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补白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恺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恺编著的《补白集》的涵盖面较广而杂,但杂而有章。内容分门别类,各具特色,反映出作者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在此基础上手不释笔,因而,写出的文章琳琅满目,实乃水到渠成。这些作品,实际上都从某一方面起到揭示、阐释和补充的作用。

内容推荐

《补白集》是作者在《羊城晚报》工作期间的部分新闻作品,以及在《广东科技报》服务期间的部分科技报道和科普文章。

《补白集》中在《羊城晚报》发表的《下午茶》和《市井夜话》,是“补白”之作,但自有其独到的见地;而其他作品其实也是另一种的“补白”,尤其是一些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报道,都有着相当好的社会效果。

服务《广东科技报》期间,在广东建设科技强省的鼓与呼中作者满腔热情,写出这些有一定分量、一定可读性的稿件。其有关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的言论,中肯、有理。收入集子的一组古代性文化故事,在连载期间,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关注和认可。

目录

一、言论与小品——补白,编辑的功课

 差异

 责任

 各行其道

 好心人难做

 冬大过年

 “凑”与“不凑”

 “胸围评比”之类

 洋老头与杨白劳

 慢慢拖

 知情权

 哀叹落伍

 唉!化妆品

 药品与礼品

 为人父母

 一个旧话题

 “广州市民!”

 哈哈。炮声少了

 如此“两者兼得”

 说声原谅

 难儆效尤

 能否更臻完美

 唏嘘之余

 应该沟通

 要顺藤摸瓜

 “秉凉”和“凉解”

 话说外国米

 “解说”小议

 一个药方

 该省去这条“龙”

 请把“编码”印上名片

 提又何妨

 男人乖了

 因袭

 恶心

 手势与眼神

 唉,这段路

 “‘好死’是福”说

 话说营养师这个“师”

 感受欧洲人的求实俭朴

 办公室研究所与车间工场优劣论

 “医患”关系恶化的“双输”局面亟待改善

 莫让“证照”替造假者为虎作伥

 抗生素与原子弹

 医卫界树立荣辱观已是当务之急

 美容的代价

 “三唐会审”:医疗秩序该如何理顺

 “三唐会审”:降了药价为何降不了药费

 “三唐会审”:广东凉茶“促癌”?

 敬礼!杰出的灵魂构筑者

 最好的建议与最好的祝愿

 奥运会,太“兴奋”了

 希望大家都来支持自主创新

 莫让“科技人员持股”成点缀

 挑战“神仙机器”的勇气和品格

 ——议议医患关系中之“另类”医生陈晓兰

 造假索赔拙劣如斯

 ——说说医患关系之另类患者

 非法医药出版物实在乞人憎

 有感于煮豆腐时禁忌放葱

 白衣战士还是不是患者的战友?

 教育的腐败与冷血的教师

 “耻辱感”羞辱了谁?

 不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成为惊弓之鸟

 食品安全报道要避免误导

 可怕!无证医师做“急救医生”

 2007健康第一

 肿瘤治疗:患者及家人最大的痛

 朋友,不要让肿瘤把你吓死

 十九年来全社会的沉重

 寒风中的企盼

 权衡两害当先抑其重

 防“艾”老大难, “老大”动手就不难

 看病挂号商业化让人忧虑

 关键在于管还是不管

 月圆祝福:愿天下父母健康,老少平安

 从“齐二药”到“欣弗”的不幸

 用新理念走好服务社区的保健新路

 把母亲的健康挂在心上

 对未来“光棍大军”的忧虑

 对中药快速降糖成功的期待

 为护士立一个“护士法”吧

 让红丝带飘动起来

 学会面对压力

 难道不能转个弯吗?

