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庆所著的《罗忠毅传》是一部记述新四军著名将领罗忠毅烈士光辉战斗一生的传记文学作品。本书较为翔实的书反映其短暂的人生历程,对了解罗忠毅个人思想基础、战斗风貌和成长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这本传记里有大量的图文资料,有精当的思想评论,较好地反映了罗忠毅光辉战斗的一生,这对于宣传先烈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忠毅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志庆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志庆所著的《罗忠毅传》是一部记述新四军著名将领罗忠毅烈士光辉战斗一生的传记文学作品。本书较为翔实的书反映其短暂的人生历程,对了解罗忠毅个人思想基础、战斗风貌和成长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这本传记里有大量的图文资料,有精当的思想评论,较好地反映了罗忠毅光辉战斗的一生,这对于宣传先烈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内容推荐 刘志庆所著的《罗忠毅传》描写了罗忠毅从一个血气方刚的襄阳学子,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潮,在大革命洪流中毅然投笔从戎,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创办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成为一名军人。 在罗忠毅烈士牺牲70周年之际,他最后战斗的江苏溧阳一带的党政机关,准备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来悼念这位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罗忠毅传》就是其中的重头项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汉江襄阳楚雄出 一、二郎庙街的少年 二、在学潮斗争中锻炼成长 三、报考中山军事政治学校 第二章 从白军排长到红军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一、参加宁都起义 二、赣州战役中作战勇敢升连长 三、漳州战役再立功升任营长并光荣入党 四、血战水口 五、就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六、出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第三章 闽西三年打游击 一、转入岩、连、宁游击根据地 二、向上杭、永定、大埔转移 三、出任闽西军政委员会委员 四、被推举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五、重回岩、宁、连游击根据地 六、朱森叛变 七、实行新政策,重建游击根据地 八、灵活作战,扭转危局 九、度过最艰苦的岁月 十、重振军威 十一、扩大胜利 十二、出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参谋长 第四章 转战苏南 一、小丹阳之战 二、博望战斗 三、水阳之战 四、奇袭官陡门 五、狸头桥战斗 第五章 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一、出任江南指挥部参谋长 二、从水西到丹北 三、在丹北的日子里 第六章 皖南事变前后 一、迎接军部转移人员 二、在皖南事变爆发时刻 三、转战太涌、痛失爱妻 四、出任新四军第六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 第七章 风云塘马 一、黄金山三战三捷 二、进入塘马 三、危机危机 四、曙光初现 五、谋略谋略 六、欢声与枪声 七、巫恒通纪念大会 八、整训 整训 九、体育比赛 十、转移 十一、罗福佑事件 第八章 血战塘马 一、山雨欲来 二、枪声响起 三、血战王家庄 四、壮烈殉国 五、人民的怀念 六、伟大的民族英雄 附录 罗忠毅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汉江襄阳楚雄出 一、二郎庙街的少年 罗氏在襄阳是大姓,其始祖原居城南30里与南漳县交界处的罗家洲子。罗家洲子颇似鱼形,碧水环绕,土地肥沃,罗氏先祖耕读传家,生活富足,后人奋发图强,各支均有迁徙。大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八世祖罗维新举家迁移至襄阳城内二郎庙街。 八世祖的第四房生有儿女10人,计有儿子祉恭、仲恭、第三子(姓名不详)、子福、富川5人,另有女儿5人。罗仲恭即为罗忠毅之父。罗仲恭生有三子,罗忠毅排行第二,上有兄宗祜,下有弟宗慈。同辈另有堂兄弟宗和(祉恭之子)、宗佑(富川之子)。八世祖的大房、二房、三房子孙众多,与四房子孙(罗仲恭、罗忠毅等)聚族而居,兴旺异常。 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成立,襄阳人刘公任监察处总监察,后被任命为北伐左军总司令,在襄阳招兵,罗祉恭投军后被任命为军法处长,后任陕西安康县代理县长、邰阳县县长,后又任湖北光化县县长。