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原人
出版社 甘肃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原人所著的《我的雪域原味生活》不是寺院导览手册,也不是活佛喇嘛的佛法开示录。

这本书还原最真实、纯粹的藏地生活,带给你原味的心灵感动。

藏传佛教的心灵大师——宗萨仁波切亲笔撰文推荐。

宗萨仁波切的祖寺、《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的心灵故乡——宗萨寺,首度原味呈现。

旅行、礼佛都不能错过的心灵良药。

内容推荐

这本《我的雪域原味生活》讲的是《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的心灵故乡宗萨寺的故事。作者原人以四川甘孜德格县宗萨寺这个天远地遥的偏远藏地的人、事、物为背景,深入当地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学业功课,描画出宗萨学院里喇嘛的生活轨迹,以第一视角展现出藏地生活真实、纯粹的一面。

宗萨仁波切在《我的雪域原味生活》的推荐序中说“像宗萨寺这样一个非凡的地方,也需要某种引介。这就是为什么原人写下这本书,我相当高兴的原因。我相信,它将会为所有阅读此书的人开启了解之门,而对此卓越之地及其文化与人的认识,将有利于现代世界中求知欲日增、生活节奏加快的人,特别是在中国”。

宗萨佛学院院长彭措朗加也为本书作序推荐,他说:原人在他的书中,通过描述堪布才旦的喇嘛生活、宗萨佛学院学生的僧侣生活、周围普通群众的农民生活,活生生地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出来。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广大读者,对藏地人民,尤其是对宗萨寺僧众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了解。

目录

推荐序/宗萨仁波切

推荐序/堪布彭措朗加

自序/错走雪域的第一步

前言/前往宗萨寺之前的一张照片与一个问题

序篇 启程雪域!/

第1话 ◆踏上《西藏生死书》的故乡

本书的故事背景:宗萨寺

第2话 ◆欢迎来到“吉卡若”的世界

这里又缓又慢的生活步调

第3话 ◆老黑堪布

本书又黑又凶的主人翁:堪布才旦

正篇 雪域窗内/

第4话 ◆分秒必争的24小时

学院超严格的作息

第5话 ◆喇嘛72变

你应该认识一下的喇嘛造型与身份

第6话 ◆德格王打光头

剃度了也还会长出来的三千烦恼丝

第7话 ◆三平方米双人大宅房

学院只有三步大小的迷你宿舍

第8话 ◆ 可乐配糌粑

这里的不开心农场

第9话 ◆喇嘛您为何这样激动

超尴尬的喇嘛如厕之道

第10话 ◆无期屠心的教育

学院可以终生留级的开放教育

第11话 ◆辩经杀很大!

喇嘛不让你睡的高潮事:辩经

第12话 ◆满院尽带MP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科技冲突

第13话 ◆活佛也怕的铁棒喇嘛

打是慈悲、骂是智慧的体罚教育

第14话 ◆那一夜,老黑门口的地狱

我与堪布之间的飙泪冲突事

后篇 雪域窗外/

第15话 ◆草原上的Nature High!

不插电的户外休闲生活

第16话 ◆阿爸与阿妈

以孝传家的亲情文化

第17话 ◆随遇而安的宗萨藏医

宗萨藏医院与文化重病

第18话 ◆工巧妹妹洗冤记

“五缺一”的五明文化

第19话 ◆容易被误会的藏族肢体语言文化

你应该了解一下的五指喻、摩顶与碰头礼

第20话 ◆雪域环保救地球

地上为何没有佛菩萨的环保问题

第21话 ◆藏族送礼指南

内行人才知道的送礼心得

第22话 ◆乐在无名

藏族人的无名精神

第23话 ◆雪中的红枫叶

季节与一把可以吹响生死无常的集结号

第24话 ◆佛经里始终找不到的字

老黑堪布到底有没有最终话

后记与感谢

试读章节

一位平民用一辈子来重建的寺院的风雨史

这里虽然是由多位堪布与喇嘛们众志成城的地方,但最精彩的故事,在于幕后功臣洛热彭措先生,他就是噶布老师视为学习榜样的父亲,同时也是索甲仁波切小时候的玩伴。他只是一位平民,寺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毁后,他要怎样去恢复寺院原貌呢?

