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华学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对周易做了宏观的考察与同全的论述,力求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同时电为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而做出努力,鼓励更多学人参与,致力于继承与发扬近年来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易与中国文学(上下)/中华学术与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陈良运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华学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对周易做了宏观的考察与同全的论述,力求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同时电为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而做出努力,鼓励更多学人参与,致力于继承与发扬近年来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易》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研究《周易》经、传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内篇八个专题,探讨卦、爻辞与《系辞》、《文言》等原始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学原理、文学观念、审美意识、语言艺术诸种要素,力证《周易》的内容与形式,被一代代人接受并加以发挥、转换,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观念体系的大致格局。外篇十个专题,主要论述《周易》对中国文学发展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从人文精神、文学本原到创作、鉴赏等种种文学观念范畴的正式确立,理论构架的成型,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文艺学概论,纲举目张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附篇介绍的《焦氏易林》,是直接从《周易》本体绽开的文学奇葩。 陈良运教授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历时十年,数易其稿;本书是他继《中国诗学体系论》之后又一部研究古代文学观念起源和文论体系建构的力作,“探源溯流、阐精发微”的学术风格融贯其中,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而使理趣与情趣盎然于字里行间。 目录 内篇 第一章 “盛德大业,至矣哉”——《周易》之道:创造之道 一 “道”向物质——精神双重创造意义的转换 二 《易经》之“自然宗教”意识与《易传》之“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三 “变通”——创造之道的核心内蕴 第二章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周易》的符号象征 一 符号象征的形成 二 符号象征的特殊品格 三 符号象征的奇妙变奏 第三章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周易》的审美意识 一 自然美的折射与发挥 二 以阳刚美为主轴的审美观念系列 三 美之利与功:“化成天下” 第四章 “物相杂,故日文”——《周易》孕育的文学观念 一 “观”、“感”、“情”与“精义入神” 二 “文”、“辞”、“象”与“立象以尽意” 三 “志”、“气”与“刚柔有体” 第五章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周易》的文学思维 一 从形象思维到意象思维 二 “范围天地之化”的隐喻思维 三 广阔深邃的联想与想象思维 第六章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的情理品位 一 深沉的忧患意识 二 真实的爱恶之情 三 睿智的理性精神 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周易》的语言艺术 一简古清丽的《易经》语言 二 灵动洒脱的《易传》语言 三 《系辞传》中的语言理论 第八章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周易》中的古代诗歌、 一 卦、爻辞中所引远古的谣、谚 二 原始诗歌的风貌、特色 三 卦爻辞诗歌与《诗经》 内篇 第一章 “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精神与中国文学 一 “人文”观念的历史发展 二 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 三 人文精神的新思考 第二章 “原道心以敷章”——“自然之道”与文学本原 一 《文心雕龙》之前的文学本原论 二 “自然之道”——刘勰的文学本原本体论 三 “自然之道”的文学表现 第三章 “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刚柔有体”与作家气质、创作风格 一 从“气有刚柔”对文学本体质的把握 二 由“风趣刚柔”展开的审美批评 三 “刚柔杂居”与文学流派的发生 第四章 “感于物而后动”——“感而遂通”的创作心理机制 一 “致虚守静”——“感而遂通”的心理机制 二 “通灵感物”——古代“灵感”理论的发展 三 “情以物迁”——东方最先出现的“移情”说 第五章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尽”——“言不尽意”的诗学升华 一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 二 “言不尽意”的质变:“文已尽而意有余” 三 “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升华:“无言之美” 第六章 “意象所生,方圆随造”——“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转变 一 哲学领域“立象”理论的发展 二 “象征型艺术”与中国文学早期特色 三 “立象”的质变:“物色尽而情有余” 第七章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神无方”的美学风采 一 从哲学走向艺术的“神” 二 “神主形从”之形神理论的发展 三 “神无方”的美学风采 第八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旨远辞文”的文学语言论 一 文学语言理论的早期发展 二 “美文”意识:文学语言的纯化 三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的诗歌语言艺术 第九章 “《诗》无达诂”——“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的接受鉴赏论 一 “以意逆志”与“《诗》无达诂” 二 “披文以入情”与“辨于味”说 三 “代日益精”的诗歌接受美学 第十章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变通以趋时”:永恒的启示 一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二 “文以情变”与文体之变 三 “入圣”、“入神”——“变能启盛” 附篇 一部超越时空的诗体启示录——《焦氏易林》赏析 一 中国最早的哲理诗 二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三 诗歌艺术的超常发挥 四 《焦氏易林》的文学史意义 主要引用书目与参考书目 重写《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