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忧思录
分类
作者 孙郁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年来最受尊崇也最受误解,一生中几次彷徨更几次呐喊。

中国,七个鲁迅: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

不读鲁迅,无以知中国;不读“忧思录”,无以知鲁迅。

《鲁迅忧思录》从鲁迅的忧思,到忧思鲁迅,百年中国凝结于一个人的命运,孙郁以刻刀般的力度和精准,为鲁迅绘下木刻画的精神塑像。

内容推荐

读书人只会在顿悟里怡怡,却不能在忧思里戚戚,则和真实相隔,与爱意亦远,恰是鲁迅以为荒谬的地方。我们还在这样的历史里,久而不察其意,乃一种大的悲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自己的奴性有多深。人类在息想上不都是进化,大约是确实的。

《鲁迅忧思录》从鲁迅的忧思,到忧思鲁迅,百年中国凝结于一个人的命运,孙郁以刻刀般的力度和精准,为鲁迅绘下木刻画的精神塑像。

不读鲁迅,无以知中国;不读《鲁迅忧思录》,无以知鲁迅。

目录

《民报》之风

日本经验

浙东脾气

过客与看客

凝视生存隐秘

“新民间”的歧途

奴性国度

译介之魂

发现俄国

话语的维度

鲁迅眼里的美

走向十字街头

后记

试读章节

章太炎自己没有料到,他所主编的杂志散发的思想很快内化到青年的血液里。我读到1907年鲁迅写下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人之历史》,都嗅出了章太炎之音。一些句法似乎也带有章氏的痕迹。1908年周作人在东京写下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就感到了他对章太炎的模仿。或者说,章氏的文字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周作人的文气很盛,亦有古奥、豪爽不已的一面,他后来回国,不复有那样“大风灭烛”之势了。有趣的是,文章通篇是批判的词语,对士大夫柔媚之文嗤之以鼻。他影射康有为的文字,和章太炎没有什么区别,从审美上讲,六朝的笔意和日本的和风飘然于一体了。

《民报》及其影响下的几个报刊,对遗老文化与保皇派的思想的攻击,真的大快人心。但有时意气用事,也不免简单化。在阅读《民报》的时候,常常遇到被该杂志谩骂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觉得把他们完全漫画化了。那里的许多文章都是针对立宪派而发的,立论直逼问题的核心。不过我们读康有为、梁启超那时候的文章,心境也非革命派所说的那么阴险,其改良社会的冲动,也不亚于《民报》诸人的。读人论事要公正,也不容易。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爆得大名。后来流亡海外,潜心治学,也奔走于各派势力之间,梦想救中国于水火。作为流亡者,他在晚清的文人中举足轻重。那些在海外写的文章,有拳拳之忠。学问属于儒家的今文学派,思想近于大同意识,政治理念则是虚位共和。他在变法失败后感受到,中国的事情,仅以暴力为之不妥,需由渐进改革为之。这些看法,在革命派看来不过梦想,乃落伍的保皇意识,不仅不符合国情,甚至有害于国人。这大概基于一种历史经验的考虑,动荡的变革,百姓太苦,于文化亦有害处。康氏的看法令革命派所不满。章太炎就写信给康氏,讥其有害于国人,乃倒退之举。东京时期,《民报》品评康有为之声甚巨,其名声遭污,亦为其所恨。学术之争进入到了政治之争,且你死我活,说起来是让人颇为感慨的吧。

康有为流亡国外多年,去的国家多于章太炎诸人。先去加拿大,后至日本,辗转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地,视野自然不同于章太炎这些人。去的国家越多,就越发感到中国的问题不可简单为之。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成,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以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则天下大乱矣。

我曾到过广州南海县的康有为故居,见过其少年的旧迹,读到他的文章,觉得浑厚而驳杂,并非后人所说的佞人的样子。他的文章是儒雅劲健的,书法自成一体,与章太炎比,更有气韵,隐含着苍俊之美。他的诗词显得平平,但有抱负,不是迂腐之人的低语,总是有旷世的忧思的。那些关于孔子托古改制的文章,历史的眼光如同烛照,闪着诸多智慧。但也因过于实用的目的,显得随心所欲,不及章太炎那么切实是显见的。

