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宋状元(易袚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易凤葵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一个家族谱系的密档,是一册乡土文化的珍闻,是一篇生命高蹈的侧记,是一卷状元人生的正史,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真实写照。

出生农家的易祓,身处南宋,是湖湘文化中心地带——长沙不可多得的一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是宋明理学时代湖南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家,典型的文宦结合、文以载道的历史文化名人。本书行文行思,深入浅出,以史考证,再现了这位大宋状元的况味人生。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填补湖湘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空白的人物传记。同时,这又是一部揭秘一个平凡农家千年文明传承历程的乡土珍闻。

状元易祓是古代中国的爱国名臣、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和经学大家。本书作者历时两年,在努力挖掘和征集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史海求真。严谨考证,精心梳理,终于写成了这部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一定学术价值的历史人物传记。

读完这本书,你将会看见一位既硬朗又脆弱、既刚正又温和、既谨严又率真、既幸运又多舛的人生况味一应俱全的大宋状元正穿越时空隧道向你走来,历史的画面扑朔迷离又色彩斑斓。

目录

走进状元的历史世界——《大宋状元——易祓传》序

楔子

第一章 南宋山乡

第二章 农家神童

第三章 布衣状元

第四章 步入仕途

第五章 江州知州

第六章 礼部尚书

第七章 开禧蒙诬

第八章 十年贬谪

第九章 筑楼“识山”

第十章 经学苦旅

第十一章 重返朝堂

第十二章 晚岁情怀

第十三章 山斋流韵

主要参考书目

一个文人的特立独行——读《大宋状元——易祓传》所感所悟

后记

附录一 周官总义职方氏注

附录二 易祓年谱简表

附录三 周易总义(二十卷)(按原刻本影印,左翻)

试读章节

在该县的西部山乡,有一个叫巷子口的小镇。传说最早在这里置业的是秦末汉初几位来此避难的项氏族人。相传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历经五年征战,最后西楚霸王项羽被韩信逼到乌江岸边自刎身亡,刘邦得到天下。项羽死后,大汉王朝建立,项羽的家族子孙作鸟兽散,他们唯恐被刘汉王朝追杀,只得各奔前程,亡命天涯。其中几位项氏族人昼伏夜行,从江东逃到湖北,南下长沙再往西行,来到一处与世隔绝的山高林密之地。他们用铁器刨开土地,黑润疏松,于是就在这里垦荒置业,筑庐居住。以后又不断有其他外姓人士来到这里,由于这个山乡最早是项姓族人开发,人们约定俗成称这个地方为“项氏口”。后刘汉王朝改朝换代,刘氏皇帝后代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新王朝不再歧视项氏,项氏后人思念故土,于是又陆续迁回江东。“项氏口”没有了项姓子孙,人门渐渐遗忘了项氏,约在北宋初年“项氏口”就演变成了“巷子口”。

