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沫金编著的《中医的故事》内容介绍: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附、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医的故事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陈沫金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沫金编著的《中医的故事》内容介绍: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附、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 内容推荐 陈沫金编著的《中医的故事》内容介绍: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 总之,师傅的看家本领绝不可能轻易地灌进我们的脑海,飞进我们的视线,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出来,体会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需要我们从非常多的角度和方向上不停地去“悟”。也正是因为中医的悟性,使得中医师更具有诊病时的人格魅力,并且把性格、出身、生活经历、师从派别等因素在诊治风格上打上很深的烙印。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如果没有高深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随机应变的灵活睿智,怎么能够处理眼前这些复杂纷纭、千变万化的疑难疾病?当您读了《中医的故事》这些名医的故事,相信您也会发出许多由衷的感叹,也会受到一些启发的。 目录 前言 晏子妙用精神疗法 医学鼻祖扁鹊 医圣张仲景轶事 神医华佗技惊千古 神妙无比淳于意 医技精湛的郭玉 建安神医董奉 针灸医学之祖皇甫谧 医药学家葛洪 第一位女医学家鲍姑 徐嗣伯妙治积热症 太守名医徐文伯 虚心求学的药王孙思邈 儿科神医钱乙 何澄不贪财与色 似真似假刘完素 诚实谦虚张从正 金元神医李东垣 元代名医朱丹溪 明代大医家万密斋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医名显赫孙一奎 张景岳的兵法医术 著名医家喻嘉言 江南医师叶天士 程钟龄施计治足痿 徐灵胎的治学风范 济世救人黄元御 曹清华毁誉救病人 马培之受荐入宫 乡村御医禹会元 一代大家张锡纯 名医范文甫轶事 一代神针黄石屏 银针化怨李昌茂 杏林世家柳敬云 医术高明汤逸生 药引的故事 试读章节 扁鹊告别后。齐桓侯对左右的人说道:“这些当医生的,为了赚取诊金。总爱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 过了五天,扁鹊第二次见到齐桓侯,察看了他的脸色,忧虑地说:“大王的病邪已经进到血脉里,如果不治疗,病将会继续加重。望大王赶紧治!” 齐桓侯不高兴地说:“我并没有什么病,治疗什么呢?” 又过了五天,扁鹊第三次见到齐恒侯,发现他的病势已经严重了,便恳切地对他说:“大王的病邪已经到了肠胃之间,现在马上治疗还能痊愈,不然病情会恶化的,到那时就难以救治了!”齐恒侯不予理睬。 又过了五天,扁鹊硬着头皮第四次进宫。只望了齐桓侯一H艮,便什么话也没说,退出宫去了。 齐桓侯觉得很奇怪,差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一见面就走?扁鹊叹息道:“当病邪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时候,可以用涝药和熨敷的办法治愈;当病邪进入血脉里的时候,可以用扎针或砭刺的方法治愈:当病邪发展到肠胃之间的时候,还可以用药酒来加以医治;但是病邪已经深人到了骨髓中,现在即使是神仙,也无可奈何了。如今大王的病邪已深入骨髓,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直到这时,齐桓侯对扁鹊的话还是不信。但是又过了五天之后,他果然病倒了。这时他才着急起来,赶紧派人去找扁鹊来医治,可是扁鹊知道已无力救活齐桓侯,怕受到牵累,早已离开了齐国。齐桓侯也终因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间,J乙天后便不治身亡。 以上是扁鹊运用“望”诊的传奇故事。其实,他在“闻”、“问”、“切”诊方面也有很多传奇佳话。 某日,扁鹊带着弟子子阳、子豹来到虢国,见到王宫官员正为太子祈祷消灾避祸,接着又乱纷纷地备棺材,看来太子已经死去。 扁鹊经询问得知,太子突然生了暴病,晕厥而死。 扁鹊问:“太子过世多长时间?” 那官员说:“还不到半天。” 扁鹊听后毛遂自荐,说他能救活太子! 那官员早就听说扁鹊的名声,但不相信他能救活已死的太子,便冷笑道:“先生的话未免太荒诞了。你凭什么说太子可以救活呢?” 扁鹊说:“如果你以为我说的话不对,那么请你再去看看太子,会发现他的耳朵还有听觉,鼻翼尚在微微翕动;顺着他的大腿往上摸,会感觉到温热还未消退。” 虢国国君闻之又惊又喜.立即传令在宫中接见扁鹊,对他说:“久闻先生大名,一直未能拜识尊颜。今天有先生来搭救太子.太子可以起死回生……”话未说完,已涕泪俱下。 扁鹊安慰国君道:“太子的病,是所谓‘尸厥’(类似休克)。此刻他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脉搏跳得非常微弱,初看上去像死去一般,其实并没有死。” 国君听了破涕为喜,马上请扁鹊进内宫给太子治病。P5-6 序言 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人学医十余年,却很少有人找他治病。他的妻子问他:“你经常说自己的医术十分了得。可为什么就是没人找你治病?”他回答道:“这怎么能怪我呢!这些病人从来不按照书本上所写的去生病,这叫我如何是好?”就这样酊话题也的确困惑过不少的从医者,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从医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悟性”。 