国思想史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熊逸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涯“煮酒论史”第一人熊逸最受欢迎系列作品之一《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用说相声的态度来说孟子其人,用福尔摩斯的态度解读孟子哲学。 读孟子不一定要正襟危坐,这是一本会让你笑出声来的严肃读物。 看历代统治者如何用真话来说谎,影射现代社会。 摆事实、发现疑点,从一个个“误解”,开始,发掘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由熊逸著,以假不正经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导读者独立思考。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 你也许不知道这些问题——“礼仪之邦”其实是别的意思、朱元璋是怎么篡改教科书的、人民是可以自由迁徙的、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妖、孟子要搞和平演变、自由主义在齐国、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 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不妨顺藤摸瓜找找源头,读《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很有些做侦探的乐趣。 目录 自序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礼仪之邦”其实是别的意思 河南人惹谁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朱元璋是怎么篡改教科书的 封建社会是个“好社会” 扯虎皮,做大旗 圣水、清水和脏水 人民是可以自由迁徙的 别把失职说成自然灾害 两千年前的人祸 孟大侠天下无敌 孟子要搞和平演变 姓陈的没一个好东西 自由主义在齐国 咏春拳诀 孟子的生活作风问题 说实话骗人才是真功夫 胸有成竹说错话 人人成佛,人人成圣 草民们的瞎激动 书生好谈兵 怎么都有理 民心 天下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我爱周杰伦 礼非礼,乐非乐 与民同乐 炎黄子孙并不多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李陵的委屈 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 助人为乐式外交 炫耀型消费 有贪有懒才有变 可靠的中医和不可靠的风水 完美八字风水买房记 “永不加赋”不是善政 贪财好色理直气壮 诡辩无处不在 人民群众的眼睛 尴尬的命题 科举好,八股更好 可爱的侵略者 暴君有了核武器 作为格言的“出尔反尔” 真遇上小国也没辙 积德行善,听天由命 小弟们不愁没老大 孝道与河童 附录 人间佛国 后记 试读章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孟子》一书,从这一节开宗明义,先把“利”字一棒打杀,再捧出“仁义”二字,真有当头棒喝的味道。 “孟子见梁惠王”,单单“梁惠王”这三个字就已经有些噱头了,要知道,搞明白“梁惠王”这三个字后面的故事,就能明白一些圣人们痛心疾首的所谓“礼崩乐坏”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梁惠王是魏国的诸侯王,因为魏国的国都叫做大梁,所以这里以“梁”指“魏”,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会说“华盛顿的意见是……”用法是一样的。 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是没有魏国这个诸侯国的。当年统治魏国这片地盘的是强大的中原诸侯晋国,它主要的领地就是现在的山西,所以,现在的山西省还被我们简称为晋。在春秋朱年,晋国发生了一件世界级的大事:成功应付过一次次外敌威胁的晋国居然被自己人从内部给搞垮了,韩、赵、魏三家权贵瓜分了自己的祖国晋国。从此,这个曾经威名赫赫的中原强国便不复存在,而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越来越少的周朝土地上却多出了韩、赵、魏三个新的诸侯国。这段历史,称做“三家分晋”,后来的司马光就是以这件大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的,更加重要的是,还以这件事情来作为历史断代上的标志——“三家分晋”以前算做春秋时期,以后算做战国时期。 晋国本是超级大国,就算被瓜分成三份了,这三份各自也都不弱,其中最强的当属魏国。而后,就如同人一旦发财通常都会牛一鼻子,暴发户魏国很快有人开始要称王称霸了。 说到这里,先得澄清一个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称王称霸”和我们现代汉语里的“称王称霸”意思不大一样。现在我们用这个词通常都是虚指,可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这个“王”和“霸”却都是实指。“王”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头子,普天之下属他最大,每一任的周天子就是这个“王”,比如知名度比较高的周武王、周平王等等,天下诸侯都得听周天子的号令;而“霸”这个概念本来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打个比方来说,周天子和各个诸侯国的关系是摆在明面上的,是“白道”,而“霸”和各个诸侯国的关系却很像是“黑道”。所谓霸主,有点相当于若干个诸侯联盟推举出来的大哥大,或者说是武林盟主,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便都是这一号家伙。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想混得好点,就得黑白两道都能吃得开才行。但是,如果做不到这点,非得得罪一头的话,忠告就是:宁得罪白道,千万别开罪黑道。 话说回来,如果“王”只能是指周天子的话,那么各个诸侯国的头子们都怎么称呼呢?答案有五个:公、侯、伯、子、男。这就是从高到低的五种爵位。比如,“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霸主只是他在江湖上的身份,他官方的身份就是“公”,是五等诸侯中最高的等级,而南方的楚国爵位就比较低,是子爵,所以我们如果看到当时的史书里有说到“楚子”这个词的时候,千万别认为那是在说“楚国的小子”。 好,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孟子》一开篇就说孟子去见梁惠王,可是,这位梁惠王不过只是魏国的国君而已呀,充其量也就只能被叫做“梁惠公”或者“梁惠伯”什么的,怎么却叫做“梁惠王”呢?这个“王”字是从何论起的呢? 如果你有机会当面去问孟子这个问题,孟子说不定会被感动得老泪纵横,当即免费收你做研究生,还有大把奖学金给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表明了你是一位心地纯良、懂礼的好苗子,.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里可真是凤毛麟角了啊。