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名泽编著的《道教农学思想发凡》的主要特色在于对道教农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力图展示道教与中国传统农学的历史关系脉络,构建道教农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客观评价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农学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具体表现如下:(1)突破了常人受道教“辟谷”修炼和成仙目的思想影响的局限性,以比较翔实的文献史料论证了道教农学思想的存在,并将道教农学思想的内涵引向深入。(2)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性质,立足而又不囿于道教思想,重点突出其中的农学成分,拓展了道教科技思想研究的领域。(3)选取材料做到经典文献和个案相结合,既有道教经典内涵的摘录,又有农业个案,发现了许多道教资料没有记载的新材料。(4)在借鉴道教经典和宫观志、宫观碑刻等材料和已有农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道教农学思想的来源、传承作了简单明了的梳理,并初步尝试构建了道教农学思想体系。(5)以一些典型的例子说明道教农学思想对道教宫观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反思了道教农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探讨了道教中的自然性、生态性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突出了道教农学思想研究的旨归。
道教在其创教时期就已存在以农立教、寓农于道的思想,实行某种意义上的“农兵教三合一”制度,重农思想就蕴涵在这些思想和制度中。宫观道教产生后,位于崇山峻岭的道教官观在其“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思想指导下,依仗其规模宏大的田产,实行农道合修,自给自足。正是在这农道合修的过程中,道教宫观既重农道,又重耕道,道教农学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各个时期的道教经典、宫观志、碑刻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袁名泽编著的《道教农学思想发凡》采用文献法、哲学诠释法和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道教农学思想进行了细致考察与系统研究。
《道教农学思想发凡》共分为五章,外加导论、结语,共40余万字。导论对道教农学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作了概述。第一章从分析神话传说、易经、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及其农学专著等古籍所包含的农学思想入手,考察道教农学思想产生的渊源。第二章以道教经书中所蕴涵的农学思想和道门农书的出现与演变过程为主要线索,对道教农学思想作纵向的历史研究,对道教农学思想发展阶段作初步划分。第三章具体论述道教农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就其内容来说,它总体上包含农道和耕道两大部分,具体有农业起源观、农业环境观和农业科学技术观三大内容。就其体系特征来说,它包含宗教神学化本质、道家哲学化思辨、以山地种养技术为主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含义。第四章分三个层次从“农道双修”的实践层面去探讨农道关系。首先,阐明“农道双修”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指出宫观中修道与务农的关系;其次,阐明“农道双修”所具有的宫观经济意义、宗教意义以及道教农学理论意义;最后,从道教经典、宫观志和宫观碑刻记载中说明“农道双修”的事实。第五章论述道教农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农学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融摄等双向互动关系。其指出这种相互融摄互动关系的基础在于两者之间有着历史和思想上的“同源性”和‘‘亲缘性”,以及两者所共同具有的原始宗教巫术、方仙道神仙方术等技术渊源,由此概括出道门中人“以农显道、以农养道、以农立教i以农存教”和“援道入农”的行为是道教农学思想和传统农学之间互动的生动体现。结语部分主要揭示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启示:道教农学思想中的重农意识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探讨对现代重农意识构建有明显的启示;道家、道教中“无为”和“络马首”相结合的思想对生态农业的构建有着明显的理论意义,其开发山区经济的经验对现在的土地问题尤其是对遏制可耕地迅速减少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