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乘承儒家文化传统的文人,一个深谙中国封建官场之道的官僚,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俾斯麦”,一个国人心中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重读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看他如何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上纵横捭阖,重读这位争议人物的功过得失;首部全新解译+个性点评之经典典藏本。
最权威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著的最权威读本,“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无论是作者,还是读本,都具有无可怀疑的权威性。
第一本全新解读加个性点评本。市场上同类书要么复制梁氏原著,要么重新立传,鲜有创造性行为。本书解译全新,而且对原著进行梳理总结提升,提纲挈领,一目了然,主次分明,加之每节后有个性点评,更使全书读来有味有趣有得。
《李鸿章传》梁启超对原著进行梳理、总结、细化和提升,从多面李鸿章、时代巨子、乱世唤英雄、一飞冲霄汉、洋务兴邦国、东亚逢对手、东方俾斯麦、闲来自有忙、沧桑垂暮年和功罪任评说十个方面入手,对李鸿章这位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李鸿章传》每节后并附读后点评,既是对作者梁启超观点的总结,也是解译者的读后感悟,以引导读者阅读,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古英雄多毁誉
天下啥人既不招誉,也不招毁,活得最安全?答案是:平庸人。一个人如果招人厌恶,他可能是非凡奸雄呢!当然,天下多是庸人,说这话的也往往是平常庸人。可见,以平常人的眼光评价非常人,怎么可信呢?
享誉天下的,未必真君子;招人诽谤的,未必不伟人。所谓盖棺论定,其实就是死后也有难下定论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是,所以,有人被骂,有人被赞,其程序甚至达到极点。
那么,后世学者史家如何从中甄别评定呢?比如有的人,他今天得到的诋毁,与当初受到的赞扬相当,他今天受到的赞扬,与当初的诋毁相当。那么,他们究竟是种什么人呢?
我的回答是:他们是非同寻常之人。暂不论其是非常奸雄还是非常豪杰,单看他所处的时代、位置以及其作为,就不是平庸人的见识能一语道出雌黄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看我的这本《李鸿章传》
我佩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其见识不足,但又同情他的遭遇。李鸿章曾游历欧洲,曾问德国宰相俾斯麦:“臣子想为国效力,但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挠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么事不能做呢?”李又问:“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又怎么办呢?”对方深思半晌回答:“只要臣子忠心事君,操劳国事,君主也会理解的,否则无异于妇人了。”
李鸿章无语。由此可见其心中的郁闷块磊,不是旁观者所能理解的。所以,我对他是既有批评又有同情。
[读后感悟]
1.自古英雄集毁誉于一身。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行为特征,非常人所有,也非常人所能理解。享誉天下,未必真君子;招毁天下,未必不伟人。盖棺未可论定。
2.梁启超开篇即以史学之眼光,以如椽之笔,点出他为李鸿章作传的视角和观点:评价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时代,着眼于他的位置和所作所为,而不是非此即彼、想当然地信口雌黄。
3.作者开宗明义,点明自己对李鸿章的评价:既敬服又同情,服其才,怜其遇。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就此意义说,梁启超可为李鸿章一知音。
4.在看这本《李鸿章传》时,在认同梁氏写作视角的基础上,注意独立思考,并联系历史和时代,才能真正有所获。
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鸿章闻名世界,外国人都知道李鸿章,却不知有大清国。可见李鸿章的名气之大。虽然这不能说明全部,但李鸿章确实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第一流人物。读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读李鸿章;读李鸿章,必须参见中国近代史。所以我这本书,也可为《光以来大事记》了。
大凡一国之气象,与它的历史有因应关系。要评价李鸿章,就需要结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大势、中国各民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中外关系来考虑,如此才能了解李鸿章所处的历史地位。孟子说:“知人论事”,世事纷繁,自难评论,而人又岂是容易了解的?
时下的一些时评家,常以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作为李鸿章的功绩,而以他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其罪过。我以为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俾斯麦曾对李鸿章说,他并不欣赏一国中的内乱相争,而把抵御外侮当成功绩。李鸿章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可说是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兄长得胜罢了,实算不上伟绩。这些年来因受外侮,国人积愤已久,更恨那些不平等协议,于是迁怒到李鸿章身上。李鸿章固然有一定责任,但如果不是他,是别人,就能比他表现得更好吗?所以说,批评李鸿章者,不过是旁观者想当然的臆测,呈一时口舌之快而已,而我却不以为然。
现在,李鸿章去世了。外媒评价他为“中国第一人”,有人甚至断言李鸿章的死,势必带来中国政局大变动。李鸿章是不是“中国第一人”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目前清朝五十岁以上、三品以上的官员,无人可与之相匹;李鸿章的死,关涉到中国政局我不敢说,但我敢说中国失去一个李鸿章,如虎失其伥,是一个巨大损失,而且由此可能导致情势危急、前途堪忧、麻烦事更多。我不希望真如外国人所评价的那样,因为如果是真的,那么我诺大一个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全靠他来支撑吗?如果这样,中国的问题何时能解决呢?
西方有哲言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李鸿章,当然是英雄。但他是时势所造的英雄,是平常的英雄。遍观天下,各时各代有其时势,遍观二十四史,李鸿章这样的英雄为数众多。而创造时势的英雄,千载难逢。这就是中国历史古老但因循守旧,缺少创新,落后世界的主要原因。我写这本书时,这种感慨一直在内心涌动……
P5-8
一、本书仿照西方的传记文体来记述李鸿章,并加以评论,使读者对他有所了解。
二、中国旧式文体记述一个人的事迹,用传,或用年谱,或用事略(叙述死者世系、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或亲友撰写,留作墓志铭或为史官作传提供依据),多记述生平事迹,不做褒贬评论,即使有也是附于文后。实际上,这种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乃司马迁首创,《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都是这样。后世缺乏识见,又不敢妄学。我虽不才,却偷偷把司马迁的手法“拿来”一用。
三、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和李鸿章有关,所以为他作传,不能不以做近代史的态度和笔法来写。我对时局稍有些看法,故不敢隐讳,目的给后人看。只可惜时间太短,身边又没一本书来参考,因此书中错误难免。望日后有机会修补。
四、关于江南之战,记述了不少湘军事迹,似乎离题了,但淮军湘军关系复杂,不如此写不能充分展现当时形势,望读者理解。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全文转载。因李鸿章事迹的前因后果,与此类公文关系密切,因此冒着文章拖沓之嫌,全部收录。
六、在中国。李鸿章背负的骂名很多。我与他,政治上是公敌,生活上私交也泛泛,所以不会有意为他辩护。书中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也许与时下论调不一致,完全是本着史家之公平心来写的,绝无其他原因。否则就有失公允。
英国首相格林威尔曾不满地对他的画师说:“请你画出我的真实面目来!”我写此书,自信不会遭到这样的不满。李鸿章泉下有知,也当含笑说:“这个人是我的知音啊!”
背景链接
本书写于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1901年,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又名《李鸿章》,这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又对中国新史学有开创之功,在史学理论上多有建树。他主张作史当以公平之心行之,要“画我须像我”。 晚年他还说:“史家之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对自己创作《李鸿章传》,他说:“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他要求自己公允写传,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