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济一切有情众生,如母亲般亲切慈爱的形象,成为民间最亲近的菩萨。在观世音菩萨的诸多法门中,你认识了多少?了解了多少?本书借由圣严法师翔实的解说,带你领会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圣严法师教观音法门(禅修入门)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圣严法师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济一切有情众生,如母亲般亲切慈爱的形象,成为民间最亲近的菩萨。在观世音菩萨的诸多法门中,你认识了多少?了解了多少?本书借由圣严法师翔实的解说,带你领会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智慧。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及东南亚、东北亚广泛流传着观音菩萨信仰和观音菩萨修持法门。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普度众生,有求必应,常救人于危难,被世人虔诚地供养。 观音菩萨修持法门很多,本书从简易的求观音、拜观音到较为深邃的《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及《心经》的照遍五蕴皆空法门都有详尽的介绍,步骤清楚,思路清晰,很适合修学。 通过本书的指引,读者修习不同的法门会得到不同的感应和利益。 目录 闻声救难,度一切苦厄 认识观世音菩萨 正信修学观音精神 正信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差别 观音法门的真实义涵 自利利他的七种法六 如吸音板的耳根训练 《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 《大悲咒》与《大悲忏》 体解生命的元素——五蕴 照见五蕴皆空的法门 《心经》中的时空观 《心经》的解脱观 持诵圣号的法门 在家居士的修持之道 后记:江心上的月影 附录: 心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大悲忏(含《大悲咒》) 试读章节 闻声救难,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宛然是与娑婆有情,别具深刻因缘的菩萨。人们在感到恐瞑、害怕的时候,总喜欢持诵经典、经偈或佛号;但是,更多的人,只要一遭逢危难危急,即自然持诵起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恍如溺水的人,下意识地抓住救命的舟筏一般——不管是一般民间信仰,或正信佛教徒,皆如此。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正描述了观音信仰在中国的蓊蔚与兴盛。 为什么呢?为什么在无数悲智双融的菩萨中,观世音菩萨独独具有如许独特独树、不可磨灭的地位? 第一,《法华经》本身在中国本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阅读、持诵者极为广袤。《法华经》中内含一品,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扬赞叹观音智慧福德,后人将之单独结集流传,即成了《观音经》。 第二,另一部经典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大悲心陀罗尼经》),鼓励大众持诵《大悲咒》。自然地,也依此持念“千手干眼”慈心无量、普济无量的观世音菩萨圣号。 一诵名号,即闻声救苦,消灾解厄,有求必应……因为简单,也就人人欢喜,人人能行。观音信仰也就如同大河一样深广流布在每一个心灵的种子中。 此外,《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也强调了菩萨的“耳根圆湛,闻声救苦”,能够“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妙觉普度,闻声化现。 