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是《看历史》杂志携手全国500所中学,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口述历史图书。《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以发现、记录和传播“我们身边的历史”为宗旨,吸引了超过10000人热情参与,1000多位教师、教研员参与组织,100多名学者、媒体人倾力支持,将一个简单的想法变成了一场拒绝遗忘的公民写史运动。我们从近万篇稿件中精挑细选出31篇佳作结集出版,希望将一份份跨越百年的真实家国记忆凝聚成一本见证光荣与屈辱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翻开《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农民、历经坎坷的中共地下党家属、飘零台湾的孤独老兵、一心梦想上大学的“黑五类”才女、漂泊南洋的“自梳女”、历经政治风暴摧残的工商业者、突遭教派冲突的回民家族、被打倒的穷困落魄的地主家庭、为生活所迫的底层打工者、改革初期生活在夹缝中的个体户、经历自豪与失落的国企下岗职工……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
这是一本见证光荣与屈辱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由《看历史》杂志编著,现在,历史只存在于课本里;半个多世纪以前,它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历史的秘密,也许就深埋在自己家里,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发掘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追寻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记忆,收集与复原那些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根”——寻找和父辈、祖辈的亲密感,重新面对我们的过往,返回我们来的地方,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是对祖辈的致敬,也是送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真正逐渐枯竭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内心。追寻我们的祖辈历经百年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轨迹,你将获得一种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
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除去民国时期四川最大的军阀、地主刘文彩家族以外,最有名的家族就是我祖母的曹姓家族了。“我的祖父虽然是地主,却是当地有名的开明绅士。”祖母回忆道,“我祖父和我父亲都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待人和蔼有礼,收租子也是公平公正的,从来不欺压佃户。”也正是因为这样,祖母的祖父在镇上很受人爱戴,在后来的艰难日子里,祖母一家也受到了不少好人的照顾。
“在我小时候,我们家是很富裕的。当时我们家一星期至少能吃三顿肉,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我家每次买肉,都是要买很大一块的,还要讲究‘四肥六瘦’。”祖母每次说到这里,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到镇上找祖父玩,看他和一些有文化的老先生打麻将、喝茶、评论时事、聊天。他每次看到我,总是笑眯眯地问我的学习情况,然后给我一些零钱,让我去买烤红薯、糍粑之类的零食和母亲、妹妹们一起吃。那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了,父亲在外经商,我才六七岁,而新中国也马上就要成立。那算是我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每当回想起旧时时光,祖母都仿佛沉浸在儿时的美好中,细细回味。
“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除了读书,就是和他的同窗玩伴们一起玩闹,年少轻狂,总有些挥霍无度。后来在祖父的要求下,他才转而经商,在成都平原内做一些本分的买卖贸易,算是一个‘儒商’吧。我母亲姓陈,虽然识字不多,但陈家也是家底殷实,良好的家教让母亲也知书达理。”祖母听家里的老人说,父亲母亲结婚后一直相敬如宾,夫妻一起管理家事十分和睦。
祖母的父亲也对祖母疼爱有加,从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直到现在,祖母都能写一手清秀的小楷。她不到六岁便入学,因为一二年级的知识早已学过,便直接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习。祖母现在也常说:“我父亲很聪明,他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不笨。”小学到初中一共九年,祖母只读了七年半便升入高中了。“我们镇上曾经出了不少读书人,所以当时我的志向就是考上大学。没想到,这成了我一辈子没法完成的梦想。”
P3-4
作为《看历史》杂志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看历史》是中国第一本历史新闻类杂志,其坚持和倡导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令其获得众多学者和读者的认可。近年来,民间写史开始悄然升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图书及影像作品。为推动公民写史的持续健康发展,《看历史》杂志创设了“公民写史基金”,以“公民写史计划”的方式,资助全国各地自发的历史写作。其中包括推动全国中学生历史探究活动及写作的“中学生写史计划”。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场盛会,又是“中学生写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比赛,旨在为全国中学生及中学历史教师搭建历史探究活动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
本届比赛参赛学生超过万人,集体参赛学校超过500所,数十位历史教研员、上千名中学历史教师参与活动组织及指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现在的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处境十分尴尬,一直处在被边缘的“副科”地位,不受重视。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枯燥无趣,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造成的整个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风气影响,也有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自身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过于强调政治性、现实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教的意味太浓,讲述的内容离中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用这样的内容教育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教育者希望达到的效果。我曾经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这么一件事: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是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文革”这段历史在课本上有十来页,她的老师却讲了10分钟就带了过去,还告诉她考试不会考。苇子很奇怪:“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历史老师对“文革”的避言反而使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为什么不讲?”她说,“不能因为不考就把它忽略掉。书上已经写到的东西,我们有权利知道。”除此以外,历史课本本身也不能让她感到满意:“上面都是冷冰冰的人名和事件。”在网友的建议下,她去看了红卫兵墓。
