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编著的《我要去那座城市》抓住一些主观化的生活碎片,一种肆意流动的内在情绪巧妙地加以艺术组接或日拼贴,使之成为凸显主体意识的心灵浮雕。其实这可以说是一种力求创新的故事讲述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力求在故事外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的中心和重心不在情节发展的曲折复杂。而在情感和人心深度细部的探幽发微,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要去那座城市/苹果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永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永编著的《我要去那座城市》抓住一些主观化的生活碎片,一种肆意流动的内在情绪巧妙地加以艺术组接或日拼贴,使之成为凸显主体意识的心灵浮雕。其实这可以说是一种力求创新的故事讲述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力求在故事外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的中心和重心不在情节发展的曲折复杂。而在情感和人心深度细部的探幽发微,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内容推荐 《我要去那座城市》作者(徐永)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精神漂泊者,以揭示人性迷失的困境。面对着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城市环境,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难以皈依的焦虑感。这些城市中人,徐永恰恰发现了他们飘忽不定的精神状态,将其凝造为一种似有还无的情绪氛围,在相对主观化的感悟叙述中,生动传神地浮现出深陷物质和精神困境的小人物的孤独与失落。抓住一些主观化的生活碎片,一种肆意流动的内在情绪巧妙地加以艺术组接或日拼贴,使之成为凸显主体意识的心灵浮雕。其实这可以说是一种力求创新的故事讲述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力求在故事外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的中心和重心不在情节发展的曲折复杂,而在情感和人心深度细部的探幽发微,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我要去那座城市》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录 让我给你讲个故事 小说三题 少年时代的朋友 在哪儿下车 某天的开始 长江大桥上照张相 录像 我要去那座城市 没有你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奔跑 雨一直下 麻雀 试读章节 让我给你讲个故事 那天老田来我家,穿一身鳄鱼牌西装,腆着啤酒肚,腋下夹了一个真皮手机包。我没认出他来,直到他喊了一声我上学时的绰号,才唤起我的记忆。我亲昵地搂住他的肩把他领进屋。他用手指了指门外,我探头一看,一个长发披肩、穿方格长裙的漂亮女孩站在那里,看见我,她微微笑了笑,样子很妩媚。不知为什么,我的心抖了一下。 我把他们两个领进我的卧室。老田站在中央,仔细打量屋里的摆设,嘴里直说:“还是老样子。”他看见墙上挂着的镜框上有一张我和他还有阿涛、新利、大兵等人的合影,忙凝神观望。那是张黑白照片。因为年代久远,相片已成暗黄色。上面的我和他,现在看起来很陌生。穿着宽大的上衣,面色呆板,笑容是挤出来的,很滑稽。我仿佛看见时间的河水正在倒流,回到十几年前,就在这个屋里,我们坐在这个沙发上,弹着吉他,老田叼根烟,摇头晃脑地跟我一起哼唱。这个场面,反复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就像录像里的一个镜头,放过去,又被倒回来。老田扭过头对那个女孩说:“周洁,过来看看。那时候的我可爱不可爱?”周洁走过去,饶有兴趣地看那张照片。我心里突然感到一阵别扭,老田的一举一动很夸张。我知道,他现在很想让我问问他混得怎么样,好借机向我显摆显摆。我们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听人说,他在南方做生意发了财。突然之间他出现在我的家里,就像被魔术师变出来的一样,只不过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坐在路边哽咽着向我倾诉他喜欢的那个女孩把他写给她的情书撕得粉碎的老田了。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它可以改变一切,我在心底轻轻地感叹。“现在混得怎么样?”老田坐到沙发上跷起二郎腿问我。我工作的那家工厂去年倒闭了。失业之后我以为找份合适的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可一次次的碰壁,让我深深意识到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一个大汉只能靠老爸老妈养活。