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上第一准确预测到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金融大鳄索罗斯说,他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最正确的一个。
本书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剖析了经济危机的前世今生,对于经济危机的根源给予了跟踪揭示,更重要的是对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给出了建议,无论对于经济学者、政府决策者、专业投资人,还是普通投资者,在当前的环境下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努里埃尔·鲁比尼//斯蒂芬·米姆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世界上第一准确预测到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金融大鳄索罗斯说,他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最正确的一个。 本书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剖析了经济危机的前世今生,对于经济危机的根源给予了跟踪揭示,更重要的是对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给出了建议,无论对于经济学者、政府决策者、专业投资人,还是普通投资者,在当前的环境下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鲁比尼教授被全球金融界视为最早准确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学者,而当年他的预言最终也变成了现实。本书给出了预测经济危机的主要原理,通过对近期经济危机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危机不仅是可以预测的,更重要的是完全可以将它们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本书给出了如何重建金融体系,以把将来经济危机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的建议。 目录 前言/1 第1章 危机不是“黑天鹅”/11 第2章 让危机经济学家们站出来/35 第3章 破解真正的危机之源/57 第4章 危机远没有最后结束/81 第5章 灾难是全球性的/109 第6章 货币政策能否真正奏效/129 第7章 财政捌刺激政策的拯救之路/153 第8章 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才最有意义/175 第9章 “大而不倒”的银行不应再存在/203 第10章 人民币是救世主吗/231 结论/259 我的预言/271 试读章节 金融市场的繁荣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或许是突如其来的房地产热,投机者像买卖股票一样疯狂地买卖房屋,并在短期内获取2至3倍的利润;或许泡沫在新经济时代来临之后就开始孕育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出现使人们把安身立命的储蓄搬到了华尔街的股市上来。 政客和决策者们不但不阻止这种短期暴富的阴谋,反而鼓励了这样的行为。即使像美国总统这样的权贵都坚信不应该干预经济,美联储对投机潮同样也没什么作为。这样,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型金融机构的涌现、无知的投资者对复杂证券的狂热购买、以及机构对债权人资金的滥用等因素的作用下,金融创新和金融大爆炸就出现了。 然后,繁荣逐渐演变为资产泡沫。从巨无霸的银行到普通的投资者,每个人都将其杠杆率放到最大,怀着雄心壮志去赌资产价格会一路上行。许多经济学家都坚持着这样一个信条:市场永远都是正确的,最好的政策是不干预市场。当然,也有很多人提醒过这会导致市场崩溃,但是他们最终要么被嘲讽,要么被忽视。 随之,金融危机突袭而来,破产潮笼罩着整个华尔街,那些曾经备受尊敬的金融机构在债主们的质疑声中摇摇欲坠。在金融风暴短暂平息期间,一些人声称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事实是危机愈发严重。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尽管包括高盛在内的一些投资银行得以幸存,但大量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瞬间轰然倒塌。他们的信贷资产大量蒸发,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存贷款业务大规模收缩,最终不得不等着其他更加卓越的公司去重组他们的债务。 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崩盘,抵押品被暂停赎回,大量公司破产,消费骤减。随着大量庞氏骗局被揭露,人们发现勾结和欺诈行为广泛地存在于金融行业。随后,美国的危机逐渐扩散到全球,其他国家的股市、银行、投资银行也麻烦不断。失业率高涨,工业生产大幅减少,物价大幅下跌,通货紧缩的幽灵笼罩着整个世界。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上述情形发生在80多年前的“大萧条”时代,距今并不久远。现在,这一情形又复现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充斥市场,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创新制造了史无前例的泡沫。泡沫的破裂,几乎把华尔街的金融体系摧毁,衰退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全球经济陷入崩溃。这两次金融危机如此相像并非偶然,引发这次“大衰退”的原因和“大萧条”时代没什么两样。 这两次大危机的特征与其他的金融危机也很类似,都表现为市场非理性的亢奋、金字塔型的杠杆比率、金融创新、资产泡沫、情绪恐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挤兑等等。同样,从1720年臭名昭著的“南海泡沫”、1825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世纪的任何一次经济危机,比如日本的“失去的十年”、美国的存贷款危机,以及20世纪80—90年代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回顾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并非偶然,而是常态。不能说所有的危机都一样,事实上,每次金融危机都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其问题根源也出自不同的经济领域:有时源自房地产市场的高杠杆率,有时源自金融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同样,由于政府干预的规模和程度不同,它们对经济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发生了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危害程度则取决于是选择国际合作,还是相互对抗。 应对经济危机并非易事,一旦处理失当,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摧毁实体经济,掠走财富,削减工作岗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更为可怕的是,政府下台,国家破产,国际贸易争端。经济危机甚至会引发战争,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大萧条”所引发的。因此,对经济危机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金融危机有迹可循 2007年初,当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和次级抵押债券危机开始初现时,人们最初的反应是将信将疑甚至否认。2007年3月,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满怀信心地向国会保证:“目前,次级债券市场的问题是可以控制的。”夏天,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试图消除人们对次级抵押债券的疑虑:“我并不认为它们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多大的威胁。” 即使在危机已经爆发后,还有很多人拒绝承认现实。2008年5月,在贝尔斯登破产后,保尔森还发表了一个乐观的声明:“展望未来,我希望金融市场不要受近期事件的影响,而是要多看看乐观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到了夏天,房地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相继倒闭,但仍然有很多人对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 股市大师和财经评论人唐纳德·鲁斯金是持有盲目乐观态度的典型代表,他在2008年9月14日的《华盛顿邮报》社评中预言,复苏很快就会到来。 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等华尔街投行麻烦不断,失业率略微上升,这都表明经济中的确发生了一些困难,但是它们都不具备引发经济衰退甚至大萧条的条件……声称经济出现衰退的人,尤其是声称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的,都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定义“衰退”。 第二天,雷曼兄弟就倒闭了,恐慌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全球金融体系陷入崩溃之中。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世界经济经历了堪比“大萧条”时代的自由落体运动。