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奥匈帝国/世界帝国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何蓉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奥匈帝国,又名双元帝国,旧译奥斯马加,正式名称是“维也纳议会所代表的帝国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奥匈帝国是世界级强国之一,它的存在时间从1867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何蓉编写的《奥匈帝国(世界帝国史话)》即通过讲述奥匈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为读者立体式地呈现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经沧桑的帝国,并力图探究奥匈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再现其帝国时代的光辉。

内容推荐

奥匈帝国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是当时欧洲五大强国之一,也是地跨中欧、东欧、南欧的一个幅员辽阔、文明辉煌的大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逐步瓦解,奥地利的文化精华也随着大量流失。何蓉编写的《奥匈帝国(世界帝国史话)》即通过讲述奥匈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为读者立体式地呈现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经沧桑的帝国,并力图探究奥匈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再现其帝国时代的光辉。

目录

第一章 王朝荣光:帝国与人民门

 一、哈布斯堡:中欧的主宰门

 二、东方问题:帝国的软肋

 三、急就章:辉煌之下的矛盾

 四、两个挑战:以民族之名

第二章 革命风云:暴力与狂热门

 一、健康皇嗣:香布仑宫的喜讯门

 二、古板少年:不会燃烧的激情门

 三、暴动来袭:落入陷阱的老鼠门

 四、1848:改变世界的开始

第三章 年轻的皇帝:现实与梦想

 一、匈牙利革命:诗家的巨大能量

 二、十月革命:皇家的仓皇出逃

 三、力挽狂澜:首相施瓦岑贝格

 四、新皇上任:奥地利的拿破仑

第四章 新的专制:雄心与霸业

 一、苦涩胜利:打了折扣的征服

 二、分道扬镳:自家兄弟的冲突

 三、巴赫体系:皇权主导的新政

 四、王子公主:童话一般的爱恋

第五章 左支右绌:内乱与外乱

 一、富足时代:现代都市维也纳

 二、双面胶男人:徘徊在老妈和老婆之间

 三、孤家寡人:游移不定的恶果

 四、法奥之战:意大利的反抗

第六章 外强中干:权力与政策

 一、纷乱步调:举棋不定的皇堡

 二、宪政实验:难以脱身的泥潭

 三、婆媳纷争: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七章 “新时代”:钢铁与鲜血

 一、革故鼎新:内政新格局

 二、棋逢对手:铁血宰相俾斯麦

 三、皇冠诱惑:冤家策划的阴谋

 四、丹麦战争:为他人做嫁衣门

 五、错上加错:悔恨终生的选择门

第八章 兄弟阋墙:强权与利益门

 一、戴阿克:二元制的始作俑者门

 二、匈牙利之行:茜茜的马扎尔情结门

 三、普奥对决:不可避免的祸害门

 四、国难当头:战败的连锁反应门

第九章 多瑙河之波:喜剧与悲剧门

 一、梦幻华尔兹:奥匈帝国的诞生门

 二、盛筵难再:布达佩斯的加冕礼门

 三、不幸事件:接二连三的悲剧门

 四、繁荣富足:G小调的华丽假音门

第十章 东方的熹微:德意志与巴尔干门

 一、风云再起:要价过高的捷克人

 二、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的波兰人门

 三、大战在即:法国的最后辉煌门

 四、普法战争:骗来的巅峰对决门

 五、巴尔干:帝国的火药桶门

第十一章 大国盛世:美酒、女人与歌门

 一、音乐之都:多瑙河畔的女神门

 二、快乐家园:普世包容的姿态门

 三、万国博览会:得不偿失的盛会门

 四、黑色星期五:致命的金融风暴门

 五、三帝同盟:热闹的外交界门

 六、渐行渐远:昔日的神仙眷侣门

第十二章 东方危机:战略与威望门

 一、敏感地带:火星四溅的巴尔干门

 二、柏林会议:新冲突的祸根门

 三、德奥同盟:新版的兄弟情深

第十三章 黄金时代:温和与平衡

 一、新政府:十年的平静岁月

 二、生命之魂:诗一般的艺术

 三、科学家:维也纳的雕塑

 四、鲁道夫:最显赫的王储

 五、特立独行:活在梦里的茜茜