时间回到1958年,当时寺庙与周边一切文化已全毁,但是那时年纪才十来岁的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自己说是不小心记下来的),竟在之前就把寺院的种种格局、壁画内容全部背下来了。紧接着,又有一位未随十四世达赖喇嘛逃至印度的寺庙藏医与佛法大师,在因缘际会的情况下收他为接班人。洛热彭措为了目后能重建宗萨寺,有很多事必须偷偷去做。

他放弃生计去八蚌寺,向当时最伟大的藏族艺术家通拉则翁学习诗歌与绘画,跟随夏杰彭德学习天文,接着向八十岁的土登泽仁活佛学习泥塑佛像,向宗萨寺的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传人泽仁朗佳学习雕刻,向一位姓郑的汉人学习木工,向藏地老人学习藏式建筑做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

有一年,洛热生了一场重病,一年不能起床,他就以重病为由,接连六年未出门。他把佛像偷偷贴在壁柜门后,在家闭关修习佛法,胆战心惊地修行。这六年也是他学习藏族五明文化的时间,他找到了古代的书,研制出蜜蜡塑造铜像的独门方法,恢复了第一世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塑铜佛技术。他又借排戏为名,于1982年趁机在宗萨寺的荒地上建了第一所宗教建筑。

1983年,政府批准重建宗萨寺。洛热自告奋勇承担规划建设宗萨寺的工作,全程一人规划,一人监工,一人指挥。洛热的图纸一开始设计得是非常科学的,一百多间僧房,整齐分布,道路宽敞,所有的大僧人平等抽签分配。但首席老喇嘛不同意,要求按原来的家族地盘重建。洛热心想也好,恢复原貌嘛。

二十多年间,藏族人很少有人盖房子,木工都找不到了。在洛热的号召下,全麦宿找到一百名建筑木工,大家手都生了。好,先开班,一百名木匠在洛热主持下先开研习班,大家一点点回忆,把手艺练熟了,老的带小的。由于洛热精通百工,大家都服他。从1981年到1983年,一百多幢僧房拔地而起,恢复了宗萨寺。至今已建了308问大小厅堂。那些日子,洛热席不暇暖,甚至不休不眠。

洛热又亲自到更庆寺学习了一百多种坛城的做法。这木匠班也成了宗萨寺第一个手工艺班,培养了全麦宿的木匠。四十一名毕业生修建过三个大寺的大殿与僧房。洛热总结出以每坪计算的标准建筑法,全县通行。与此同时成立的是彩绘班。而洛热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被大伙推举为宗萨寺管委会主任。

——摘自《民间》杂志《人间喇嘛·洛热彭措》

就这样,一位贫穷的草根人物重建了整座寺院,而且在他谦虚的要求下,这段跟他有关的重建历史,未曾出现在任何官方的寺院历史简介或纪录片中。这样的善举,不禁让我联想到2010年刚获选“福布斯亚太善心榜”与美国《时代》杂志百大影响人物“英雄榜”的台湾菜贩陈树菊女士。她从十几岁卖菜开始就捐钱济世,至今已捐出超过千万元(新台币)。洛热老师也是,他将自己所学的学问与财力心血,几乎都奉献给了寺院,才得以让这所寺院培育出更多人才。谦虚的洛热老师从来没有跟人炫耀过这番伟业,他认为雪域各地都有很多这样发愿来重建寺院与文化的人,大家为家乡付出的心血都是一样的。

P7-8

序言

堪布彭措朗加

我们这些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干差万别。

其中一部分人过着先进的生活,他们享受着种种工业化、机械化的稀有电器、衣着和身体之享乐。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非常幸福。实际上,为了房屋、汽车和工厂等目的,他们欠着巨债,每天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赋,根本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压力。

而在宗萨这样的地方,人们根本不可能有类似的享受,甚至连做梦都梦不到!从表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一种痛苦,可是在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种种压力之痛苦,思想上也因为心向佛法,而过着非常安详的生活。这种情况是那些发达地方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

现在,原人在他的书中,通过描述堪布才旦的喇嘛生活、宗萨佛学院学生的僧侣生活、周围普通群众的农民生活,活生生地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出来。

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广大读者,对藏地人民,尤其是对宗萨寺僧众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了解。

彭措朗加

宗萨佛学院院长

(藏汉翻译:贡绒埃萨)

后记

原人:你好!