我每天除了睡觉、躺在床上抽劣质烟外,就是在夜深的时候,爬到楼顶上看天,让思绪不着边际地随风游荡。但我喜欢在别人眼里是一个达观的人,尤其是在老田面前。我说:“还可以吧!有吃的,有穿的。”老田笑了。他从兜里掏出盒软中华,抽出一根扔给我:“你小子还是原来的样,穷乐。一点没变。”一股苦涩浸透了我的全身。谁一点没变。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独。朋友们忙着向上爬捞钱繁衍后代,大家都很忙,顾不上和我联络。我这个大闲人也不想去打扰他们。苦闷都快把我折磨疯了。说句心里话,我羡慕老田,他身边的这个女孩很不错,不管他们的关系是不是靠金钱来维持。而我孑身一人,连个说话解闷的人都没有。每天我面对的就是父母,他们一唠叨起来,我就心烦,我知道他们也是为我好。我也想混得像个人样,可我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我老感觉这个叫周洁的女孩在背后打量我。当回过头时,她又慌乱地把目光转移到别处。她很眼熟。我在脑海里搜寻却是一片空白。但凭直觉,这个女孩和我之间有点什么瓜葛。我们三个谁也没开口。我和老田大口大口地抽烟。搞得满屋里烟气腾腾的,视线都有些模糊。周洁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对面的墙壁一动不动。像是在想些什么。屋里静静的,隐隐约约听到外屋我妈在收拾东西的声音。我看着这个叫周洁的漂亮女孩,心里开始恍惚起来,就像深秋路边杨树上仅存的一片黄叶在风中摇曳。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老田把烟头在烟灰缸里摁灭。对我说:“走,出去找个地方坐坐,为咱们久别重逢庆祝一下。”我现在一直把眼前的这个老田和从前的那个老田视为两个人。我有些讨厌眼前这个神气活现的胖子。我断然拒绝了,很坚定。一直没有说话的周洁突然开口了:“今天天气很好,就当出去散散心。”她这句话打动了我,这让我走出家门的时候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外面的天气的确很好。艳阳高照,蓝天上挂着几朵白云。走在干燥的柏油路上,我抑郁很久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我们找到一家门面装潢有点气派的酒店,临进酒店前我劝老田再换一家,因为这家酒店肯定很宰人。老田笑了,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不用担心,吃顿饭不会让我破产的。”我尴尬地站在餐厅门前向如同两尊塑像的迎宾小姐干笑几声,心里却恼透了,怪自己吃饱了撑的。老田意气风发地往前走,我和周洁在后面则像两个跟班。酒店的大厅里飘动着一首老歌,那忧伤的旋律和屋里黯淡的光线相搭配,让人不知不觉步入了一个伤感的氛围。一圈人围着桌子,边吃边咬着耳朵,神态诡秘,策划什么阴谋似的。老田对吧台小姐说:“要一个好一点的包厢。”吧台小姐妩媚地说:“对不起,先生,包厢已经满了,大厅还有位子。”老田目光询问我,我点了点头。 我们在服务员的带领下,坐在大厅角落里的一个桌子边。我喝着茶水。周洁坐在我对面摆弄面前的餐具,老田不知跟什么人打电话。听了半天,也没弄清是什么事。和许多人在一间大屋子里吃饭,让我想起了学校的食堂。那时候一到中午,大家端起饭盒,争先恐后地去食堂,排起长队打饭。站在最前面的人,总是慢声慢气地把饭票递进窗口,等炊事员点清,然后把饭盒递进去,打完后还要点点炊事员找的饭票对不对,在后面排队的便大声催促前面的快点。老有来晚的同学,到前面去插缝儿,后面的则用筷子敲打饭盒以示抗议,有的还会大声指责对方,插缝的人置若罔闻,装作若无其事。打完饭,三三两两的同学围在一起,边吃边交谈,女生们一般声音很小,让外人听不见;男生们则不同了,有的谈功课,但大多谈些与功课无关的事。老田那时候特别喜欢用恶毒的话丑化班里的漂亮女生刘楠,说到得意处,他会发出刺耳的尖笑声,引起周围同学的频频注视。我知道,其实老田特别喜欢刘楠,许多男人在情窦初开时总是用这种方式对待他所喜欢的人。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老田再次出现在我面前后,过去的事总影影绰绰地浮现。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那时候的事。如今的老田就像一座桥。桥的这边是现在,走过去从前就展现在眼前,只是我不再是从前的我。P1-3 序言 漂泊者的言说与精神重建 (代序) 在商品意识不断撒播而且越来越浓郁的今天,奔波于商战的人们更愿意在商言商,但已在商海中拼打多年的徐永却宁愿把许多时间用在文学创作上,并把写作看做了一种特殊的个人爱好和职责,他说他愿意逆时代潮流而行,选择向文学之岸停靠休憩。这种不愿附着于生活的表层而向灵魂世界极力沉潜的文学自省意识,对于当下浮躁的语境氛围而言显得非常可贵。他对文学缪斯的深情呵护和真诚守望,凸显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精神家园凝望情结,一种直面现实生存的深沉反思品格,因此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嘉许。 