 六、出轨:情妇与知己

第十四章 多事之秋:梅耶林与日内瓦

 一、梅耶林:鲁道夫的小天地

 二、帝国悲剧:梅耶林的枪声

 三、矛盾大爆发:难以控制的危机

 四、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式的首相

 五、千年纪念:必然的分离倾向

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不幸与有幸

 一、斐迪南:不受欢迎的新皇储

 二、上帝选民:风口浪尖的犹太人

 三、剪不断、理还乱:纷繁复杂的民族矛盾

 四、国家不幸诗家幸:辉煌的奥地利文明

第十六章 暴力的终结:战争与灭亡

 一、静极思动:两位硬汉的动作

 二、老调重弹:鲜有改观的内政

 三、巴尔干战争:世界崩溃的前奏

 四、萨拉热窝:斐迪南的不归路

 五、世界大战:奥匈帝国的解体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梅特涅的成功掩饰了奥地利的弱点。在德意志邦联中,出于对拿破仑的恐惧和对法国革命观念的戒心,普鲁士虽然是第二强国和奥地利的合作伙伴,但被后者当作有时需要奉承、有时需要保护的穷亲戚看待,踏实的普鲁士人做工作,精明的奥地利人坐享其成。在东方,通过夸大法国和激进民族主义的危险,梅特涅成功地与俄国保持和平,并防止俄国向西扩张。尽管俄军在1829年跨过多瑙河,使梅特涅面临重大政治危机,但是,在法国爆发的1830年革命似乎证实了他的保守主义的担忧,并消解了俄国军事行动带来的重大危机。这更强化了梅特涅的看法,即奥地利外交的重点在西方,确切而言是防范法国。他有一句名言:“巴黎一打喷嚏,欧洲就会感冒。”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他完全弄错了,经过一系列国内动荡和海外征战,法国已经不再是欧洲的主宰者。真正威胁并最终摧毁奥地利的,是来自东方的俄国。整个40年代,俄国磨刀霍霍,逐步但越来越公开地向近东“保持现状”的政策发起挑战。

出于历史、民族的原因,奥地利国内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东方问题。在以维也纳为中心的下奥地利和以林茨为中心的上奥地利,人口绝大多数是德意志人,在伦巴第与威尼斯地区,意大利人是主要居民,其他所有地方都是各民族混合居住,甚至在维也纳市还存在一个人数相当可观的捷克人区。每个省都有德意志人,德意志人大约占整个帝国人口的1/5,但除了在蒂罗尔、斯特里亚和卡林西亚几省占据人口优势之外,德意志人居住区像是被包围在斯拉夫人、马扎尔人和罗马尼亚人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处处小岛。因此,尽管德语是官方第一语言,但帝国本身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纯粹德意志性质的机构。其实,早在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时代,从丢失工业发达的德意志人居住区西里西亚开始,哈布斯堡统治区的德意志特点就被愈来愈浓的东方色彩所冲淡。

另一方面,在欧洲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的梅特涅在国内政治中影响有限。波希米亚的贵族科洛夫拉特在1826年被任命为国务大臣和内阁会议主席,梅特涅因而受到极大牵制。梅特涅尽管是个德国人,却不喜欢中央集权,科洛夫拉特虽然鼓吹中央集权,却不喜欢德国人,而以波希米亚爱国者的面目出现,这两个人又都指责对方的地方主义口味。

科洛夫拉特是一个约瑟夫二世时代的官僚,蔑视传统,完全没有重建时期的保守主义色彩,他不喜欢梅特涅这个“外国人”为奥地利安排的角色,作为梅特涅的长期政敌,他以巨额的个人财富为后盾,动辄以辞职相威胁。个性耿直、反应迟钝的弗朗茨皇帝对维新深恶痛绝,不许任何人冒犯他的尊严,尽管他不喜欢科洛夫拉特,而与梅特涅交好,但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又使他不得不将梅特涅的影响力限于外交领域。内政,特别是官员的任命均由科洛夫拉特主宰。因此,奥地利的重建完全按照约瑟夫二世的意志进行,实行中央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丝毫不考虑民族差异,也不建立梅特涅所要求的各有专司的部门。在高层决策圈中,科洛夫拉特成为那些出生在奥地利的所谓“真正的奥地利人”反对梅特涅“外国”花样的领袖。梅特涅的外交政策意味着费用巨大的军事干预或军事准备,如为了防范法国而屯兵意大利,此类财政负担可以部分地解释帝国境内的经济滞后,同时,也使科洛夫拉特能够在内政上牵制梅特涅。一直到1848年革命以前,奥地利帝国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缺钱,既没有钱打点外交事务,也无能力进行国内投资。P4-5