 占星师与中医师

 静心游澳门不赌就是赢

 菠萝可多吃波罗鸡不能吃

 定心解压有红茶

 收藏天地无界限

 无遮拦空中漫步的挑战

 从大西洋游到太平洋的三文鱼

 慕尼黑浅忆(之一):咸猪手与啤酒漫溢清香

 慕尼黑浅忆(之二):冰雪晶莹奥运场

 慕尼黑浅忆(之三):“慕尼黑”足球的启示

 慕尼黑浅忆(之四):与伦敦和巴黎同辉的欧洲之星

二、“家”事告白——“《羊城晚报》,我家的报”

 彩色《羊城晚报》今面世

 衣柜中翻出《羊城晚报》创刊号

 把当天的新闻聚焦在这里——关于《羊城晚报》第一版

 我在《时事走廊》学写稿

 犹记当年“非典”时……

 本报“病毒”来电今日明显“退烧”

 “风波”过后人心已定 “恐慌”电话下降为零

 及时报道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本报昨天出第二次版

 大树参天看明朝——记本报社徽设计者陈冠机

 感动

 命中率高——在《羊城晚报》新闻秘书培训班上的发言

三、新闻通讯——努力填补人间温情空白

 男孩10岁了。为何还上不了学?

 十龄小聪终被批准入户广州

 救救这个可爱的孩子

 社会感动感动社会

 高脚屋中情

 拿了22块金牌的冼东妹

 香港粤剧的中兴景象

 治污创奇迹塑机走新路——记乐善塑机公司董事长郭锡南

 百年钞票香港故事

 广州的“巴黎圣母院”

 愿为基石默默承重——记岩土研究专家陆培炎

 “神奇指挥”话舟舟

四、科技报道与科普文章——另一个新闻领域的补白

 钟世镇畅谈我国“数字人”发展历程

 逐步走向应用阶段的中国“数字人”

 芬芳桃李说恩师——钟世镇院士识才爱才培才二三事

 毕生奉献中医铁涛誓挽狂涛——记八十九高龄的中医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

 学终身教授、老中医学家邓铁涛

 左看右看横看竖看钟南山

 广东SARS特效药轰动世界

 先进,必须是本行的尖子

 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讲坛再现维港波浪治理风云

 “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科学源自好奇心和不断的怀疑

 健康就是这么简单

 准备“造人”者自身要合格

 为科技人歌。为科技人赞——追记“广东科技强省建设论坛”的成功举办

 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难题寻求答案——中英科研合作步入新的时代

 靠自主创新拯救自己靠技术专利挺进世界

 警察一博士一警察一科学神探

 享受一场“最长时间的科普”

 一家之煮——主理一家健康

 治咳嗽: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患者该如何寻诊就医,还望众专家指点迷津

 “七彩树玉”演变多少地质神奇

 从艳丽迷离到“花贼玉腰奴”

 研究金蟾脱衣做了百万富翁

 花季姑娘点蝇成金

 一生一世难离难弃烦恼丝——破解伴你一辈子的头发的奥秘

 它可能改写珍珠港的历史

 初探“港式医疗服务”

 回忆沈琪大姐

 明智的“联手”

 攀登质量高峰,为“中国制造”争光——享誉欧美玩具界的镇泰集团

 探秘豪华邮轮“蓝宝石公主号”

 小小涮羊肉锅里大乾坤

 肥胖日益肆虐文明社会

 头盔。军备专家的不懈追求

 蔬菜变疫苗吃药成享受

 桃花依旧笑春风

 科学家同心协力苦解古颅悬疑

五、古代性文化故事——这个角落较为空白

 复杂的人生产却很简单

 姿式的改变是伟大的转折

 混沌初开的中国伊甸园

 性是一把双刃的刀

 崇拜寄托美好希望

 李逵爱说“鸟” 源头或可找

 千万年影响存诸文字著述

 “蚕花奶奶”喜欢小伙摸乳房

 黄帝经历了由女变男的过程

 “圣人皆无父”

 丢弃私生子古已有之

 杀首子,性禁忌之初的残忍

 儒家大师孔子是“野合而生”的

 “合独”之策。国家来做“大媒”

 女子成了男子附庸还可以做些什么

 中国2600多年前有个“红灯区”——世界最早出现的官妓“女闾”

 一部《东周列国志》多少淫乱故事

 同性恋古今中外历史悠悠

 “美人计”里“美人”是男人

 道家:万物中唯人为贵人之重莫过房欲

 房中书之祖《素女经》经历了“出口转内销”

 二千多年前的性理论经典

 荒谬修炼堕旁门左道道家房中术逐渐衰落

 佛家:因欲苦而禁欲 因禁欲而更苦

 老虎、“六欲”与“九想”

