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姚俊宇也曾经历过那段如火如荼的黑色的日子,也曾为以上的经历而痛苦、迷茫,在痛定思痛之后,一次次反问自己:真的没有别的方法了吗?真的不能“痛并快乐着”吗?于是,开始寻找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很精彩。
这本《我的高考我的分》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甚至平时的学习习惯详细地介绍了高中的学习。又结合各科的特点及考试模式,给中学生指明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途径,虽非万能的灵丹妙药,至少也算抛砖引玉,让大家有所借鉴。至于是否能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还要看同学们是否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加以利用。
《我的高考我的分》作者姚俊宇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他对数位北大、清华学子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吸取广大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与中学生朋友及家长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互动,经过深入思考,终成此书。
《我的高考我的分》分为:理想篇、动力篇、方法篇、习惯篇、时间篇、效率篇、心态篇、奋斗篇和应考篇。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学习高手们的超级学习力和奋斗过程,读来富有启发性。本书教你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赢得高考的成功!
他就是北大高才生、中央电视台最有实力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之一——撒贝宁。他的出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知性的魅力。撒贝宁的高中时代是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一中度过的。那时撒贝宁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只是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怕他贪玩误了前途,常在下课后找他聊天,点拨他。有一次老师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你觉醒了,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撒贝宁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尝试一下。想不到这一努力真的换来了成功。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撒贝宁有幸去了他神往已久的北大。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撒贝宁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感觉还不错,问:“你会唱民歌吗?”撒贝宁搜肠刮肚地唱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撒贝宁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
离高考还有3个月时,撒贝宁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18岁的撒贝宁就这样靠一曲《小白杨》跻身北大。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撒贝宁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刚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撒贝宁。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撒贝宁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他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一连几天撒贝宁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打个电话。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组打的电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撒贝宁马上去试镜。撒贝宁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撒贝宁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就被“牵”来了。
在演播室里,撒贝宁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撒贝宁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当时正值撒贝宁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那时撒贝宁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经过一年的磨练,他才逐步进人状态,在镜头前找到了感觉。
1998年1月,22岁的一脸书生气的撒贝宁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撒贝宁,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直到今天,撒贝宁的签名仍是“《今日说法》撒贝宁”。
“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们看了撒贝宁的经历难道还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心如璞玉-_季羡林
再说说季羡林先生,他是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先生如此努力的动力来自何方呢?还是让先生自己回答吧。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是我勤耕不辍的永恒动力。”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不是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后来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艰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人传统,把心留在东方。面对困难,他用不竭的动力支撑自己不断进步,不受恶劣环境影响,永不放弃,终成一代大师。这一切,无不源于无休无止的学术动力,无不源于他“为往圣继绝学”的传承动力。P35-38
一个人不是太忙的时候,我喜欢到未名湖北面荒芜而又人迹罕至的朗润园,静静地想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每一缕青春的欢笑,每一滴年少的泪水都足以让我动容,并将我的思绪带回到纯真而又美好、苦涩而又充实的中学时代。那时天的湛蓝,叶的幽深,晨曦微露时的晨读,皓月西沉时的自修,同窗间的嬉戏、畅谈,如梦似幻,都到心头。而记起最多的还是那时应接不暇的上课。日复一日的复习,还有永远都做不完的试卷,甚至那些充斥在空气中的一点就着的火药味……时间如滤器一般,滤去了曾经的苦涩与沉重,只留下苦涩后的美丽在绵长的记忆里。
在北大读书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中时我们在为了谁学习?
为自己吗?有多少人在高中时就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或者又有几个人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且了解自己将要读的专业?我自己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为父母吗?父母肯定希望我们考一个好的大学,并且一直以来他们都在为了我们的未来而付出着。大多数父母真正希望的是我们以后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生活得幸福,平安。然而,这一切,到底和大学又有多少联系呢?而我们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让父母晚年过得幸福而学习昵?就算有,难道就真的那么纯粹。没有一点点私心?