抨击康有为的人,在《民报》上高举的是法国、俄国的革命旗帜,以为那些经验对中国也颇为适应。而康有为则是皇家里的亲戚式的人物。我在汪荣祖《康有为论》中,读到孙宝碹的日记的一段话,记载了章太炎对康有为等人的评价,不知确否,但值得一思,那日记道:

枚叔(章)辈戏以《石头》人物比拟当世人物,谓那拉,贾母;在田(载湉),宝玉;康有为,林黛玉;梁启超,紫鹃;荣禄、张之洞,王凤姐;钱恂,平儿;樊增祥、梁鼎芬,袭人;汪穰卿(康年),刘姥姥;张百熙,史湘云;赵舒翘,赵姨娘;刘坤一,贾政;黄公度,贾赦;文廷式,贾瑞;杨崇伊,妙玉;大阿哥,薛蟠;瞿鸿玑,薛宝钗;蒋国亮,李纨;沈鹏、金梁、章炳麟,焦大。

章太炎说康有为是贾府的林黛玉,只是一种大致的印象的描述,或是玩笑,不可当真。但细细一想,也不能不说有其妙处。我读过他描述生命之苦的文章,才发现其不仅有政治的气度,在本质上,还是个诗人。那篇《人世界观众苦》,哀思漫漫,泪光涟涟。文章很长,写到不同阶层人的痛苦,生之不如意者皆是,有的也只是肉体与精神不尽的烦恼。文章明显染有叔本华的意象,佛家的悲悯也是有的。有趣的是作者没有单一的诗人的调子,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因素都有,康氏的多愁善感,不都是个体的自怜自哀,也常能推己及人,对天底下的众生有悲悯之思。联想他的大同世界的梦想,其旷远的爱,也非没有价值的。

康有为的林黛玉式之情,不免多愁善感,内心也带着宗教的冲动吧。他晚年主张建立孔教,以此补国人道德之不足,也不过一厢情愿。章太炎以为孔子乃无神论者,把其比作教主殊为可笑。将一种传统用到当下,以为可以有灵丹妙药之用,不过是一种幻想。文化建设乃慢慢演进之事,内中有诸多复杂的因素。章太炎看到了康氏的乌托邦之意,这乌托邦背后的保皇意识,是奴才的思想。他在致康有为的信里,痛斥奴才精神,就在根本点上与儒家的保守意识隔绝了。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一个靠皇权的力量推进孔子思想的传播,一个主张“学在民间”,将文化的进化的希望寄托在草根里。这种分化,是现代文人分化的开始,到了鲁迅那一代,文人们是沿着这样的分化继续滑动的。

汪荣祖先生在《康有为论》里,多处言及章太炎与康有为的冲突,所言甚深,不过他在书中批评了《民报》的革命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失之简单。他欣赏康有为济世之情,有拯救世界的冲动,本乎国情,不希望社会的动荡与杀戮的存在。不过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晚清如果没有革命的到来,旧物也真的难以荡涤,看看那些复辟者当年对革命党的迫害,当可见革命的不能不来。这些血的教训,在后来多次出现,康有为在那样的时代被人攻击,也不是没有道理。P10-14

后记

从2006年开始,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鲁迅研究的课程。那时候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到大学授课有点新鲜的感觉,也成了每周最快乐的事。离开高校近二十年,完全不了解其间的模式的变化。我的课,也不过一种谈天,借着博物馆的资料说一点感受,按照学术的规范来讲,那自然是不合格的。

三年后真的到了大学,成了文学院的一员,我的课也渐向许多领域扩展,然而讲得最多的还是鲁迅。这一本小书,就是近几年上课的底稿,现在整理出来付印,仿佛是对过去生活的交代,对我来说,也并不满意,一出版,难免还是带有自恋的成分。

这门课涉猎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因为有些讲稿,陆续收到别的书里,怕重复发表,不便再收。好在鲁迅的世界,没有体系,讲解他的书,自然也远离体系为好。对鲁迅的描述,也就变得星星点点,字数也就显得有限。至于观点,似乎也老生常谈者多,一些看法,也只是一孔之见。鲁迅的世界博矣深矣,我的所思所想,还仅止于己身的兴趣的层面。和那些坚实的著作比,分量是不够的。

