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生态优势和极其重要的生态学作用。底栖动物处于水生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可以促进有机质分解,净化水体,又可作为鱼类的天然优质饵料,在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营养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的出现或消失可以准确地表征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干扰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持久性和间断性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周围生境之间有着很强的耦合关系,群落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水生牛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正因为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生态评价中的优势和重要性,开展河流中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深入探讨底栖动物与河流水沙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底栖动物对生态压力的响应,有助丁更加全面地认识河流生态系统,进一步了解水生动物与河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河流系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介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功能、河流生态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以及常用的河流生态评价方法,总结了我国河流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河流综合治理的原则;详细介绍了底栖动物的生态学作用、常见底栖动物群及其生活习性,以及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素;探讨了河床演变、河床底质、水质污染和生物栖息地连通性等生态条件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提出了生物栖息地适宜度指数;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物种对东江水生态进行评价并提出受损河段的生态修复方法。本书也介绍了常用的底栖动物采样方法和鉴定方法,并结合国外报道的底栖动物类群资料和作者在我国河流湖泊中采集到的底栖动物样本,给出了底栖动物常见科属鉴定图谱。
本书可作为河流生态学、水利学及水生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高校学生的参考书籍或工具书。
前言
第1章 指示物种与生态评价
1.1 河流生态
1.1.1 河流生态系统概念
1.1.2 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
1.1.3 我国河流的生态问题
1.1.4 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原则
1.2 指示物种
1.2.1 指示物种的定义
1.2.2 常用指示物种及生态学作用
1.3 河流生态评价方法
1.3.1 河流生态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1.3.2 生物指标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2.1 定义及生态学作用
2.2 底栖动物介绍
2.2.1 昆虫纲
2.2.2 蛛形纲
2.2.3 软甲亚纲
2.2.4 腹足纲
2.2.5 双壳纲
2.2.6 寡毛纲与多毛纲
2.2.7 蛭纲
2.2.8 涡虫纲
2.3 底牺动物的生活习性
2.4 底牺动物的分类
2.5 影响底栖动物的环境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河流生态条件对底栖动物群的影响
3.1 不同河床演变条件下的底栖动物群
3.2 河床底质对底栖动物群的影响
3.3 污染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水质生物评价应用
3.3.1 底栖动物与水质生物评价关系概述
3.3.2 污染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水质生物评价研究
3.4 栖息地多样性、适宜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4.1 栖息地隔离的生态效应
3.4.2 栖息地多样性
3.4.3 栖息地适宜性
3.5 生态评价及修复实例研究——东江
3.5.1 东江流域概况及采样点介绍
3.5.2 东江流域生态评价
3.5.3 东江生态修复方略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底栖动物的采样和鉴定方法
4.1 采样方法和鉴定方法
4.1.1 采样面积
4.1.2 采样方法
4.1.3 鉴定方法
4.2 底栖动物鉴定图谱
4.2.1 蜉蝣目
4.2.2 毛翅目
4.2.3 襀翅目
4.2.4 鞘翅曰
4.2.5 广翅目
4.2.6 蜻蜓目
4.2.7 双翅目
4.2.8 半翅目
4.2.9 端足目
4.2.10 腹足纲
4.2.11双壳纲
4.2.12 寡毛纲
4.2.13 蛭纲
本章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