为老师吗?坦率地说我没有见过谁是真正地为了老师而学习。如果有。我只能说,我很佩服这位老师——如果他不是这位学生的父母的话。
那么,我们到底为了谁学习呢?我们又是怎么学的呢?我们的高中谁做主?这正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渐渐地我想明白了,每个人的高中都是不同的,很难说谁就一定为了谁学习。可是我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为了一样东西而学习,那就是高考本身。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自己在那么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可能根本就来不及或者不想去考虑这些。我们只是本能地以为高考就是拦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坎,我们要跨过去,就必须努力地学习。如果我们的成绩还不足以达到这个水平,那我们就得加倍努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仅仅是为了经历并战胜高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家长和我们都在积极备战。每天有做不完的试卷。每天有听不完的唠叨……于是我们每天也挥汗如雨,埋首书山题海。可是,我们做完一张张试卷之后,累得浑身酸疼,一脸疲惫,两眼发涩还布满血丝的时候。我们的成绩还能差吗?高考还拦得住我们吗?
笔者也曾经历过那段如火如荼的黑色的日子,也曾为以上的经历而痛苦、迷茫,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一次次反问自己:真的没有别的方法了吗?真的不能“痛并快乐着”吗?我开始寻找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很精彩,我终于梦想成真考入了梦想中的大学,成功地跨越了高考这道坎。
这本书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甚至平时的学习习惯详细地介绍了高中的学习。又结合各科的特点及考试模式,给中学生指明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途径,虽非万能的灵丹妙药,至少也算抛砖引玉,让大家有所借鉴。至于是否能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还要看同学们是否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加以利用。
能借此机会把自己几年的心血整理出来以飨众位高中生朋友,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感谢关心本书的所有朋友,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再次感谢他们。
姚俊宇
2011年9月13日
开始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的心无疑是欣喜的,因为经过几个月的辛苦,这本书终于要结尾了。想到一个个夜晚的奋笔疾书,一个个清晨的伏案苦思,心中的高兴无以言表。然而,同时我的心也是忐忑不安的,我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能让自己满意,总觉得有愧于我的读者。孔子教育我们要“以道化民”,对于一个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来说没有什么比“传道,授业,解惑”更令人骄傲的了。然而于我,却仅仅是和众位中学生朋友共同砥砺进步。因为我深知自己在这一点上认识水平实在有限,而高考却是博大精深,倘若夸夸其谈,定然贻笑大方。
可是时光流转,往事如昨。高三时那如火如荼的日子倏忽而至,把我带回到那个纯粹而又艰辛的年代。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无休无止地辅导,天昏地暗地学习……那时的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也曾苦恼过,彷徨过,对未来没有信心,对成绩没有把握,连自己的心情都是那么地不由自主。我苦苦地挣扎,慢慢地摸索,不仅仅付出了汗水和努力,更付出了泪水与代价。而今每次想起无不感慨万千。想想当初如果有学长指导一下,如果有专门的老师给讲解一下,甚至如果有这样一本透彻地讲解高中学习和高考的书……也许,我的高中生活真的很不一样,至少会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
能借此机会把自己几年的心血整理出来以飨众位高中生朋友,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感谢关心本书的所有朋友,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再次地感谢他们。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地希望读者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研究表明,人和人的智商几乎没什么差别,北大清华的状元也未必全是聪明绝顶,但必须肯定他们都是学习的高手,他们能把内在的潜能真正充分挖掘并且高效发挥出来。
——环球智库研究院教育研究中心
作为一个高中老师,我了解学生的苦恼,看到许多学生因方法不对而事倍功半,我很是痛心。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只讲方法,即使讲也很难面面俱到。本书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娓娓道来,真知灼见,丰富高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张洪波
和姚师兄认识很久了,每次一起去演讲都被他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小女子深感佩服。这本书出版之前我已看过手稿,先睹为快,爱不释手,予以为此乃高中生不可多得之必备书籍。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贺喜梅
听说俊宇的书要出版了,我很期待,一直以来我不止一次地催促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好让更多人受益,现在终于付梓,甚幸!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 梁林楚
当各种学习方法的书充斥市场的时候,华而不实者居多,说实在话,说最朴实话的人越来越少。我在俊宇这本书中又找到了这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他写的也许不够“大全”,说的也不够好听,但他告诉我们的都是我们需要的大实话。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 石磊
我相信凡是读了这本书的高中生一定还不止读一遍,凡是反复读了的人,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清华大学物理学院 李晓琴
听姚老师的演讲让我感受到名校学生那种凝聚在内心里的力量。看他写的书,让我欣喜若狂。我相信,有了这样的方法,我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
——河北省廊坊新世纪中学高三 赵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