至于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女性化身”,也仅是《普门品》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罢了。唐以前,中史上的观音画像,先是男性的,并蓄有胡须,然后则是中性的,而且是超越男女性别的。一切菩萨俱如此,仅是中性。辗转到了宋以后,观音的女性形象宛如更易感动人,也更受人欢迎。图像上的观音也就更衍为“女性化”,更常以“女相”呈现。 人们将观世音菩萨称为“观音老母”,代表着女性的慈悲、母亲的慈爱,也代表着生命初始,最亲昵、永恒的呼唤。 所有的人类,在遭遇苦难,于叫天不应、唤地不灵的时刻,他所第一个想到的,必是母亲;所喊出的,也必是“妈妈!”;因为,母亲永远是这样倾注着,全心全意保护、守卫着孩子的。正如一遇见危险,母鸡“咯咯”一啼,小鸡便俯冲、躲避在母鸡的羽翼下一般。 但是,世俗的母亲是普通的凡人,究竟有她的极限。 菩萨则不同!这样的观音,足具母亲的慈悲爱念,涵摄了母亲的功能,又神通广大、普救无边——只要念他,即能感应他,即受救拔!因此,一遇困苦,大家便自然称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了。 以致即使不了解什么是“菩萨”,人们也很容易将观世音视为一己的“随身菩萨”,一尊如母亲一般慈悲亲切、随时随地皆能护翼、庇荫着自身的菩萨。 认识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谁?是否具有真人、真事?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由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悟觉宇宙真理修行而成。他大约出生于周元王八年,寂灭于周安王十四年(即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88年,或说为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游行弘化四十九载,具有历史上足以考据、验证的背景、足迹与行化。但是,观世音菩萨呢?他是历史时空下真正存在的人物吗?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一向是通过不同的经卷,由释迦牟尼佛称说、引介的。依着不同的经典,而有着不同的界说、身份、特质与形象。 《普门品》中描述观世音菩萨具有三十三种化身——但是,观世音菩萨当真只有三十三种化身吗?一部分的经典以为她具有千百亿化身,而另一部分的经典则认为观世音菩萨本身即是佛,是过去早已成就的佛,佛名即号“观音佛”,或号“正法明如来”。 因是“过去佛”,自然不是我们这一世界的人。也无从考证他的出生朝代、背景、本纪。 《阿弥陀经》则提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胁侍着两尊菩萨,一名大势至菩萨,另一则是观世音菩萨,两者皆是“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即是在这一生过后,即会立即成佛;“补处”,即是递补阿弥陀佛的位置。意思是,当阿弥陀佛弘化愿满,即会在某一时间涅槃、入灭;此时,观世音菩萨即接替阿弥陀佛的位置,于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即是“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来”。 既然缺乏现世时空的佐证,观音信仰者何以认为南海的补怛洛迦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而纷纷前往“南海”朝圣? 它出自《华严经》中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发愿起修的善财童子,一站一站向诸善知识、大菩萨们参学诸法,于印度南海的岛屿“补怛洛迦”上,谒见了观世音菩萨,聆闻法要。因之,后人即以南海的“补怛洛迦”作为观世音菩萨道场。 宋以后,中国人将浙江定海县的岛屿,视为“补怛洛迦”,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所在的“普陀山”。