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有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这里尽收精粹,时代潮流、作者身影与白山黑水风物跃然纸上。中短篇小说、散文也是萧红的重要成就,其《小城三月》是作者生活的另一个境界,也是萧红审美情怀的独特表达。散文可谓萧红人生行程之曲线,她一面走一面写,集中地展现了作者命运与思考。一部《萧红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代“文学洛神”的风采。
《萧红作品(精)》收录了其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萧红作品(精)/名家名作精华本 |
分类 | |
作者 | 萧红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红有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这里尽收精粹,时代潮流、作者身影与白山黑水风物跃然纸上。中短篇小说、散文也是萧红的重要成就,其《小城三月》是作者生活的另一个境界,也是萧红审美情怀的独特表达。散文可谓萧红人生行程之曲线,她一面走一面写,集中地展现了作者命运与思考。一部《萧红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代“文学洛神”的风采。 《萧红作品(精)》收录了其的作品。 内容推荐 《萧红作品(精)》收录了萧红的作品,包括《桥》、《手》、《牛车上》、《朦胧的期待》、《逃难》、《黄河》、《后花园》、《北中国》、《小城三月》、《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欧罗巴旅馆》、《雪天》、《他去追求职业》等。 目录 小说 王阿嫂的死 广告副手 生死场(节选) 桥 手 牛车上 朦胧的期待 逃难 黄河 后花园 北中国 小城三月 散文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欧罗巴旅馆 雪天 他去追求职业 家庭教师 来客 提篮者 饿 搬家 最末的一块木柈 黑“列巴”和白盐 度日 飞雪 他的上唇挂霜了 当铺 借 买皮帽 广告员的梦想 新识 “牵牛房” 十元钞票 几个欢快的日子 女教师 春意挂上了树梢 小偷、车夫和老头 公园 夏夜 家庭教师是强盗 册子 剧团 又是冬天 门前的黑影 最后的一个星期 烦扰的一日 家族以外的人 索非亚的愁苦 蹲在洋车上 三个无聊人 孤独的生活 鲁迅先生记(一) 鲁迅先生记(二) 回忆鲁迅先生 试读章节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冈。 王阿嫂拉着小环每天在太阳将出来的时候,到前村广场上给地主们流着汗;小环虽是七岁,她也学着给地主们流着小孩子的汗。现在春天过了,夏天过了……王阿嫂什么活计都做过,拔苗插秧。秋天一来到,王阿嫂和别的村妇们都坐在茅檐下用麻绳把茄子穿成长串长串的,一直穿着。不管蚊虫把脸和手咬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叫妈妈吵断了喉咙。只是穿啊,穿啊,两只手像纺纱车一样,在旋转着穿。 第二天早晨,茄子就和紫色成串的铃铛一样,挂满了王阿嫂的前檐;就连用柳条编成的短墙上也挂满着紫色的铃铛。别的村妇也和王阿嫂一样,檐前尽是茄子。 可是过不了几天茄子晒成干菜了!家家都从房檐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王阿嫂到冬天只吃着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王阿嫂的嘴。 太阳在东边放射着劳工的眼睛。满山的雾气退去,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践踏并且寻食着秋天半憔悴的野花。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这却不知为了什么?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工人的头目,愣三抢着说: ——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得到竹三爷的允许,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愣三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 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 ——叔叔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王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 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她哭着,响着鼻子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地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 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猛烈地击打着,眼泪都从眼眶转到嗓子方面去,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她急性的,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李愣三是王阿嫂男人的表弟。听了小环的话,像动了亲属情感似的,跑到前村去了!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地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 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 二 在村里,王妹子,愣三,竹三爷,这都是公共的名称。是凡佣工阶级都是这样简单而不变化的名字。这就是工人阶级一个天然的标识。 王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幽咽和凄怨的情绪来。 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就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这个孩子也许因为母亲死得太早的缘故?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又死了!她的母亲是被张地主的大儿子张胡琦强奸而后气愤死了的。 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结果为了贫苦,不能养育她,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竹三爷看不 惯小环被虐待的苦处。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她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 有竹三爷做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那天小环是扯着王阿嫂的衣襟来到王阿嫂的家里。 后山的虫子,不间断地、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擤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她的手也正和爪一样,为了拔苗割草而骨节突出。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浓重并且不可分解。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 ——王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昏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早晨太阳一出就做工,好身子倒没妨碍,我只是再也带不动我的肚子了!又是个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P3-5 序言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童年的萧红因生辰的不吉利而不为父母和奶奶喜欢,却得到了爷爷的疼爱,也从家里的长工身上感受到普通人的质朴。