感受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徐永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精神漂泊者,以揭示人性迷失的困境。不管是《奔跑》中的三儿,还是《在哪儿下车》中的王朗,还是《雨一直下》、《让我给你讲个故事》、《没有你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等篇什中第一人称叙事者‘‘我”,面对着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城市环境,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难以皈依的焦虑感。其实这些人物并非置身于繁华、奢靡、物欲横流的现代大都市,而是主要在县城、地级城市之类的生存空间辗转流离,作者的兴趣点也不是对大都市时尚风景的迅捷捕捉,即使在《长江大桥上照张相》中写到了南京,南京一地的都市流行色也并未进入叙事者的“法眼”,而是将长江大桥、大学宿舍、小饭店等一些并不时髦的场景做为具体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当然,这些精神的流浪者们并非完全居无定所,甚至《在哪儿下车》中的王朗还是城市上班一族,工作和生活都相对安稳舒适,但作者恰恰发现了他们飘忽不定的精神状态,将其凝造为一种似有还无的情绪氛围,在相对主观化的感悟叙述中,生动传神地浮现出深陷物质和精神困境的小人物的孤独与失落。 《奔跑》以一个不大的火车站为主要叙述场景,刻画了以偷盗为职业的三儿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底层弱者,三儿要向王胖子交保护费饱受勒索之苦,但更重要的是他作恶的思维惯性与向善的理想愿望之间的碰撞煎熬。因此他混杂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小玉、静姐、灾区女孩、郝大头等人物群像所包围,苦寻灵魂安放之所,一时难偿心愿,而不断保持着奔跑的姿态。《在哪儿下车》中的一切于王朗眼中均变得主观化了,排气管在“长叹”,站牌是“孤零零”的,路边平房“灰头垢脸”,公交车门像怪兽的嘴,雨中的车仿佛变成了飘荡在河里的树叶,而自己则成了趴在树叶上的蚂蚁……与主人公恍惚无依的心境相映衬,身外的事物也变得毫无生机,组成了萦绕不去的现实噩梦,不断异化着人的心灵。《雨一直下》中的“我”在雨中的街道上驾车而行,心中飘满联想的碎片,“车窗外的雨声如同一首老歌,朦胧的雨雾牵着我的思绪,我猛然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要去的地方”,诗意放逐之后却行无归路,这种思想的悖论一直撕扯着人的灵魂,让“我”陷入百般煎熬的情感困境中。 其实徐永这一类的小说并不擅长给出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他更善于抓住一些主观化的生活碎片,一种肆意流动的内在情绪巧妙地加以艺术组接或日拼贴,使之成为凸显主体意识的心灵浮雕。其实这可以说是一种力求创新的故事讲述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力求在故事外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的中心和重心不在情节发展的曲折复杂,而在情感和人心深度细部的探幽发微,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在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强势袭来的当下时空里,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感受着纷至沓来的城市风景,却难以找到清醒的自我,挣扎于无家的焦虑泥淖而无法为躁动不安的心灵安魂。在《没有你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中,“我”对一切都感到索然寡味,生活过得散漫颓废,沙发上凌乱不堪,烟灰缸里盛满烟蒂,电脑键盘上撒着烟灰,电视节目满是肥皂剧和购物广告,早晨醒来望着天花板上的蜘蛛发呆,夜晚在繁华的街边抽烟,“霓虹灯、车灯闪烁,还有明明灭灭的烟头,让眼前的世界迷离、虚幻”,无尽的失落伴随着难耐的寂寞。它体现出当代人的一种时代情绪——向复杂人性的细部掘进,这种世纪末的迷失与无奈,与创作者对时代和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与认真考量密不可分,丰盈着强烈而纤细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表现力。从这一层面上讲,徐永小说所选择的艺术表现重心和审美着力点都比较精巧和精当,与当下的时代生活形成了鲜明的互文关系。 如果说漂泊无依为徐永小说人物的日常表象的话,那么沉潜在焦虑情结背后的是对家园皈依的强烈渴望。当破碎无味的现实生活不能给漂泊的城市小人物带来归家的温暖和诗意的精神慰藉时,他们往往寻找别样的镜像进行审美想象,虚幻地满足现实困境中的灵魂煎熬。于是,向过去的美好时光回溯,寻求返璞归真的自我便成为这些人物下意识的生命冲动,而符:永则由此在变动不居的城市风景之外又设立了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想象世界,疲惫焦灼、无家可归的城市浪子常常在返观过去美好时光的诗性想象中获得继续生存的力量,哪怕它仅仅不过是性的一种暂时满足,也能充实人物自我干瘪焦渴的心灵。