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2月3日 于北京大学经济学会成立会上演讲:“我国现在所出版的书籍杂志,大部分译自东西洋各国的文字,并没有特立的精神,更没有系统的记载,为什么国内学者,不能著为专说,以应付社会的潮流呢?这是没有收集材料的地方的缘故…一本会现在是空的,不过我希望将来有具体的办法,聚集许多材料,以供给参考的资料。”12月5日《北京大学日刊》;《马寅初全集》第一卷,第301页
12月5日 公布下学年演讲重要经济问题十六讲之题目:(一)有奖储蓄存款之害及其推算法;(二)经济界危险预防法;(三)卖空买空及其利害;(四)吾国货币改革之困难;(五)亡国之金券(曹陆之计划);(六)新旧银行团与吾国之关系;(七)预算之编制与吾国预算之缺点;(八)基本金之构成与计算方法(整理财政良法);(九)公债券之发行与公债市价之计算法;(十)欲使国际贸易达到吾国财政独立非有中央银行不为功(今日之中国银行非中央银行);(十一)中国银行之缺点;(十二)国库之管理法;(十三)学校会计之组织法;(十四)打破“资本劳动与土地三要素”之说;(十五)资本之构造;(十六)资本与劳动。《北京大学日刊》
12月6日,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演讲《有奖储蓄存款之害及其推算法》。参阅12月13日条
12月11日 北京大学审计委员会改组,再次当选该会委员长。《北京大学日刊》
12月12日 报讯:“日前各校教员因月薪搭给中交纸币,且专门以上学校多有拖欠者。因发生发现补欠问题,小学教员先上府院呈请,将每员十余元之薪水全给现洋,以维持生活。有如不得请,即归耕待命之语。专门以上教员亦由马寅初等上呈公府。”《申报》
12月13日 于北京大学演讲《有奖储蓄存款之害及其推算法》,高乃济笔记。“北大教授兼教务长马寅初系美国毕业经济博士,对于货币财政诸科研究极有心得。年来因见北京各银行盛行有奖储蓄存款办法,辄不胜慨叹。认为此事大有害于社会人心。日前特在北大法科大讲堂及政法专门学校两次开讲演大会。讲题即为《有奖储蓄存款之害及其推算法》……皆系切于实际利害问题,为吾国须亟待解决者。”指出,储蓄银行乃社会公共必要设备,于营利之中寓有慈善之目的。与其他银行不同,影响所及乃一般百姓之利益,故当以百姓利益及便利为目的,然时下中国之储蓄银行并非如此。进而痛陈有奖储蓄之种种弊端,预料不待数年必有极不良之后果。1924年国内所发生金融危机实证此言。12月15日《申报》;《马寅初全集》第一卷,第321页
12月14日 组织召开北京教职员罢课会议,被推为总务干事。“京师小学以上各学校教职员,在太仆寺街北京国立法政专门学校开各校教职员代表联合会,专门以上学校、中学校、小学校、国民学校皆派代表到会。公推陶履恭为临时主席,由马寅初报告经过情形,各校代表相继发言,皆以薪金事小,教育事大,政府之藐视各校教职员殊于教育前途大有阻碍。尤以小学校代表最为激昂,谓吾等决不客气。”12月15日《晨报》
12月15日 代表联合会面见教育部次长及国务总理协商欠薪事未果。遂全市罢课,各校代表聚北京大学,讨论商议,争相演讲,“北京大学教员中如马寅初、马叙伦、陈大齐尤为愤激”。12月16日《晨报》
12月16日 因教育部对教师欠薪事尚无答复,各校继续罢课,各校代表至北京美术学校继续开会,商议对策,一致决定:“继续前进,以达到目的之日为止。”12月17日《晨报》
12月17日 北京大学成立22周年纪念会,继蔡元培校长报告后演讲:“上次周年纪念仅可称为预备之时代,今次周年,一切较形发达。统计此一年中,堪为纪念者,当首推言论自由一端。缘前此学生出外演讲,动受非法之干涉,近来演讲已得自由,社会前途实蒙无量之福。惟此言论自由现仅学生一部分得之,其利益仍犹未宏大,吾人当努力扩充此自由于一般社会。”言毕,美国杜威博士演讲《大学与民治国家舆论之关系》。12月18日《京报》;《马寅初全集补编》。第530页
同日 北京教育界欠薪罢课取得成果。报载:“北京大学教职员马寅初等呈请国务院,将学校教职员薪鏅概予现金,以期维持。兹经国务会议议决,从前积欠之教育费由财政部于一星期内迅予筹拨。现将搭现成数酌量增加,昨已函知财政、教育两部,查照办理。”12月18日《申报》
12月18日 报载:因当局无确实答复,北京小学以上教职员代表复于北京美术学校开会,决定继续罢课,推选马寅初代表专科以上学校,王家吉代表中学校,高肇勋代表小学校,三人皆为教职员联合会总干事。《晨报》
12月19日 各校教职员联合会继续于北京美术学校开会,主张坚持到底。复讨论皖军暴行事件及张湘督摧残教育事件。12月20日《申报》P46-48
《马寅初年谱长编》终于脱稿了,此书能在纪念马老诞辰130周年、逝世30周年之际,如期出版,是我和大成献给马老的一束心香。
2007年,我撰写《天地良心——马寅初传》时,看到马大成先生以马家后人及马寅初纪念馆工作人员双重身份,经年苦营,收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又刚刚出版《马寅初全集补编》,于是与马寅初纪念馆领导一起商量,由我与大成合作编著一部史料翔实的《马寅初年谱》。不久,纪念馆理事会研究决定:年谱由马大成做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编写初稿;徐斌酌定年谱的框架、体例,承担初稿修改及最终的统稿、定稿。之后数年,我与大成不时联系,互通进展。
采集资料的工作繁重而艰辛。大成充分利用了马寅初纪念馆馆藏资料。这些史料或由马老的亲友捐助,或从各地档案馆征集,大多数则以马本寅、马本初、姜明、马逢顺、蒋银火、张友仁、王学珍、严仁赓等大量当事人的叙述及马老本人笔记、有关马老的传记纪念文章为线索,从各地图书馆搜集而成,实属纪念馆牵头编著年谱的特殊优势。在此基础上,大成不断拓展搜寻的深度与广度,足迹遍及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馆、重庆大学档案馆、浙江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天津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嵊州市档案馆、嵊州市马寅初中学马寅初纪念馆等,每每获得帮助和支持,收益颇丰。一部年谱,基础资料最为重要,大成的工作为之铺垫了丰厚的基石。
