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编著的《和自己的淮河单独在一起》内容包括:淮河北岸的高梁、地理的选择性失忆、地理和地缘、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过了淮就是边荒地带、野渡有人、风雪天静宫、庄周的濮水、钓于水、在淮河域行走、淮水之珠、淮河的上中下游、三河口、西淝河河口、颍河下游及河口、润河尾闾及河口、洪河下游及河口、北淝河下游及河口、淠河中下游及河口、汲河中下游及河口、史河中下游及河口、白露河中下游及河口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自己的淮河单独在一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许辉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辉编著的《和自己的淮河单独在一起》内容包括:淮河北岸的高梁、地理的选择性失忆、地理和地缘、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过了淮就是边荒地带、野渡有人、风雪天静宫、庄周的濮水、钓于水、在淮河域行走、淮水之珠、淮河的上中下游、三河口、西淝河河口、颍河下游及河口、润河尾闾及河口、洪河下游及河口、北淝河下游及河口、淠河中下游及河口、汲河中下游及河口、史河中下游及河口、白露河中下游及河口等。 内容推荐 许辉编著的《和自己的淮河单独在一起》是一本散文随笔集,也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许辉“单独”散文随笔系列的第五本。本书汇集了作者关于淮河的地理、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传统、情感的散文随笔百余篇。 目录 我要“严肃”地行走在淮河流域(代自序) 淮河北岸的高梁 地理的选择性失忆 地理和地缘 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 过了淮就是边荒地带 野渡有人 风雪天静宫 庄周的濮水 钓于水 在淮河域行走 淮水之珠 淮河的上中下游 三河口 西淝河河口 颍河下游及河口 润河尾闾及河口 洪河下游及河口 北淝河下游及河口 淠河中下游及河口 汲河中下游及河口 史河中下游及河口 白露河中下游及河口 百水归淮 池河 东淝河 窑河 泗河 濉河 涡河 享受“单独”(代后记之一) 淮北纪事(代后记之二) 试读章节 淮河北岸的高粱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沿着淮河往上游走、往下游走,或沿着淮河的各个支流上溯至源头、下顺至入淮口。 小时候看地理课本,就知道淮河秦岭一线是中国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那很笼统。现在知道,其实淮河秦岭一线只是中国中东部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现在开车从京台高速合徐段走,过蚌埠淮河的时候,能看见桥边竖着大牌子,上书:中国南北分界线。一般人可能不太在意这个,觉得突兀,一头雾水,什么分界线?这是怎么回事?不了解内情。这是自然知识普及的问题,也和当地对这一概念的包装不到位有关。 淮河秦岭分南北的概念,是上世纪初的地理学家提出来的,这很了不起!因为我们知道,所谓的做学问分两种,一种是知识型的,你掌握了许多知识,什么都知道,记忆力特别好,这很不容易。另一种是思想型的,就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拎出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和概念,这是创造,当然了不起! 就像地理学家胡焕庸,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一条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后来就称作“胡焕庸线”,也非常了不起。他的这条线,又称瑷珲腾冲线,就是在中国地图上,从黑龙江的瑷珲(现为黑河市爱辉区)拉一条线到云南腾冲,在这条线的东部,是人口密集区,在这条线的西部,是人口稀少区。同时呢,在这条线的东部,是农区,也是汉民族聚居区,在这条线的西部,是牧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么简洁明了。多么了不起! 但淮河是一条低于两岸土地的水流,不像秦岭等高山,能阻挡风云寒暑,它真的能透露大自然隐藏的秘密?真的能。淮河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淮河是中国东部冰点分界线,到了摄氏零度,淮河以北所有的水体都可能结冰,淮河以南较大的水体都不会结冰。淮河是竹子和橘子生长的北界,高梁和乌龟生长的南界,在自然界中,过了淮河,这些动植物要么消失了,要么品质会下降。 其实,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两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譬如《晏子春秋》这本书里说,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子,到楚国去访问,楚王听说晏子能言善辩,就和手下商量着要羞辱他。等晏子坐下后,楚王手下的勤杂人员就安排一个被捆绑的人走过去,楚王有意问,什么人?勤杂人员报告说,是齐国的盗贼。楚王转而问晏子,齐国的人都是这样吗?晏子站起来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结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只能结出一种小而酸的果实叫枳,虽然叶子看起来差不多,但内容已大不一样了。这样看,两千多年前淮河流域的气候,和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注意到在淮南微丘旱田,甚至在江南山坡地的边缘,都偶尔会有少量的高梁在生长。