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鸟的夏天(韩素音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韩素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鸟的夏天(韩素音自传)》是韩素音自传的第三部,记述了1938-1948年作者的个人生活、交往史,其间穿插着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韩素音自传分六部,拟先引进前三部。每一部都可以分开阅读。韩素音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使其自传完全超越了一般人自我表现的范畴,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广阔的文化视阈和深厚的民族内蕴。作者的双重血缘和文化身份,那种横跨中西的文化视阈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国人或西方人不具备的独特魅力。在这套自传中,文学家韩素音成了一个历史叙述者,她以丰富生动的笔触,通过“个人”或许多“个人”,使历史更容易被人接受,并且努力传达着作品中人物的感受与激情。传记无论从写作笔法还是故事本身,都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

内容推荐

《无鸟的夏天(韩素音自传)》由韩素音所著,《无鸟的夏天(韩素音自传)》是作者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韩素音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使其自传完全超越了一般人自我讲述的范畴,使这部几乎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传记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广阔的文化视阈和深厚的民族内蕴。

目录

序(2009年)

原序一(1981年)

原序二(1991年)

上卷 烽火苍生(1938-1942)

第一章

我不能沉默

赫斯留下的卷宗

漂浮的船上小世界

我和保黄开始交往

第二章

逗留香港

乱象丛生的武汉

危城中的婚礼及离散

第三章

流亡路上

我与保黄的冲突

两条战线,两种路线

第四章

从南岳到桂林

从桂林到重庆

保黄继续对我的折磨

戴笠、蓝衣社、侍从室

第五章

父亲的来信

又见三叔

回老家过年

三叔的一桩韵事

其他几位亲戚

郫县寻根

军阀与四川的鸦片种植业

第六章

保黄晋见蒋介石

康家的曼君

我的梦游症

遭遇空袭

保黄的野心

游览都江堰和青城山

当上了助产士

波谲云诡的时局

我的第一本书

第七章

助产士的甘苦

春波的故事

一位乡村产妇的死

一心要生男孩的产妇

女人受奴役的命运

助产士许小姐的故事

传教士与“读经班”

四川俗语与川剧

第八章

大轰炸期间的重庆生活

在张家花园的日子

“假左派”与张国焘

给俄国人上课

算命与去痣

特立独行的卡罗琳

第九章

保黄出访

举国震惊的皖南事变

龚澎没说出口的建议

周恩来的演讲

潘氏夫妇

艰苦的战时生活

与戴笠见了一面

第十章

领养了一个小女孩

乌烟瘴气的大后方

保黄当上了驻英武官

启程赴英

下卷 英伦萍踪(1942-1948)

第十一章

对印度的印象

船上生活

逗留美国的日子

抵达伦敦

武官夫人的生活

终于找到了称心的女佣

一次失败的家宴

在伦敦结识的几位朋友

受到英王的接见

保黄旧习不改

第十二章

几位令我一见如故的英国友人

我的恐惧与苦闷

与保黄最严重的一次争吵

变幻莫测的战局

重新求学

怀孕风波

第十三章

从武官夫人到普通学生

情感障碍

保黄回国

保黄之死 共产党的成功之路

第十四章

在医院实习

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

比利时之旅

第十五章

我的动力和我的痛苦

在都柏林当助产士

约翰?科斯特

一个医学误区

巨变前夕的中国

飞向故园

译后记 进入当下的韩素音自传:一个作家和一个世纪

附记 孤舟一系故园心:我眼中的韩素音女士

试读章节

我不能沉默

1967年,我伫立在马赛卡奈比耶街头,重新回味着1938年站在此处的那个淡漠、自私而且极端无知的二十多岁少女罗萨莉·周的心情。当时,夹带着砂粒的干燥的西北风扑击着我的脸,我脸上挂着道道泪痕。那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爆发之际,为此更加迫切需要做出抉择。今天,西北风又呼号着,在卡奈比耶街的拐角上,有一个新的开端正在兴起。岁月已把1938年我那古怪的泪水化成了可笑的细雨,成了对个人苦恼的嘲讽,而曾被泪水长久浸润过的脸,已变成一面朦胧的玻璃窗。

