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访津浦线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健鸣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健鸣编著的《寻访津浦线》内容介绍:老建筑的魅力在于,历史积淀会突然在某一个角落不经意地流露。即使你已经做好了准备,直奔目标而去,那蓦然间的惊鸿一瞥还是会让人惊喜不已。老建筑就是家国,就是情怀,就是世事变迁的舞台。虽经时间岁月的剥蚀,依然能够传递往日的信息,供人阅读和抚摸。在现实的场景里求证记忆里的故事,感受时空交错带来的独特风情,别有一番滋味。

内容推荐

百年津浦,几多沧桑。沿途摇曳多姿的老车站、老厂房、老水塔、老水井,向你传递往日的讯息;设计者的匠心,筑路者的艰辛,兵事匪事轶事,风花雪月,国恨家仇,在这个天然的舞台展演。健鸣编著的《寻访津浦线》以史料为基础,辅以200多幅图片,力求真实而生动地讲述历史,从博物馆档案馆和收藏者手里淘来的老照片更是弥足珍贵,难得一见。一起来翻阅《寻访津浦线》吧!

目录

1 酷城的天际线

2 穿越时空的风向标

3 铁路学府出津门

4 在杨柳青流连

5 静海像一位迟暮的美人

6 飙生奋鬣镇海吼

7 目睹的不只是风花雪月

8 黄河飘起炫美的彩虹

9 济南站的钟声

10 老槐树的信仰

11 微笑而不屈的雅士

12 作别西天的云彩

13 泰山带飞了我们的遐想

14 拜谒孔子在此下车

15 滕州泉水万年不竭

16 感受历史的温度

17 哥特式的台儿庄站

18 铁道游击队之魂

19 临城经历了生命轮回

20 轰动民国的劫车案

21 南北津浦的接点

22 演绎艰难的抉择

23 三张茂人的坚守

24 找表的故事

25 木桥通火车

26 伟人瞬间擦亮的火花

27 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

28 请郭沫若题写校名

29 桃山集火红如海

30 离离原上草

31 暮色中的十里堡

32 南宿州的兵事轶事

33 淮河流淌的旋律

34 车站只是一个大院

35 管店老井

36 旧气的滁州

37 悲情浦口

38 繁忙的中山码头

39 火车轮渡的风光

40 龙虎巷五号

后记

试读章节

夏日的晌午,阳光渐渐涨起来。湛蓝的天空下,一条条锃亮的铁轨逦迤南行,伸向远方。津浦铁路0公里处,一座水塔不慕奇伟,只恪圣洁,天鹅一般清清白白。轻盈欲飞的姿势,感觉像是站在了路基上。塔尖上的风向标如同风车,尽情地舞动。那里,就是著名的天津机车厂。

1909年,在天津海河沿岸的陈塘庄,为建设津浦铁路,修建了装机厂,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机车工厂。先是作为由德国海运来的筑路机械的装卸点、维修点,后来发展为德国机、客、货车散件的组装厂,聘用德国人巴维尔任厂长,马林为机器师,一批德国人担任技术管理人员。

不久,细心的德国人发现了更为适宜的厂址。津浦线与京山线在天津新开河北岸的交汇处,自然形成了一个锐角三角形地带,便于机车掉头,是机车工厂的理想选择。说干就干,1910年,新的机厂开始兴建。因地处西沽,人们自然地称作西沽机厂。三角地段逐渐热闹起来,铁路工人在其北面建房生活,居住地叫转盘村。工厂还是由德国人设计承建,分为锅炉房、电灯房、铁匠房、架车房及公事房、库房、煤夫房、机器房、机车房、花车房(专门修理客车)、翻砂房、铆工房、木工房等,工人约300多人。厂内建起机车转盘、水塔、煤台和扇形车库等建筑。为及时修理机车的故障,又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建造了两座能出入机车的车房,使用面积均为800平方米,配备了机车修配设备。1911年西沽机厂建成,陈塘庄装车厂随之迁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工程师和管理者撤走,厂长职务便由机务处处长兼任,厂名改为津浦铁路管理局天津机厂,以后又改为机车车辆机械厂、机辆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如今是我国车辆配件的主要研发和生产基地。老天津人亲切地称之为津浦大厂。近年来因大量生产列车减震用的弹簧,人们又简称“弹簧厂”。

在天津,机车厂是个真正的庞然大物,占地面积41.53万平方米,抵得上近40个足球场。在厂里,人们放弃了以楼作为计算单位,而以区作为计算单元。由大门而人,驱车数分钟,来到大院东北角,一座异国情调的水塔拔地而起,红白相间,远远就进入视线。走到跟前,感觉像一座完善的浮图。