2010年,马寅初纪念馆决定于2012年隆重纪念马老诞辰130周年暨逝世30周年之际,推出《马寅初年谱长编》作为活动重点项目。我们的工作亦转入紧张的编辑、定稿阶段。大成继续在各档案馆深挖史料并与各阶层知情人及研究者联系,核实资料。我则在大成初稿的基础上增删、整理条目,核对文献,考订史实,其中最主要的事情乃是为马老十多部著作和数百篇论文、演讲稿撰写摘要。
马老一生叱咤风云,波澜壮阔,社会角色多重,然无论他对当时当世的影响还是留给后人的遗产,均源于他自由独立的学术见解与学术品格。具独立精神之学者,马老一生定位于此,其一生心血亦凝结于此。尽量全面地展示马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经济、文化、社会诸问题的观点与建议,当为“年谱”之魂。
自然,摘要不是一件易事,且不论势必略去许多精彩的内容与细节,如何概括准确,繁简得当,每人的见解均不尽相同,难有一定之论可循。只能据自己的水平、眼光勉力为之,虽展示了马老的各方各面,然不免存有挂一漏万或以偏概全之处,所劳倘能为读者提供一阅读马老原著的线索,余愿即足。至于有的地方摘录较详,乃因除欲交待清晰外,还有一层存留当时历史文化风貌的考量。望读者鉴之。
编著年谱是桩艰巨的工作,尤其如马老这样的风云人物,有的时段文献颇多,但紊乱重叠考辨不易;有的时段事涉高层,档案尚未解冻难窥全豹。再加上学力有限,时间催迫,也会留下种种不足与缺憾,只能企望方家指教,日后补正。
编著年谱的过程,诚为反复阅读马老的过程。这是一种幸福。吾辈学人数十年来已极少从基本资料层面去诵读一位具有如此深厚的世界文明眼光、民族文化认知,学理深湛、智慧闪耀、直抒胸臆的智者了。对马老气韵充溢的文字的朗咏,不啻为全面的精神充电。
马老的一生,堪称中华民族20世纪生机盎然又曲折多难之命运的缩影。在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革命斗争史、政治运动史乃至文学艺术史之外,打开了一扇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窗口,重新审视百年。
以马老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经济学者,以学术专长为基本,以富民强国为己任,以道义担当为天职。组建中国经济学社,研究现代经济问题,输入现代经济学说,“赞助中国经济界之发展与改进”,形成了致力于推进中国经济迈入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学派。他们对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方方面面,无不认真研究贡献意见:民族工业发育、外国资本输入、劳资矛盾调和、金融体系与信用体系构建、币制改革、关税自主、清理厘金、整顿田赋等,力促民族经济起飞。马老不仅著文立说启迪朝野,更广交工商界人士为之出谋划策,成为业界共认的代言人。
尤为可贵者,马老1928年底担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先后出任经济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委员长兼商法起草委员会召集人。十年时间里,马老聚合同人,起草并通过了数百条法规、条例,初步构筑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使得新生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企业得以管理规范,行业既获自主发展又得政府支持,国家经济体制得到有效整合……其中尤以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建构卓有成效,国际经济界视作“奇迹”。整个市场体制虽因日本入侵未能继续推进,但依然成为抗战后方的经济框架,以及日后台湾“四小龙”经济奇迹的制度基础。
历史转了一圈,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又回到与世界接轨的市场经济轨道上,重读马老当年的种种见解与方策,如同在为今天的经济、社会走势提供借鉴与指导,其间的真知灼见,直令人拍案叫绝。
自然,阅解马老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他一生守望的独立思考、言论自由和公开批评的价值。季羡林先生晚年日,一生最敬佩三人——彭德怀、梁漱溟、马寅初。所取尺度亦在于兹。把讲真话看得重于一切,超越个人利害得失乃至生命。编年谱过程中,深感马老一生动人之处颇多,而其中两段最为刻骨铭心。1959年底,回应《光明日报》挑战书时日:“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周恩来)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一九四九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1960年初,先生最后一次参加批判会时谓:“兄弟不怕泼冷水的,我天天在洗冷水浴。说兄弟是马克思一家也好,马尔萨斯一家也好,马寅初一家也好,20年后,政治家们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会感到困难,他们会想到兄弟的‘新人口论’的,他们会后悔的。”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气质,于吾辈恍若隔世。在我们国民渴望文化复兴,通过反思来提升文化创造力的今天,大有重读马老、弘扬马老精神之必要,愿《年谱》能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有所裨益。
