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国最著名的商业街,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街曾经有过一个英文名字,莫理循大街。自从莫理循在北京定居之后,他经常会请照相师傅上门,给他的大家庭拍照。先拍自己与仆人的大合影,再拍仆人与家眷的合影。之后拷贝多份分发。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莫理循离开北京那一年。
窦坤所著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在全面分析莫理循在华活动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的认识、实践和影响,注重其对两个重大关系的处理问题,即处理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和处理为袁世凯服务与兼顾中国国家利益的关系。莫理循始终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为其行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列强瓜分中国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和日俄战争时期,还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民初中国政治风云变化时期,他都把英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等。《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由窦坤所著。
引言
结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回顾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对中国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青少年时代
墨累河探险——贩奴船上的普通船员——在新几内亚受伤——在中国的短暂停留
第二节 与澳大利亚华人的接触
与中国花匠交朋友——在广东人的船上——“白澳政策”与华人
第三节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及对中国的初步认识
从上海到云南——出版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国:山川美丽、人民热情——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灾害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从中国人的角度理解中国人的习俗——歌颂廉洁官吏、揭露腐败现象、倾向洋务官员
第二章 在《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及其对中国的宣传
第一节 获取新闻的途径
结交中外人士——四位关键人物:毕德格、巴克斯、曾廷干——王府井大街上的莫理循图书馆——“莫理循文库”与“东洋文库”——张謇欲购莫氏藏书
第二节 中国:从列强瓜分的战场到觉醒的古老帝国
维护英国利益,低制俄国——推动日俄战争的爆发——揭露帝国主义暴行——清廷推行“新政”——谴责日本在东北的扩张
第三节 莫理循对清末“新政”改革的报道
尚武精神——西式教育——禁烟运动——边疆哨所的近代化——推崇袁世凯
第三章 莫理循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报道辛革命的情报网
朱尔典、安格联:起义消息的来源——蔡廷干、唐
绍仪:南北议和的内幕
第二节 莫理循对辛亥革命的报道
北京惊慌失措的局面——反对不属实的屠杀报道
——蔡廷干密使武昌与莫理循的思想转变——贬低
孙中山、褒扬袁世凯,引导公众的判断力
第三节 莫理循支持袁世凯的活动面面观
游说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担任总统——劝说日本外
交官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披露英、日对中国的
干涉——为袁世凯“体面地”当上总统出谋划策
——反对迁都南京,提出独创性计划
第四章 任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及其行事原则
从知名记者到中国政府雇员的落差——愿意死在中
国——袁世凯的朋友与顾问——要对总统说真话
——希望出现对英国与中国都有利的美好局面——
在外交宣传上帮助中国——反对缺乏理性地攻击国
民党
第二节 对民初袁世凯的认识
1912年在伦敦的第一次演讲——中国暂时存在的
和谐状态——1914年在伦敦的第二次演讲——为
袁世凯独裁行为辩护——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推行的
经济改革政策
第三节 莫理循与“二十一条”
泄露“二十一条”内容,争取世界舆论支持——袁
世凯接见莫理循,告知“二十一条”详情——莫理
循、端纳合作揭露日本的阴谋——建议中国复制
“二十一条”原件
第四节 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
呈递反对帝制运动的备忘录——赴南方考察独立运
动——与冯国璋的交谈——劝谏袁世凯放弃帝制
——规劝梁士诒同意放弃帝制——袁世凯想穿龙袍
的野心,毁了他自己的前途,也连累了他的国家
第五节 莫理循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游说日本前外相支持中国参战——和英、美记者一
起呼吁中国对德宣战——陈述关于中国参战的12
个理由——中国名流支持参战的主张
结语
<附录>莫理循生平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