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和当时大部分地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状相比,巷子口却是另一番景象。春天来了,青山堆翠,柳暗花明,小桥流水,一派生机。这个山乡小镇地处宁乡、涟源、安化三县交界处,四面皆山。其中东、南、西、北四方只有四条弯弯山道与外界相通,由县治通这里百五十里,左日“芭蕉仑”,陂陀起伏,为通安化官驿要道,其路迂而窄;右日“樊家仑”,叠嶂崇峦,千仞崩男,有蜀道之难,其路弯而险。境中诸峰高耸,北面是沩山九折仑,悬崖峭壁,险峻无比;南面是扶王大山,拔地而起,雄踞宁乡、安化、涟源三县交汇处,为宁乡县第二高峰。境中东西两侧还有屏山和壶山对峙,屏山似游龙,尾藏九折;壶山如卧虎,仰视东方。屏、壶二山之间夹峙着一座矮山,称张家山,这山恰似一方神奇宝砚,故又称砚台山。稍远处的群山峰峦起伏,更像一个巨大的笔架放在张家山这个“砚台”之侧,这山古称笔架山,今称沙湾里。山水之间,沩江之源从境中流出,迂回曲折,奔腾向前,过湘江,人洞庭,投大海。沩江两岸,平畴沃野,土地肥沃,粮牧皆宜,农林并重。这时的小镇已有了东、南、西、北四门,东门和西门分别是通县城和出县境的古驿道,南门和北门是商贸的主要道路。南北街道叫横街子,为小镇主要街巷,是北走沩山、东山的必经之道;东西巷道可以通宁乡的邻县安化县城梅城。东南西北四门均系青砖条石砌成的拱形大门,门楼高大而坚固;东西两侧还有围墙护卫。张家山北面临沩江,百米悬崖峭壁之上有一个天然的平台,当地士绅在这里修筑了一个两层楼阁,称观音阁。悬崖峭壁,古阁凌空,登楼远望,四时景色尽收眼底。小镇上还有布匹、南杂、药店、染坊、饮食等店子,是当地和周边邻县的购物中心,并常年有专人开关四门,夜夜有人打更巡守。小镇虽只有数十户几百口人丁,但真还有点气派。位于东门的武庙,乡人称“武庙里”,是颇具规模的传统式双层四合院,前栋二楼正中朝内坪设戏台,后栋为正殿,供奉着关老爷神像,是人们朝拜、祭祀的主要场所。每逢初一、十五或观音菩萨的生日,进香、许愿还戏的人不断,每至端阳、中秋、春节,戏班子演戏不止。南门茶亭子设有一个小戏台,每逢过节,武庙里唱山歌,茶亭子耍狮子,同时开演,相互竞技。小镇西端有一“贞节坊”牌楼,相传是北宋初年一李家女子因忠贞不渝而得到皇帝的封赏。古牌楼全是麻石条、祁阳石片砌成,四柱三开三层造型,“圣旨”二字竖嵌上层正中,二层横嵌“贞节坊”,牌楼雄伟壮观,为山乡建筑精品。镇子西边的半边街、曲尺街,为走安化的古驿道,连绵三四里,伙铺相连,路人不绝。小镇东边,有座跨沩江的大桥,因是宁乡县通往邻县安化古驿道上最西的一座大桥,故称西门桥。古桥石桥石墩,桥头有石狮雄踞,故又称狮子桥。狮子桥侧,有文昌庙,殿内设孔夫子神像,供人朝拜。小镇南边有座宝塔桥,桥上有座七层青砖古塔。古塔建于北宋初年,为八面七层飞檐建筑,塔身巍然耸立,很是壮观。其时,南宋虽然仍处在宋、金的军事对峙中,湖南境内先是金兵侵入,后是溃兵、土匪为患,在总体上也仍是动荡局势。但巷子口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不容易被人注意,加上当地士绅多为精明忠义之士,且有乡规民约严格管理,这山乡小镇则俨如一处隔绝人寰的世外桃源。

P8-10

序言

走进状元的历史世界

——《大宋状元——易祓传》序

易柯明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这是一篇别致的序。

文化的基因和家族的诱因,生成了这样一本书。同样还是文化基因和家族诱因,产生了这篇序。

文化基因,往大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小里说,是湖湘文化。家族诱因,是百家姓之一——中华各民族大家庭中的易姓。

本书的主人公,是我故乡的文化先辈;本书的作者,是我的父亲。都姓易,都是千年古镇巷子口人。

出生农家的易祓,身处南宋,是湖湘文化中心地带——长沙不可多得的一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是宋明理学时代湖南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家,典型的文宦结合、文以载道的历史文化名人;父亲易凤葵,共和国同龄人,不算稀奇的作家县长,勤恳的状元足迹寻踪者,诚挚的传统文化寻根者。他俩,一个用影影绰绰的生命痕迹,一个用实实在在的文字轨迹,共同完成了一个状元、一个文人、一个官员的历史雕像和心灵世界。古之易,成就了状元身;今之易,还原了状元心。