但这已经不是一门学科要重点关注的规律性的问题了。那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2013年2月8上午合肥淮北佬斋 地理的选择性失忆 想理解淮河、淮河流域、淮河秦岭南北分界线,就得理解“地理”的意义。“地理”是什么?按照汉字的所谓字面意义,“地理”就是“大地的道理”,这和“物理”一词的构词法一样,“物理”是“事物的道理”。呵呵,这样的解读,并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证和核实。 据说“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经·系辞》)。在古人的观念里,那时还似乎是把天和地分开的,天在上,要仰观,地在下,要俯察,符合实际的生活经验。不过也暗含一种“互文”的意思在里面,内中的意义在思维的层面某种程度可以相互转换通用,就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转而“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一样。聪慧的人喜欢水,喜欢像水那样灵动、活跃,仁德的人喜欢山,喜欢像山那样稳当、沉静。聪慧之人和仁德之人都是精神顶层概念,如果我们把聪慧和仁德都理解为泛指,那一切通道就都畅然了。当然,这某种意义上只是指它们暗含的意义,惯常而言,字面上尚不宜于调整,毕竟在实指层面,智和仁、上和下,是有区别的。 但语言是动态和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说“地理”一词,一般指“自然地理”,说的是地形地貌、气候季风之类,“当地地理条件不错”,是说当地要水有水,要地有地,地面平坦,修路也不难,等等,是从传统锄耕文明角度看的。 但是逐渐逐渐的,再说“地理”,就不完全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了。比如现在有“历史地理”学科,这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历史地理”一词是个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按照常规理解,应该是“历史上的地理”,或者“地理的历史”。但看内容,并不是这么回事,并不是专门讨论历史上的自然地理问题的科学,而是总结归纳研究“地理基础上的社会和人文”的一门学问。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不适应。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的误差就出在对“地理”一词的理解上。“历史地理”中的“地理”,是全能地理,或全方位地理,如果你愿意,它可以包括社会、人文的方方面面,比如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农业地理、渔业地理、饮食地理、自然地理等等。这也可以理解为“地理基础上的历史”,即地理基础上的经济、历史、农业、饮食、军事、旅游、宗教、民俗…… (自然)地理对文化是起基础的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决定作用的,但绝对化的地理决定论会受到反对和批判,这是因为这种观念既不符合西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也不符合中国即东方的执中和谐观。让社会法则完全服从于自然法则,至少是不懂人类政治的幼稚表现。但如果人类一味地对地理的决定意义选择性失忆,也必定会遭受地理的决定性报复。 2013年2月8下午P1-4 序言 呵呵,多么严肃的似乎是不合时宜的用词和话题。 我要严肃地行走在淮河流域,行走在大地上,完成生命的使命。执着就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崇拜,还是一种激动,更是一种力量! 在行走在淮河流域这种事情上,我不想将其归类于清闲、悠游,更不是健身和环保。对我而言,这上升为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我只会泪眼朦胧地面对淮河、淮河的支流、淮河的流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变迁、淮河流域历史和变迁中的文化内核、淮河流域历史和变迁文化内核中的激动和苦楚。虽苦楚万端,却对之自若;虽激情万端,却面色自若;虽严肃万端,却命途自若;虽劳心疲身,却淡然自若。 2013年4月24日星期三于合肥淮北佬斋 后记 近年来,陆续整理出版了几本以“单独”为取向的散文随笔集,分别名为《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和自己的脚步单独在一起》、《和自己的夜晚单独在一起》。书名有点长,也不好上口,但又不想牺牲其中的意思。这几本集子中的散文、随笔,大多以我熟悉的江淮大地为题材,或为背景;即便是读书随笔集《和自己的夜晚单独在一起》,也基本是在江淮地域的气氛中读写的。我家的祖辈,大约在明朝的某个时期,“自徽迁泗”,就是从江南的徽州,迁到了淮北的泗州;所以我的籍贯,是现在江苏省的泗洪县梅花镇,而我又是在淮河干流上最大的城市蚌埠出生,在淮北平原上的宿州长大,并长期在江淮之间的合肥生活工作的,因而我的口音、生活习惯、判断事物的方式和标准,都带有明显的淮北、江淮特点:地理上南北东西交汇承接,农事上南北东西承接过渡,文化上也带有多种文化冲合碰撞的特点。 可这个特点到底是什么样的特点呢?也不太能说清楚。不过从这几本书里总还是能明显地体验和感觉到。现在总结起来,我想也有可能就是我们文化中“中庸”的取向。所谓的“中庸”,大概就是以中为用的意思,做事、待人、治国、看天下万物,最好都不走“极端”,而选取最佳的那个决定的点位。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的哲学或文化概念,在实际的处理中,事前是无法知道哪里是最佳或较佳的点位的。