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最精妙的千手观音画像。一部不可思议又真实不虚的原创小说。一段跨越美国、秘鲁、台湾、尼泊尔、云南的追寻之旅。牵引出“万行交杂,缘起集成”的故事。
《千手观音(失落的画像)》从一幅《千手观音》画像切入,抽丝剥茧地探究一段缥缈难知的佛教史,时间跨越两千六百年,空间则涵盖东亚、南亚、北美与南美诸国。作者李念祖善用小说体裁以增加亲和力与趣味性,情节奇绝而引人入胜。然其跨领域(佛学、宗教学、史学、哲学、考古人类学、艺术史与美学)专业知识之严谨度,绝不亚于一部杰出的学术专书。其“上穷碧落下黄泉”,不远千里跨国求证的治学态度,更是令人敬佩。
《千手观音(失落的画像)》根据真实文物和史料,以小说笔法描述一段古今交错的神奇故事。书中这幅源自唐代尉迟乙僧绝世画作的千手观音唐卡与一般常见的菩萨造像全然不同,唯一的线索是典藏于故宫的画作《佚名宋人画千手观音像》。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一段仿佛命运早已安排好的旅程,最终却发现了佛教史与艺术史上不为人知的神秘世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李耀和修圆两人在美国求学时相识,若干年后因为一幅法相神奇的千手观音画像而再度重逢。为了解开画像之谜,两人携手协力,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纳瓦荷印地安保留区霍皮族的祈雨蛇舞开始,从南美洲秘鲁古印加文明得到启示,在台北故宫的馆藏《佚名宋人画千手观音像》找到线索,再依循法显和玄奘的足迹,远赴尼泊尔求证,最终在云南解开当年尉迟乙僧所画那幅神奇殊胜而不可思议的千手观音像所有的秘密。
《千手观音(失落的画像)》作者李念祖善用小说体裁以增加亲和力与趣味性,情节奇绝而引人入胜。
巫师终於进场了,气氛神秘诡异而吓人。
虽然修圆事先心里早已有所准备,知道自己即将看到的是非常骇人的场面,但真的亲眼目睹时,仍然惊异莫名,不敢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游走在生死边缘的“舞蹈”。
带头的巫师穿着短裙,披头散发,上身赤裸,身上画了许多白色、红色和褐色的线条,胸前挂着兽牙串起的项链,蓬松的头发和插在上面的一堆羽毛纠结在一起,看上去像一团乱草。巫师的嘴里咬着一条几乎有手腕粗细的蛇,蛇身头尾在巫师脸部两侧不安的扭动,三角形的蛇头和一截环形的蛇尾,一望而知这是剧毒的响尾蛇。
跟在巫师身後进场的还有五名印地安勇士,同样也穿着短裙,披头散发,赤裸上身,只是头上没有羽冠,胸前也没有巫师佩带的那一串夸张的兽牙项链。和巫师一样,这五名勇士每个人嘴里都咬着一条蛇,踩着抑扬顿挫的步伐,在四周印地安人低沉的吟诵和规律的鼓声节奏中,绕着圈子来回踱步。
这五名勇士和带头的巫师每个人身旁有一位同伴,手里拿着一把羽毛帚,随着队伍一同前进,只要一发现蛇头有昂起的迹象时,就用手中的羽毛帚遮住蛇头往下压,防止蛇回头咬人。
跳蛇舞的印地安人行进的方式非常奇特,时而向前,时而向後,有时往左横移,有时又往右跨步,彷佛遵循着排练已久的舞步节拍。不过因为他们行进间的速度时而慢,时而快,使得修圆虽然很专心的想要记下这些印地安人的步伐节奏,但始终难以确实掌握他们舞蹈的旋律和脉动。
慢慢的修圆发现,引导巫师和这些勇士行进的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步伐,而是环绕在他们四周所有印地安人忘我的吟诵混合着鼓声所形成的一股奇异声浪。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断的吟诵就像是西藏喇嘛们坐在大殿上集体诵经的梵呗。巫师和那五名勇士的动作就是受到这股奇异声浪的牵引,举手投足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动静一致的和谐节奏,宛如有人在前面指挥一样。甚至那些被巫师和勇士们咬在嘴里的响尾蛇,似乎也受到这股奇异声浪的催眠,在整个舞蹈仪式进行中,驯服的任由巫师和勇士咬着,忽前忽後,忽左忽右的移动,没有制造任何惊险的场面。直到一名勇士在经过修圆面前的时候,脚下突然一滑,身体失去平衡,结果那条他嘴里咬着的响尾蛇,蛇头原本就离他的脸很近,突然间受到惊扰,在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一张口就咬在勇士的脖子上。
“啊……危险!”
就在修圆看到响尾蛇张开大口,露出两根尖锐的蛇牙,向那名印地安勇士一口咬下去的时候,自己也被吓的後退,发出一声惊叫,跌入地下的一个黑洞。修圆一身冷汗的在黑暗中呆坐了半天,直到意识全部恢复,才确定自己刚才只是做了一个可怕的噩梦。
连续两天做相同的梦,这种情况真的很不寻常。修圆平常总是一觉到天亮,很少作梦,即使偶尔作梦,也从来没有作过相同的梦,更不用说是这麽可怕的梦了。听说梦到蛇表示会发财,不过那条响尾蛇的样子如此凶恶,怎麽看都不像会带来财运,不出什麽意外就阿弥陀佛了。
梦到如此诡异的景象,想不理会,继续再睡,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
修圆泡了杯茶,在书桌前坐了下来,桌上摊着一堆散乱的文稿资料。最近一家出版社来邀稿,希望修圆把他在广播节目“大千世界”里面所播出的节目内容重新整理润饰,结集成书出版。为此修圆除了翻出做节目时留存的笔记摘要,也特别去图书馆查考相关的资料。写书毕竟和主持节目不同,不能随兴所至,天南地北的闲聊,一切得说清楚,讲明白,有个确切的交代。
“难道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修圆喃喃自语,目光落在桌上那本从图书馆借回来的《山海经》和过去曾经在节目中报导过的“印地安蛇舞”那一集的手写文稿上。
修圆这两天所梦到的景象,并非潜意识中离奇荒诞的画面,而是六年前在美国曾经亲眼看过的印地安蛇舞。梦中所见不是虚幻的情节,而是真实事件的倒带。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看蛇舞的时候,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并没有发生梦中毒蛇噬人的情况。
本书从一幅《千手观音》画像切入,抽丝剥茧地探究一段缥缈难知的佛教史,时间跨越两千六百年,空间则涵盖东亚、南亚、北美与南美诸国。作者善用小说体裁以增加亲和力与趣味性,情节奇绝而引人入胜。然其跨领域(佛学、宗教学、史学、哲学、考古人类学、艺术史与美学)专业知识之严谨度,绝不亚于一部杰出的学术专书。其“上穷碧落下黄泉”,不远千里跨国求证的治学态度,更是令人敬佩。
——释昭慧,玄奘大学文学院长
她的身影
遗落在世界一隅
描绘观音容颜在忆中
呼唤菩萨名字在心底
忘却时空 没有你我 超越宗教
千手观音 寻回解苦之道
透过那
无碍大悲心
——释永文,佛光山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