罗氏宗族在襄阳地区地位显赫。罗忠毅的父亲罗仲恭,在一个民间收税单位当差役。四川有两户罗姓人家来襄阳,虽然不同宗,但同姓,也和襄阳罗氏家族聚居于二郎庙街,所以整个二郎庙街住的几乎全是姓罗的。 岁思毅,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三月十五,即公元1908年4月15日。族名宗禹,小名福娃。罗忠毅出生时,罗仲恭一家已家道败落,家境渐趋贫寒。罗忠毅3岁丧母,继母凶悍,他备受虐待。罗忠毅性格憨厚,慢语轻声,不爱说笑打闹。继母的虐待使他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罗忠毅9岁进私塾发蒙,14岁插班到县立模范高等小学读三年级。二郎庙街位于襄阳城北,在襄阳城大北门南400米处。县立模范高等小学则在中山街西侧卫场子的南面(即今卫场子巷的东南端后面),距二郎庙街只有三四百米,上学十分方便。 从私塾转向小学读书,也是罗忠毅父亲的愿望。罗忠毅的父亲罗仲恭为人正直、善良。当时洋货盛行,小商号纷纷倒闭,罗仲恭除担任户房差役,还兼做些小生意,但收入越来越少,家境越来越贫寒,加之罗忠毅的大哥罗宗带吸食鸦片,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家中的经济已成崩溃之势。父亲希望他能够多读书,将来把生意做好,重振家业。 罗忠毅对经商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父亲白天黑夜地干仍不能维持家庭的开支,而有的大商号老板整日游手好闲却腰缠万贯,说明光靠辛苦是不可能过上幸福日子的。 他真正有兴趣的,是那些美丽的传说和英雄的故事。 紧挨其家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二郎庙,原本是供奉李冰父子的,晋时汉水上涨,淹没襄阳,水中蛟龙作怪,兴风作浪,伤害人畜。英雄邓遐跃入汉水,力斩蛟龙,水患始消,后人便在二郎庙中供奉邓遐,顶礼膜拜。罗忠毅经常进入庙中玩耍,看到烟雾缭绕中的邓遐塑像,他便想起邓遐勇斩蛟龙的英武形象。 楚人尚武,朝拜之人甚众。“万枪会”、“青枪社”等成员的顶礼膜拜强化了邓遐在罗忠毅心目中的形象,罗忠毅恨不得拿过邓遐的大刀,狂扫一切黑暗的势力。 襄阳城北的城墙离罗忠毅的家最近的只有几十米,大北门、小北门,也只有几百米。罗忠毅常带着邻居罗天亚的女儿罗梦云到城上逛游,伫立在小北门城西边的夫人城上远眺。 夫人城,乃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之母韩氏夫人所筑。公元378年,前秦来攻襄阳,朱序之母韩氏夫人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履行,到城西北角,认为城墙不坚固,遂率百余女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等到秦兵至,攻打襄阳城,西北角果被击溃,东晋守兵移守新筑之城,苻丕攻打不下,遂引兵退却,所以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罗忠毅十分佩服这位年迈的巾帼英雄,由此,他又想起另一位巾帼英雄来,她就是清代中叶,白莲教起义中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女军事统帅——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王聪儿英勇善战、屡挫清军,只有22年的短暂一生,却像一道划破清朝黑暗统治夜空的闪电。楚天穆穆,江水悠悠,何其壮美。 罗忠毅拍打着城上的砖墙,目睹着白浪滔天的汉水、山色青青的远山,英雄的故事不时在耳中响起:白起水灌鄢城、关羽水淹七军、岳飞收复襄阳、李白成进占襄阳……曾在这里留下踪迹的英雄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浮现:伍子胥、刘秀、刘备、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关羽、曹仁、羊祜、杜预、朱序、罗艺、岳飞、李自成、王聪儿…… 英雄、英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在,是多么需要英雄,可英雄何在呢?读书到底又有多大用呢?书本能解决眼前的一切吗?罗忠毅在沉思,在自问。 罗忠毅15岁那年,父亲病故。罗家要求他继续上学,完成其父的遗愿。平昔少语的罗忠毅更为沉默了,他常常一人独自走到大北门,在大北门瓮城上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P3-5 序言 “朝阳升起在黄金山上,秋风吹起枯草,在晴空中旋扬。平静的塘马,变成了血腥的战场。我们的罗、廖首长,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沉着指挥,驰骋疆场。为了民族解放,牺牲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是抗战中后期流传在苏南抗曰根据地的一首挽歌,几十年来,它时时地映在我的脑海中。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塘马战斗70周年,《罗忠毅传》终于出版了。