但是,“南海”究竟在何处?我想,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不同的民族、区域,各自有心目中理想的“南海”,也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和地理。 此外,民间流传的《观音得道》一书,最早是弹词,稍后演变为小说。内容叙述观世音菩萨原本是一位国王的女儿——妙庄王有三位公主,大公主好文、二公主好武、三公主则悦好修行,慈悲善美的三公主妙善历经劫难,于大香山修行成道,即是后世的观世音菩萨。 正如《西游记》一般,《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的确真有其人、其事——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的确西行求法,履涉颠沛,赍回经藏。但是,《西游记》中的故事却是小说家构想、伪编出的传奇,并不是历史的纪实。《观音得道》一书的状况,也是一样。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妙感很多,灵验、感应事迹极众,通过艺术家的技艺,根据不同的流传,即塑造出不同的绘画、雕刻——不同的观音形象即就此广为流布、流传。例如拥有四臂的“四臂观音”,具现十一个面相的“十一面观音”,具足干手千眼的“千手千眼观音”。乃至于即使是天主教中怀抱着圣婴的圣母玛利亚,中国的佛教徒也愿意将之视为“送子观音”来朝拜。 观音信仰如是则在真实与虚构、风俗与流行中蓊沛茁壮,混融了经典、小说、传奇、美感与民俗。 正信修学观音精神 一位居士曾经问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后,为了使孩子平安幸福,一辈子无灾无厄,即‘过继’给观世音菩萨,让孩子成为观音菩萨的‘契子’——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是不是一种依赖的心理?” 又提到,自己怀儿子、女儿的时候,恒常持诵《普门品》,结果,朋友们见到自己的一双小儿女,都觉得乖巧非常,超越一般孩童——那么,是不是真与《普门品》、与观世音菩萨有关呢? 将孩子过继给神明作为“契子”,以祈消灾祈福,在中国本是由风俗习惯所形成的一种民间信仰——过继的神祗很多,济公、妈祖、土地公、关帝君……并不限于观世音菩萨,这份根植的民间信仰,与佛教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普门品》中的确提到,欲生智慧福德之男,则常诵观世音菩萨,即可获得圆满智慧之男。而且,是求男子得男子,求女子得女子,一样相好圆满……因而,历来便有“观音送子”的传说。 至于,持诵《普门品》是不是能够影响孩子的心性、品性?是不是具有真实的关联?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自信仰所产生的深厚力量,一部分来自于自我个人,也即是“母教”、“胎教”的部分。因为恒常持诵《普门品》,系念着菩萨圣号……所以念念心心,都常与菩萨的柔美、慈悲相应;这样的心情,也自然影响了腹中的胎儿。 我个人并没有看到经典这么说:“生了孩子,只要过继给佛、给菩萨,孩子就可顺利长大,拥有智慧、聪明、健康与长寿。” 佛经中所真实说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聪明、智慧,一个人应多念观世音菩萨,恒常熏习、修持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慈怀,常行种种福泽、布施、救苦救难的行为;那么,自己的心便能与菩萨恒常相应,孩子也自然能够健康、平安、智慧。它来自于两方面的影响与结果:一种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行为”、“意识”的力量确实影响、改变了孩子;另一种则是善行感天,菩萨以及护法的善神,威德庇佑,来保护孩子,守卫孩子。 如果过继仅仅只是一个“名分”——将孩子过继给观音,而自己杀、盗、淫、妄,无所不为;孩子天天看着父母的“范例”,行为、心态也和父母如出一辙,一样杀盗淫妄,那么,能够真的健康、长寿、福慧吗?