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情怀--原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同仁回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编委会编的《岁月情怀--原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同仁回忆》是原建设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老人的回忆录,既有对设计院早期生活的回忆,又有对早期设计实践的回顾,包括对一五期间156项目的回顾及五六十年代援外项目的回顾,以及干校、下放岁月的回忆,是非常重要的行业史的材料。

内容推荐

本书编委会编的《岁月情怀--原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同仁回忆》是一本原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简称北京院)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书,是一本凝聚北京院人智慧、感情、理想的书。这里有对建国初期祖国建设宏伟画卷的描绘,也有老一代建设者当年成长历程的回忆和老一辈学子在建国之初从海外归来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有人们参加国家建设的爱国热情,以及不图名利、努力拼搏、昂扬奋进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记述,也有经历风雨度过各个政治风波的生活情状;有经历“文革”、下放“五七干校”、单位撤消、人员遣散等非常岁月里他们面临艰难、挫折和磨难,如何艰苦度过难关的经历,也有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才智得到发挥的事例。书中还收录了大量老照片、当年手绘的设计效果图等,从中也可以一窥当年设计院生机勃勃的景象和那一代设计人的风采。总之,这本书以生动翔实的回忆见证了昔日北京院的骄人成就和机构被撤消、人员被遣散的遭遇,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也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书。

目录

难以释怀的情结

 我所了解的设计院之来龙去脉/牧云山

 我心目中的北京院/王侠宗

 我领悟的北京院精神/刘益蓉

 北京院早期的历史变迁—60年后的回忆/陈兆伟

 北京院播下的建材设计种子/刘世瑾 吴正直 周兆桐 黄建华

 为我们的设计院摆摆功——在青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翟宗瑶

 大洋彼岸的北京院情结/陈家豹

 从中直修建办到北京院/汪孝慷

 情系北京院/陈桢平

 悲欢岁月真情无价/孙应铨

 岁月留影时代印记/李玉秀

 长想思——怀念北京院人/王祖萱

 回忆我在北京院的三年/蒋沛江

 向往/周觉民

 拳头院与北京院人/赵伊正

 在北京院的日子/姜文源

 一点不完整的记忆/童正邦

 北京院人不了情/陈大钊

 挑选芝麻谷子翻晒陈年旧事/邱秀文

令人留恋的设计生涯

 忆哈军工工程现场设计/黄建华

 戴念慈带队赴朝勘察志愿军烈士陵园园址/蔡德庄

 回忆参加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的设计工作/周产娣

 缘/刘大源

 国防工程建设琐忆/庞传贵

 我所经历的援外工程设计等工作/刘福顺

 赴斯里兰卡考察和设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韩鸿钧

 室内设计组的创建一件开创性工作/何天泰

 忆北京院家具组/李书德

 动力组从组建到拆散的历史回顾/姚德霖

 从设计办公室到技术情报组/赵湘良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辑记事——总类组始末/朱恒谱 张毓科 王元敢 冯焕章 马韵玉

