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同位素旋回地层--碳酸盐岩地层对比及成因解释指标》(作者李玉成)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同位素地层研究,以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与古生物地层学相结合,借鉴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在同位素旋回地层的识别和对比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成果,建立了华南地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的同位素地层序列和旋回,进一步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精度;同时,在利用同位素方法探讨华南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形成环境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对生物集群绝灭成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专著首次提出了碳酸盐岩沉积的同位素旋回地层概念以及识别对比方法,并用大量包含丰富信息量的同位素地层图来直观展示。这为今后的类似研究提供了范例。
二叠/三叠纪之交,是地球历史上生物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鉴于其成因的研究对协调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启示意义,近年来一直是热点研究领域。《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同位素旋回地层--碳酸盐岩地层对比及成因解释指标》(作者李玉成)对华南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的碳酸盐岩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氧同位素的地层研究,在同位素旋回地层识别和对比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建立了碳酸盐岩地层的高精度划分对比的模式;在利用稳定同位素解释碳酸盐地层形成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碳氧同位素和沉积记录表明,二叠纪末海洋为缺氧环境,伴随着有大量的有毒所水化合物,而生物集群绝灭可能与气水化合物从海底的快速释放有关。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同位素旋回地层--碳酸盐岩地层对比及成因解释指标》可供从事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层与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同位素地层原理和研究简史
1.3 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1.4 碳同位素地层原理和研究简史
第2章 华南晚二叠世古地理背景和研究剖面的选择
2.1 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生物与环境异常变化概述
2.2 晚二叠世华南古地理背景及其演化
2.3 苏浙皖地区长兴期的沉积分异
2.4 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第3章 华南二叠/三叠系代表性剖面碳氧同位素旋回地层划分
3.1 年代地层框架
3.2 浙江长兴煤山地区二叠/三叠系剖面碳氧同位素地层序列与旋回划分
3.3 江西上高七宝山地区P/T界线剖面碳氧同位素旋回地层划分
3.4 川陕地区P/T界线剖面碳氧同位素旋回地层划分
3.5 小结
第4章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碳氧同位素旋回地层对比
4.1 华南长兴阶灰岩的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4.2 长兴阶与吴家坪阶过渡带的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4.3 晚二叠世同位素旋回地层级别的判定
4.4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地层序列与旋回
4.5 Tethys地区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4.6 小结
第5章 碳氧同位素旋回地层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5.1 碳酸盐岩面料氧同位素组成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5.2 华南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旋回地层记录的海平面变化
5.3 华南晚二叠世长兴期海侵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5.4 利用同位素探讨华南P/T界线附近的海平面升降事件
5.5 华南二叠纪末缺氧海水中的有毒气体与生物集群绝灭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1 长兴煤山P/T界线D剖面记述(英文)
附录2 原始碳氧同位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