这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信仰,以及有问题的心态。 一类有问题的心态是:没关系!不管我做什么,菩萨都会保佑我!另一类有问题的心态则是,反正菩萨都会救我,我自己便不用做什么了! 两类心态都无涉于观世音菩萨,而源自于一种非常基层的宗教。这样基层的宗教又根源于更原始的依赖心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将依赖所有“有作用”的神明,而不止于观世音菩萨。 有用吗? 就宗教信仰的层面讲,还是有用!之于父母,他们以为,孩子已经过继给神了,神将照顾他,心里便恍然没有牵挂;之于孩子自身,因为知道自己是神的“契子”,自然升起信心,对自己的安全便不恐惧。 幼年时,乡下的神庙中经常准备许多的锁片、链子或牌子,有人来“过继”,则系上一枚,挂在胸前。乡人们很是受用,以为一己的安全,全交给神明了;但是,就一个人整体的人格而言,却是不健康、不自主的。同时,就真正的民间道德而言,失去自主的判断、自主的能力,对于自我人格的发展,将是负面的。 观音信仰,其根柢,不在于成为观音的“契子”,甚至不止于持诵观音的圣号,更重要的是学习观世音菩萨悲济的精神。 P2-17 后记 千江有水干江月——之于我,观世音菩萨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一般,从孩提童蒙,至剃度成长,乃至为僧、为师,始终映照着一己的生命,以及修行的途轨。 塑个又大又美的观音 我孩提的家乡,坐落于长江北岸南通市狼山广教寺山脚下不远的地方。那里,历经中国长期的动乱,生命总处在一种“共相”的贫穷与惨迫中——地主穷,而无片土片墙的佃农更穷。在贫陋寒伧的乡下,村人多半目不识丁,所接触的宗教,大抵也是佛、神、仙、鬼混融、混合的一种民俗信仰。 也许,正因为贫迫穷伧,以致对于一种遥远的“净土”,一种超越现世现实的“抚慰”与“拔济”,更有着一类本能的渴望与期待。我那小小的、文盲充满的偏野小村,竟流行起一项“观音会”来——究竟是由谁起头?谁来组织的呢?早已无从追溯。然而,那里似乎“福至心灵”一般,几十户人家,共组了一个“观音会”,也共用了同一幅民间木刻版印,看来十分粗糙的“观音画像”。每届一定的时光,便将观音画像请出,放在负责主事的“东道主”厅堂上,左近邻居的妇女们,便携儿带女,一起持诵《观音经》。这样年年轮序着,又像家庭集合,又像妇女聚会似的,每轮到谁,便将观音像挂在那家堂壁上。 许是观音的女性形象毕竟最能打动同体女性的情感罢,小小的村子,竟然人人都修,妇女都会,便连不识字的祖母、母亲也都琅琅上口,能背诵《心经》与《观音经》。 也怕是同样的缘故罢,那里,还流行着一样独特的风俗,就是“豆腐会”——一旦有人谢世,村人并不直接露骨地称“人死”,而改唤为“吃豆腐”。因为凡是殡丧的人家,一律都是准备“豆腐斋”的。即是以豆腐为主,加上海带、萝卜、野蔬等,略略四五样清简的斋菜;不分哪家,都是如此。 以致,听到大人口耳相传着:“到某某家‘吃豆腐’!”便知道,那家有人去世了。 “吃豆腐”一词,即成为一种朴厚的转折——根生大地一般,有一点悲伤、触动,却有着另样的亲厚、明亮与温煦。生与死、乐与忧,童年的记忆便交织于“观音会”与“豆腐会”中。 塑像的观音珍贵而耗资,贫苦的乡下根本不容许有一尊。儿时,跟随母亲去“观音会”,每每望着堂上所挂的粗糙的观音画像,便发着呆想:这观音像好难看喔!等我长大,一定要塑一个又大又美的观音。 当然想做和尚 回回这样呆想着,也未究竟深意。时光悠悠过去,十三岁那年,一场大雨却改变了我的生命与生涯。那个夏日,一位戴姓邻居刚自江北狼山游历归来,踅经我家门口,却遇见一场急雨。他进入我家避雨,一眼望见我,就想起狼山广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一个小和尚的事,便探问母亲心意。 “你想做和尚吗?”母亲转头,以玩笑的口吻问我。 “好啊!当然想做。”我不假思索,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和尚”,即答道。 母亲愣了半晌,最后,便将我的生辰八字,交给戴姓邻居,以便方丈于佛前征询请示。 我于是到了狼山,出家,做了沙弥。 狼山,是我与观世音的另一缘起罢! 狼山,原本即是观世音的道场,它肇基于唐高宗时代,龙朔和总章(661~669)年间。