序言

青山巍巍、碧水蜿蜒的奥地利在今日是一个平静而富足、悠然而美丽的共和国,帝国时代的光辉像是失落的宝石,只在华彩的乐章与史诗般的建筑中熠熠生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奥地利文化的精华大量流失,多瑙河畔的历史更添几分悲剧色彩。

悲剧是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帝国时代的奥地利的悲剧,首先在于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奥地利”概念。1804年,在拿破仑一世叱咤风云的时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自己兼任“奥地利皇帝”,代表欧洲旧势力向拿破仑挑战。挑战失败之后,拿破仑建立了莱茵联邦,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寿终正寝。因此,“奥地利帝国”完全是在外部威胁之下诞生的,又因为欧洲势力均衡的需要而得以留存,其版图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以及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其民族构成极为复杂,主要是德意志人、马扎尔人、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小俄罗斯人、意大利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等,还有不少犹太人。19世纪,民族主义大潮席卷欧洲,哈布斯堡君主国成了一个牺牲品。每一个政治上觉醒了的民族都在争取自己的权利,如果没有历史依据,就去凭空制造一个,然后为着臆想中的权利争夺不休,甚至超民族的哈布斯堡皇帝,也把自己首先视为一个高贵的德意志亲王,“奥地利人”因此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

如果说拿破仑是真正缔造“奥地利帝国”的力量的话,俾斯麦则更有意促成了“奥匈帝国”的建立。普鲁士获得1866年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奥地利被剥夺了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作为战败后向马扎尔人妥协的产物,奥匈帝国产生了。但是,“奥地利”的概念在这个不平衡的二元君主国内同样没有得到体现,政治经验丰富的马扎尔人人口不占优势,却成为匈牙利王国地位稳固的主导民族,并与帝国的另一半形成对峙之势。这个“另一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却没有正式的名称,从其性质而言,是“共同君主国除匈牙利之外的部分”,有时被非正式地称为“内莱塔尼亚”,意指莱塔河的这一边。奥地利在正式场合下仅见于国家名称“奥地利一匈牙利君主国”和君主称号“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在这个不平衡的二元制之内,马扎尔人得到了最多实惠,他们的胜利更刺激了其他民族以往往是臆造的历史为根据的权利诉求。“圣文采斯拉斯王冠”就是捷克人用以要求自治和获得国家权利的旗帜,克罗地亚文化在斯特罗斯迈尔主教的努力之下,获得了显著的复兴,斯特罗斯迈尔的南部斯拉夫统一理想希望能够将塞尔维亚人、门的内哥罗人、保加利亚人吸引过来。所有这些都冲击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在没有一个广受认可的“奥地利人”概念的情况下,如果各民族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摧毁哈布斯堡王朝。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应当为奥匈帝国最终的命运负责。他在一个古老王朝丧失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阶段出生,被保守势力用过时的内容和方式教育为一个尽职尽责、严格自律却缺乏想象力的继承人。他的天资不甚聪颖,拘泥于细节,不信任那些聪明能干有主见的大臣。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像一个高明的导演一样,操纵政治舞台上来来往往的演员,最终决策时却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在一个各种理想大行其道的时代,他恰恰是一个没有理念的人,或许出于本能,他最关心的就是保住自己继承到的东西,一点也不肯放松,结果最后把它们全都弄丢了。他不相信君主制有力量在民众革命的年代里长存,总有一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会从尊贵的皇位上走下来,但在那悲剧性的时刻到来之前,他依然会像缀网劳蛛一样,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许多人指责他淡而无味的个性、冷漠克制的待人方式和时而犹豫不决、时而草率行事的前后矛盾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可以算是一个勤奋认真的公务员、一个天性宽厚的统治者。