祝你生日快乐,我很想跟你一起过一次你的生日,可是现在我们之间山水相隔无法相处,只能在这里祝福你了。愿诸佛菩萨保佑你早日得到正法和最高成就,用发自内心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普度所有在六道轮回的众生。

我的生日谁也不知道,包括我的父母在内,所以我这一生不会过生日。不过,我想我这一生要做的事,每年都比你少一件,就是过生日,这不是件好事吗?我这才知道我的父母亲对我这么好。

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对我做的事情,对我来说还是不可缺少,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他们,怎样做才能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

原人,这些你想过没有?

好啦,不说了。

2008年6月14日

你的“吉卡若”堪布才旦合十

(我生日那天写了封关于我生日感言的e-mail给堪布,隔日他回了此信。)

关于中国藏族聚居区与印度之间的后吉卡若时代

在记录雪域文化期间,我生旧流于闭门造车之过,尽可能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藏族朋友交流。几次下来,没料到其他藏区的变化之大,远超过我的预期。有位麦宿当地的藏族公务员朋友到了其他藏区工作,才发现原来其他藏区已经变了这么多。他在给我的信中写下了这段感想:

无数的仁波切开着名贵轿车,奔驰在“大圆满”圣地的每个角落,活佛、堪布多半都是夏天才回来“避暑”,轿车后方的随行者也骑着摩托车飞驰着,也许是在追求轿车一样的速度……

以上我只是引用其中的第一段,其他叙述就此打住,生怕有人看了会拿来做文章。藏地到底变成什么模样了,或许只有当地人才能知情。仔细一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我的师父要我直接去藏地寻师与学习的主因。因为在台湾,藏族师父们的身份是外来者,很难让人见到他们私下最真实的一面,因此只有到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才能比较确实地知道自己所追寻的师父到底是位怎样的人。

那么,既然藏地变化得如此快速,如果去印度、尼泊尔,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我在写作期间,刚好认识了几位在印度留学的台湾年轻喇嘛,彼此分享交流了印度与中国藏族聚居区的见闻与经验。我们都发现,印度与中国藏族聚居区的文化,可以说已经不尽相同了。印度和尼泊尔的环境、生活相较之下比较现代化。所谓的现代化,并不是指生活上的软硬件比较好,而是人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相当井然有序。现代化再加上受到汉传佛教与欧美文化的影响,原本藏族人血脉里有的“草原野味”应该会陧慢褪去。但当他们有天回到传统藏地时,除了喝不到星巴克咖啡,还得脱下内裤蹲在路边和大家坦诚相见,边如厕边聊天。这些生活习惯所产生的现实差异,造成了渐行渐远的尴尬问题,比政治议题更为敏感。

上述我朋友所提及的藏地变迁憾事,都是世界各地的宗教常会发生的人性问题。但是,这并非佛教或任何宗教心灵修行的重点。就如我在书里所提到的,宗萨寺与学院也有许多被科技文明所利诱的事,但是智者恒智,洛热老师与堪布依然无私地为大家奉献服务。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矛盾与难题,自己必须学着找到适当的出口。

关于我自己三十而“栗”的旅程

今年六月,我刚满最热血的黄金三十岁,又恰好即将出版生命中第一本个人著作,颇有小成就与纪念价值。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先整本写好,再行签约出版。我当初以为只要把博客里的文章稍做分类整理后就能出版,再加上我本身擅长排版设计,学生时期也曾有多次协助编辑出版的经验,因此预期应该只要花两三个月就能搞定。但这次面对的是自己的第一本个人作品,压力完全不同。

除了字数与篇幅的诸多出版限制之外,同时还因为这本书是以首次公开介绍宗萨寺的、人、事物为背景,背后有宗萨仁波切在国际上的声望光环,因此压力不小。要一边介绍雪域文化主题,一边间接地介绍当地的人、事、物,纵横主轴之间的平衡,相当难拿捏。如此一来,内文删了又改,一延再延,整整写了一年,简直跟“怀胎十月”一样。为了这位“私生子”,我不甘心让它流产,只好跟洛热老师与宗萨学院堪布请了一年不务正业的“产假”。过程中,对编辑既服从又心里不太爽,感觉就像又当了一整年兵一样耗费身心。

我常常很想半途而废,逃回宗萨寺去!编辑有次还在我的MSN上留言:可怜的原人同学,在台湾比在藏地更辛苦……哈!在宗萨寺虽然要苦读到晚上十二点才能睡觉,但是跟在台湾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还会失眠的情况相比,雪域式的生活烦恼,显然比都市生活少太多了!

