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海编写的这本《河边叙述者》是《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系列丛书之一,分为河水汹涌、降落与升起、散文地理、重涉前尘四辑,主要收录了《甲板上的器物》、《过冬天》、《河边叙述者》、《风在河面上刮起》等50多篇散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河边叙述者/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四海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四海编写的这本《河边叙述者》是《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系列丛书之一,分为河水汹涌、降落与升起、散文地理、重涉前尘四辑,主要收录了《甲板上的器物》、《过冬天》、《河边叙述者》、《风在河面上刮起》等50多篇散文。 内容推荐 《河边叙述者》收入作者杨四海近十年来有关河流的系列作品,探求散文语言的叙述可能和表现力的方式独特,其语气的直接和语言的确切。表现出推敲和判断的击打,表现出喜欢与时代(时间)挂钩、让时光的背后自行呈现的偏好,还有干脆以数字序号出现的客观记录等等,创造了一种简洁、冷峻、控制、平静的散文叙述风格,并形成了特有的理解人与物,和进入散文这一文体的方式。 《河边叙述者》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辑 河水汹涌 甲板上的器物 过冬天 河边叙述者 风在河面上刮起 类塔下 桥这边的皖河 过桥方式两种 岸边浪 那些词在河水里汹涌 江边看羊 对岸 第二辑 降落与升起 睡莲 舞蹈课 暗记 触摸 午睡 填空题 病患者 聚集地 药的火焰 第三辑 散文地理 水位 斜坡 面具 返回 在河边 过东流老街 冬天的流淌 去井岗山 再去北京 夏天的悲怆 秋天的湿润 夏日正午的王村 街对面的唢呐 目光 安庆的两场煮雪 夜色中的站前广场 在镇江车站 街上的树 家在河边 向下的河床 第四辑 重涉前尘 地下铁 一只手的叙述 雨夜书:想念母亲 向麦地里的叔叔鞠躬 汗水 水雷 会场 和一个人在电话里说话 寒冷 1907年的灯光 宣纸上的月季花 后记 试读章节 寒 冷 寒冷从北向南,来自遥远北方的北方,它冻碎了这河流北岸城市的最后一片枯叶,吹响着嵌入城市建筑墙体上的玻璃。在这些鲜丽的玻璃后面,我看到了寒冷前赴后继地席卷着一切,它们跃动着与玻璃一样的色度,以风,或雨、雪、雾、霜的方式,占领在有空隙的地方,毫不犹豫地将那里的热情和与热有关的事物冻僵。 寒冷从北向南,来自遥远的北部山川与平原,绽开了枝丫上的梅花,滑翔在河流两岸乡村的田野上、屋脊上,从门、窗、瓦的缝隙里,一丝一缕锐利地刺破乡亲们的衣服,多厚的棉花也不暖和——他(她)们在等候着打工回家过年的儿女;不过年的时候,年轻人都在城市中讨生活,他们现在已经不太会种地,因为收下的粮食没有几个赚头,所以把种地的事情交给了父母和比他们年龄大或小的兄妹。村庄的内部渐渐暖和,在腌制腊肉的季节里,把东南西北的骨肉聚集在家乡的一张桌子旁,端起斟满的酒杯,是一年到头最温暖的时候…… 我的呼吸充满了冰凉的抖颤,呵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白色的雾气,弥漫起来,在寒风中轻轻地飘荡,舔着我的面孔,凝结在眉睫间,一粒一粒地闪烁,明亮了我的双眼,湿润了我干裂的皮肤。事物的表层渐渐冰凉,喧腾的意识难以抵挡来自外部的袭击,迅速地收拢以加大本体的密度或质量,是保证事物内部积聚力量、伺机苏醒的条件。 然而有些事物却站在这个判断的反面,比如冰,它对抗0℃以下寒冷的方式,是迅速地膨胀着自身的体积;而梅,它的花只绽放在寒冷之中,它的幽香只飘逸在凛冽的寒风里…… 寒冷减弱着阳光的力度,稀薄地洒在大地上,终止了大多数植物在热望之中纷繁绚烂的演出,使河流的流水瘦削而清澈地流淌,确立了大河两岸的朴素和寂静。在辽阔田野上,我看到了雨夹雪之后的乡村道路坑坑洼洼,有黏性的泥土拽住了我的脚步,使我觉得走向海口镇培文村的路很长,也很远;下午4点钟的时候,我看到了积水的田问小道慢慢地被冻硬,听到了冰碴碴在脚下破碎的响声,那种声音微细而清脆,让我感到走在寒冷的天空下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远处矮下去的湖泊和池塘的水面是不歇息的,这样的寒冷不足以使它们冻结成一个平面,因而它们现在仍然以无比清澈的亮,映照着我的身影和我背后绵延起伏的远山。