作为旧势力的代表,他在1848年革命风云变幻的时候被将军们拥上皇位,当时年仅18岁。这一年的经历使他坚信,忠实的军人会在危难之时拯救国家。终其一生,他都把自己首先视作一名军人。但是,正像他自己抱怨的那样,他在战场上总是不走运。1859年在索尔费里诺和1866年在柯尼希格雷茨的两次失败使他失去了在意大利和德意志的重要权益,直到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才使他第一次成功地扩张了帝国的领土,但这却激化了与塞尔维亚的矛盾,最终走向了导致哈布斯堡王朝分崩离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政治军事上的逐步衰落恰成对比,弗朗茨·约瑟夫时代的哈布斯堡君主国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活相对自由的国家。推行中央集权使奥地利井井有条,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行政效率很高,废除农奴制和建立自由贸易区解除了经济发展的束缚,生产与财富同步增长。同时,虽然皇帝本人对文学艺术了无兴趣,但奥地利的科学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奥地利人既用“美酒、女人与歌”构建了一个彬彬有礼、令人愉快的地上天堂,更用敏锐的感受和犀利的笔触记录了那个时代高贵而压抑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人性中狂乱、黑暗的那一面。

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会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妻子更加熟悉。任性的巴伐利亚茜茜公主、浪漫而忧郁的奥地利皇后、狂热地喜爱马扎尔文化的匈牙利王后——这就是弗朗茨·约瑟夫终生热爱却始终未能使她一展欢颜的女人。她曾经使维也纳成为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宫廷,但婚后的多数时间她都与丈夫分居,在维也纳以外的地方骑马、打猎、旅游、阅读。1898年,她在日内瓦湖边被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用刀刺死,从而使弗朗茨·约瑟夫的个人生活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此前,1889年,他们唯一的儿子、奥匈帝国王储鲁道夫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狩猎别墅里射杀了情人之后,饮弹自尽。再此前,1867年,弗朗茨·约瑟夫具有天真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被胡亚雷斯处死,马克西米连的妻子夏洛特精神失常。另一个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在朝圣时掉入约旦河,染疾而死。在漫长的一生中,弗朗茨·约瑟夫不得不一次次面临丧亲之痛,而最后一次,他的侄子、王储斐迪南大公及大公夫人被狂热的塞尔维亚青年射死,则直接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熊熊大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欧洲各民族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哈布斯堡帝国崩溃的命运已成定局。战后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重新厘定了欧洲地图,其作用令人不禁想起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但是,世道人情已大大不同了:维也纳会议,毋宁说是欧洲君主和贵族的一次大聚会,普通民众在浑然不觉中就被来自上面的力量决定了命运,巴黎和会以“民族自决”为原则,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各新兴共和国的政府官员,代表(或在程序、原则上代表)民众的意愿;欧洲人在维也纳会议上自己决定欧洲的事务,却在巴黎和会上把权威赋予来自新大陆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会的影响也超出了欧洲的范围;战败国在维也纳会议上被允许列席会议,所受的处置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严峻的,巴黎和会上,战败国却不仅不许派代表出席正式会议,而且即便他们对处决方案有异议,也要经过所有战胜国同意才能提出,严苛的条款酝酿着民族仇恨和新的j中突;维也纳会议几乎可以说是君主与贵族商量家务事的一次公开会议,而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以“人民解放者”自居,却给战败国贴上“人民压迫者”的道德沦丧标签,现实的政治斗争被涂抹得颇有几分正义凛然的色彩。

在前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上,贯彻民族自决原则的结果也与知识分子的意愿大相径庭。作为前“主导民族”,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分别建立了奥地利和匈牙利,但是,真正尊重其意愿的话,奥地利人倒宁愿并入德国,马扎尔人虽然建立了梦寐以求的民族国家,但却非常不甘心地失去了大量的国土、各从属民族和数量不少的居住在已成为“外国”地区的马扎尔人。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并非各民族间自然融合的结果,而是大学教授马萨利克和主教斯特罗斯迈尔的创造,他们希望形成真正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和南斯拉夫人,正像皮埃蒙特人和普鲁士人联合同胞,形成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一样。但是,知识分子的理想、高尚人格和不懈努力可以“发明”出一个国家,却无法捏合出一个民族。捷克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人在南斯拉夫的地位、权威恰如德意志人、马扎尔人在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特权地位,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依旧是被统治者,千年的历史所承载的记忆不可能被良好的意愿所掩盖,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分歧甚至比罗马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差异更加难以逾越。因此,民族自决所创造出来的这两个新国家,与其说是被解放的民众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倒不如说是哈布斯堡君主国国家权力运作方式具体而微的缩影,如果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不那么保守、僵硬,如果他们能够更民主的话。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在遥远的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回应。由于在一战中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从原则上来讲,中国至少有希望摆脱德国等战败国强加给她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在国际政治中,利益才是最终目标,实力才是决定性因素,能干的中国外交官无力挽救中国被压迫的命运。1919年,列强自私自利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激进的中国青年抛弃了一直被奉为箴言的主义与理想,在西欧和美国之外,选择了红色苏俄。