学识可以从书本中去获得,而悟性则是在书本中得不到、学不来的。这悟性就是所谓“灵感”,灵感一通,则可以随机应变。任凭疾病错综复杂,变化万千,只要医家凭自己渊博的学识,再加上高超的悟性和灵感,总会从复杂纷纭的病情当中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人们常说:“中医看人;西医看门。”难怪眼下全国有许多中医院都不是很景气,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有悟性的中医,商看西医者,只求门第高,设备全就够了。培养有悟性的中医,关键在于培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睿智,不是死记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要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文字的实际意义。这就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条件。 有人说中医是一门艺术,那中医到底是不是“艺术”呢?笔者认为:首先,中医不是艺术。艺术是美学范畴,其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以健康为目的,二者当然不是一回事。其次,中医确实比西医具有“艺术性”,使人产生“中医是艺术”的错觉。这是因为: 疗效神奇。在古代和现代的医籍、医案、医话和传说中,有大量关于疗效的描述,往往是久治不愈或必死的人,经主人公施治后“霍然而愈”、“效如桴鼓”,起码也是“一剂知,二剂愈”,甚至“世人皆以扁鹊能生死人”,等等。疗效神奇,出入意料,给人以艺术享受。 诊治方法多样。中医诊治方法、技术多种多样,不同的医生对同一患者可能治法用药不同,或者同一医生对不同患者却使用相同的方法,千姿百态,甚至是千奇百怪。患者有症状,但化验、CT检查不出来,老先生摸脉望舌,甚至一看神色,便知病之所在;经西医常规治疗花费许多钱、许多时间治不好,也许中医的一张小偏方、一两次针灸、一两味草药代茶、外洗……就好了。因为有不同、有变化,不是千篇一律,就有了艺术感。 学习过程。传统艺术的学习大多是这样:初学容易,可以自学,但登堂入室则很难,越深入越不容易。要想学好,一要下苦功,二要有悟性,最好还要有名师指点。进了门,就讲究“功力”,而“功力”要在实践中日积月累.不是靠聪明和老师教就能解决的。学中医也是如此,没有长期的临床磨砺难成大家,所以中医与艺术家都是“越老越吃香”。 其次,因为历史上文人比较有条件多读、读懂医学典籍,所谓“秀才学医,笼里抓鸡”,所以古代名医大多半儒半医、亦儒亦医,他们的文字除了论述医药,文采也好,读之除了获取医学知识还能给人以阅读的享受;过去处方用毛笔,一些中医书法好(如傅青主),医案、处方具有书法美……如此等等,都可使人在面对中医时联想到艺术。 如果说西医对付疾病的思维是“战争模式”,那么,中医对付疾病的思维就是“和平模式”。中医的主导思想是平衡调节与扶正祛邪,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体内失衡的状态恢复平衡。中医把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而非可以任意拆卸的“机器”,这是符合生命的基本规律的,也是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尤其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领域,中医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西医好比公路上跑的汽车:中医好比小毛驴上山。汽车走不了的道小毛驴能走。两者都是运输工具,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两者的结构不同故功能也不尽同。小毛驴还能在公路上走一走,汽车倒是上不了小山道。 中医之所以数千年而不衰,正是源于其显著确切的疗效。事实上。中医的疗效并非来自实验室的小白鼠,而是来自数千年的人体验证。如果只靠“忽悠”,中医恐怕早就自行消亡了。 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的悟性也可以看作是需要我们有一种从中医的一大堆经典理论和传统认识中把宝物活生生拎出来的功力,需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的眼力。当然,每一个人分辨和体会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所以悟性就不同,得到的本事也不同,甚至每一个中医的诊治风格和魅力也不同。 就悟性而言,要认识到中医这种独特的学科特点并且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所以中医师心中应当有一种方向感,如果没有认识到中医学科的这种特点,或者说不开窍,搞不好就会认为中医不科学,在中医信仰上动摇,甚至陷入迷茫。 但是,中医的悟性并不意味着故作神秘,故弄玄虚,也不等于不符合逻辑地随便推断,更不等于没有来由、没有根据的“医者,意也”。 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 总之,师傅的看家本领绝不可能轻易地灌进我们的脑海,飞进我们的视线,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出来,体会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需要我们从非常多的角度和方向上不停地去“悟”。也正是因为中医的悟性,使得中医师更具有诊病时的人格魅力,并且把性格、出身、生活经历、师从派别等因素在诊治风格上打上很深的烙印。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如果没有高深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随机应变的灵活睿智,怎么能够处理眼前这些复杂纷纭、千变万化的疑难疾病?当您读了下面这些名医的故事,相信您也会发出许多由衷的感叹,也会受到一些启发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