当我为本书撰写序言时,罗忠毅同志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在眼前浮现。 1934年,他率福建军区第三分区及明光独立营来到闽西岩宁连游击根据地,与闽西红九团会合时,我认识了他,后来我们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以及而后的四年抗战。 罗忠毅同志牺牲在震惊大江南北、气壮山河的塘马血战之中,这场血战于我是刻骨铭心的。在极其危险的时刻,为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他沉着、坚定,以刚毅、不屈的精神身先士卒,率部血战,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为党政军机关转移到长荡湖边,有效地组织起戴家桥战斗,坚持到天黑,并为最后胜利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塘马战斗是新四军对日作战中,最大的一次突围战斗。曰寇出动兵力有3000人,并配属有炮兵、骑兵、装甲车和巡逻艇,是抗战期间曰军出动兵力最多的战斗之一。这场战斗发起的时间是1941年11月28日,离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12月6日仅差8天。日军发起这次突袭,是发动太平洋战争、巩固其后方基地的一次军事行动,发起这场战斗是带有战略目的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当时仅剩新四军十六旅及苏皖区党政机关在坚持抗战,一旦被全歼,日军就实现了其战略目的。罗忠毅同志就是在这场战斗中,为保护苏南抗日的有生力量而献身的,他和一起牺牲的270多名新四军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畏牺牲的精神,保住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可歌可泣,永照千古。 罗忠毅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但它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如果有一本较为翔实的书反映其短暂的人生历程,那么对了解罗忠毅个人思想基础、战斗风貌和成长的历史将有极大的帮助。现在来自塘马老区的小刘,通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我感到欣慰。这本传记里有大量的图文资料,有精当的思想评论,较好地反映了罗忠毅光辉战斗的一生,这对于宣传先烈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罗忠毅同志是对新中国成立有突出贡献的英模,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王 直 2011年8月1日 后记 如果没有他,我站在襄阳城城墙上,眼眺汉水,面对寒风,神思飞扬时,定会沉浸在襄阳楚文化的氛围中、飘浮于襄阳从古到今滔滔的历史长河中;如果没有他,我站在襄阳城城墙上,定会临风拍墙,吟诵“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这样的诗句,一展襄阳自然风光给人心灵触动所激起的情怀来。 因为有了他,我才沿襄阳城墙古老的台阶,缓缓来到汉水边,长时间地用手划动寒冷的汉水,以寻求异域环境的异域情味,并视汉水长河为历史长河,寻求水中的虚幻天空与实在的天空的虚实之区别、天上群星与人类群星之异同。 因为有了他,我没有低声吟诵,而是放声高歌“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勇气在驰骋纵横”,没有用楚文化来观察人物,而是用人物的闪光思想来印证楚文化的某种特质。 在襄阳,我在寻求他精神世界的缘由,我寻求他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以及不朽的业绩与襄阳大地的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探求,我在印证。 在江苏溧阳的塘马,我曾追思他。那是我的故乡,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与明朗,于我而言,是深切的追思。 日新月异,塘马几乎找不到20世纪40年代的遗存,只有那时断时续的古河道,面貌残缺的小河塘还依稀保留着这昔日的风貌,值得庆幸的是塘马村东河边还保留着一段长长的石阶,那确确实实是20世纪40年代的遗存,完好无损,可以百分之百地说他曾经在石阶上停留过,石阶上留下过他的足印。 站在塘马村东小河边的石阶上,搜索最原始的记忆,上溯到儿童时期最顶端的记忆源头,便闪烁着他和另一位英雄的全称,那样的全称可以说是一个连结在一起、绝没有想到那还可以分读的名称,在那样的全称下,乡民们会传诵着许多关于他和另一位英雄的种种故事,他的形象和气壮山河的战斗精神浸润着我们的心,震撼着我们的心,具有强烈英雄崇拜情结的我,真正有了活生生的可感可知、并不遥远的英雄偶像。 他就是我新四军对日作战牺牲的最高将领、民族英雄罗忠毅,与另一位英雄一起的全称便为“罗、廖司令”。 年少时,这样的英雄崇拜情结在清明节时达到巅峰,在塘马战斗烈士陵园巨大的水泥坟包前,崇敬之情是沉重而又绵绵,和掩映在眼前的青松翠柏以及毛主席语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成千成万的先烈……”的标语牌交相混叠。 