她从小就亲近大自然,自家屋后两千多平米的后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土。1927年,萧红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在学校里她最喜欢美术。从来自上海的美术老师高仰山那里,萧红学到了初步系统的艺术知识。她还和班上要好的几个女同学组织了“画会”,在休息日去野外写生。另一位对她产生了影响的老师是姓姜的史地教员,来自北平。他将现代的国内外文学介绍给学生,使萧红接触到新思想。 1930年,萧红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经过许多曲折后,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相识,并在患难中共同生活、创作。1933年,萧红以悄吟的署名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为躲避日伪特务机关的迫害,1934年萧红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经由大连去青岛,为《青岛晨报》编辑副刊,并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是年冬赴上海,通过鲁迅的大力扶持,渐为上海文坛所接纳。1935年,萧红第一次以“萧红”这个名字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随着生活的安定,她和萧军性格上的差异渐渐显露,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裂痕。1936年,萧红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沙粒》等。次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红情系祖国的命运,立即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文艺事业中。1938年她应李公朴之约,从武汉到临汾,去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在西安,她谢绝了萧军最后的挽留,也谢绝了丁玲等友人前往延安过一种“火热生活”的邀请,选择了一条比较独立,也比较孤独的创作和生活道路。经历了由武汉到四川的颠沛流离后,萧红于1940年和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当时萧红已身患重病,陷落在九龙。在战乱中,她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于翌年1月去世,年仅3l岁。萧红的一生非常坎坷,也很凄婉。是生活的挫折漂泊以及战争的灾难过早夺去了她的生命。她自己在临终时亦心有不甘,说“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9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本散文专集,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萧红公认的代表作是《生死场》,发表后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不到两年即出到第十版。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给以中肯的评价:“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胡风也在《生死场》读后记中说:“真实而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未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现在看来,《生死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生存本身的揭示,而且是从生存本身出发,从生存感出发,以生存为最本真最原初的本体,在这之上逐渐进入某种文化的或意识形态的层面。东北这片广阔的黑土不同于关内,从某种程度上是礼教的“化外之地”。《生死场》对这样一种原始生存形态的揭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首创性。萧红另一部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童年的小说。童年在这里不止是一个时间范畴,在小说里,具体体现为“城——我——人”的叙述过程。它的结构和其中包含的时空感有着更为开放的特性,似乎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有人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认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诗化小说”中的经典。在它的童年视角中,灌注着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这些充满童味、童心、童趣的语言里,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自在。 本作品中编选的小说大多是比较典型的“萧红体”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还是她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 《逃难》、《马伯乐》等幽默的讽刺类作品在萧红的创作中并不多见,既是学术界萧红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读者较少阅读的。但从这些作品中可见萧红多方面的创造才能,因此我们也将其选入,作为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除小说创作外,萧红写有大量的散文,鲁迅先生读了她的散文后认为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第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萧红的许多散文都是她的自叙传,她人生所形成的“无字”文本和散文创作的语言文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文性”。《商市街》是一本自传体的散文集,它取材自“二萧”在哈尔滨商市街的一段生活。萧红用生动而质朴的文字记述了“我”和郎华窘困的生活,凸显出生存的主题。他们没钱、没食物,用脸盆喝水,幻想着美味,简直要成为“受饿受冻的犬”(《他去追求职业》)。生存的艰难甚至达到了动摇道德的程度。饥饿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准备偷,饥饿和道德斗争开了(《饿》)。萧红以她独特的感受将一对身无分文的年轻情侣艰窘的生活描绘出来,但笔调并不沉重,“相反地,处处洋溢着‘乐天知命’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她很成功地掌握住当时那种焦虑、悬疑的心境,时而穿插上一些幽默轻松的情节,使萧军和她自己的音容跃然纸上”(葛浩文《萧红评传》)。萧红的其它大多数散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述传,取材于她的亲身经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从平凡小事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写出了鲁迅作为一个人,一个慈爱、幽默,有着生活情趣的人的形象,迥然有别于左翼文化界对鲁迅的主流阐发。在当时,连萧军都觉得这篇回忆太“琐碎”。这倒恰恰说明萧红散文之所以真挚、清新、感人,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正是由于这种“琐碎”,在这“琐碎”中写出了普通人的悲欢,没有丝毫的造作,显出一种琐碎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