年谱的完成离不开多方关照,这也是有志于弘扬马老精神者的共同追求。原国家证监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鸿儒先生,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先生,是我们敬重的前辈,二老不顾年高,欣然命笔为年谱作序,我们深表谢忱。
本书虽是纪念馆的重点项目之一,但本书之成仍有赖于馆长徐爱光及两位副馆长商立华、林国薇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我与大成皆为浙江省马寅初研究会成员,本书也属研究会的一项成果,马寅初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先生对年谱进展关注始终,并给予财力上的帮助。马寅初年谱初稿完成后,被列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上述支持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上的相知与激励。
商务印书馆的丁波先生风闻编著马老年谱的消息,即以马老与商务的深厚渊源为由,力促将此书交与该馆印制。我们感其诚挚,又值商务印书馆115年纪念之际,出版此书应是对马老又一则美好纪念的佳话。
几近十年,在年谱文献资料的准备、写作、校订过程中,浙江省图书馆成为我们不时造访的所在,特别是古籍部、重点读者服务部、数字资源中心等,让我们尽享便利外还主动提供线索与资料。台湾中央研究院翁启惠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均给予支持,提供了诸多早期原始文件;浙江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亦给予了极大的方便。成书之际,我们只有“秀才人情纸一张”了。
我的导师王俊杰先生寿近期颐,当我告知着手编著马老年谱后,他深晓我的学问路子好另辟蹊径,特为嘱咐:编年谱和你过去写《传记》不同,全部要实打实,字字有来历,不可以作者意图择材选料,掺以不实偏文。我谨记在心,如履薄冰。
夫人夏小梅参与了本书的编著与校订。因定稿过程工作量浩大,她全力以赴,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节假日,偕我日以继夜,病累几度。2007年,我们在“银婚”之际共同完成了《王羲之传》,如今的“珍珠婚”,又得此书以作纪念,仰望苍天,心存感激。
徐斌
草于2012年清明前
1882年(光绪八年)1岁
1884年(光绪十年)3岁
1886年(光绪十二年)5岁
1887年(光绪十三年)6岁
1888年(光绪十四年)7岁
1889—1893年(光绪十五年至十九年)8—12岁
1894—1897年(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3—16岁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7岁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岁
1901年(光绪二十六年)20岁
1904年(光绪三十年)23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6岁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27岁
1909年(宣统元年)28岁
1910年(宣统二年)29岁
1911年(宣统三年)30岁
1912年(民国元年)31岁
1913年(民国二年)32岁
1914年(民国三年)33岁
1915年(民国四年)34岁
1916年(民国五年)35岁
1917年(民国六年)36岁
1918年(民国七年)37岁
1919年(民国八年)38岁
1920年(民国九年)39岁
1921年(民国十年)40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41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42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43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44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45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46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47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48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49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50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51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52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53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4