大学的课该怎么讲,似乎没有定规。我使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一种体会和鉴赏,理论的发现和个性的发现都很有限。鲁迅世界有别人所没有的精神元素,把它一点点打捞出来,可能会进入深的领域。但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在复杂的现象里,我们有时候看到的也仅是冰山的一角。

现在的高校,已不像八十年代那么简单。学生们从早到晚上课,自由阅读的时间不多。老师被考核和项目纠缠着,精神被什么罩住了。我是这里的一员,自然要在规则里。但我所在的学科,内涵里大概是精神角斗较多的,厌倦规则的自我解放的文本恰是所研究的对象,这似乎是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理念是一个讽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去解释丰富的历史时,情况可能就有些尴尬。可怜的是,这样的尴尬还继续着。

庆幸的是,还可以抽暇去写一点规则之外的杂感录。我们的文学院,教师的风格各异,左右都可相处,南北亦会沟通,大家在各自的路上。能否走到希望的地方,还很难说,我自己就觉得跋涉的艰难。下笔的时候,常常力不从心,无论知识的基础还是思想的积累,都成问题,本书的缺陷,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的。

我的鲁迅研究,是与自己的困惑有关,或者说,研究这位作家,是想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而为了自己去研究所关心的对象,有时可能过于褊狭,或因自我的情调而使格局变小。但学术总是有针对性的,当我们知道那些存在属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时候,真的不能不小心翼翼的,否则,与良心有违,至于思想的攀缘则更谈不上了。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正在西北大学参加一个会议,这里的老师介绍起鲁迅当年在此讲中国小说史的情形,遂念及其对中国旧的遗存的态度。如今,他的思想也成了厚重的遗产,有些生命的细节也渐渐模糊了。当年的西北之行,鲁迅收获颇丰,还支持了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今夜的西安十分迷人,恰好晚上在大雁塔下,又听到了熟悉的秦腔,觉得古老的三秦旋律,那么撩动人心。古今的不朽之人,均有不朽之文和形迹,而得其真意者寥寥。鲁迅是深解古人的,故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知道怎样像不凡的古人那样去选择,或者说逆向地前行。学问与人生,实在是有不可言说的隐秘在。知古而明今的人,常常是新思想的创造者。西安的古道,也记叙了这些。

二十七年前,我曾在西安住过一些日子,那时候的大雁塔周围颇为荒凉。我和爱人几乎天天从塔下路过,极目望去,萧索的冷意里还有神秘的色彩在,思古之情袭来的时候,便觉得四周弥漫着唐人的气息。如今塔下金碧辉煌,建筑亦有崭新的贵族气,假古董破坏了我们的想象。站在这里,脑子却是空空的,古人的面影却不能召唤出来。此时的心情,亦不及彼时的心情。思想呢,却日趋贫乏起来。想起这些,便有一点悲哀。怀念的是苍冷孤寂的年月的与古人无伪的对话。而我们带着装饰的表达,或许把神异的东西丢掉了。

今天的学术,大概也是外饰的衣服过多,华贵气渐渐升起,要迈四方步,应带学者腔,文字也不得不繁复深奥。就我而言,未尝没有这些积习。鲁迅那代人,确是没有这些。越是细读鲁迅,常常不是觉得相隔很近,而是越来越远了。先生当年忧社会,忧自己。而我们忧却不及,早已麻木于自己的职业了。职业里的思考,有时可抵达精神的幽深之所,有时则不免浮华,满足于概念。比如对社会的情怀,常常缺乏现实与历史的观照,则进入虚幻的理念中,对国人有误导也是可能的。我个人想,学院的研究可改变的空间,真的多而又多。我们只是走在一条小径上,如果以为我们真理在手,而别人都是错的,这样的学问,大为可疑。有鲁迅遗产在,因为他的丰富,我们庶几不会简单地面对世界。对过去和现在,我们还所知不多。读书人只会在顿悟里怡怡,却不能在忧思里戚戚,则和真实相隔,与爱意亦远,恰是鲁迅以为荒谬的地方。我们还在这样的历史里,久而不察其意,乃一种大的悲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自己的奴性有多深。人类在思想上不都是进化,大约是确实的。

2012年4月21日于西安丈八宾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