寒冷尖锐地扫视着又一个太阳的温暖,在城市的街头上,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站立在寒风之中的那几个孩童,在超市门前的空场上,他(她)们睁着大眼睛——以伸出去的手和跪下去的腿,迟滞着这个造型之上行人的目光。毋庸讳言,或许所有的城市都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可是我每次看见他们时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隐痛,期望民生的火焰力量将这样的寒冷融化,让伸出去的手收回、跪下去腿站起,恢复人类肢体的尊严…… 寒冷始终醒目地站在中国最北的地方——漠河。那里的寒冷与南极相差无几,一月分平均气温一32℃,据说最低气温曾到-52.3℃。在一位涉猎种种寒冷的摄影者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她站在不会流淌的河面上——那条北方的河流像土地一样结实,尽管它在一个季节中暂时失去了作为一条河流最本质的特征——流动,但它仍然有着所有河流都具有的波涌,不过这流水的波涌已经凝固,它还是让我看到了“逝者如斯夫”的反面一一寒冷冻结了那里的任何事物,甚至包括时间或我们有激情的思考。我问自己:如果那个春秋末期的智者走近或站在这样的河流岸边,他的慨叹又该怎样表述? 这样的寒冷是不会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平原上的,更不会长驱直人地向我视野极处的南方挺进,它渐渐地疲惫,最后融化在南方旺盛的植物与动物的热情中,因此寒冷的概念在那里是抽象的,只是一个没有经验的词。然而,寒冷依然存在于北方之外的每一个地方,甚至常常袭击着或南或北的心境。 那是一棵枣树,去年秋天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茂盛地结满了枣,长在一座残败不堪的农家宅院中,这样说,无非是强调我没见到它的时候,我是不知道这个院落有一棵枣树的。其实它一直守在这个院子里——一粒坚硬的枣核,被一个人唾液的温度包裹着,旋转着弹向院墙脚下的泥土中,在后来的春天中进裂、发芽、抽枝,渐渐地长大,枝丫终于高出院墙、伸出院外,并且它一定会在七月底和八月初,开满一树素雅而碎细的白花,到秋天,结下沉重得足以使枝条弯向地面的果实。现在,这个宅院的灶屋里没有了锅勺碗筷碰撞的声音,屋顶上没有了散发着柴草香气的青色炊烟,院墙的土坯也剥落得破坏了一个村庄的完整与平静。当我走到这个院子面前的时候,一个老人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晒太阳,我问他:这是您的屋子吗?老人说不是,他告诉我,这是他二哥二嫂家的宅院,二哥二嫂过世好多年了,可那孩子这么多年了从未回来过——给他爹妈扫扫墓、再尝一尝这棵树上的枣子。他还郑重地告诉我,那孩子——他的大侄子,是个在北京“做大事情的人”;这位老人说出了那个“做大事的人”的姓名。这个名字我不陌生,它是一个足以让这个村庄、甚至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引以为荣的名字。 那个正午的太阳白晃晃的,厚实地铺在村庄的田野上,很暖和,可我感到了这棵枣树的寒冷,感到了这个晒太阳的老人身上那种由内向外渗出的寒冷。这类的寒冷常常发生,它与天寒地冻的寒冷不同,是那些做大事情的人习以为常、我们屡见不鲜的故事情节。 更多的寒冷难以描述,我的造句无法表达它们的真相;寒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并且隐蔽在很多人的激情生命的背后,它呼啸在历史中,是一个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基本特征。 现在,我割断了对寒冷的铺张,因为我感到窗外的寒风不再肆虐,温暖,正从南向北,缓慢地向我扑面而来。 P187-189 序言 河边叙述者 叙述学一般不讨论作家问题,而讨论杨四海却不得不用到“叙述”一词。这显然是他的独立的写作姿态和清醒的文体意识产生的结果,而非当然的结果。不难看出,潜心于散文创作的杨四海的这部《河边叙述者》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现代叙述意义上的散文的创作。 这种创作首先流露出一种温暖的身份感。一方面,“河边”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地理位置,但从他的《那些词在河水里汹涌》《过桥方式两种》《河边日志:1月1日上午》《桥这边的皖河》《向下的河床》等篇什推测,“河边”一词所指的似乎并非地理的位置,而是叙述的位置。