 从“欲洁何曾洁”到“物极必反”

 圣僧向后秦天王开口要女人

 汉武帝立子杀妾元皇帝恨别昭君

 荒淫与残暴:宫廷中的一对孪生儿

 宫帏淫乱男女一辙

 皇帝的妹妹要玩男人

 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乱伦之家

 石崇残杀劝酒美人

 害死主人也害死自己的美女——绿珠(上)

 金谷园空夜月明——绿珠(下)

 天生丽质与心计:可操纵淫君和色帝

 固宠有术的后妃们

 后宫中母子关系的辩证法

 1 800多年前的婚前体检

 贵如天子也有贱比奴仆时

 长出“尽头牙”才是性成熟

 “河东狮吼”是对性专制的抗争

 怨女“病”除“药渣”苦

 天阉人阉皆惨烈

 可悲可恨说宦官

 惨无人道是宫刑

 谁来管理皇室性生活

 刑余史家司马迁

 不男不女“两性人”

 形形色色的性变态(1)

 恋物癖是性畸变现象

 形形色色的性变态(2)

 刘备是雕像恋者

 形形色色的性变态(3)

 不合人性的“癖好”

 形形色色的性变态(4)

 “才信刘郎爱媚猪”

 形形色色的性变态(5)

 “抱滚二十五里”之谜

 形形色色的性变态(6)

 西施为何没有怀孕?

 千奇百怪的古代避孕(上)

 掏空的柠檬皮权当子宫帽

 千奇百怪的古代避孕(下)

 古代的媾仔媾女技巧——媚术琐谈(上)

 性爱很神秘神秘解相思——媚术琐谈(中)

 男惑女女惑男都是巫术

 媚术琐谈(下)

 “脏唐烂汉”是褒是贬?

 怀义骄拥白马寺则天年老性欲强

 白乐天诗杀关盼盼

 李后主风流乞巧夜造广寒玩乐笑嫦娥

 一个垂涎小姨气死老婆的皇帝(上)

 李煜一再填出艳词周后一气撒手尘寰

 一个垂涎小姨气死老婆的皇帝(下)

 从劫夺婚到媒妁婚

 “三书”“六礼”繁文缛节

 成妻之礼与成妇之礼

 繁文缛节的古代婚礼(上)

 大礼。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繁文缛节的古代婚礼(中)

 嫁妆·安床·上头·迎亲

 繁文缛节的古代婚礼(下)

 月老牵红线结发为夫妻

 关于结发夫妻的另类传说

 小皇帝的性启蒙

 乳母与乳养皇帝的性事

 痴情皇帝朱见深

 缺过奶的皇子朱见深

 随爱妃而去的朱见深

 关汉卿打消纳妾之念

说“白”(代跋)

试读章节

差异

有朋友诉说,其亲戚自美国来,屈居其百多平方米的“寒舍”。由于家人尽心,住处尚能差强人意。唯独亲戚七岁的儿子喝不惯广州自来水烧的开水,天天要给这个小客人买矿泉水或纯净水,开销倒不是问题,只是心里总有一点莫名之感。加上老婆以此为根据,大大发挥其“美国月亮特圆”心态,令人烦躁得难以排遣,要找我宣泄一下。

予告之,我也喝不惯美国的自来水。去美国旅行之时,每天一回宾馆,先要找找有没有开水壶或咖啡壶,把水烧开,喝够了茶或咖啡,再煮来凉透,然后注人空矿泉水瓶,以备次日之用。

美国是一个很发达的国家。美国的自来水都是达到饮用标准的。大街上、广场里、宾馆中的水龙头,一拧开,水就可“进口”。我不喝它,是因为我对氯味特别反感,我总闻到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呛得我不舒服。每当没有煮水设备煮不了水的时候,我也只好忍受“荷包的痛”,去买2.5美元一瓶的小瓶矿泉水;而感觉总没有烧过的水好喝。

于是我劝朋友,习惯了的却不一定是最好的;更不是人人都会说好的。差异在于习惯,又何必妄自菲薄?朋友释然。

(原载2000年11月29日《羊城晚报》)

责任

“的士”司机拾金不昧、拾获物品交还失主之事时有所闻。这方面许许多多的好事,也早已成为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标志之一。

日前,笔者“打”了一回“的”,付费下车之际,忽闻得司机大姐柔柔一声:“请执齐(粤语,意为“拿齐”)行李物品!”