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55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56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7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8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9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60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61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62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3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64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5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6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7岁
1949年68岁
1950年69岁
1951年70岁
1952年71岁
1953年72岁
1954年73岁
1955年74岁
1956年75岁
1957年76岁
1958年77岁
1959年78岁
1960年79岁
1961年80岁
1962年81岁
1963年82岁
1964年83岁
1965年84岁
1966年85岁
1967年86岁
1968年87岁
1969年88岁
1970年89岁
1971年90岁
1972年91岁
1973年92岁
1974年93岁
1975年94岁
1976年95岁
1977年96岁
1978年97岁
1979年98岁
1980年99岁
1981年100岁
1982年101岁
1983年
参考资料
后记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是我所敬仰的一位学术伟人。他的品格,犹如高山上的一棵青松,伟岸挺拔、高耸入云,使人景行仰止。马老曾经为友人题过“碎身粉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联语,这是他的人格和精神的最好写照和概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老的英名将永留青史,是千秋万代学习的楷模。
我长期在浙江省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主持过这项工作。我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认识马老、走近马老的,为他的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所震撼和折服。自此,我决心弘扬马老精神,并将之列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1993年9月,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华人口奖授奖仪式上,尽管马老已经仙逝,仍然众望所归被授予特别荣誉奖;我则因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评上了工作奖,被授予奖杯、奖状和两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我的名字和马老同列在一张授奖名单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无上荣誉。我当时暗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为马老和为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做几件实事,我想这是我学习马老、弘扬他老人家精神的最好行动,也是我对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信托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的最好的回报。
十多年来,我丝毫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在大家的支持和关心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与一批有识之士共同倡议以国家授予我的两万元奖金为基础并到处“化缘”创办了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如今,基金会运作良好,已经有能力开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与有关单位合作拍摄了一部反映马老生平业绩的电视剧《马寅初》。这部电视剧放映后社会反响极为热烈。三是由基金会资助出版了马老的著作《马寅初人口文集》的中、英文单行本。这部著作的英文单行本在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和日本人口学50周年纪念会上都做为交流材料,受到中外人口学家的交口赞誉。四是基金会和有关单位联合设立了浙江省马寅初人口奖,以鼓励和表彰长期以来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方面人士。