水塔建于1910年,为蒸汽机车上水所用,高21.5米,贮水容量98吨。因为工厂建在西沽,人称“西沽水塔”。塔身分上下两层,底层为褐色的砖砌塔座,拉长的拱形墙龛将门框自然地扯向两边,最为平常的砖头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菱形图案,缠绕在塔身周边,简洁而不失美感。塔顶为曲线形坡屋顶,风向标为铜质,醒目地标注着它的出生年代“1910”。水塔共分四层,下面三层是砖混结构,最上面一层是木质结构,每层只有木梯相连。第二层上有一个巨大的锅底形铁制容器,和上层相连,有三条铁管直通地下,占据了整层面积的三分之二。第三层没有梯子,只有一个矩形铁缸。在铁缸的后面,有一个木板掩盖的洞口,不到一米高,顺着洞口可以慢慢爬上去。最上一层是高约5米的圆形铁桶,用来盛水。

感念水塔过于寂寞,塔边不知何年生出一棵比肩杨树,很快超过了塔的高度,俯身捍护着水塔。水塔也曾作为鸽子的栖息之地,雪花般漫天翱翔。从此,单调的厂区每天可以倾听天外的哩喧之音,欣赏精灵的舞蹈。自从蒸汽机车被替代以后,水塔一直闲置,大门也被用铁皮封死。直至2002年,人们才开始用老水塔贮存接收的雨水和地表水,浇灌成片的园林。P10-11

后记

铁路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先驱。在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初叶大约100年的时间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掀起了大规模修建铁路的高潮,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火车传入封闭的中国是1864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奇思妙想,未经任何人批准,像摆地摊似的做了一个实物广告: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条长约里许的小铁路,蒸汽机车在上面不知疲倦地来回奔跑,每日引得成百上千的人前来观瞻,大开眼界。不久,清政府就以“殊甚骇怪”为由,令其拆除。

从1876年至1949年的73年中,中国共修筑铁路26916公里,平均每年筑路369公里,其中清政府借款修筑4028公里。津浦铁路习称津浦线,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长的一条铁路,历时四年,一气呵成,也是旧中国铁路最为华彩的篇章。它北起天津,南至浦口,与沪宁线隔江相望,中经沧县、德州、济南、泰安、兖州、临城、徐州、宿县、蚌埠、滁县等城镇,全长1009.48公里,是华北通向华东的主要干线。在徐州与陇海线交会,连接通往中西部的走廊,穿起大半个中国。津浦线以山东韩庄运河铁桥为界,由德英两国分别承筑,因而人们又习惯地称为北津浦和南津浦。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京沪大干线形成,津浦铁路成为这条黄金通道的中段,北接京津铁路,南连沪宁铁路。

津浦铁路的修建经历了一波三折。清光绪六年(1880),曾任台湾巡抚、直隶总督的刘铭传上书清廷,建议“议借洋债”,修建由北京经山东到江苏清江的铁路。尔后,军机大臣左宗棠、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也提过类似的建议,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均未获批准。中日甲午战争后,遭受战败之苦的清廷宣称要力行以修铁路、开矿山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政,以“图自强而再弭隐患”。在此情况下,江苏补用道容闳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提出“借力于美(国)修建中国铁路”的主张,建议修建由天津经山东德州至江苏镇江府的铁路,“以为便于兴利之旨”。总理衙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将其建议及所附22条办路章程一并奏报,随即得到清廷批准。但由于津镇铁路与正在进行借款谈判的卢(沟桥)汉(口)铁路走向大致相同,利益发生冲突。德国公使也以山东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为由,抗议铁路经过山东。迫于内外压力,总理衙门责令容闳将津镇铁路走向改为“绕山东过黄河经河南以达安徽”,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不准外资入股。面对上述难题,容闳无法破解,只好作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给予补偿,提出津镇等五条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并成胁如不接受,“即视为蓄意对英国的敌视行为”。德国得知此消息后,也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后两国背着中国进行秘商,划定津镇铁路的各自势力范围。所需资金由英德双方联合征集;铁路建成后,由英德双方联合经营。当年9月10日,英德两国驻华使节同时向总理衙门提出要求,准许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共同承办津镇铁路。几经周折,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九日(1899年5月18日),津镇铁路督办大臣许景澄、帮办大臣张翼与汇丰、德华两银行签订了《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草合同签订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借款事被搁置。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英德两国两次照会总理衙门,要求迅速商订正式借款合同。但由于德华银行横生枝节,要求增建德州至正定、兖州至开封的两条支线,超出草合同范围,中方不允,致使商订正式借款合同事宜停滞。