曾有报道:一位开了20多年出租车的司机,每次送客下车时都不忘提醒客人带齐东西,因此,坐他车的人,从未有丢下钱财物品而去的,因而也就没有因此给双方带来的麻烦。好!

这也是一份责任。他可能失去了这方面(譬如拾金不昧之类)受表扬的机会,但他尽到了责任。更难得的是,他有这一份责任感。

(原载2000年11月22日《羊城晚报》)

各行其道

车过东风东路与农林下路路口交界,要在人行天桥下掉头。仅此咫尺之地,就等了三次转换红绿灯的工夫。撇开交通灯转换时间长短的设计是否合理不说,那就是行车秩序的问题了。

如今说起广州的塞车“老大难”,人们动辄归咎于交通设施的落后或不配套。其实,广州市交通设施的改善人们是有目共睹的,每年设备的投入也不是小数目。上述路口的车道标志也很清晰。“三次不过”是有些车辆上错了道,使得直接转弯的分流车道不能发挥其利。

从理论上说,高速路、全分隔马路是只会慢驶而不会塞车的,可往往还是会摆长长的车龙。无他,除特殊事故之外就是没有各行其道也!

何止汽车。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原载2000年11月30日《羊城晚报》)

好心人难做

昨晚夜归,乘的是公交车的末班车。夜深人稀,车开得飞快。

我坐在车的后排。倏忽间,有一穿校服的少年背着书包,在人行道上飞快地伴着汽车奔跑。眼看这最后一班车就要绝尘而去,因为这里离车站尚远。突然,我感到车在减速。果不然,车最后停了下来,还开门让这少年上了车。少年上车后径直往后走,看来也许是既不认得司机也不太懂礼貌,他似乎没有说感谢的话。

此时,乘客们倒议论开了:“坐唔上呢班车,呢个细路仔唔知要行到几时!”“系就系好心,但公交车不能扬手即停,不到站系不准开门的!”“如果有人在报纸上表扬一下,咐就好心做了坏事哕!”  做好事看来有时候也要偷偷摸摸。当然,总还是有人去做的;去做的人根本不会图名图利。

人们下车之时,议论虽没有胜负方,但大家都在叹息:做人难,做好人更难。

我听见,大家心里在同声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原栽2000年12月7日《羊城晚报》)

冬大过年

昨日是冬至。今年的冬至比去年早了一天,古诗有“冬至阳生春又来”之句,既表示冬日已到,亦预言春已不远。真可谓跨进新世纪,节气都在抢拔头筹!

按广州风俗说,“冬大过年”。大凡到了这一日,人们除非有特别紧要的事,都会回家吃饭。借这个机会,合家围坐,海阔天空,沟通沟通,亦快事一桩!

昨晚几个朋友本来约好相聚的,但都各有理由失约——A君说要回家过冬,顺便一家人商量买房的事;B君也说要回家过冬,顺便一家人商量儿子高考分科的事;C君说要回家过冬,否则难向老婆交代——总之,头一条理由是相同的。

有句民谚叫做“重阳狗,冬至鸡”。据说在这一天,吃这些东西最进补。这也许是好吃的粤人借节日大快朵颐的借口,也可能是饥饿年代的观念。如今,年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吃已是小事一桩。但据菜市场的消息,昨天有些鸡档的销量比平时足足多了一倍!P2-4

序言

我与陈恺同志相识逾半个世纪——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共事于创刊不久的《羊城晚报》,还曾是单位单身宿舍的室友。

《羊城晚报》复刊后,陈恺重返晚报,先做回“老本行”校对,后当编辑,副刊和要闻版都编过(后者时间更长些),退休时的新闻专业职称是主任编辑。从校对到主任编辑,路程并不算短,且非“笔直”。陈恺不畏艰辛,一步步走过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凭着强烈的新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生活,捕捉新闻题材,只争朝夕,付诸笔端。踏人《羊城晚报》之门不久,陈恺便于每天完成校对任务之后,学写国际时事版专栏《时事走廊》稿,由完全陌生而逐渐入门,以至“乐此不疲”。星移斗转,陈恺矢志不渝,动笔愈加勤奋,涉猎更广更深,收获也日益丰富。2003年出版的个人文集《人海一勺》和这本新书《补白集》就是明证。