但压抑与不解相伴而生,为什么英雄的牺牲并不见于官方报道,为什么英雄牺牲的那场战斗——塘马战斗没有完整的报道,为什么英雄牺牲的具体情景无人知晓。 还有一丝遗憾,那就是无法感知英雄的具体形象,连英雄的墓葬地也远在几十里外的别桥。 1977年的农历三月半,别桥街举办农贸集市交流,贫瘠的年代,在乡间这是一个盛大的活动。我随村人第一次来到了别桥街,没有赶集,独自东行,过桥去寻访罗、廖墓地。 终于看到了两位英雄的墓地,隔门而看。因墓园平时不开放,铁门锁着,不能进入,透过铁门的缝隙看到墓牌、坟包、青松、翠柏…… 管理人员不在,无法开门,带着遗憾,我三鞠躬而回…… 1981年10月份,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关于罗、廖的文章,那是钟国楚的《血战塘马、气贯长虹》,罗、廖的英雄形象始为人所见,但一篇文章无法了解英雄更多的东西,也无法了解战争年代更多的战斗内容。我渴望能够走进英雄、能够接近那段峥嵘岁月,并渐渐滋生讴歌英雄业绩的念头。 不过,我总觉得无论从哪方面看,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直至2006年,我才拿起笔着手研究英雄和那场气壮山河的战斗,因为这样的英雄、这样的战斗不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着眼点是塘马战斗,文学的展示,历史的研究,一切围绕人物展开。 在资料贫乏的情况下,首先是收集文献资料,那一沓沓复印资料都是奔赴南京后、在南京林业大学里廉价的个体户文印室中复印而来的。其次是采访与英雄相关的人物,老将军、老战士、老农民,刻录久远岁月的宝贵生活图景。再其次是实地采访,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留下了寻访者的足迹。 2007年的盛夏,在罗忠毅战斗过的闽西岩、宁、连游击根据地,作者为探寻梅村战斗的古战场遗址,曾夜居山民家中。夜晚为虫所咬,后背的肿块呈圆形排列,比圆规画的还要圆,奇痒无比,数月始愈。笔者几乎又游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从没受伤,奇异的是从福州奔赴龙岩时,晚上脚掌莫名疼痛,不能行走,强忍着,到达龙岩市后,咬着牙急赴邹家山,步行之艰难实难言说。一月后,龙岩之行结束,脚掌神奇般地恢复,其情其状无法言述。 材料汇集起来,进入英雄生活的空间,文学的书写,历史的研究,终于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打开了英雄的内心世界,摸索到了英雄成长的历史轨迹和思想演变的脉络。 如何表现这位英雄,自然是多角度的,就文学而言,《风云塘马》、《血战塘马》主要展现其性格和精神风貌。 就本书而言,作为传记,自然是展现其成长的过程,反映其光辉的一生。由于水平的有限,资料的缺乏,时间的短促,无法从更细更深的层次上叙写和剖析。 就中国的现实条件和个人的处境而言,潜心研究罗、廖及塘马战斗达六年,已属不易。但从国外传记文学的创作及对人物研究达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特质来看,力度自然不够,但这是无法扭转的现实。 终其罗忠毅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国社会20世纪上半叶悲壮的特质。 为了寻求救国之路,为了推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罗忠毅和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战斗不息。从襄阳参加二师学潮、声援五卅运动,及投人中山军事学校;从宁都起义到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战斗;从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到奔赴抗日前线,直至血洒塘马,其人生历程充满了血与火、幸福与痛苦、希望与绝望、创造与毁灭、死亡与再生的斗争,笔者力图要表现人生的这些焦点与矛盾,从而展示人物在特殊矛盾交织的非凡人生,以其揭示20世纪一个英雄斗士的现实风貌,而抗战则是重点,塘马战斗则是重点之中的重点。作为一个将领,在民族生存危险到了极点时,浴血奋战,喷洒热血,牺牲自己,谱写了人生悲壮的华丽乐章,这是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旋律。罗、廖牺牲后,军部发出电文,全军一致哀悼,电文中称“罗、廖两位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功绩卓著……”评价中肯、全面,确为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终其一生,罗的主要功绩还是在于抗战时期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 