然而,当昔日的罗萨莉·周和今天的韩素音——在绵绵不尽的时光间隙中,伫立在马赛街头茫然不知所从时,一个魔影却在熙攘纷扰的大街上露了头。他是个身材高大,尖额钩鼻的中国人。他叫吴雷蒙,1935到1938年间是我在布鲁塞尔大学的同学。从他谄媚的眼色中,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内藏的凶险。他曾经连续七年在考试中没有及格过一次,却一直占着那份奖学金。我清楚地记得,他为了摆脱不学无术的困境,曾趋奉于另一方向的激进主义,把矛头针对我这个欧亚混血儿,把我当作他的天然靶子。

当他挤出前簇后拥的人群来到我跟前时,我并不感到意外。现在,凡是碰到我在这本自传中提及的那些人物,我都如此。两个月前我在美国讲学时,不也曾走进一家中国餐馆,迎面就碰上了餐馆老板——1933年我在燕京大学的老同学罗勃特·庞吗?当年他也曾百般鼓吹爱国的大道理,现在却在蒙特雷这个小城,笑容可掬地向离开加利福尼亚兵营开赴越南的美国大兵,端上中国饭菜。

吴雷蒙先开口:“一点儿不错,你就是罗萨莉·周,为什么又叫韩素音呢?”

“那是个笔名。”

“你真的回到中国去了吗?”

“是的,我已经去过好几次了。”

“他们没把你怎么样吗?”

“没有。”

他不说话了,满腹狐疑。这回轮到我来问他了。

“可是你,你没有回过中国吗?”

“我曾经考虑过好多次。”

“你讲过不少关于爱国主义啊,救国啊……”

“那时看起来是该等待一下……情况很混乱……德国人侵入了比利时,德国在比利时的军事总督冯·法肯豪森把我们中国学生全撵走了……那是1940年的事……有些人坐船回国了,我就来到了马赛……”

“这么说你近三十年来就待在马赛了?”

“我现在是商人……我打算到中国去看看……就在今年去……要是你保证我能回到马赛,我就去。”

我眨了一下眼睛。“你真莫名其妙。这事得由中国政府来决定,谁也没法找什么门路。”

P3-4

序言

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与常规写法不同的是,这部书里既有自传、家族传,又有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历史在内。也就是说,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我父亲、我家庭和我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

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经历者和参与者,自然有与别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触,我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奉献给读者,而并非要为人生一劳永逸地提供什么灵丹妙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探究人的心灵,作者自己的心灵以及书中人物的心灵,用心灵与读者对话。我写作的目的是引入普世的人性。从而唤起人们美好的思想和感情,明辨是非,争取光明。

我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多年来一直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我始终为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认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的民族。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读者看看书中描写的旧中国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的情景,一定会感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了不起的,中华文化是有强劲的生命力的。我所敬仰的周恩来总理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如同任何东西一样,这部书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欢迎大家批评。

感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在这个时候重新出版此书,也感谢译者、编者们的辛勤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伯特兰·罗素

我们心里都有个韩素音,因为她是我们的自己人。她热爱中国这块土地,认为有责任写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欢欣给世界人民知道,用她那支绚丽多采的笔。

——冯亦代

一头浪漫灰发的韩素音很迷人。她是个著名的中国通,执着的中国迷,忠诚的爱国者。

——马瑞芳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青年,我看到英文版的韩素音自传感到很震撼,其形容词、名词的千变万化令我感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还特别想再重拍一遍她的自传体小说, 书里的人物那么有意思,我想我这样的80后对这段历史都很感兴趣。

——大牛(中央电视台“同乐五洲”英籍主持人)

韩素音热爱父亲的祖国,也热爱母亲的故乡。西方知识阶层的读者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她写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录,已成为研究中国的必读书之一,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心中的那份中国情结。

——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的作者

韩素音的心是真诚的。她不容许别人在任何时候践踏中国、诋毁中国,即使是中国经历动荡的岁月。这是一种“肯定式的爱国主义。”

——李双木(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