《补白集》的涵盖面较广而杂,但杂而有章。内容分门别类,各具特色,反映出作者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在此基础上手不释笔,因而,写出的文章琳琅满目,实乃水到渠成。

作者把本书定名为《补白集》,既有自谦成分,也从实际出发。文集中每一门类的文章,都与“补白”贴近。如,第一部分“言论与小品”,作者就直接表示:“补白,编辑的功课”;“新闻通讯”部分,指出是“努力填补人间温情空白”;“科技报道与科普文章”部分,则是“另一个新闻领域的补白”;等等。这些作品,实际上都从某一方面起到揭示、阐释和补充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用“补白”加以概括,未尝不可。由于定位清楚,实事求是,也有利于读者对文章的阅读与领会。

书中的“言论与小品”,相当部分是三两百字(甚至更少)的短文,冠以《市井夜话》或《下午茶》版头,刊于《羊城晚报》的要闻版,是名副其实的“补白”。“补白”虽短,并不易写:定位要准,要“补”到点子上;文字要精,必须字斟句酌;还要有点“急才”——当版面需要时,下笔成章,及时“补”上。通俗地说, “补白”属于文章中的“豆腐干”一类(当然,并非所有“豆腐干”都是“补白”)。这块“豆腐干”应当力求做到味道醇美,耐人咀嚼。报刊“补白”的作者,大多是相关版面的责任编辑。写“补白”也可以从一个方面锻炼编辑的才干,考验编辑的功力。陈恺在这方面(不止于此)付出了心血,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将会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这是可以期待的。

2012年春节前夕

(作者为原《羊城晚报》总编辑)

后记

说“白”

看着他努力地在做《补白集》,名副其实地在“补白”。他一直都有这个想法,也花了长长的时间在准备。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我们都很替他高兴;我们只能在一旁打打下手,帮不上什么忙,因为说实在话,我们还并不彻底理解他的世界。当他兴冲冲和我说着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能充分感受到他的那份渴望及期待。

这个他,平常我们不怎么“理”他、不怎么关心他——情人节、平安夜都不会陪他,不会花心思为他庆祝生日,不会为他流泪,不会每天思念他,不会对他千依百顺,不会迁就他,不会为他牺牲什么,不会为他改变自己要做的一切。

这个他,就是我的爸爸。

那天我问他,可以在你的《补白集》里给我留一段“白”让我来补上么?他笑着说,好啊。

于是,我就开始想,我要写些什么!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却找不到最恰当的语句确切地表述我的意思。作为一个父亲,他给了我最好的留白,撑起一片天空,让我可以自由地挥洒;作为人生的启蒙者,他随时准备着为我补白;作为一个丈夫,他甘愿以白作为原色,让另一半在生活中轻松画出彩虹的颜色;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坚持用白色作为读者的铺垫,衬出生活中最真实的那抹亮色;作为一个羊城晚报人,他在这份他最热爱的报纸上浸润,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只为不“白”活。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有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纸上画上许许多多的色彩后,终于还原为那原初的白,难得的补白,质本洁来还洁去!

对于我们,他从不求回报;对于读者,他只想尽自己的本分,让自己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对于自己,他兢兢业业一生都在“补白”!

德国人包瑞斯有一首《黄金球》:“因为爱,爸爸给了我(黄金球),/我无以回报。/年纪小,这份礼物的价值,我不知道。/长大后,用成人的脑袋,无法思考/……我的目光跟随生命的游戏,深入时间的殿堂,人人含笑抛出黄金球,没有人抛给传球给他的人。”

我们手握着“黄金球”,我们都没有再回传给传球给我们的人,但我们都将含笑地抛出黄金球,让接下这黄金球的人在这“白”里绽放会心的微笑,而那“白”会继续默默地充当最亲切的底衬。

陈慰

辛卯年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