罗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领导人,罗忠毅最初担任福建军区第三作战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曾率领三分区司令部和明光独立营和红九团会合,在宁、岩、连坚持作战,在闽西军政委员会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任委员,并担任第一分区司令员,和方方一道继续巩固发展宁岩连根据地,后罗忠毅任“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其队伍有1200余人,二支队成立时,(除浙南部队外)全支队共2400余人,可见罗忠毅对二支队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二)一系列军事斗争的胜利,为苏南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1938年6月,二支队奉命东进,罗忠毅和王集成率司政两部和三团、四团的一个先遣营挺进苏南敌后,在小丹阳地区与率领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的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会合。遂将部队展开于宁(南京)、芜(芜湖)铁路以东,宁、杭(杭州)公路以西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开始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7月16日,第二支队在当涂、芜湖间击毁了日军军车一列;8月和9月,接连取得小丹阳、大官圩反“扫荡”作战胜利;1939年1月至4月,进行了水阳、横山、博望、官陡门、郭庄庙、云台山、狸头桥等战斗,均获胜利;10月4日,在沪宁铁路龙潭、仓头间,炸毁日军军车一列,击毙日军118人,迫使铁路中断了三天。这一系列战斗,罗忠毅作为第二支队参谋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39年1月6日的博望战斗,是由罗忠毅亲自指挥直接进行战斗的一场伏击战。 江南指挥部成立后,罗忠毅被任命为江南指挥部参谋长,江南指挥部成立后进行一系列战斗,其中有九里镇、贺甲战斗、安中里反“扫荡”战斗、赤山战斗、东西宋庄突围战等等。罗忠毅和陈毅、粟裕两位指挥,作为指挥部的领导人都作出过有力的贡献。 陈、粟北渡后,罗忠毅被任命为新的第二支队司令,坚持茅山、横山敌后反“扫荡”斗争。1941年2月18日,罗忠毅被任命为六师参谋长兼任十六旅旅长。十六旅成立后,挥师西返。罗忠毅亲自指挥了黄金山对顽作战,三战三捷,而后在他与廖海涛的领导下,在1941年间,在第二、第三游击区,十六旅连战皆捷,四十六团攻克了延陵、九里、石马桥、大浦干、郭庄庙、南镇街等17个据点。四十七团攻克了里庄桥、蒋墅桥据点,恢复了金丹地区。四十六团l营在延陵伏击了珥陵出动的日军,歼敌70余人。 新四军第十六旅打击日伪斗争的胜利,不仅扭转了皖南事变后茅山地区的危急局面,而且为新四军主力西返,恢复江、当、溧地区原有阵地创造了条件,主力和地方武装升到了3000余人。 (三)为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壮烈殉国,有效地保存了极为可贵的有生力量。 1941年11月28日,敌十五师团、十五旅团3000多日军,加上800多名伪军袭击我苏南抗日根据地塘马地区。罗忠毅、廖海涛为了使苏南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留下和战士一道阻敌。他俩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牢牢地把敌人吸在了王家庄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机关人员转移到长荡湖区,后胜利突围到溧水地区,一举粉碎了敌军消灭我苏南党政军机关的企图,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笔。罗、廖及数百位将士壮烈殉国,保存苏南党政机关的骨干力量。塘马战斗后,十六旅机关建制基本完整,苏南党政机关丝毫没有受到损害,这对而后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对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要看那一长串名单,便可知晓这些人在抗战,甚至在日后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王直、乐时鸣、许或青、芮军、张其昌、张花南、王胜、诸葛慎、樊玉琳、刘一鸿、廖垄金、陈浩、陈辉、许家信、张雪峰、陆震康、陆云璋以及欧阳惠林、樊绪经、洪天寿、李钊、李坚真、陈练升、陆平东、钱震宇、张思齐、田禾…… 如果没有罗、廖的英勇阻敌,如果敌人企图得逞,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将遭受极大的危险,谭震林即使南下也难以重建旅部,那么在而后的1942年及1943年,十六旅就不可能取得对日斗争的重大成就,也将对1943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罗、廖的壮烈殉国为民族的生存流完了最后一滴鲜血,将永载史册。 