P12-14 序言 有人说,金融危机对于金融界是灾难,但是对于金融研究界似乎是机遇,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新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正在酝酿之中。这种讨论听起来似乎有些幸灾乐祸,但是从金融经济理论史的发展来看,往往也确实如此。正因为如此,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哪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动向正在酝酿,值得我们关注。而在种种争论与观点之中,鲁比尼教授的看法是尤其瞩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被全球金融界视为是准确预测危机的少数学者之一。 金融危机也以另外一种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紧密联系。来自美国的金融产品,可以迅速通过全球化的金融网络,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全球联合的干预行动,也使得这次金融危机免于陷入上个世纪大萧条式的噩梦。 其实,金融研究与政策决策的互动也日益紧密。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证明。在我自己读大学时,阅读的往往是多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西方国家的专家的著作。而现在,我们和出版者一道经过努力,送到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我可以告诉读者:您正在阅读的这本著作,与英文版的读者是几乎同步的,这是全球化进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由于本书是中、英文同时出版,经过出版者的精心策划,我们从作者的初稿开始翻译工作,此后又根据其最终版本做了大规模的修订,前后历时仅仅3个月。全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并且由我来担任全书的校订工作,李胜利博士作为主要的协调人,协助我作了大量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巴曙松、李胜利、吕婕、杨现领、王留成、矫静、尹煜等参与了初稿的翻译。为提高翻译质量,我们对初稿进行了两轮的交叉校对,几易其稿,力求尽可能地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语言的优美程度。客观地讲,本书作者思维灵活、用词风趣,增添了翻译的难度,因此,翻译中的错误和不足也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 现在看来,2010年春季,当我们承接《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一书的翻译工作时,经过各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全球经济似乎已显示企稳回升的迹象,并成功地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治家们都情不自禁地设想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并踌躇满志地迈向“后危机时代”。然而,美国“无就业的复苏”和“欧猪五国”(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及西班牙,简称PIGS)的主权债务危机却再一次使我们警醒:历史总会反复、危机可能还会再来。为了避免一场新的金融和货币灾难再次袭击全球,我们需要收起习惯性的无知和傲慢,并虚心地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经济危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绝非一种偶然事件。相反它是我们必须预防并做好直面准备的一种状态。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无可辩驳地表明,经济危机并非是所谓可以忽视的“小概率事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地、宿命地迎接危机的破坏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任何经济危机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虽然它们像飓风一样,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登陆、改变风向或者忽强忽弱。但通过合适的角度、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作好准备,要么预防它,要么尽可能地把它的破坏性影响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事实上,本书的作者鲁比尼以他良好的直觉、专业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被全球金融界视为是早在2006年就准确预测到美国将遭遇一场百年一遇的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学者。而且他还曾警告到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将引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并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全面冲击,使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蔓延。当然,鲁比尼的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并使他赢得了“末日博士”的美誉,声名鹊起。这促使我们反思,与其过于强调经济危机的不可预测性,倒不如坦率承认是我们对它的了解过于有限,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我们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方式,以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通过兼收并蓄的分析方法和专业严谨的研究,增强我们对危机经济学的认识。 基于这种想法,这本书的翻译也算是我和此次一起参与翻译的几位同仁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和贡献。虽然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认识还在反思和探索之中,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希望可以引发更多有识之士对于危机的反思,共同推动我们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从我自己个人的工作阅历看,我可以说是亲历了两次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我正好在中银香港从事风险管理和重组上市的工作。而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我正好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担任副部长,从事金融危机的跟踪研究。因此,对于危机的巨大冲击力,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目前的趋势看,预计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与重组。在这种巨变之中,中国经济与金融秩序应如何进行改革,才能积极稳妥地融入全球和避免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金融研究人员,能够亲身感受和参与这种历史性变迁,更为我们提出了许多重大的课题。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与广大的读者一起感悟、体验和把握这个历史馈赠给我们的难得机遇。 巴曙松 2010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金融危机从一个层面预示着我们原有的经济分析框架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重复着的现实表明,经济危机已不再像传统经济学认为的那样属于“偶然事件”,这促使我们需要逐步建立一种全新的思考范式,鲁比尼博士在这方面迈出了有益的一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司长 徐林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对经济危机的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也刚刚开始。“末日博士”鲁比尼教授因对这场危机的成功预言,近年来声名鹊起。本书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剖析了经济危机的前世今生,对于经济危机的根源给予了跟踪揭示,更重要的是对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给出了建议,无论对于经济学者、政府决策者、专业投资人,还是普通投资者,在当前的环境下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读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贾康 我们正处于金融史上一个十分脆弱的时刻。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和货币危机似乎也拉开了新的序幕,国际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正是反映了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急剧变动的时期,鲁比尼博士的这本书为我们呈现和剖析了从资产泡沫破灭、银行业危机到货币崩溃的一连串故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阵雨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