个人史写作者杨霞丹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媒体人何三畏说:“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学者雷颐更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上一辈的历史不大关心,对于‘文革’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也都不清楚,问题还是出在历史教育上。我在《拒绝遗忘》一文中就提到,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有意地屏蔽让你忘记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民间写史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维度,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作为“公民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的主办方希望唤醒一代青年主动关注历史,寻求历史真相,明确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进而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责任。通过分享先辈的历史经验达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化进程。
本届大赛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的中学生写史比赛。参赛学生的文笔可能稍显稚嫩,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途径的掌握也还稍嫌不足。但他们在访问长辈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的心灵沟通。孩子们在先辈们悲欢离合的故事里,不仅获得了对家族、社区、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历史的认识,还增进了与长辈的感情,意识到自身对家人、对社区、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长辈们则在孩子们的追问中,被孩子们的真诚与温情打动,主动参与历史记忆的重建过程,并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对他们所写的这段历史有深深的思考和感悟。山东师大附中的雷宗兴同学在他的《被找回的家族记忆》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由此可见,“文革”不但给这个家族带来灾难,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家族带来了灾难,这就是国家的浩劫,这就是国家不可磨灭的伤痛。这必须是当代人不可以遗忘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在日后的运转中,远离狂热,走向正轨,这样才能对国人有警示作用,让我们用理性的分析去辩证地看待国家政策,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
作为一个多年学历史、讲历史的历史教师,我向这些可爱的中学生们致敬!这场大赛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范围,成为一场家庭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教育活动。
2012年,第二届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将跨出国门,届时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中学生和东南亚、北美等地的华裔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本项赛事。届时,这项赛事将成为影响整个华人社会的重大公益赛事。
让我们翘首以待!
是为序。
总有一天这些历史会自己连在一起,还原一个时代。
——沈志华 著名学者、《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编者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记录,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历史记录需要公众参与、公共立场,需要传播和共享。
——唐建光 著名媒体人、《看历史》杂志主编
所有人都是历史的主人……发现、记录和传播我们的国家记忆,是一种公民权利,也是历史书写者的命运。
——杨锦麟 著名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前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
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 纪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何三畏 著名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只有更多的人,无论是在历史大潮中曾经引领潮流、推波助澜的“精英”,还是任大浪裹挟、不能不随波逐流的“庸众”,都写下自己的昨天,参与历史记忆的形成,打破“钦定”历史话语的垄断,我们才能“最后补成一袭金镂玉衣那么真切的民族记忆”。
——雷颐 著名学者、《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
历史书写不再是学者的专业,也不再是官方的专利,变得日益大众化。要想选择性地屏蔽和遗忘历史,今后是越来越难了。……后面或许还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两岸三地的中国人、全世界的华人,都有故事要说。
——章立凡 著名学者、《君子之交如水》作者
他们在访问长辈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的心灵沟通。孩子们在先辈们悲欢离合的故事里,不仅获得了对家族、社区、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历史的认识,还增进了与长辈的感情,意识到了自身对家人,对社区,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对他们所写的这段历史有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袁腾飞 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讲历史》《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作者
曾经狂暴的历史将亲情折断,让亲人之间都没有安全。而在物质消费进步的时代,很多人的家里虽然灯火通明,可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如黑幕。只有在这里,祖辈们用回忆与喃语,孙辈们用聆听与文字,点燃了每一个家族的心灯。
——王雄 著名历史老师、江苏省历史学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