就其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而言,罗忠毅的人生经历有过几次大的转变,其精神世界也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 年少时在襄阳,罗忠毅深受楚文化尚武精神的影响,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和苦难的祖国联系在一起,和当时的革命风潮联系在一起,他投军的目的是信奉三民主义,为了推翻黑暗的社会,建设一个理想的中国,但他加人中山军事学校学习,不久就参加了蒋、冯、阎的中原大战,他心情极度苦闷,理想濒临破灭,他渐渐看清了军阀本质,在慢慢的黑夜中等待、盼望。 1931年,他随军参加“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终于完全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新生力量,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他渐渐向军中的进步力量靠拢,直至参加宁都起义,加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营垒中来。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思想有了质的飞跃,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一生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并自觉地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而战斗。在此后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和而后的抗日战争中,他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誓言,特别是在塘马血战中,为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留下阻敌,光荣献身…… 显然,充分展示罗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了传记的另一个焦点。 自然要涉及文化层面,事实上,人不是抽象的人,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人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一系列的活动离不开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笔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揭示了文化对罗的影响。 罗忠毅生活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域之中,深受这些地域文化的影响,至于延伸2000多年的地域更为广阔的荆楚文化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他自己的精神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造就了他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征程中为了崇高的理想,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 二、“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为了壮丽的事业,勇于创新、大展宏图的战斗作风。 三、“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造就了他为了民族的生存与解放,效命疆场、舍生忘死的壮烈情怀。 另一个焦点问题是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结合对罗忠毅与廖海涛生死观的影响。罗与廖留在一线阻敌,是人们长期以来就塘马战斗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罗与廖可以说是主动地选择了死亡,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笔者认为这是罗、廖超越生死、非凡的人格力量起着作用。 生命从诞生的那天起,便伴随着死亡这个孪生兄弟。塘马战斗打响后,罗、廖清楚地明白,苏皖区党政军机关人员和十六旅的战斗已遭受灭顶之灾,战斗已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中,保存力量的唯一出路是牺牲一部分人以保证另一部分人安全转移,另一部分人必然是党政军机关人员,一部分人就是战斗人员,就地阻击,基本上意味着死亡。 他们完全可以转移,从法理上、情理上也讲得通,这样的领导也有的是。但是战斗的险恶使他们作出主动牺牲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转移人员的安全系数,这是现实的需要,不是说他们二人不可以走,而是不走,阻击才有把握。