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是我国最为著名、最为杰出的妇产科专家,是“东方圣母”式的女性。《林巧稚传》以她医学生涯为经,以其成长背景为纬,真实地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博爱的人文精神,以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林巧稚传》由张清平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巧稚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清平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巧稚是我国最为著名、最为杰出的妇产科专家,是“东方圣母”式的女性。《林巧稚传》以她医学生涯为经,以其成长背景为纬,真实地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博爱的人文精神,以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林巧稚传》由张清平创作。 内容推荐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这部文学传记《林巧稚传》以林巧稚的医学生涯为经,以她的成长背景为纬,真实地展现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博爱的人文精神,以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张清平创作的《林巧稚传》在对协和医院历史的梳理和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发掘上的精雕细刻,使人们得以走近和了解这位“东方圣母”式的女性。 目录 第一章 海那边 一、遥远的钟声 二、玛丽·卡琳小姐 三、向远方 第二章 协和啊,协和 一、北京城里的“国中之国” 二、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已经飞过 三、“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 四、希波克拉底誓言 五、“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 六、撒拉纳克湖料的铭文 第三章 洁白的颜色 一、试管里的结论 二、东堂子胡同10号的诊所 三、清澈的目光 四、“我只是一幅纱幕” 第四章 新出来的太阳 一、“念林” 二、打开的窗户 三、塞外来信 四、过去的事情就是开端 五、行路的影子 六、“救命的林婆婆” 第五章 风起时 一、头发乱了 二、奇异的诊断书 三、山雨欲来 第六章 我必往那里去 一、站在过去和未来的门槛上 二、最后的时刻 三、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相传在遥远的过去,厦门常年起落着无数只白鹭。这些美丽的大鸟体形纤长,姿态轻盈,它们沿蜿蜒的海岸线飞翔,在温暖肥沃的水域滩涂觅食,在茂盛的红树林、相思柳上栖息。 那时候,这里称为鹭岛、鹭洲。 唐朝天宝年间,改名为“嘉禾里”。 明初洪武二十七年,名之为“厦门”。 当郑成功在东南高擎“反清复明”的大旗诏诰天下时,曾把这里称为“思明州”,“思明县”。 从地理位置看,这里真正是东南沿海的“大厦之门”。 从空中俯瞰,厦门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急剧倾斜,万石岩、云顶岩横跨南部,一路迤逦没人大海,最后在西南露出头来,形成了一个面积为1.78平方公里的岛屿——鼓浪屿。 林巧稚就出生在这里。 这里四季如春,温暖多雨。谷物一年三熟,林木终年常青。 这里背靠闽南大陆,面临东南海峡,是海上交通、国际贸易的重要港口和通道。 在林巧稚出生前的半个多世纪里,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与_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随着各国列强的进入,东南沿海的“大厦之门”门户洞开,成为西方各国的通商口岸。美丽的小岛鼓浪屿在《南京条约》时期,被迫“仍由英国暂居”;到了1899年,已成了“万国公地”。 最早来到岛上的是英国人。他们说这里是“适合居住的地方”。于是,继英国人之后,许多国家都在岛上建起了公馆和领事馆。 洋人们在这里开设了洋行,建起了工厂,修起了教堂,办起了学校和医院,甚至还有了运动场。 厦门、泉州、漳州一带通称闽南,这里的土著原本是“断发文身”的闽越人的后代。他们身材矮小,面短鼻阔,眼睛圆而大,善于驾舟行筏,习惯傍水而居。在人多地少,山地贫瘠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祖祖辈辈以海为田,在风浪中耕耘。远离皇权和政治中心,沿海人形成了边缘的文化心态,他们更具冒险、拼搏的意识,更崇尚务实的精神。 清末年间,危机四伏。政府接连割地赔款,赋税成倍增加,沿海经济凋敝,人们生计危艰。一时间,漂洋过海、到异域求生蔚然成风。有史料记载,仅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出洋”的已近一千万人。多年后,他们中有的人从海外回到故国,在鼓浪屿建房筑屋,“落叶归根”。 