或者可以说,“河边”构成了他叙述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初和最终的一部分,这让他从中获得了叙述的现代感,于是便有了根植于这种现代感的散文。如《药的火焰》《1907年的灯光》《触摸》等便是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正如在讨论现代诗歌时不应忽视“所有的诗都是叙述的”(沈天鸿语)一样,在讨论“叙述”没有被忽视的散文时更应如此。问题在于,在“叙述”一词的涵盖下,当下的散文多数却是被“涵盖”化、庸俗化了的“叙述”,甚至不是散文的“散文”大行其道。于是,便有了“新散文”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杨四海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说:“‘新散文’——它也不可以是一个与‘散文’相并列的词条,它只是由于那‘时间之箭’从往日之地飞向今天我们所置身于的空间后,今日散文写作有了‘多重可能性’而已。”他所指的“多重可能性”显然是有底线的,他相信是因为叙述而有这样的“可能”。事实上,杨四海的散文不但没有回避那回避不了的“叙述”,相反,他从一开始就去自觉地关注叙述,自觉将自己与那种庸俗化的“叙述”区分了开来。他说:“真正能触动我的是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那些事物,他或它们即使不被我耳闻目睹,也可以被我想象。我们谁也不能生活在记忆之外,并且因为记忆才能生存;人类的精神生活基本上是记忆的坚持,并且延伸为未来的结果。此刻我敢这样说:没有叙述就没有我的生活。” 的确如此。光有以现代意识和文本意识为基础的身份感,而无对事物和思想本身的穿透力以及出色的语言造诣,则不管怎样去“叙述”都恐怕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叙述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叙述其实是展现写作与存在重叠关系的通道。杨四海的散文正是在这一通道上不断开掘出来的,也正是在开掘中形成了他的叙述结构——归类的层理结构、本文的推进结构和表达的思想结构。在《药的火焰》中,他打破时空,让感受与意象奇妙地结合,使种种场景和事件发生了联系,叙述便在这种结合和联系中做着内省式的推进,不断指向精神的迷津。在《桥这边的皖河》《过桥方式两种》的表达中,他让“桥”来帮助他思考人的许多感觉,有时是“既存在于现在,又存在于过去”,有时可以“超越时间”,“在即刻和某个遥远的时刻同时感受”事物,“直至使过去和现在部分地重叠”(普鲁斯特语)。 既然叙述决定了多种因素能够综合、统一于文本,杨四海便总是以独特的方式探求散文语言的叙述可能和表现力。他的叙述有时被一些词语所引领。如“聚集地”这个词语下的《滨江路广场》 《黑暗中的电影院》《商场》,“病患者”这个词语下的《夜晚的病房》《牙科诊所》《观察室》等。同时,杨四海的叙述在《药的火焰》《触摸》等诸多散文中,语气的直接和语言的确切,表现出推敲和判断的击打,表现出喜欢与时代(时间)挂钩、让时光的背后自行呈现的偏好,还有干脆以数字序号出现的客观记录等等,创造了一种简洁、冷峻、控制、平静的叙述表现力,不仅使散文因叙述而延伸拓展,而且形成了叙述者特有的理解人与物和进入文体的方式。 后记 《河边叙述者》收录了72篇散文,它们写于2001年~2010年,并都发表于此期间。为了使这个集子的文学性在我眼里更为“纯粹”一些,我对收入这本书的作品进行了两次筛选。 这次结集,于我来说,是将那些散落的作品聚在一起的行动过程,我熟悉这些作品,但同时又感到了它们“走”到一起来时的那种陌生,想起它们也曾经给过我的那些疼痛与快乐,可是我却一直不能把这种疼痛或快乐与对疼痛或快乐的知觉加以区别。此时,我在想,这本《河边叙述者》,对我又能够意味着什么? 我一直1居住在河边城市安庆,我的生活、工作,几乎都与这条亚细亚最漫长的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除了那份为了生存或者生活而必须一直忙碌在河岸上、河面上的工作外,我最难放下的是我的文学书写。我希望收录到这本书中的作品是文学的,而非“文章”的,并且,能够是我近十年来散文写作坚持努力“进入具有哲学意味的无限”(沈天鸿语)之渐次呈现。 杨四海 2011年1月31日安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