在战争的状况中,自然要选择有把握的方案,来不得半点的侥幸,当然这不是决定因素,要求生,这种现实需要也是可以抛弃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俩有一种崇高的殉道精神,这个战斗已关系到苏南党政军机关能否存在,苏南抗日大局能否坚持的问题,甚至牵连到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前途问题,在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已转化为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为民族而死,无限光荣,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使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 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在战斗中看是突发的,但又是一种必然,这种选择有其长期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有长期准备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他确实不是一种偶然的举动,也不是一般的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的被动选择,他是一种殉道精神的集中体现,只不过这种道是共产党人所发,为了民族的利益而已。 罗、廖的殉道精神是理性的,是一种主动选择,他是对理性的追求,对生命的珍惜(对群体),对生活(而不是活着)的热爱,对民族的赤诚,正是这种追求、珍惜、热爱、赤诚使他们主动选择了死亡。群体的生命、全民族的生存,因危机而上升为首要地位,并需要以部分人的牺牲来获取,他们的这种选择永远散发着光芒,永远值得世人尊敬。 从本质上来讲,罗、廖选择死亡是理性的,但也夹杂了感性的情感成分,那就是对民族的爱和对日寇的恨,江南许许多多的百姓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大好江山惨遭践踏,热血男儿哪能不奋起而上,军人的职业一展其铁血精神。 建功立业、马革裹尸,何其壮丽,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在战斗的危急关头这种情义迅速被催化、激扬和理性交合一起,指导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 罗、廖这种选择死亡的行为,实质上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越。罗、廖选择死亡是殉民、殉国、殉民族、殉道、殉死、殉完美人格,他们的死亡不是消极的,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为理性而献身的死亡。 罗、廖的主动选择,一展其人格力量的伟大,战斗需要部分人为群体作出牺牲,但未必需要他们牺牲,从战斗的情形看,从军事上对战斗结果、进程分析看,群体是可以转换的(部队先突围,机关人员自行转移),但罗、廖选择了机关人员这个群体先行转移,而且他们的牺牲除了换取群体生命外,也换取一个原本需要作出牺牲的生命(罗已决定廖转移,廖海涛主动留下,罗拒绝王胜留下,却坚持自己留下),这也展示了其人格力量的伟大,因为避开死亡是完全可以的一种选择,但他们没有那样做,这种境界也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 罗、廖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这本并不丰厚的传奇无法完全展示其光辉的一生和丰厚的内心世界,但不管如何,我有幸且大致完成了既定的任务。研究塘马战斗,研究罗忠毅、廖海涛是有一定难度的,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都是不利的因素,幸亏有了许多同志的支持,我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展开,储孑L玉同志可谓是我研究塘马战斗及罗、廖的引路人。2006年的我,从研究的角度看,对塘马战斗及罗、廖知之甚少,是他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诉了我,使我得以顺利地展开工作。王直同志在福州三次接待我,除了亲口讲述峥嵘岁月的战斗生活外,还送给了我他撰写的多本书籍。乐时呜同志在北京多次接待我,悉心讲述那些珍贵的史实,并赠送了许多书籍,尤其感人的是多次写信,详尽地解答一些历史疑难问题。郭冰同志在电话中多次讲述过去的往事,为塘马战斗的撰写和罗、廖传记的撰写提供了许多资料。欧阳惠林同志电话中的讲述,陈辉同志在病房里的口授,使我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潘浩、牟桂芳、夏希平、王东炎、蔡金龙、朱洪伟、张燕、刘志华、陈素华等同志也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及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别桥镇人民政府、塘马村委对我的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后记。 刘志庆 2011年5月2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