可以肯定,在此之前,没有人如此系统地考察和记述过易祓。因为易祓个人《宋史》无传,仅影影绰绰包含在同僚的传记中,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却斑斑点点,难窥全貌。严格地说,这位被《四库全书》显赫收录、被《湖南通史》隆重记载、被中国学术史承认“其所著(倜官总义》与王安石《周官新义》齐名”的稀世状元,这位夫妇俩(妻萧氏)双双被《全宋词》留存代表词作的罕见文人,这位倡言“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战略见解、参与韩健胄领衔的军国大事而经历仕途艰险的三朝重臣,由于历史本身的掩映和大众传播的限制,其“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份,更多的还属于一种国学色调或乡土色彩——在宁乡巷子口,妇孺皆知;长沙宁乡,人所共知;湖南长沙、天下易姓,广为人知;中国湖南、国学之林,略有所知;漫漫中国、天下百姓,难得而知。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即易祓是名人里的边缘人物,而不是大名人。换今天的某些术语来说,易祓很少有“忠实粉丝”,其知名度有待提升,人气有待拉升。

然而,我的父亲是这样一位“忠实粉丝”,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的力量,构成了他“追星”的理由。他把易祓的存在,看成一份文化荣耀,视为一个文化动力。他致力于家乡巷子口著名古迹——易祓墓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升级,不止一次地邀请省级以上文保部门和专家前来现场勘查定性;他倡导巷子口像江南名镇周庄、乌镇那样,建立“千年文化古镇——巷子口”的界碑,建设“状元文化广场”,呼应宁乡县城的“状元街”,并推广当地的易祓墓、识山楼、献宝台等古迹资源,以期与背后的宗教名山——沩山整合开发,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让古人易祓居然还可以惠泽当今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他撰写《易祓与识山楼》、《献宝台考》、《东也大围山,西也大沩山》、《宁乡人会读书》等从历史、地理、方志、教育等各种角度解析易祓的文章,还指导我创作《识山楼识山》、《词情谁诉》等从文化心理、爱情心理等方面解读易祓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说是本书问世之前,人们关于易祓的主要读本;他每赴家乡巷子口,只要有时间,就引导亲友宾朋走向易祓墓(由于易祓墓是按照南宋礼制修筑的,原墓道以石阶为基,两侧石牛石马颇有气度,当地人亦称“尚书坟”)、识山楼、献宝台等遗址处,眉飞色舞地讲解,乐此不疲地引申,在他的感召下,多少第一次听说易祓的文人、官员,多少无数次听说易祓的农夫、村妇,竟然在易祓面前都有着一致的凭吊,都不分你我地走进了状元的历史世界;他甚至为了寻找刻有易祓手迹的古碑,踏遍沩山上下的萋萋芳草,并且用镜头留下状元故里各种季节、各种气候、各种侧面的风物风光,他邀上会驾车的年轻人,跋涉千里追访易祓的贬谪地——广西融州,为躲避野狗的侵袭而且战且退,并且为途经桂林古洞时,竟意外发现易祓手迹留在这“山水甲天下”之地而兴奋涕零——我相信那一刻,是上天与易祓对我父亲的眷顾与回报——有志者事竞成,实质上是执著者事竟成。我敢说,他对易祓的垂青,没有丝毫的杂质;我敢说,他对易祓的“追星”,绝非时下那种星大我小、星高我低,甚至星有我无,满足于相片为伴、签名为乐的娱乐型追星,而是历史超拔的文化咏叹,人格对等的生命长吟。

他把易祓,看成中国百家姓中一个家族文化千古记忆的一时横绝,视为湖湘文化大地献给中华文化土壤的一款钟灵毓秀,当做国人个体生命为中华文明整体生命力所折射的一缕珍贵熹光。他的笔下,这本貌似易祓个人的传记,写成了一部超越个体价值的著作——这本书,是一个家族谱系的密档,是一册乡土文化的珍闻,是一篇生命高蹈的侧记,是一卷状元人生的正史,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真实写照。