彼时,有位来自西域的梵僧僧伽大师,抵达狼山,他曾于此地掘出南北朝时期齐国香积寺的古碑,又曾掘获古佛“普照王佛”的金像衣叶;而他自己,更曾具现为十一面观音。其光严璀璨、威德赫赫,使得观者叹为神异,而舍宅为寺。 唐中宗仰慕他,召他入宫问法,相对契和。直到僧伽大师坐化而亡,中宗仍思念不止,召来当代驰名的圣僧万回问道:“僧伽究竟是何许人?” “观音菩萨的化身。《普门品》不是说过吗?观音无量化身,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则现比丘身。依此,僧伽大师以现沙门身广摄有情。”万回回答。 除却“变现”为十一面观音,僧伽的度世济世宛然也印现了《普门品》中对于观音的称叹。他的玄异极多,不仅能以杨枝、水瓶、忏悔治病禳灾,且上至宫廷内府,下至官衙皂吏、庶民盗匪,乃至水生渔族,无不蒙其以各种善巧方便,慈悲普济。及至坐化而亡,仍然经常影现真容,庇佑着江淮两岸黎民百姓,免去一场场兵灾屠燹。 由于曾为国师,且为唐朝盛极一时的崇仰,因此,他身后的尊号是“大圣国师王菩萨”。狼山由是奠基,经由知幻禅师及当地官绅士庶的相续经营、凿启,建立了大雄宝殿,名为广教禅林。直到现在,山上正殿所供的即是创山的僧伽大师——这位传说中的“十一面观音”化身像;半山中仍矗立着知幻禅师塔(关于僧伽大师的详细经纬,可查阅宋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 那么,于狼山剃度,也不能不算是与观音菩萨的甚深因缘吧。 持诵观世音,智慧大开 幼时的我,体弱而又智弱。入了狼山,作为一名沙弥,除了早晚课诵、撞钟击鼓,还要清洁环境、打扫庭院、整理厨厕,为老僧们洗衣裳、倒夜壶。以致虽请了两位老师授课,仍感到学习的困顿与迟钝。更艰难的是,每日得拜《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且八十八尊,得按着次序前后,一尊都不许错漏,也不许失误。对于一个乍入佛门的孩子,那不啻是一个骇人的挑战!师父对我说:“拜观世音菩萨罢。拜了,便要好了……” 我于是开始持诵观音。每日,黎时醒觉,必先拜完了观音,小和尚才开始撞钟。这样持续诵持,暗钝的智力恍然透入了光照,三个月内,八十八佛便如清泉般流通胸臆,再也无须忧挂。 十七岁时,离开狼山,进入上海静安佛学院插班就读;在佛学院,无论有没有斋主、时节因缘如何,也总是日日拜《大悲忏》,风雨无阻。《大悲忏》是宋代天台宗的知礼和尚依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为根本,所制作、发展出的忏法,自然与观音息息相关,是含聚千手千眼、无量慈悲的“观音法门”。 日日拜诵着《大悲忏》,一面努力咀嚼难解的佛学义理,时间进入民国三十七年(1948)下半年,整个大陆风声鹤唳、战火相煎。 于兵火芜乱中,国民政府规定,凡年轻的壮丁,无论僧俗皆须投入保卫上海的战争,由“团管区”负责学子们的军事训练、战备演习。 兵火刀伤,显然违背了佛陀“不杀”的戒律,也违反了佛家慈悲和平的精神。眼看着“投入战线”的时光日益迫近,佛学院的学生个个忧心如焚,于无可奈何中也仅能一日日更努力地拜忏祷祝,祈求能够转危为安。这样拜着忏,正临到我们,计划却突然戛然而止。佛学院的学子因而免了一场战争的“兵劫”。 我的心中,更深刻地感念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拔济,也更真实地体会了忏法不可思议的功德;“拜忏”的确可以消除有情众生身、心以及种种境界、心理、肉体、精神的障碍与坎坷。 不忘江心上明月 尔后,从追随军旅来台,至重新剃度出家,不忘的仍是江心上那轮明月。我终究仍是做了和尚,更且,一九六一年冬季,禁足、闭关于高雄美浓的山寺中,在长达六年的披经、阅藏、参惟、著述、修行中,足足有半年的时光,每一日,我必在自身避静的禅室中,进行着独自一人的《大悲忏》法,祈求观世音的大悲加持,使我毕竟能够克服重重的艰难窒碍,突破牢锁,成就向所来时的行愿。 直到今日,成为一名禅师,领导着僧团,于东西方往来奔走,主持过无数的禅七修行,也指导过无数禅修团体,观音的慈悲与智慧,仍如一轮皎月,时时垂照着生命的行路,永永奉为修持的圭臬。 因此,说法鼓山是个观音道场,并不为过。这是我所予以自身和所有法鼓人,以及所有有情人间、有情器世的期许与叮咛。 千江有水千江月。一轮明月既可映照、投影于干江、万江,乃至千亿万条江水之中;同时,千亿条不同的江水也能同时映现、显像出此一轮皎月来。