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自晋文公之后,国君的权力口渐衰落,晋国的大权掌握在智、赵、魏、韩四大家族的手中,尤以智家势力最大。当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瑶做继承人。智果得到消息后就劝他说:“我觉得立智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如改立智宵。虽然智瑶有很多方面超过了一般人,但是他却有一个方面是致命的缺点”
智宣子听到后问:“那你说说看,智瑶有什么致命的缺点?”
智果同答说:“智瑶虽然很聪明,但是做起事来却不仁不义。如果让他继承爵位的话,恐怕我们智氏就要灭亡了啊!”
智宣子听后不以为然,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宣子死后,智瑶成为智家的族长,并掌握了晋国的大权,称为智襄子,而晋国也开始走向衰亡。
这个智瑶果然像智果说的那样,虽然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却专横跋扈,残暴无道。有一天,智瑶找来了大夫韩康子和魏桓子,与他们一起在蓝台喝酒。酒席宴间,智瑶不但戏弄了韩康子,而且还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规。
智瑶又提出让韩康子把地割让给他,韩康子听后本来不愿给,可是段规却说:“先不要着急,我们不如答应他的条件、这个智瑶既贪婪又凶狠,如果我们不给他,他一定会派兵讨伐我们的,以我们的实力,肯定会战败。”
韩康子觉得段规说得有道理,就把一块非常好的地给了智瑶。这下智瑶尝到了甜头,紧接着又向魏桓子要地。这魏桓子本来也不想给,可是他手下的谋十任章劝他说:“智瑶现在无故向自己的大夫索要土地,一定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不过,现在还不是和他硬拼的时候,不如答应他的要求,助长他的骄横气焰。这样一来,智氏恐怕就离灭亡的时间不远了。”
魏桓子觉得任章说得有理,也给了智瑶很好的一块地。于是,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
赵襄子说什么也不答应智瑶的要求。智瑶还从来没被人拒绝过,一气之下就联合韩魏两家的军队一起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一看形势危急,就按照他已故父亲的指示,投靠了晋阳(今山两太原西南)的尹铎。
智瑶一看赵襄子跑了,马上带兵包围了晋阳。为了逼死赵襄子,智瑶命人引水灌淹晋阳,大水很快就淹没了整个晋阳城。即使是这样,晋阳城内的百姓也没有一丝要投降的意思。智瑶趾高气扬地坐在车上,冷笑了几声,说道:“原来,一场大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听到这些话,韩康子偷偷地用胳膊碰了一下魏桓子,魏桓子也用脚偷偷地踩了一下韩康于,两人都明白什么意思,就谎称要去引水淹城,纷纷退了出去。
□疵觉得事情不对,就对智瑶说:“主公,我看这两个人一定会谋反的。”
智瑶奇怪地问他:“哦?你怎么知道的?你凭什么这么说?”
□疵回答说:“我是从他们的表现判断处来的!你想,他们两家和我们一起攻打赵氏,眼看赵氏就要灭亡,他们马上就能分到赵国的土地,可为什么还愁眉不展呢?我觉得,他们一定是有所顾虑,想要谋反。”
第二天,智瑶把缔疵的话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听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辩解说:“不不!这个家伙其实是在为赵襄子办事啊!他想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不能攻下赵氏。您想,我们难道放着赵家的土地不要,却偏偏去谋划什么不可能成功的事吗?”
智瑶觉得有道理,就放他们两个走了。这时,缔疵也走了,进来,就问智瑶:“您是不是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了?”
智瑶说:“是啊,你怎么又知道了?”
□疵回答说:“我刚才看他们二人神色慌张,不敢看我。可见,这两个人已经知道我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啊!”
可是,这时的智瑶已经完全听不进劝告了,反而把□疵派去出使齐国。后来,赵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联合起来,用水淹的办法打败了智瑶。最后,他们将智瑶和他的族人全部杀死,只留下了辅氏。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晋国逐亡。P2-3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读不厌”。屡次深切感受到历代史籍冗杂,并且除了《史记》之外多数都是断代史,不便参阅,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于是决定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区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宋英宗三年(1066年),他将记载战国、秦朝历史的《通志》呈进朝廷,获得赏识,并受诏设局续编。宋神宗曾专听司马光进读书稿,并御撰书序,以示鼓励。元丰七年,全书完成,历时19年之久。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入学士的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另外,还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较为简练。这些对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资治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加以发展起来。但《资治通鉴》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失当的地方,列在同一年代下的历史叙述常常缺乏相关性,而同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不可避免地分散开来,这些都给现代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不便。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部《资治通鉴故事》。
本书精选了原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200余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文明巨著,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编者还精心选配了历史文物和遗迹照片、战争示意图、帝王名臣画像、历代人物名画等200余幅图片,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精练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读不厌”。《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入学士的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但《资治通鉴》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失当的地方,列在同一年代下的历史叙述常常缺乏相关性,而同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不可避免地分散开来,这些都给现代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不便。鉴于此,文若愚推出了这部《资治通鉴故事》。《资治通鉴故事》精选了原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200余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文明巨著,力求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资治通鉴故事》(作者文若愚)精选原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数百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文明巨著,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科学简明的体例、精彩丰富的故事、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深化和拓展人生阅历。