光绪三十一年(1905),收回权力运动和商办铁路运动蓬勃发展。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对列强在华势力日炽深感忧虑,认为如果津镇铁路再落入英德手中,则“直隶、江苏、山东永为英德势力范围。平时则妨我主权、事事牵制,有事则南北隔绝、声势不通,中原全局,关系甚钜”,纷纷上书清廷,要求废除津镇铁路借款合同,由直隶、山东、江苏三省绅商集资自建。于是,清廷特命张之洞、袁世凯“妥商办理”津镇铁路事宜。英德两国在此形势下,从其长远利益着想,稍做让步,于是清廷正式批准向英德借款修建此路。双方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日(1908年1月13日),签定了正式借款合同。在签定正式借款合同时,因沪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为便于将来两路联运并接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建议,将津镇铁路由徐州西南行,改经安徽省宿县、蚌埠、滁县,终点站为浦口。因此,津镇铁路改称为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亦为《津浦铁路借款合同》。合同主要内容为:借款总额500万英镑,其中德国借款300万英镑,占63%;英国借款为200万英镑,占37%;借款年利5厘,借款期限30年。施工期间须选用两国银行认可的英德两国的总工程师各一人。通车后,在借款期内,总工程师须用欧洲人。施工期内,凡须购外国设备、材料等均由贷款银行代办,并按价收取5%的佣金。另外,还须由借款中提取20万英镑,作为对银行的酬金。借款合同中还规定,以后建造支线如需用外国资本,须先与两国银行商办。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910年9月28日)按原借款条件,续借480万英镑。1912年,再借90万英镑,华中铁路公司垫款30万英镑。总计借款为920英镑,平均每公里造价9万元。在修建干线的同时,先后建成良王庄至陈塘庄、临城至枣庄、泺口至黄台桥、兖州至济宁四条支线。共长96.54公里。

津浦铁路的修建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为了真实和感性,也为了读者轻松阅读,本书尽可能地使用了收集到的和新近拍摄的照片。同一个空间,不同的图像,一条铁路的历史浓缩了。童年记忆的老铁路,印象和画面印刷的一样模糊,没什么可观之处,认识也停滞在教科书里。在档案馆亲眼看到原始照片,精致的画面撼人心魄,透过弥漫的久远气息,仿佛看到摄影家深邃迷离的目光。在天津西站,对着洋房发愣。一位老工人凑上来告诉我,这是正宗的德国造,模样一点没有变。当年的钢轨也是德国货,枕木产自东北,两根枕木间的造价20块大洋呢。上面跑着英国机车,后来加进来日本机车,解放后大量使用了咱们自己生产的机车,一条铁道上同时跑着三个国家的机车。偶然听到同事说,津浦铁路修到他的老家安徽褚庄集地段时,占用了他家40亩地。第二天,英国人送来了满满两麻袋银元。家里人自然满足,用这些钱就近购买了将近80亩地,很快富庶一方。在建国后的铁路建设中,施工队伍不时挖出战争年代深埋的钢轨,拭去上面的尘土,没有一块锈迹。充足的贷款保证了施工进度,加之两国分段修筑,津浦铁路酝酿时费尽曲折,修建时却顺风顺水,不起波澜。单从工程技术的层面而言,两国派出的总工程师按合同规定,听命于中国的督办大臣。他们以严谨敬业的态度,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津浦线开通以后,运输状况良好,收入逐年增加,运营支出仅及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年有盈余。

历经100多年大自然剥蚀和战争洗礼,首尾两端的天津北站和浦口站的风貌被完整地保存着,沿途一些老车站在高速列车的运行中摇曳着美丽婀娜的身姿,老厂房还在默默地贡献青春,老水塔还在玉树临风,老水井还在喷吐甘泉。百年一梦,百年不朽,让到访者止不住热流奔涌。乘坐火车经过黄河铁桥、运河铁桥、淮河铁桥,只是感受钢铁剧烈的撞击。走上铁桥,你才能领略大桥奇伟的风采:人类是这座星球上真正的主宰。遥想当年,先辈们头上盘着辫子,筚路蓝缕,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建成了亚洲最现代化的桥梁、远东最蔚为壮观的车站,真是气吞云天!