 我所知道的《建筑设计资料集》/欧阳星跃

 我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缘/周庆琳

 难忘的二汽工程设计/孙今权

 我在北京院做的最后一个工程现场设计/黄彭年

 二汽轶事/王侠宗

 二汽现场艰苦生活纪事/贾恩福

 两次工程选点和后续点滴/沈芝珍

 钻山沟/胥正祥

 值得怀念的月坛电视塔/曾哲年

 广州越秀山电视塔设计/姚家初

 同心协力完成钢结构塑性设计研究课题/魏才昂 吴瑞林 王俊起

 1966年邢台大地震实地考察记/郭世钰

 我的一生/常骏

 我的人生工作轨迹/赵恒年

北京院人的风采

 一位踏着时代步伐终身奉献事业的人——缅怀金瓯卜院长/周天培

 记王润芝同志对“文革”中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谈话/柳钺

 我所认识的陶逸钟先生/程泰宁

 怀念林乐义总建筑师/王荣寿

 他的天地在中国——忆林总/石学海

 戴总的创作思想及高尚品德/傅秀蓉

 回忆与龚德顺共同工作的时光/刘世瑾

 相依相伴六十载——思念德顺/孔令娴

 设计大师孙芳垂的人生格言/编者

 老总们对我的言教与身教/朱景龙

 追忆周永源主任工程师/陈家豹

 钢构声铮一李瑞骅的毕生追求/张珑

 真诚忆语璀璨人生/傅志镇

 怀念曾坚主任/饶良修黄建才劳智权

 忆王庭蕙/贾恩福

 一位十分敬业的朋友/张毓科

 一位颇具儒家风范的学者——中国传统家具研究权威陈增弼/邓元庆

人才成长的沃土

 忆北京院前辈们对我的栽培和关怀/谢如正

 良师益友李瑞骅/姚家扔

 怀念陶逸钟徐炳华高法悌三位老工程师/黄际洗

 我实现工程师梦想的地方/周产娣

 感谢北京院对我的培养/陈粹芳

 从酷爱绘画开始的建筑生涯/黄建才

 我认识的程克栋/孙玉栋

 忆艰苦的夜大学习/吴志棠

 我印象中的北京院/王英

 我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大阅兵/赵湘良

 我的北京院梦/周天培

 北京院情结从劳动实习开始/何才发

 回顾在六建劳动锻炼的日子/宋建华

 深深怀念在北京院的日子/陈永明

 新兵上岗前的培训/郭世钰

 孩子们的摇篮/孔令娴

非常岁月的往事

 长沙机床厂现场设计片段回忆/童正邦

 建工部五七干校勘址记/韩鸿钧

 我在五七干校当司务长/宋建华

 匪夷所思哭笑不得/陈大钊

 我在秦屯干校的五年/刘益蓉

 一段难忘的深情/姚玉生

 下放河南省分配记/宗仁民刘思绪郭世钰

 下放湘西记述/凌立信

 樊子普二三事/刘益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湘良

 诗一首/邓元庆

 记住这段历史/周产娣

离开北京的日子

 难忘的第一次聚会/孙芳垂

 回忆孙老/凌立信

 龚正洪先生与B+H建筑师事务所/邱秀文

 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叶湘菡

 回忆离开北京院后的岁月/童正邦

 我在B+H建筑师事务所做翻译/李定毅

 “客串”锅炉房工艺设计/冯若行

 中国心/陈大钊

 危难之中见真情/么桂环

 我给总书记胡耀邦写信/宗仁民

 友谊长存/姜文源

 聚会心得/张仕玉

 建筑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王章

 远涉重洋开始新的人生/曾点

 郴州寄语/陈积善

 同仁艺苑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就羡慕这个名院,出差、开会和培训都来过。那些技术权威的名字在图纸、杂志上常见。迈进这个高门坎,即将同他们一起工作,深感荣幸,还有些忐忑!

设计局的干部告诉我,国家及部领导为建立“拳头设计院”的理念费了不少心血:首先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设计人才,又调集从国外归来的技术专家和华侨。设计局还从清华、同济、哈工大等名牌大学挑选了一批优秀学子。

北京院建院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建立这样的拳头设计院,请苏联专家进驻北京院。其中有各级技术领导,包括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设计负责人,就连成品出图及档案管理都配备苏联专家协助管理,当时在全国绝无仅有。

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党政领导层也都具有一定专业基础,有的本人就是技术专家,而且都有很强的事业心。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设计院工作,真可谓“得天独厚”!

国家那么用心打造这样的设计院,担当的任务肯定是重量级的,接受的设计项目都是国家计委、中央办公厅及各部委的重要工程,各部有一定难度的建筑项目,就会找到建工部,建工部只要交给“北京院”就可放心,确保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计委要我们做援外工程,建委要我们参与建国十周年十大工程,外交部要我们设计驻外大使馆,教育部又要我院设计大型的重点大学,一机部要建汽车厂;二机部、三机部、五机部、六机部,我院都接受过他们的委托。尤其七机部尝到了甜头,还想把北京院切一块过去。我们院甚至承担中南海内部工程。

刚进入这个“拳头设计院”,不认识一个人,还有点拘束。交给我的任务都是从未做过的,我从地方上来,水平低。1962年前地方上本就没什么大工程,而刚报到上班,安排我到《建筑设计资料集》编辑组工作,让我计算18层高层框架,将各层柱断面列表供建筑专业设计参考。1962年全国高层有几栋?有几个设计人员做过?那时又没电脑、软件,只有计算尺拉来拉去。但经过自己努力,不到一个月硬着头皮完成了!我自己都有点不信,怎么一下子提高那么快?原因很简单,既是“拳头设计院”,就有美国的工学博士、西南联大的教授、苏联回国的副博士指导,而且还有很多图书资料供参考。在这个院只要努力,肯学肯做,就什么都不用怕,这也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强了信心,打下良好功底。

后来我调设计四室,在北京东高地做了几个重要的减振设计,又通过计算,成功加固了在沈阳的几个被共振破坏的屋面。领导对我的信任更鼓舞着我,让我担任5204现场设计结构工种负责人,和同仁们一起在现场刻苦忘我工作,得到七机部认可和表扬,并感谢建工部给予七机部的支援。院里对我们现场设计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建工部又派副部长带领小组专程到5204现场慰问和表扬,我们受到很大鼓舞,当时自己也相当兴奋!