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既可普门悲济于一切有情众生,每一位有情也可于自身中谛显出观音的形象,投映出他如月轮一般皎澈圆满的智慧与慈悲。 《普门品》中描述的观音的三十三化身,涉及了世间、出世间、天上、地下,乃至于各种性别、身份、年龄、地位、行业的人类与非人类——它意味着,无论你身处于何种状态、何种身份、地位、年龄、职场,人人都可以试图学习观世音,也皆可以谛显观世音,转化成为观世音菩萨千百亿化身的一部分。 以智慧修行,戒慎觉醒 观世音的特质在于“大悲”,而真正的慈悲,则建立于“无我的智慧”中。惟其能够放弃种种以“自我中心”为考量的爱憎喜怒、利害得失,从“生命同体”的立场与关怀出发,才能建立平等的慈悲。 这样的慈悲,必须透过智慧,透过知识、教育、修行的觉醒和调整,始能抵达。 一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抵可划分为四类阶梯。 一、并不特别了解,也不特别认识观世音。只是懵懵懂懂,将观音菩萨与民间的仙、道、神、鬼、关公、妈祖、城隍、太岁……一起并供,将之错认为“福善祸淫”的神鬼之流,且以为“只要谁能有利于我,保佑于我,我便拜”。依此,拈香祈福,所祈求的无非个人世俗的幸福、成功、快乐、长寿等事。 二、略略认识观世音,也了解、学习了一点佛法佛理,却无法放下“自我中心”。在这个状况中,居士、修行者们可能一面持诵观音,拜忏、祈愿,一面发心终身吃素、布施、奉献,做种种善业功德。但是,却无法放下“自我中心”,仍充满了人性中的各种欲望、杂质,各种恐惧、憎爱、贪婪、得失、比较……善善恶恶、好好坏坏、苦恼忧悲仍常在内心拉锯、鼓噪着。 三、进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以及《楞严经》的“反闻闻自性”的阶段。修行者渐渐由浅入深,而能进入真实的“解脱道”中,契入观音修证的心髓,而能“入流亡所”——入“法界流与法性流”,放下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对象,而能证觉“空性的智慧”。 四、融入众生和娑婆苦难中,和光同尘。修行者体达“空性、无我的智慧”,则须返归娑婆浊世,教育、协助、悟觉、救赎所有沉沦、受苦的有情。在经验人间各式各样坎坷磨难,受苦受难的同时,也“救苦救难”,慈悲抚济。他的外表宛然与众生的面貌一模一样,同样历煎着生老病死、坎坷折磨,却能以无量的心、行,无量的行动与实践,谛现了生命的尊严与光华,安慰了普世受苦的心灵。 依此四个阶段,依次提升,依次学习,人人皆可以成为观世音,也皆可以代表观世音。我,圣严是;诸位也是。并非有此无彼,有彼无此;仅要能具足、体现观音的智慧与慈悲,在意义上,则代表了观世音。 但是,必须提醒的是:要避免傲慢心! “变化现身”的信仰与“众难”、“救济”的信仰,虽给中国大乘佛教带来极为丰富的慈悲精神,并且能够使人视一切众生的种种形态,都是菩萨的现身说法。相对地,这类信仰也为大乘佛教带来“神佛不分”和“以凡滥圣”的流毒,使得欺世盗名之徒,便以佛菩萨的化身、分身自居;谄媚悖理之流,将权势重大的俗人,视为佛菩萨的“权现”。 因此,以观音为楷模,学习菩萨的悲智慈抚的同时,也必须泯除自我的傲慢心:不以观音的“化身”而白以为是,自命不凡;更不以是“本尊”而欺世盗名、显异惑众。 千江观音,具现光华 那么,什么是“塑一个又大又美的观音”呢?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如图像上的观音般,长出一千只手臂与眼目吗? 人们若是见到有一个“千手千眼”的怪物,突然现身于眼前,怕要吓得立刻掉头便跑吧。 由于凡夫众生总是执取于“相”,因此,图谱上,常将观音画成“千手千眼”的形象——千眼,象征着智慧广大的觉观、凝照与理解;千手,则象征着慈悲的行动、普济与救赎。 它所彰显的是实际的理解与行动,不是成为另一个超现实的其他的什么。 又大又美的观音,存在于所有生命的内里,依每一个心灵而塑造、完成。想望地狱,则是地狱化身;心,与观音的悲智相应,则“变现”为观音化身。一念相应,则是一个化身。 如是,每一条江流,无论大小深浅,皆可以投映明月、怀纳明月;于自性自心中,形塑出一尊皎皎清华、又大又美的观音。 如是,千江有水,干江之中皆显现观音,具足光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