几乎每个人都有乘坐火车的经历,有关火车的故事都能讲上一箩筐。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母亲带着我去西安看望上学的大姐。火车颠簸了整整一天一宿,迷迷瞪瞪地,凌晨才到达西安。母亲担心影响姐姐的学习,事先没有告诉她我们要来。当传达室的师傅将沉睡的姐姐喊起来时,姐姐兴奋地说,我刚才梦见你们上火车,这就到了,火车真快。一提起西北,就会映出童年影像:睁着眼睛的窑洞,黄土夯成的圩墙,钻天的白杨树。遇到高坡,前面的车头拼命地吼,后面的车头死劲地推。我叔叔是火车司机,“文革”时我曾经跟着跑了一趟。那是一个夏夜,叔叔全神贯注地操纵着蒸汽机车,副司机紧张嘹望,司炉用大铁锨不停地往炉膛里填煤。在几个车站进行了摘挂作业,天亮才到达浦口。系在脖子上的白毛巾变成了黑色,煤灰钻进帽子里,头发像抹了发胶似的支棱着,浑身发痒。几天下来,耳朵还在鸣响。晚上,浦口的夜市饭桌上挤满了各地来的铁路工人,南腔北调,大碗喝酒,尽显真情和豪爽。铁路家属宿舍大都挨着铁道边,我们住的宿舍离铁路局机关只隔一条马路,被叫做“中南海”。出了宿舍大门就是调车场,俗称“二十四股”,即从东到西排列24股铁道的意思。火车从高处的驼峰编解溜放时,我们就紧跟几步,抓住扶手,纵身跃上,当了一回铁道游击队的英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运力紧张,一票难求,在火车上能坐着,是一种奢望。车站客运计划员整日里被追着讨票,名气比市长还要响。结婚前到上海购物,我和爱人背靠背坐在过道上,十几个小时的旅程,没有疲劳,只有温暖。有一回和同事到上海出差,办完事后上火车,在站台上挤散了。第二天上班见面一问,两个人都是站着回来,刚上车的时候仿佛钉在人群里,一点也不能动弹,相互间的躯体成为依靠和支撑。年轻体力好,坐地日行八百里,现在说起来成了炫耀。

津浦铁路穿越津冀鲁苏皖,两端挑着北京、上海两座巨型城市,大概是旅行者们经过次数最多的铁路吧。听老同志讲,毛泽东离京视察爱乘火车,各地的党政领导到车上汇报工作。毛泽东很朴素,吸烟的烟斗极为普通,在寻常的商店里就能买得到,几年里穿的都是同一双皮鞋。看到当地领导掏出笔记本时,他常常伸手制止,说不要记,我们随便聊。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请客人吃饭,继续未尽的话题。谈话结束后,他执意要把客人送到车门口,说谢谢你们,使我了解到了许多新东西。冬天清晨六点钟,邓小平的专列在车站上水小停。当地领导没有接到通知,不能上前,在远处等候,只有负责接车的值班站长一人能够接近首长。站长向邓小平汇报:当地的党政领导来了,很想见见您。正在散步的邓小平不假思索:请他们来。见了面,邓小平开口就问:山东大旱,你们这里怎么样?伟人体谅基层,关注民生。

正当本书即将付梓之际,京沪高铁已经完成铺轨,在枣庄至蚌埠间220公里的先导段上,试验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世界第一时速。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2011年将建成通车,千里京沪,届时可当日往返。其中天津至南京段,大体沿着当年津浦铁路的走向,设置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山、曲阜、枣庄、徐州、宿州、蚌埠、滁州、南京等13个车站。新京沪,老津浦,你追我赶,相伴而行。火车陆地飞翔,让城市成为邻居,带给旅行者越来越多的便捷和快乐。

多年前,出版社的朋友建议我写写老津浦,因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兑现。两年前突然有了机缘,由南到北,断断续续地采风,节假日扎进图书馆博物馆,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金万智先生是个收藏大家,上海铁道博物馆的许可先生多年来收集和拍摄了许多老建筑的照片,对本书多有指点和帮助。天津等三所中学已移交地方,济南等三个机车工厂改制为机辆轨道交通装备公司,一如既往,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两次到杨柳青拍摄站房,一次线路封锁施工,一次撞上了草船借箭的天气,都没有拍成。求助客运书记季冰,他借来照相机,拍好后发给了我。官桥站黄兆平站长、静海站季福建站长、德州站客运孙景强书记等不厌其烦,将找到的志书和站房老照片辗转托人捎给我。可以想见,没有沿途无数人们的帮助,寻访是难上加难。此外,还有亢宾、姚君智、陈伟凤、张立春、杨德松、肖宪光、李维斌、孙莉等提供了部分图片和文字资料。本书的责任编辑林金荣女士也是铁路子弟,我在铁中教书时,她还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喜好文学,身材高挑,还是学校的篮球队员。后来考入了北京大学,到出版社做编辑后,时常寄一些图书给我的孩子阅读。这次编辑本书,批改老师的“作业”,逢年底工作较忙,都是在晚上抽出时间看稿。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10年12月于南京寓所 大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