自那时起,大部分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是俄国滤网背后影影绰绰的西方。时至今日,尽管国家已经强大了许多,但中国人在认识世界时并未完全摆脱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心态,习惯性地把自己摆在一个弱者或被压迫者的位置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一词的滥用。究其根本,“西方”本来应当是一个地理概念,但是,它在汉语中的丰富含义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西方社会”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特有的社会环境,“西方文明”是这种社会的语言、文化、思想、科学的总称(实质上,更为科学的概念应当是指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遗产的各种文化),冷战时期的“西方”指与共产党国家针锋相对的非共产党国家。仅就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含义而言,西方文明实际上包含着多种文化传统。奥匈帝国是1900年入侵中国的八国之一,各方面似乎都很合“西方”一词的内涵,但是,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70年代的奥地利知识分子会在思考中提到“西方”,指的是现代化过程中先行一步的英、法、德等国,因此,“西方”一词并非铁板一块的同质实体,它其实从那时起就带有某种心理态势的意味,正是由于奥地利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落后,才使他们疏离了英、法、德的现代化大潮,才有了与德国历史学派相对立的门格尔和经济学的奥地利学派,才有了卡夫卡、施尼茨勒等颇为超前的文学成就。至冷战结束,东、西方对峙基本上不复存在,前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区的各国人民才摆脱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命运,“中欧”的概念重新出现。

但是,直至今日,仍有人不加分析、不进行限定地使用“西方”这个概念,方便地逃避精确的叙述,“西方”成了一个所谓的“懒词”。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的讨论中,一些人随意地使用这样的懒词,把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带入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这时,他们所说的“西方”或“中国”往往只是言说者头脑中的想象,无知且不觉无知,想象却以之为真,由于缺乏有关的知识而构建出一个无所不包又所指不明的领域,因此,难以真正形成对话。科学研究如果奠定在这样的根基之上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人性是相通的,看世界,观自身,或可说,本书的意义就在这里。

后记

奥匈帝国不是一个善于征伐的国家,那片风情迥异的土地是我们所熟知却并不了解的,在本书所涉及的历史阶段中,美、英、德等现代化强国的身影可能会遮住中欧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理想而做出的努力。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光彩暗淡了下去,两大阵营的对峙使中欧这个概念一度消失,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重新恢复。由是之故,对“中欧”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明显滞后,本书应该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奥匈帝国史,内容、体例等方面粗陋之处难免,但如能起到激发兴趣、抛砖引玉之功效,作者将倍感欣慰。

尽管有种种外表形态(或可称“国情”)上的不同,但作者相信,~旦有了深入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了解是达至宽容的必由之路,应当尝试在他者的世界中观照自我。奥匈帝国在面临现代化、民族主义的挑战时所经历的彷徨、郁闷和不懈努力,使它的结局更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面对同样的历史任务,了解一点中欧历史或许会令我们更多几分理智与从容,少一点喧嚣与盲目。

作者的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作者受益匪浅,他的关注与鼓励使本书的写作成为一个单纯而愉快的过程。

在搜集资料、酝酿思考的阶段,新加坡TSM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昌成先生及夫人蔡婵辉女士给予作者以善意而热忱的帮助。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和我的丈夫,他们使我的存在有了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奥地利帝国真正的统治民族不是德意志民族,也不是马扎尔民族,而是出身各个民族,但共同效忠于哈布斯堡皇室的文武官吏。这些文武官吏,无论出身哪个民族,信奉哪种宗教,都为了维护皇室的统治而劳心出力。将近600年的漫长统治,使皇室和这些文武官吏家庭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皇室赐予的爵位、官职,是这些文武官吏一切荣华富贵的唯一根源,是这些脱离了被压迫民族的世家将自己作为“上等人”和周围被压迫的同族区别开的唯一标志,如此,这些文武宿吏如何会不死心塌地地效忠哈布斯堡皇室?

——马克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