这就验证了现代人说的“正能量”的作用!——兴奋、热情、全神贯注!活力、精力充沛、多姿多彩、正面挑战、自我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团队!

后来,1970年在五七干校时,正逢庆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忆及在5204现场的工作,我们几个心情激动,相互点头,会心微笑!

回想起来,二十八九岁敢于接受这样大而高难度工程的挑战,而且一起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还真要有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当然有北京院这样的环境,加上自己努力,让“正能量”得到很好发挥!那些年是我一生事业中的黄金年代,我要感谢北京院的培养,感谢导师的指导和栽培及同仁们的帮助!

是的,建工部北京院有特殊的魅力,国家把它组建成一个“老大拳头院”是具备很多优势的,国内精英、回国的专家权威、优秀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及事业心很强的领导层,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能不兴奋吗?只要有一点爱国热忱,你会不勤奋吗?你的勤奋,专家权威的指导,同仁们的协助,再加上设计项目都是国家级重点,有挑战性。虽然短短不到10年历程,却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段,尽管离开它43年,但仍感到北京院那七八年是多么重要!我们当然怀念它,感谢它!

但是单凭从北京院那些年所得到成就和打下的技术基础,还不足以解释北京院人步入老年还那么渴望一起聚会,共同回忆一起奋斗过的历程。

其实我们这个北京院,其人员组成造就了这个院的文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点“超前”,有点“异常”。有时自己也意识到这点,但我们一点也没有自命不凡,就如清华大学分配来的学子,那么自信,那么成熟,却又那么谦逊。上千人的设计院,那么多优秀才子,包括著名学者权威在内,没有一人过于自信而自高自大。

1962年刚调来北京院上班时,在厕所见一清洁工在打扫卫生,使人惊讶的是他嘴里哼着流行的美国音乐。后来发现他在办公室里画图,进一步了解,原来是右派。我的天哪!哪里的右派在劳动改造时,还敢哼美国流行乐曲?而且北京院人知道这音乐的人很多,却并不做声。看来只是经常训斥批斗右派的那些人不懂这种音乐吧?!

“文革”时我参与斯里兰卡大会堂设计工作,当时院里的技术领导都划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戴总”、“林总”的称呼都改成“老林”、“老戴”。我和戴总是同乡,较熟悉,“老戴”这称呼说不出口,工作中我轻声叫了声“戴总”,他马上轻声说:“不要叫我戴总,杨明英(副院长)叫了一声戴总受批判了!还是叫我老戴吧”。当时有两三个人在场,大家都不说话。心知肚明。

上班前,那些“反动学术权威”都在办公楼门前排队毕恭毕敬站定,我们倒成老大了?像如今餐馆门口站着两排美女,嘴里说着“欢迎光临”那样,非常可笑!我们路过时也向他们点头微笑,心里都明白,大家都在扮演“角色”!“戏”总要演完1

P90-91

序言

原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简称北京院)成立于1952年。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适应全国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建工部从四面八方调集了一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同时加速培养众多青年骨干,加上历届从清华、同济、天大等著名高校毕业分配来院的大学生,使北京院云集了各专业领军专家和技术精英以及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工程师,发展成为人才荟萃、实力雄厚、拥有千余名职工的大院,当时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被称为“一杯浓茶”。从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及以后的近20年间,全院同仁同心协力、发奋图强,承担了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中的许多项目和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和三线工程、援外工程、北京的国庆十周年工程,以及其他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为我国基本建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建筑设计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建筑设计行业的“拳头院”。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冬,这个人才荟萃的设计院被限期执行机构撤销、人员遣散到地方的决定。由于期限紧迫,很多被遣散的北京院人甚至彼此未曾告别就匆匆分手,让人心存抱憾。改革开放后,从已故的孙芳垂大师组织部分结构专业老同仁聚会叙旧开始,部分北京院人就经常聚会,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举行了11次聚会,参加者越来越多,2008年那次“情系北京院”聚会,规模空前,来自国内外的老北京院人居然有450位之多,反映出那些当年风华正茂、如今鬓发斑白的老人在离散几十年后相聚时的感人情景。可是大家的年龄毕竟都已古稀,这样大规模的聚会此后终将难以为继。于是,按照孙芳垂大师生前提出为北京院人出回忆录的倡议,我们用《岁月·情怀》这本书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写文章畅谈心声:追寻建院历程、探索北京院精神、记叙人生岁月、回顾设计生涯、抒发怀旧情感、讲述离别故事,等等。这就是我们出版这本回忆录的宗旨。