五是在杭州马老旧居创办了一个高品位的马寅初纪念馆。马老是浙江人民的骄傲,诚如他的长孙马思泽先生在马寅初纪念馆暨马老塑像揭幕仪式上说的:“我的祖父马寅初是浙江人民的儿子,他在世时热爱浙江、关心浙江。”马老出生于浙江,童年时代在嵊州生活,尔后又长期居住杭州、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为国家培养英才。他的《新人口论》的思想,首先是在浙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杭州创设纪念馆具有特殊意义。而纪念馆设在他的杭州旧居,实是首选之地。创设马老纪念馆的动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10月经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报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具体由浙江省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承担创办事宜。纪念馆自2004年9月开馆以来,已经有许多国家、省市领导人、中外学者和广大师生前来参观,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马寅初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是在马寅初纪念馆门前绿地上为马老竖起了马老的青铜坐像和花岗岩立像,以供世人瞻仰。
以上六件事,也可以说是我的六个心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我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个问题经常萦绕于我脑际,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还应该做些什么?虽然我并不年轻,如今已是古稀之年,按理应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但是我想,弘扬马老的精神不能止步。我应该继续完成第七个、第八个甚至更多的心愿。首先是如何将纪念馆办成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传播阵地、人口理论和思想的交流中心。作为知识界的典范的马寅初,其人格和贡献并不为当代人,尤其是年青一代所十分了解。在《马寅初的故事》里有很多动人的事迹,反映着他的高尚品格和深邃思想。经多方商量,共同策划,我们决定出版一套多卷本的《马寅初纪念馆丛书》,初步设想出版《马寅初的故事》、《马寅初全集补遗》、《马寅初纪念文选》等。每本书单行出版,成熟一部出版一部,积之有年,成为系列丛书。这将是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泽被后世,可资今后工作借鉴,供后人学习。我以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现在这套丛书行将陆续出版,故乐意为之撰写总序。
徐爱光
2006年8月3日于马寅初纪念馆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年谱长编(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按编年体例,详细、全面记述马寅初的家世、出生、读书求学、家庭婚姻、品格情操、成长道路、学术成就、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既展示马寅初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近现代中国经济学拓荒者及奠基人;曾为国民政府与新中国政府两朝首席经济顾问),亦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学术史的一个缩影。
《马寅初年谱长编(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充分吸收、综合反映当代马寅初研究成果,尤其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以15卷《马寅初全集》及《马寅初全集补编》为基础,利用马寅初家族成员参与编著的优势,访问马老亲属,参阅马老信件、手稿,并从中央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北大档案馆,及台湾中研院档案馆收集大量未曾刊世资料。此外,对民国与新中国时期报刊中的马老活动信息全面搜寻,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综合研究,深化了对马老生平、思想的准确认知。年谱对海量信息进行了甄别、辨析、考订,就人名、地点、时间、事件一一核对,务求准确。对过去马老研究中一些资料解释不清、不确处,均予以补正。本书由徐斌、马大成编著。
马寅初,国人以一句“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把他对中华民族的恩德铭刻在心。马寅初的百年生涯,历前清、民国、新中国三代,波澜壮阔,大开大阖,充满传奇。他的著作演讲、书信日记、档案记录、社会交往、政务活动,以及媒体报道、亲友回忆,在这本《马寅初年谱长编(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中汇集、整理,依一生时序清晰呈现。六十余万言内容皆为文献提炼,诸多史料初次披露。本书由徐斌、马大成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