因此,这些人物虽倍感焦虑无靠,但仍不想成为无根的浮萍,不想沉湎于四处漫溢的生活流,一直过着无质感的另类生活,他们依然在顽强地追寻着身心的静谧与休憩之地,发掘曾使自己朝思暮想的原乡记忆,甚至是心造的幻境。正是这种专注于个体灵魂解放的冲动,既昭示出小说书写的深度,又触及到了城市生存事相的最本真的事实。 《奔跑》中的“三儿”人生失意时在逼仄的城市小房间里想起了儿时的欢乐:“母亲半蹲在地上,微笑着伸出双手,他在几米处犹豫着。母亲不停地鼓励,他终于跌跌撞撞地跑过去,一头栽进母亲的怀抱。他的两只手死死地抱住母亲的腰,心还在扑通扑通跳着。母亲的怀抱里有股淡淡的香味,和香烟的香味不同,是那种让他晕眩的香味。,’当个体在现实中难以找到人生坐标时,回归母体寻求精神安慰便成为下意识的行为,已是成人的三儿不可能完成时光的流转回溯,只能沉浸在对母亲的温馨回忆中。他要在现实中寻找这种替代物时,静姐帮助他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后当他出了审讯室一头栽在静姐温暖的怀里喃喃自语时,孩子一样受伤的心终于得到了母性的抚慰,无家的惶惑一扫而光,他们像两只快乐的鹿向上奔跑着……《某天的开始》中的王朗面对着城市喧嚣、狭小的空间,强烈的乡愁情结牵绊着他的思绪回到令他魂牵梦绕的原乡记忆:门前小河里凫水游动、左顾右盼的鸭子,青石上浣衣妇们噼里啪啦敲打声,母亲在台阶上搓苞米的身姿,带着小鸡崽们叨食的芦花老母鸡肥大的屁股一扭一扭的美丽样态……美好的过去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已经使在都市中辗转的王朗找到生活的勇气,他要为寻找理想的未来而生活。《我要去那座城市》则干脆虚构了一个去向往的城市重温旧梦的故事,主人公其实并未进行去城市寻踪的行为,支撑这一切的是他的思绪和想象,那金子般的阳光和银子般的月光下的行程,鸟儿的鸣啭、风穿过庄稼的沙沙声、河水的潺潺声都令人神往,甚至在城市的街道上,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的脚步在柏油路上弹奏,那声音像小时候流行过的一首歌,就连工厂家属院的夏天的槐花香气也整座院子都晕晕乎乎的,人在第二天早晨醒来嘴里都会生出一股子槐花香来……这一切都源于叙事者的审美想象,是身体被拘圄于他乡异地而灵魂却向故地斯人深情靠拢的寻根情结。尽管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审美想象过于浪漫,而人物由此获得的这种精神慰藉也来得有些虚妄,但是任何人却无法否认,正是这种审美想象和精神慰藉,能让身处困境肩扛苦难的人们不至于因绝望而沉沦,并催生出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力量。众所周知,有深度有意义的文学不仅仅要摹写人们内心的复杂情绪,同时更应该寻找支撑人性向善向美提升和完善的审美骨架,以建构起人性救赎厚实而丰满的结局,从引领的向度上满足美好人性的诗意栖居和安然生长。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在撕裂现实困顿与不堪、洞悉人间苦涩本相的时候,还应该对读者进行情感引渡,揉搓出一份温情来承载苦难的人生,抵御生命的荒寒与无望。徐永的诸多小说已经显现出这方面的可贵追求,这对当下一味解构、游戏的时尚文学创作倾向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反驳。 由于徐永进行过自觉的创作理论学习,因此其小说在叙述样态上也别具特色,常常把现实主义式的理性顺时叙事与现代主义式的意识流叙事结合起来,兼具阅读接收的便利性和时空建构的复杂性。有的小说还具有较为鲜明的元叙事的印痕,比如《少年时代的朋友》(又名《隔着玻璃的岁月》)一面回溯过去的少年岁月,从时光之河中打捞儿时的“狐朋狗友”,一面不断凸显回望者的叙述印痕,构建元叙事的话语圈套,让一切都变得真真假假。‘‘写到这,那段往事就像窗外的风景,透过玻璃看过去,那样的清晰,那样的近,仿佛用手就触摸得到。但是用手去摸,却摸不到,只是感到玻璃冰凉的温度,你这才明白,那窗外的世界已经离你很遥远了。今天我试图将那段往事如实的记录下来,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就像是一只粗笨的大手,在弹奏一首有相当难度的曲子,把一首好听的曲子弹得支离破碎”,诸如此类的叙述话语既是对线性故事进程的故意中断,对过去时光难以复原的真实揭示,又是在营造和渲染一种诗性的温馨氛围,折射着原乡记忆的的氤氲观照和亲和性召唤,这种叙事基调的艺术反差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小说建构功底。 徐永已经具备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力,使我对其今后的创作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相信他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新世纪文坛踩踏出一条更宽阔更扎实的创作之路。 李掖平 2012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