可树立哲学和文化的标尺很重要,那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永远不可到达但要求你、吸引你永远都要瞄准的参照竿。以前我在生活中说话,在报刊上写散文,熟悉的朋友会说,许辉说话、写散文,最喜欢用好像、似乎、大概、也许、可能,都是模棱两可、不能肯定的词句。那时听到这样的话,总以为是对自己的批评,内心惭愧,就努力去改正。却又总也改不了,在感性与理性、是与非、对与错、进与退、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不定。如果口气坚定、态度坚决,反而觉得不是自己想要说的话,不是自己想写作的文了,说话、作文时,那些模棱两可的语词压不住地要冒出来,后来只好随它去。 这或许是我在我成长和生活的氛围里无意中接受的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皖南淮北有许多强势的文化圈,我生活在其中,对这些文化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感受。比如儒文化,在历史上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上,那是要中式进取,要介入社会、影响人伦、管理百姓的;比如徽文化,那是明清以来商贸文化的结晶,要贴紧时代,要不断西式进取、不断努力的。但是当我们进取、进取,介入、介入,终于碰到了障碍,碰得头破血流,或遭遇了挫折,我们可能自然而然就会求助于淮河另一条大支流涡水上的老庄.汲取他们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精神资源,来医治慰藉我们的创伤、我们受伤的心灵。不“进取”,不在社会上努力,我们完全可以独善其身,完全可以缩回到我们的水草沼滩中去,拖着尾巴,过自己想要“单独”过的生活呀!在自由自在、“不受管束”的水草泥沼里,时间、空间都是亘古永存的,我们没有必要限时下结论,没有必要轻率做决定。而且在未知面前,所谓的“已知”,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完全不足以凭此下结论、做判断;或与其简单而草率地做出决断,还不如不下决断,或仅描述现状。 这就是我日常生活的文化氛围,或者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能感觉到的文化氛围。在这些都十分强势的“地域文化”的包围中,当我们进取时,我们知道我们有回头的港湾;当我们独自在泥沼中爬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随时可以上岸,走进“庙堂”,参与社会。我们知道怎么走,有什么路径,因为老庄孔孟他们早已为我们指明在那里了,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这种地域环境里,人生的前景闪烁着好几个强烈的亮点,你大概不可能只知道一条人生之路、不可能一种选择走到底。表现在我的那些散文里,可能就是一种十分不成熟的无意识,就是瞻前顾后、模棱两可,顺其自然,怎么都行;因为无论进退左右,都会有宽敞的大路和通道,都能找到安息的港湾,都能攀登心灵的高峰,都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这就是一种“中庸”吧? 为什么是“单独”,而不是从众、随流?这或既是一种个性,又是一种规避或叛逃。通过这种选择,短暂地逃离人类、脱离社会、屏蔽喧闹、回避世俗、躲避强势的信息和知识引导,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轻松,成为非常爽快的放松,成为莫大的享受。 一刹那间,我仿佛重又恢复了生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切实的,活生生的。我置身于广大无边的平原的浓秋里,像一枚干渴的鱼,重又获得了水的汪润。我半躺在车子最靠前的座位上,陷入了梦幻般的状态。我发现我正漂浮在较接近平原庄稼地的低空中,漂浮,漂浮,一直向我昨天待过的地方漂浮。我又回到我向往已久的故地了。我宽舒了一口长气,心头的抑郁顿时消融了许多。 夕阳一直在坠落下去……《向往已久的故地》 这是农耕背景中的“单独”享受。 现在是深夜,也是凌晨,这一段时间,我经常在这种时候醒来,或精力正旺盛。我知道,我正和自己的思想单独待在一起,我是在想着一些事情,一些即将属于我的事情。今天的这一时刻是1997年1月18日的凌晨1点30分,我的周围存在着这样一些事物:嘀嗒的秒针声,猫叫,远处汽车驰过的嘈杂声,一部红色的上面盖着方形手帕的电话机,寒冷的天气,在一个尼龙袋里静静搁置的苹果,快要枯败的鲜花,一幅很大的印有漂亮西方女青年像的招贴画,凝止的空气,我的思想和语言,以及运动着的笔尖,两小摞厚薄不等的书籍,用得很旧了的《新华字典》,更尖利的猫叫声,一张《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几片草绿色包装的口香糖,等等。我被这些东西或事物簇拥着,度过我的时光。《和自己的思想单独在一起》 这是和自己的思想单独在一起时的享受。 现在,我的附近到处都堆着报纸、刊物和书籍。我喜欢它们。也渴望能像以前那样,一个人,静静地把它们从前到后读完。那是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情的。沉静的心情像一种春天在无际的原野上的播种:原野是那样的明媚和辽远;整个原野都在心理上属于一个人、一个有心人、一个感觉到了原野上的一切的一个人、一个心如坦原的人;属于一种心情。但是获得那种情境的时刻,对我们来说,总是少而又少的。那种微微战栗的快感不常到来,那只是留存于我们记忆之中的遥远的青少年时期的愉悦快活的往事。 我们所需要的,也总是难觅的。(《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这是单独幻觉中的享受。 这都是精神上大愉悦的享受。和自己单独在一起时,人总是如水、若月般,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2012年11月20日上午合肥淮北佬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