在此期间,一个叫林良英的男人,携妇将雏来到岛上,他就是林巧稚的父亲。 林巧稚的祖辈是厦门郊外的农民。她的父亲林良英在尚未成年的时候便跟着祖父远走南洋。在新加坡,祖父外出做苦工,父亲林良英进了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 后来,祖父患病死在异乡,林良英从学校毕业回到了厦门。 回到故乡的林良英与当地的姑娘何晋成了亲。 鼓浪屿这片“万国公地”需要懂外语的当地人,林良英和妻子在鼓浪屿定居下来,靠翻译和教书维生。 林巧稚是父母最小的女儿。 大姐款稚比她大17岁,巧稚还在幼年,她就已经出嫁。 大哥振明比她大13岁,在厦门的学校上学。 父母还收养了亲戚家一个孤女,她比巧稚大9岁。父亲给她起名为预稚,巧稚叫她二姐。 母亲生巧稚的时候,已患病在身。许是先天不足,巧稚比哥哥姐姐显得矮小瘦弱。母亲唤她做“丽咪”。 巧稚不到5岁那年,母亲因子宫颈癌去世。 那一天,台风袭击了鼓浪屿。天色晦暗,风雨大作。海浪发出了令人肝胆俱裂的嘶吼,暴雨砸向地面,树木连根拔起。浑浊的泥水顺势而下,岛上分不清哪里是岩,哪里是路。 全家人围在母亲的床前。母亲艰难地喘息着,嘴唇翕动着说不出话来,却久久咽不下最后一口气。 风雨声湮没了亲人的哭叫悲啼,父亲把懵懵懂懂的巧稚拉到跟前。他提高了嗓音一字一顿地对母亲说:“你放心,我一定会让丽咪好好长大成人……” 母亲在台风中溘然长逝。她是个普通的、不识字的女人。她死于女人的疾病。她年幼的女儿在风雨中哀哀地哭泣。没有人会想到,旧后,这个女儿会成为专门为女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母亲去世后,家里曾有过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 沿海一带,从来都是男人在外面做事养家,女人在家里做家务。妻子的病逝使林良英不得不承担起家里家外的一切事情。 两个年幼的女儿需要有人照料。可他既不会给她们梳头,又不会给她们洗衣。这些姑且不说,单是一日三餐,就让从不进厨房的林良英难为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很快便感到身心俱疲,体力不支。医生说他是高血压病。 他的身体和精力在迅速衰退,家里的境况也在衰退。 正在厦门上学的长子振明不声不响地退了学,回到了鼓浪屿。他是父亲唯一的儿子,和父亲一道支撑这个家是他的责任,他没有别的选择。 振明学的是工科,在学校以成绩优异著称。他的聪敏曾是父亲的骄傲和希望,放弃继续求学就意味着放弃可以想见的前程。可是,家境到了这个地步,父亲已无力改变儿子的决定。 振明退学回家后,和别人合资在龙头山下开了一家汽水厂,后来又到一家外国的机械制造公司做事。他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 年幼的巧稚很崇拜大哥。大哥的勤奋努力,大哥对家庭的承担,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在人们对大哥的称赞中,她很小就懂得,一个有真本事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她小时的作文,留下了这样的心迹:“我长大要做一个高级技术家!”P4-6 后记 我曾长时间地徘徊在鼓浪屿的小巷和海滩,久久地流连在毓园和“林巧稚纪念馆”。在这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毓园免费对外开放,可每天这里都是静悄悄的。 满载着游客的电瓶车从毓园旁疾驶而过,喇叭里传出了导游的解说:“……这里是个小公园,我们就不停了,我们下面要去的是……” 一个姑娘挽着男友亲密地漫步,看见了纪念馆的匾额,她出声地念道:“——林——巧——雅——” 今天的年轻人还有人知道林巧稚吗?她真正是生也寂寞。死也寂寞。 当然,林巧稚宁愿要这种寂寞。 三年了,我一直沉浸在林巧稚的世界里,一时情绪饱满,一时彷徨无着。她离去的时间并不算久远,可是,想真正解读她却不容易。在她生活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她是一位“献身医学、献身人民”的典型。这样的宣传并没有错,可是,我还是渴望说出她生命里沉默的东西。 一位外国科学家曾经说过,给科学家写传记肯定不如给国王写传记吸引人。因为科学家的传记里没有波诡云谲的权力争斗,也没有朝秦暮楚的官闱秘闻。而林巧稚的生活比别的科学家更为单纯。她没有婚姻,没有孩子,守着一家医院,一待就是六十多年。可是,谁能说她不曾拥有最多的爱,她把这大爱给了所有人。 难忘鼓浪屿幽蓝深邃的海空,璀璨的星光仿佛能洞穿人的心灵。尽管-星光辉映的瞬间,它早已在太空中陨落,可那曾经美丽的存在,不也是一种永恒? 当我就要结束这本书时,我家楼下的住户正在装修房子。在电钻剧烈的嘶鸣声中,我敲击着键盘,一次又一次泪眼迷蒙。 最后,我特别要感谢:前《厦门日报》的主编郭建尧先生;“林巧稚纪念馆”的蒋良迭馆长;协和医院前儿科主任周华康先生和他的女儿周琳女士;还有郑州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妇产科护士长李青女士;郑州市第五医院妇产科张顺建医生;还有,我的好朋友张洁,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此书的完成。 初稿完成于2004年10月 修订于2011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