孟子在后文里会说到人生的三大乐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无疑,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你应该正是孟子心目中的英才。 说到这里,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一个心地纯良的懂礼的人?讲文明、懂礼貌,五讲四美,这些不都是小孩子就知道的吗?有什么了不起吗? 这就又要澄清一个概念了,一个在现代社会被很多人误解很深的概念——“礼仪之邦”。常听到媒体上尤其是在对外国友人表态的时候会说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之类的话,或者有人在抨击一些没有公德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也常会痛心疾首地感慨着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如今怎么也会发生这种那种不讲文明礼貌的事情来,然后“唉”的一声。其实呢,大家都错了,“礼仪之邦”本是周朝初年那样的礼制社会,“礼”不是礼貌,而是政治,是孔孟这些儒家圣人无限缅怀又无限憧憬的一种政治制度,和我们现在所谓的讲文明、懂礼貌没什么关系的。 礼制的内容很多,“五经”当中专门有部《礼经》,又有所谓“周礼三千”的说法,要找个简明的表述呢,我觉得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在《通书))里的一句话很值得拿来看看:“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所以,这个“礼”主要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如果用比较近的情况来理解的话,可以说,礼制大约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谓的“官本位”之说,一个社会里的人被划分成了很多阶层,而针对每个阶层都有特定的一些要求,包括了衣食住行、公私事务等等,每个人都被要求安于自己所在的阶层,不能乱。比如,局级干部被规定出门可以乘坐桑塔纳,车前面有四辆摩托开道,住房面积不能超过一百平方米,等等;部级干部出门用车是奥迪,车前面有八辆摩托开道,住房面积不能超过二百平方米,等等……所以呢,如果你是个局级干部,住的是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出门坐的是桑塔纳,前面有四辆摩托开道,那你就是一个“守礼”的人,可你要是住房面积达到一百五十平方米了,或者你出门坐的车居然是豪华奔驰,还有五十辆摩托开道,那我们就可以批评你“不守礼”或者“不懂礼”了。 继续顺着周敦颐的“礼”和“理”来看,其中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本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名分很重要,人要做自己的名分上、等级上该做的事。后代的儒家大师们对这些东西简直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就说梁惠王的这个“王”吧,朱熹就很是看不顺眼。朱熹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意见大了,说你司马光记载战国诸侯的时候怎么能不按照他们实际的爵位来称呼呢?噢,人家僭越称王,你记录的时候就也说某某王,也不给读者解释清楚了,这还讲不讲名分了,还讲不讲“礼”(理)了?好小子,反了你了不成!结果,朱熹身体力行,把《资治通鉴》按照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重新编排了一回。《资治通鉴》里好像没有提过梁惠王的事情,不然的话,按照魏国被周天子分封的实际爵位,应该是写做侯爵的。我们现在看朱熹的《四书集注》,他就在注释里提醒读者:大家注意了啊,这个梁惠王是僭越称王的! 当然,这只是择其大略来说,礼的内容实在烦琐极了,还有什么葬礼用什么规模、衣服上绣什么图案、室内装修的标准、听什么音乐、看什么舞蹈,等等,但就是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 儒家圣人们认为,要想让国家安定团结,先王们赖以治国的礼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所有人都各安其位、安分守己,这有多好啊!是呀,如果我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位高等贵族,我一定会举双手支持这样一个礼仪之邦的。P003-006 序言 你觉得这很荒谬吗? “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 传统孝道和孝顺父母关系不大。 我们背上从来就没背过什么“封建传统的大包袱”。 你觉得这很荒谬吗?但这却是真的。 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不妨顺藤摸瓜找找源头,读历史很有些做侦探的乐趣。 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帮你油印一套(《小侦探入门》罢了。 以史为镜?以史为哈哈镜? “以史为镜”这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这面镜子真就那么可靠吗?灰尘擦干净了没有?镜面是不是平的?如果我们对着一面哈哈镜穿西装、打领带,大摇大摆地出门而去…… 又如果:这镜子一会儿是凸面镜,一会儿又是凹面镜,一会儿这里被贴了张招贴画,一会儿那里被记号笔涂了几句友情提示……又如果:这镜子不再成其为镜子,而变为巫婆手里的水晶球——你能从这里面照见什么,那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我能做的,也只是借你一块抹布罢了。 要读史,先读经 想要了解历史,只读史书当然是不够的。你看到古人这么做、那么做,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那么做呢?那么,把他们曾经熟读的书也拿来看看好了_好比你若是没读过马列,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当代史呢? 由史读经,由经读史,经书和史书是分不开的。 我能做的,也只是借你一瓶胶水罢了。 侯宝林讲解《管锥编》 经典并不一定都是面目可憎的,读书也并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但深入浅出到底是个高标准,我力争深到通透、浅到诙谐,让这本书能使各位在休闲解闷之余多少活动活动脑子。这是件类似于侯宝林讲解(《管锥编》的工作,嗯,想法虽然可嘉,效果如何却不是我能说了算的。 我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帮侯老把好史料关罢了。 熊逸 2006年3月 后记 好像很少有人会读一本书的后记,所以我就少说几句。 《孟子》一共七篇,这本书只讲完了第一篇“梁惠王篇”,下一本接着讲“公孙丑篇”。 “公孙丑篇”刚刚已经写完了,这可是一部大制作,投资3.7亿,阵容超强,制作精良,精彩内容不容错过,广告之后再继续我们的国学之旅…… 书评(媒体评论) 熊逸自称好熊。 好熊有四般江湖利器: 一为博闻强识。在他的文章中,中西典籍信手拈来,没有超群的记忆力很难做到。 二为超强的思辨力。他尤擅推理,考辩细致入微。 三为绝佳的历史感,有“日光之下无新事”的史学观。 四为细腻。好熊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纤毫必现。 ——网友评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