当这本书快写好时,诸如此类庸人自扰与名利欲望之事,皆一一涌现:原人,你要帮我签名哦!何时有签书会或座谈会呢?你要不要再出一本××书?我还多次担心这本书会卖不好,一直想请大人物或知名活佛帮我推荐……总之,从一年前签约到出版前夕,累积了无尽的烦恼,潜藏在我身上的一些坏习惯、负面情绪与自私观念都不断地从心口里蹿出来。但是至今回想起来,从佛法修行角度而言,原来我在藏地这些年来根本没有修到什么。归根到底,还是我这只小妖怪的修行不够,得再回去好好重新修一修。至诚感谢

回想起我小的时候,因为没考上家乡的私立明星中学,爸爸事后这样安慰我:“宁可在小校当王,也不要在大校当老鼠!总会有最适合你发展的地方,要在最需要你的地方发挥影响力。”对宗萨寺的堪布们与洛热老师而言,他们的实力都足以到更好的地方享受更优渥的待遇。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来服务,让更多人能有圆梦的机会。

除了感谢父母、亲朋好友、我心中敬重的喇嘛仁波切,以及与本书相关的宗萨师友们之外,这次要特别感谢的人都太过谦虚,他们都再三请求我不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进书里,不过,我还是尽量暗示一下:

雪妈、柯辅导长、陈姐与诺布师兄、原动力黄老板、自称是我在大陆唯一亲友的学长姐、恳慧师与阿泰、台中赖老师、阿龙与美多、樱芳与八楼、何如何来的父母、台湾第一位格西、洪妈、一休大师与基隆阿忠、来自印度的天津(法号)、Cangioli Che,还有很多《喇嘛百宝箱》的网友们。

此外,洛热老师与噶布老师也特别交代我,在书中帮他们感谢以下单位与大德们:

第三世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基金会、四川省德格县人民政府、章扎基金会(音译)、雪谦冉江仁波切、顶果钦哲基金会、马修·李卡德(VenMatthiewRicard)、温洛克国际基金会、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基金会等。

虽然我在书里曾提到藏族人“乐在无名”的精神,但请原谅我仍旧自相矛盾且俗套地列出这些功德名单。洛热老师认为,这一切并非只是堪布活佛们与他自己的功劳,他生怕大家误会了,如果没有这些菩萨大德的赞助,宗萨寺便无法顺利地重建与发展(当然也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此外,也要一并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正在帮助与即将要帮助藏族聚居区的朋友,得以让雪域有更多的美好可以分享给世人。

关于我自己对未来的期许,我想学李连杰常在电影杀青时所说的名言:“这可能是我人生最后一部作品了。”什么?这本才是第一本耶?哎……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特别是对正值三十岁的我而言,出版此书并非我去藏地学习的背后意图。面对重要的人生三十岁之际,我还是十分心虚与忧心。总之,我真正想要送大家的并不是这本书,而是我想继续在雪域挖宝、奉献分享给大家的心意。

最后,我想为大家献上我师父久美堪布所教的《睡前祈祷文》,当我心中迷惘时,总是会用这段愿文来提振自我的正知与信念,愿大家都能顺心如意:

加持我的心可以如法;

加持如法的心可以行于解脱道上;

加持平息所有解脱道路上的虚幻;

加持所有的虚幻转为究竟的智慧。

书评(媒体评论)

在宗萨这样的地方,人们根本不可能享受种种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身体之享乐,甚至连做梦都梦不到!从表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一种痛苦,可是在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种种压力之痛苦,思想上也因为心向佛法,而过着非常安详的生活。这种情况是那些发达地方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

现在,原人在他的书中,通过描述堪布才旦的喇嘛生活、宗萨佛学院学生的僧侣生活、周围普通群众的农民生活,活生生地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出来。

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广大读者,对藏地人民,尤其是对宗萨寺僧众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了解。

——彭措朗加萨佛学院院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