当你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北京院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书;是一本凝聚北京院人智慧、感情、理想的书。这里有对建国初期祖国建设宏伟画卷的描绘,也有老一代建设者当年成长历程的回忆和老一辈学子在建国之初从海外归来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有人们参加国家建设的爱国热情,以及不图名利、努力拼搏、昂扬奋进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记述,也有经历风雨度过各个政治风波的生活情状;有经历“文革”、下放“五七干校”、单位撤消、人员遣散等非常岁月里他们面临艰难、挫折和磨难,如何艰苦度过难关的经历,也有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才智得到发挥的事例。书中还收录了大量老照片、当年手绘的设计效果图等,从中也可以一窥当年设计院生机勃勃的景象和那一代设计人的风采。总之,这本书以生动翔实的回忆见证了昔日北京院的骄人成就和机构被撤消、人员被遣散的遭遇,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也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书。

尤为可贵的是本书的近百位撰稿人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已72岁。这些从1970年北京院被拆散至今彼此已分别40多年的北京院人,一听说要为北京院人出书,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纷纷寄来稿件。最为感人的是“老大哥”陈桢平先生,倾注生命最后的心血写完“情系北京院”稿件后,便身心释然地辞别人世。在这次编撰过程中,这些耄耋老人们,用曾经绘制设计蓝图的手写下了他们一生的梦想、激情、创业、奋斗和贡献的事迹,是这本回忆录非常独特和珍贵之处。

我们编撰这本书更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就是让现在的“北京院人”、建筑设计行业等各界朋友以及我们的后继者们,了解昔日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的发展脉络,它的辉煌和悲剧,了解前辈们的创业和敬业精神,从而砥砺奋进,用自己的肩膀担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承载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本书编委会

2014年9月

后记

《岁月·情怀》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回想两年前,当我们开始征稿时,还真没把握,担心就凭我们这“七八条枪”,向散布全国以至海外的耄耋老人征稿,请他们回忆四五十年前的往事,这事能成吗?后来的事实出乎所有人预料,征稿活动得到了老北京院同仁异乎寻常的响应与支持。在征稿截止日期前,应征稿件如雪片般飞来,同时来自各地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之声不绝于耳,充分体现了老北京院“人虽散、心未散”的强大凝聚力及对北京院的一往深情。这使我们受到巨大鼓舞,极大增强了我们编好这本书的信心。

本书能顺利出版,得益于老北京院同仁,特别是其中90多位高龄作者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我们首先要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另外,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院士、设计总院领导及所属建筑文化传播中心、院办、离退休办等领导与朋友的热情指导和帮助。还有众多北京院人家属及与本书编辑出版有关单位众多的年轻朋友,都给予了我们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本书出版的喜庆气氛中,我们心中也不时闪过一丝遗憾与忧虑,因为对我们这些学工出身的业余编者来说,文字工作并非我们强项,尽管我们尽力了,但书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周之处甚至错误。尤其作者都是高龄老者,又都是回忆年代久远的往事,有某些不准确实难避免;加上又全是站在自身角度观察思考、各自单独写作,缺乏相互交流,有些提法或评价不见得完全得当甚至有误。我们虽然尽可能做了一定核实工作,但由于人力和时间所限,因此书中仍可能有诸多不完善处。书中的照片多为有明显岁月痕迹的老照片,其中人物形象也与当今本人容貌存在巨大差异,来不及找更多当事人辨认,所以照片说明及所标示的人名,也不一定绝对准确。如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在此预先向大家表示歉意,敬请谅解。同时也望读者及时将有误之处及更改意见反馈给我们,以便在适当时机更正!

如果北京院的同仁及家属朋友在本书出版后,仍有许多话想说、仍有丰富的素材想写,不妨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进行交流,这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快捷的最佳选择!

本书编委会2014.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