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说:“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宋可力编著的《逆思维心理学(换个角度去成功)》是第一本全面讲述逆向思维运用的心理励志类图书。切入点独特,从观念、心态、人际关系、职场、经营、销售、婚姻等多个方面对逆思维的实践方法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从而培养人们自觉运用逆思维的能力。书中事例有趣又贴近生活,理论易懂又不失深意,可以说是激发灵感、开拓思路、提高逆思维思考力的佳作!相信它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逆思维心理学(换个角度去成功)》由宋可力编著。
《逆思维心理学(换个角度去成功)》简介:
逆思维也叫求异思维。由于思维定势的存在,我们的思维往往是惯性的,容易走直线。逆思维则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对事物进行对立、颠倒、反面、逆转等多角度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的状态和特性推到反面或极限。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反其道而思之”,这样就可使思维呈现多面化,有利于高效解决问题。
逆思维是一种心理习惯,养成逆思维心理习惯,人生处处充满惊喜!
我们正在“不思维”中走向平庸
何谓“不思维”?“不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人是习惯的产物,爱用常用的方式思考,善用常用的行为方式做事。久之,就限制自主思维能力,形成思维定势,干工作、想事情就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固有的套路。
有个摄影师连续几天到海边去拍照片。他观察到,有个老渔夫每天都会捕获满满一网鱼。但令他费解的是,老渔夫总是将一网还活蹦乱跳的鱼拖到岸上之后,把其中的大鱼扔回海里,只带走一些很小的鱼。一天,摄影师禁不住走到老渔夫跟前问道:“您为什么每次都把好不容易捕获到的大鱼放生啊?要是发善心,也应该将小鱼扔回海里呀?”老渔夫说的话着实将摄影师雷得不轻。他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家的锅太小了,大个的鱼根本没法下锅,所以我才把大鱼都扔回海里。”摄影师马上说:“你们可以换一口大点的锅啊?”老渔夫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呢?我们家的锅和灶是相配套的,灶只有那么大,锅太大了怎么做饭啊?”摄影师又说:“那就重新垒一个灶,再换一口大锅。这样每天都能吃到大鱼了。”
老渔夫撅着嘴说:“我可不能这么做。这灶和锅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跟你说吧,要是拆了这个灶,我都不知道怎么垒出一个新的来呢!即使有人帮我换了锅灶,我也不知道如何用这套新东西做饭,因为我爸爸当年没告诉我!”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锅灶”呢?它或许是常识,或是固有思维,或是他人的看法,或是自己的胆怯?你不敢轻易换掉它,你怕找不到比它更合适的,担心自己到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你是否想过,是什么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平庸?是谁扼杀了你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什么使得你的生活如此的苍白、琐屑和贫乏?
从根本上说,正是如老渔夫那样的“不思维”导致了你的平庸。“不思维”让你变得表面化、变得雷同。或许你曾经那么期待自己与众不同,你也有过缤纷绚丽的梦想,以及各种创业赚钱的想法。可是,慢慢地,你的激情被磨灭,不断地被他人教育,被社会同化。有句话说得很尖锐:“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可长大后都成了山寨的。”
想想看,现在的你是不是只看到人家怎么干的、前人怎么做的、政策允许的、行业的游戏规则,等等,而迷失了自己的套路和招数?如果给你一张纸,你会想到什么?写字、画画?也许除了这些,你很难再想到其他用途。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的思维很容易使头脑僵化。再问你,一张0.l毫米的纸对折51次会有多高?一张板凳高,一栋大楼高,还是有珠穆朗玛峰高?答案是比太阳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还要多1亿公里。让你诧异吧?“不思维”使得你在解决新问题、拓展新领域时,大脑因受到原有思维的局限而处于停顿的状态。
记得上海世博会上,有很多俄罗斯儿童对未来城市规划的设计,思维非常开阔,想法很有意思。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馆里的几十幅儿童画.手法都很老到,但却没有一幅是“超出想象”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美国故事: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拿出了一个苹果,然后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其中一个孩子回答说:“这是一个鼓。”老师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这件事在我们看来也许再正常不过了。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孩子的母亲以老师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为由将其告上了法庭。因为这位母亲觉得孩子可以把苹果想象成任何东西。老师虽然给出了正确答案,却在无形中截断了孩子的想象空间。结果,这位母景胜诉了。