这一文化人格的核心概念,还是状元。这本书以特有的理念,诠释了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状元。非常奇怪的是,状元在官场上,是强势群体,因为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了“天子门生”的标志性人物,荣誉来了,地位来了,当官的大门打开了,而且官位是从朝廷当起,仕途是从中央起家。而在文化领域,状元反而又是弱势群体,文史哲,样样没有状元的归类甚至点名,人们只记得穷言易好的化外诗人和“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只记得司马迁、司马光和孔孟、程朱陆王,而绝对不会把状元当成一回事。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人们也许会说,状元虽然是一组历史人群的荣誉,但他们作为知识竞赛的夺标者,作文比赛的夺魁者,学的知识是僵硬的经史子集,写的文章是机械的八股九章,没有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状元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成名后都当官去了,人一当官,就是官样文章,文章就不好看了,也写不好了。这些看法肯定有些道理。状元人群的历史文化表现,确实没有什么整体的波澜,也谈不上有多少洛阳纸贵、长安居易的精彩个案。

但是我认为,从根本上说,状元是政治的产物而并非文化的产物,就像当代的电视选秀冠军其实是经济的产物而绝非艺术的产物。因为状元以及解元、会元、榜眼、探花,和十万进士,只不过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体现形式之一。状元的设立,只不过是为这一类型的官吏选拔找到一个优先序而已。从而,就状元的历史原状而言,在状元这一人群的精神内涵上,文化只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如果站在文化的角度,而非站在政治的角度,去审视状元群落,就很难承认状元的标杆意义。换句话说,回归历史原状去观察,状元更应该作为一种政治人才标杆来承认其价值。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以及连绵不断的状元、进士群体,撑起了帝国的行政大厦,促进了中国古代至近代人力资源的上下互动,维系了中国古代至近代社群结构的总体稳定。

而我同时认为,随着科举制在二十世纪初的彻底废止, “状元”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状元的政治性质却又消亡了,转而呈现为一种文化性质。这真是令人兴叹的历史辩证法。原状的状元已不再有,而喻意的状元又复活了,我们频频听到“高考状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大众化的通俗的声音,状元以改变原义的方式,深入在了民间。于是我认为,这个时候的状元,已经拥有了不容小觑的文化意义——一种属于民间的、向上拼搏的、争创第一的职业化精神。

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共同推崇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品格。状元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Number 1”(译为“第一”或“老大”)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回头看历史,“状元”的荣誉不应该反而成为状元们的笑柄,皓首穷经不应该由状元们自己负责,而应该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即游戏规则负责。历史上的状元们,至少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圈子裙带、跑官要官、高考作弊、电脑刷票、涂改档案、熟人帮忙给糊弄出来的。他们中的相当一些人,最终要面对殿试,面对像武则天、朱元璋那样的一代雄主,而不是蒙混。他们确确实实在当时社会所可能提供的人生正道上,扎扎实实地行走过、打拼过。如同体坛决赛冠军,昭示体育团队的整体活跃,如同娱乐最佳得主,昭示明星阵营的整体光鲜,状元,昭示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途、拼搏之路,也昭示着今天中国人的上进和创新。状元是生命的一种扬弃,往往意味着人生的甘苦转折。状元是吃得苦中苦生涯的结束,是方为人上人生涯的开始,一个宏大而精彩的生命剧幕,将由此拉开。

以文化的名义,状元归来。状元是一带文化长河的航标,文明得以积淀成果,传统得以薪火相传。古代的状元,学而优则仕,仕而天下先——除了用笔墨纸砚、道德文章担当生前事、无愧身后名,还能求他们做些什么。而今天的人们,重新阅读和理解状元,深入文化的情境,走进历史的世界,回归现实的疆场,秉承精神的力量,却可以在三百六十行竞风流,让“状元”二字重新写下震古烁今的生命春秋、创业春秋、报国春秋。

公元2009年,新中国六十周年之际,我的父亲易凤葵先生,站在公元1185年(南宋淳熙十二年)状元易祓曾站过的方位,感同身受,行文行思,深入浅出,为状元生涯写出了一种谢绝畸形审美的原型质朴。这里没有意识流、文学秀,只有字字句句的考证与解读。相信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一个质朴而精致、单纯而丰厚、寂寞而热闹的个体生命所折射的状元历史世界。