电视剧《地下交通站》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地下党派来的医生不停地让黑藤说“老鼠、老鼠、老鼠”,然后冷不丁地问:“猫最怕什么?”黑藤自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老鼠”,让人忍俊不禁。
看来习惯成自然,“不思维”一旦成了常态是相当可怕的! 很多人从小就被条条框框限制住,虽然和八十多岁的老人相比,他们有太多的优势,但他们已经习惯“不思维”了,也不愿努力改变自己。他们听天由命,认为事已至此,不可能有他样。即使良机近在眼前,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不敢去争取,总是与机遇擦肩而过,因此他们长期处于饿不着、撑不着的平庸状态。
平庸,有时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一种怯懦的逃避。但放在岁月里,就是一种致命的过失。胡适有一句名言——自古成功在尝试。世事本无格,世格皆人定。跟着人家的套路走可以成长,照搬人家的做法可以生存,但想快速成长和突破就得创新,必须打破“不思维”。
比如说,8+6=2在什么情况下成立?需要说明的是,不是算错时成立。这里有个答案,你用钟表示范一下:早上8点加上6小时就是下午2点。你还能想到其他答案吗?又如,1+l=10对吗?用的是计算机的二进制算法,这个计算也成立。这样看来,“O+0=∞”也不无可能。圈内的“0”加上圈外的“0”恰恰就是无穷大“∞”。
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打破惯性思维吧,你会创造奇迹,摆脱平庸的!P2-4
有一家大型书店,每年都会丢失很多图书,这让老板很是苦恼。他把丢失的图书名称及数量都记好,归纳成一个表格,悬挂在书店里,提醒员工要特别注意。某天,一个出版社的负责人来到了这家书店,他驻足于那张表格下,猛然一道灵光闪过,顿时兴奋不已。后来,在一次世界性的书展上,这家出版社打出了不一样的宣传牌:展示了一份“被偷窃次数最多的十大书籍”名单。
这份名单马上抓住了书商们的眼球,被偷窃得越多,不正说明这本书越火热吗?他们纷纷订了大量的货,无疑,这家出版社成了书展上的大赢家。
生活中我们总是存在许多盲点,很多问题正向思维难以解决,逆思维则更容易找到出路。上例中的出版社负责入正是运用了逆思维取得了更多的订单。
什么是逆思维呢?逆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思维心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思维定势的存在,我们的思维往往是惯性的,容易走直线。逆思维则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对事物进行对立、颠倒、反面、逆转等多角度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的状态和特性推到反面或极限,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反其道而思之”,这样就可使思维呈现多面化,有利于高效解决问题。
曾看过这样一道趣味题:
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
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也难以找到答案。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呢?原来,把三个瓶子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
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思维啊!
有些事物的本质往往与其表象相反,即使表里如一,为求兵行诡道、出人意料或创新,也需要从相反方向思考或寻求方法。在有心人眼里,逆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在牛根生看来,“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而知名公司惠普对其员工强调的职业理念便是:“做一条反方向游的鱼。”我们想要成功,只盯住某一个方向前进是不行的,有时不妨回头看看,换一个角度,兴许也能化劣势为优势,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当然,人生的成功不只是事业上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需要在方方面面都有幸福的体验,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让人生有挫败感。逆思维虽不是万能钥匙,但却时常能带给我们惊喜,善用它的人,处处都会有异于常人的领悟:
当我们困于传统,囿于常识的时候,换个方向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当我们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换个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我们与人交往,沟通不畅的时候,挨十位置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职场奋斗,力求晋升的时候,挨十方式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我们铕售失败,烦恼不巳的时候,挨十思路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当我们婚恋受挫,痛苦迷惑的时候,换十想法就会有不一样的幸福。
《道德经》中有云:“反者道之动。”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是反向运动的,逆向寻找,更易找到答案。
亲爱的朋友们,相信我,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将就此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