我本人,一个普通的跨世纪中国学子,人生第一篇拿得出手的文章,是从易祓的识山楼开始的(1995年“宁乡文化觅踪”之一《识山楼识山》)。饱含着个人的敬意,更被一种对古代状元文化的凭吊之情牢牢锁定,再次把关注度奉送给八百年前的古人易祓——那位从识山楼走出,而又由识山楼回收的,既硬朗又脆弱、既刚正又温和、既谨严又率真、既幸运又多舛的人生况味一应俱全的大宋状元。

最后,屈指算来,这已是我为父亲的历次专著所写的第四篇序言。我希望,带着最美好的感觉,把这样的序言继续写下去。我相信,对父亲的作品作出精准的解读,荣幸地与他的大作连在一起,是对他献上的恒久孝心。

是为序。

2009年10月16日于杭州

后记

去年我在工作岗位上离任后,即着手进行易祓传的写作。首先,我从编纂年谱人手梳理传主生平,接着我又用近半年的时间跑遍了易祓生前读书、入仕、贬谪、致仕,直至晚年著书立说的每一个地方,尽最大努力征集到了一批有关易祓的史料。通过寻觅易祓遗踪和阅读史籍,易祓的历史形象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活跃起来,我终于走进了这位大宋状元的历史世界。

接着,我与岳麓书社曾德明副社长商谈了本书的写作计划,他认为为状元易祓立传,将填补湖湘历史文化人物的研究空白,是件有意义的事,表示将易祓传作为重点图书正式列入岳麓书社的出版计划。

这个写作计划很快得到了中共长沙市委常委兼市委宣传部长陈泽珲、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和原长沙市负责同志梁建强、向力力、钟兴祥、宇庆华、周里冰、姚普科的热情关注和支持!易祓故里宁乡县的负责同志也认为为状元易祓立传,对弘扬宁乡地域文化,建设旅游强县很有意义,他们期待传记早日问世。著名画家徐建朴根据易祓《家谱》传承下来的几帧木刻雕像,绘出了可能是最为逼真的易祓画像;知名青年画家张奇实地写生创作了意境中的国画《识山楼》;我的少年同学苏国谦根据我的考证结果和创作意图成功地绘出了识山楼的历史图景;陈伟光提供了巷子口古镇的风光照片。同时,陈谷良、李平、易锦君、周旭平、李石岩、徐哲兮、彭绍康、黄沃若、易晓明、易汉池、张蓬来、何凯明等同志和友人都给予了热情支持。本书的责任编辑李业鹏和美术编辑胡颖都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

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我撰写易祓传的力量源泉,在此,我谨向上述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各位友人以及一切为易祓传的出版作过奉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这里有三点需要向读者作出说明:第一,由于易祓《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一向不详,撰写起来难度较大,对此,我坚持采取言之有据的严谨学术态度,不杜撰、不溢美、不隐过,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宁缺勿滥,力求写出信史。有些章节由于缺乏史实依据,无法深入下去,就打住,不再叙述,留待宋史专家或其他历史知情者指正。第二,写作本传,引用了前人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的引文源于我过去的读书笔记,因过去并未想到要写易祓传,故有的引文当时未注意抄录著者的姓名或发表的书刊,现在经过反复回忆仍无法记忆出来。因此,在本传中肯定有引文未注明出处之处,对此,深表歉意,请予见谅!并请著者告之,如有修订再版机会定将补录。第三,本书的出版,我曾恭请一位地方的负责同志和一位著名学者为本书作序,这位负责同志和这位著名学者对易祓传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他们认为,由于没有接触过易祓的生平史料,作序可能不妥,要我予以体谅。对此,我很理解,对他们的热情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这样,由易柯明为本书撰写了序文。

对于本书的成书过程,我有《撰状元易祓传感怀》组诗为证:

(一)

为撰祓传史海巡,夜半遨游到五更。

著述方知苦中乐,历尽艰辛书始成。

(二)

为撰祓传访皇城,云树森然拥故宫。

天边仍是宋时月,剑影刀光铸国魂。

(三)

为撰祓传觅遗踪,乡亲夜话口碑同。

遥思八百年前事,都在茫茫史海中。

(四)

为撰祓传解迷宫,史路崎岖史迹真。

无私珍爱春秋笔,信史昭昭慰故人。

易凤葵  2010年2月18日于喜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9: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